李白:月亮真的很美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e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昌龄《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现在一般认为“物境”和“情境”分别指诗中的意象和感情;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我认为“意境”其实是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为读者创造出的一种审美空间,它是虚构的,是诗人为来自生活的情感寻找一个典型的艺术环境而进行的艺术实践,即诗人根据内心的感触或自身经历,用一定的意象或意象组合,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出的一种想象性的存在,从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伴随着人类的脚步,月亮始终扫描着人间万象,关注着苍生冷暖,记载着人们的悲欢离合,流露出人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人们的理想抱负。在中国的诗歌长河中,月亮是美丽的象征,作为象征意义十分丰富的意象,文人墨客常常把月亮作为歌叹吟咏的对象,为人类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和空间。
  “明月”在李白诗中出现了四十五次之多,出现了如此之多的月亮,不能说后无来者,但肯定是前无古人的。李白因望月、思月、呼月、邀月……而出名,一生与月亮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
  毛翰教授认为,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他说,意象与意境是一实一虚,一真一幻;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空间;意象让人从旁观赏,意境却让人身入其内、神游其中。
  《〈月下独酌〉其一》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诗仙在月下的独白:孤独却不甘寂寞,潦倒却依然旷达,于是请出了有形而无情的明月和影子作证,这里的“明月和影子”是真景实形的意象,是“真”“实”的,可以称之为实境。诗人在浪漫的、纯粹的自我精神世界里,书写出飘逸风神的诗行,对月的欣赏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同时做出了匪夷所思的举动,这里的“境界和举动”是情神境空的意境,是“虚”“幻”的,可以称之为虚境。
  在极端孤独中诗人作出了无奈的选择——把月亮当作自己亲密的伙伴,此时孤独的心只能接纳酒和月,月下饮酒实则是排遣内心孤独与烦闷。诗人通过诗意的“月亮”作为“载体”,描绘出了既歌且舞,醒而后醉,聚又复散的画面,写活了明月和影子,赋予明月以生命,更写出了孤高而又天真的自己。在观赏明月的过程中回归了真正的本我——诗人的光明磊落与明月的高雅纯洁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为读者创造了一个虚实相生的诗意的审美空间,让读者品味到只有李白才能真正地堪称为明月的朋友。这种虚实相生之美渗透着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其实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美。
  《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从床前到天上,从月光到秋霜,可谓相距甚远,但是因为诗人在刹那间为我们架设了想象的桥梁,所以让读者感觉只是近在咫尺。“疑是地上霜”,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所产生的瞬间错觉,此时庭院寂寥,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投射到床前,带来了凄冷的秋宵寒意。这里不论是真实的“月光”,还是错觉的“霜”,它都是意象,可以说是一个意象组合,“霜”是为了渲染凄清的环境,写出自己“独在异乡”的孤寂之情。此时不禁让读者想象出:在朦胧的月色和迷离恍惚的心情中,诗人猛地抬眼望去,地上真好像是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呈现出在夜深人静之时,他因思乡而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把明月和故乡联系在一起,是诗人错觉之后聚神一看的现实之景: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吸引着他“举头”:一轮素魄挂在窗前,秋夜的天空是如此明净!从“举头”到“低头”,从“望月”到“思乡”,似乎在眨眼之间就完成了,作为意象的明月是诗人思乡情感的化身,思乡之情融化在柔情似水的月亮这一意象中。人世沧桑,不免让游历天涯的诗人神思飞越千里,似乎已经看到了故乡的身影,把思乡之情表达得耐人寻味,这种意境之美是情景交融之美:“思故乡”是直抒胸臆的率直深厚之美,“望明月”是“情藏景中”的含蓄悠长之美,因而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为广大读者所青睐和传诵。
  《渡荆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月下飞天镜”是诗人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仰望天空、俯视江流,构造了一个以水中明月如圆镜来衬托江水的平静的“意境”:皎洁而圆润的月亮银辉四射,水中的明月神形兼备。“云生接海楼”是诗人在白天仰视天宇,彩云飘浮,装点着美丽天空,形成了一个海市蜃楼般的“意境”:彩云犹如心灵手巧的仙女,舞动着手中五彩缤纷的绸缎,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变幻无穷。
  “飞”字动感十足,情意绵绵,把月亮写成天上来客,飞抵江流,沉落水面,亲近诗人,与诗人如影随形,相依相伴,唤起了诗人童话般的无限遐想。“结”字,拟人生情,感受新奇,引人遐思,用彩云构成的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天真想象,色彩斑斓,意境绮丽,构成了一幅新鲜而独特的宏大画面,抒发了生活在蜀中的诗人初次出峡,辞亲远游追求理想时的情感: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和喜悦,用艺术的手法极其真切地写出了观赏奇妙美景时产生的新鲜感受,让读者产生意味深长的审美情趣。
  在品析诗歌时,我们不妨走进作家创设的想象空间,通过意象去理解诗歌的内涵,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真正汲取诗歌的精华。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试论了音乐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的几大要素,指出音乐兴趣的培养分为引导兴趣,培养道德情感;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创新研究    音乐是一门艺术,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音乐课则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呢?    一、引导学
期刊
数学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和思想品德教育三项任务,教学组织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授课制具有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优点,被广泛采用,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每个学生家庭环境、兴趣爱好、智力能力存在很大差异,要求全班几十人在同一时间,用同一速度完成同一数学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是有一定难度。例如二年级数学讲解“时、分、秒”,有的学生课前已能掌握,而有的学生连认识时刻都很困难。因此,授课时
期刊
摘 要:高三学生学习紧张,压力大。教师应在学习态度、信心、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给予指导,保证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三维目标;心态;信心:注意力:自我心理调整    《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不仅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提出明确的要求,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且要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高三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在此期间学生身心不仅逐渐发展成熟,还要面临人生抉择的
期刊
由于受环境、信息传递和文化氛围等多方面的限制,农村学生的作文能力和城市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但有因他们接触的人或事物的不同,作文各有千秋。鲁迅先生在《少年润土》一文中就告诉我们:农村孩子知识丰富灵活机智。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能力,这是许多教师最为烦心的问题之一。农村相对城市来说,具有它独特的优势,那里山高水长、地处偏远、民风淳朴,很大程
期刊
在长期的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每个学校、班级、学期,英语科的“学困”生数往往比其他学科多些,两极分化速度也比其他学科快,且年级越高,“学困”生比例越大,这种现象,在广大乡村中学,反映尤其明显。为改变这种现象,不少有见地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曾对此作过分析和探讨,希望找到症结所在,以便有的放矢地改变之。但每位教师因具体经历不同,说法也各异。然而,不管哪种说法,关于英语“学困”生的变化总趋势,
期刊
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的分值很大,题材广泛、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学生普遍感到阅读较难,对阅读理解多是猜题、押题。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整体阅读能力下降,甚至影响英语的学习。怎样将同学们的阅读水平提高,怎样在教学中加大阅读的力度,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
期刊
班主任在一定意义上,是学生的“心理保姆”。 用设身处地之心去理解、要求、温暖学生。班主任尤其要注意用良好的方法,对相对落后的学生进行不断地提醒和鼓励,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爱学生,不仅是感性上的宽容与关爱,还应在理性上给予激励和赏识。我就是用这样的行动,融化了我班的插班生——牛新心中冻结多年的坚冰。  我陪牛新理长发  开学初,我班来了一个插班生。他高高的个子、长长的头发,虽然看上去很有个
期刊
【关键词】 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三意识 三原则  【摘要】三种意识:文本意识、审题意识、类型化意识;   三项原则:依问作答、分点作答、规范作答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时间紧、考点多、任务重。现代文阅读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考点,复习时绝不能草率,泛泛而为。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再上一个台阶呢?一要重视方法,重视规范;二要强化限时训练,平时训练必须控制在20分钟以内,具体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期刊
孙绍振教授在《语文建设》2010年第六期上撰文《背后的美学问题》后,北京外国语大学丁启阵教授针锋相对,写了篇《我赞成把朱自清的从语文课本里删去》。接着,二位从《向孙绍振教授讨教四个问题》到《我看他是不老老实实做学问》,从《从“无菌主义”到“温室主义”》到《名篇与杰作》……就此问题展开了颇有火药味的论辩。纵观二位教授的争论,焦点集中在《背影》一文对父爱的解读,是该用审美的眼光还是实用的角度?笔者在拜
期刊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将来适应生活、学习、参加生产学习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初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新课程改革中也更加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授课及迎考复习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除了掌握常规的传统应用题(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等)的方法外,还应对中考出现的新形式、新创意、新理念作一个全面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