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宇宙(创作谈)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Pegat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次螺蛳壳里做道场,向内的写作。创作与阅读,都需要耐心。写得很苦,我觉得每前进一步,都是在挖掘人性的洞穴,写在死亡与生命的撞击中产生的灿烂星河。
  可以说,像《老人与海》这种写生命尊严的小说,一直在内心深处影响着我。当我们人到中年,经历了不少浮沉,看惯了荣辱,最后我们靠着什么,支撐我们饶有趣味地活下去?而生命终将离去,又留下什么意义?这样的思考与探讨,至少在潜意识中不断地发生。生命不仅是时间,还是一种仪式,一种姿态,一种永恒。生命也并非只有起始和完结,它更是桥梁。当我看到一个社会新闻,说一个独居老人在家里摔倒后,靠着三盒牛奶支撑了六天六夜,这个新闻让我感到生命的韧性,而我探讨生命极限的小说机会终于来临。
  我把它定位为“硬汉小说”,主人公是一个老太太的硬汉小说。
  她是一个女人,她有自己一生的命运,原生的苦难与恐惧,一辈子的逃离,她理性有主见,也能耍泼抗争,她好强、独立、自负,控制子女思维,又慈祥有爱心,她连死都不想让儿女们有心理负担。所以,这也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式母亲。她在生命的边缘挣扎与自救,回忆与探讨,在受难的几天里,也完成了一次重生。在与死神的搏斗中,她留下了尊严的典范,以及生命的可能性。
  以老太太为主人公,长篇《神妈》写过一次,这是第二次。前者是漫画,后者是赞颂。女人生命力的顽强与韧性,是超越男人的。这是我一直不变的观点,也是我把“硬汉”这个题材放在老太太身上的原因,特别是在男性丧失阳刚美的时代。
  当然,从社会角度来看,这是一部“空巢”老人的小说,这一点不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必将面对的问题,多数的中年人都感同身受的直面的问题。在这篇小说里,我想说的是,连子女双全的老人,都面临独居带来的风险,更何况那些没人关照的老人。
  这篇小说也践行着我目前的小说观:第一,小说必须好看;第二,必须在精神上打动人心。创作手法上,则用悬疑小说的外壳,让类型小说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或者换句话说,好看的小说,好看的核心是故事,故事的核心是人物,人物的核心是灵魂。小说的完成度,取决于这个人物的精神能否打动读者。
  责任编辑 林东涵
其他文献
1月28日,我们抵达武汉,到今天已经整整1个月了。这段时间,我们经历了寒冬、风雪,也收获了温暖、阳光,对于我和我们医疗队所有队员们来说,这是人生中一段难以忘却的经历,是职业生涯中值得永远铭记的回忆。  这世上没有超级英雄,不过是无数人都在发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  武汉加油,全胜日,赤子还!领命出征  作为一名70后,我经历过SARS、汶川地震……每一次大灾大难来临,需要医护人员支援“前线”时,我
说到人情,相信不少党员干部乃至普通老百姓都深有体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是个人情社会,人们的社会联系广泛,上下级、亲戚朋友、老战友、老同事、老同学关系比较融洽,逢事喜欢讲个熟门熟道,但如果人情介入了法律和权力领域,就会带来问题,甚至带来严重问题。  浙江省某县级市一名干部告诉我,去年他孩子按规定可就读机关幼儿园,报名时却被告知招生规则调整,无法就读,只好作罢。后经了解,不属于招生范围的对象通
一个文化底蕴并不厚实的老工业区,文化国有资产却从1998年的897万元跃升至2005年的9300万元。南岸区的奥妙在于实现了——    “一只鸡”和“一条路”引出文化大生意    南岸区文广局成立于1998年,由原区文化局、广电局合并而成。成立之初,区文广局全年文化活动专项补助经费仅有5.2万元。在一无文化资源、二无资金、三无活动场地的情况下,如何增强文化实力?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区文广局一班人的脑
写完“我的官埔油纸扇”几个字,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你们是不会知道我有多想他们。真的,世界上有一种悲剧,就是当人们慢慢学会爱的时候,发现那些爱我们的和我们爱着的人永远只能活在记忆里。所以,如今的我不愿意失去任何一个爱我的人。  我想他们——我的爷爷奶奶,非常非常地想,于是脑海里就响起奶奶喊爷爷的声音,尖细而辽远,回荡在村里的石子路上。一会儿,在村口小道上,爷爷瘦瘦的身形就会出现,我就冲过去抱住他的腿
先从一个看似无厘头的问题开始:包法利夫人也是AI吗?  不少谈文学创作的书里,都讲述过福楼拜为“包法利夫人之死”而痛哭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纯属虚构,在其创造者心中却占据了真实的“位格”。有些时候,人物甚至会违反创造者的意志,自行其是,倒逼创造者修改预先的构思——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不乏其例。那些如包法利夫人一般让一代代读者念念不忘的人物,有时显得比现实中的人更加真实。艾柯就曾在某次对话中提到:“据伦敦
在大雾里迷失了方向并没有让我太过焦虑,毕竟这是每天下班回家的路。十几年来几乎每日往返,或许用脚步便能丈量出距离远近,眼睛已经纯属多余。浓稠的大雾像是由地底升入路面,在稀薄的空气中氤氲开来,漫布天际。雾中带着水汽,把我的睫毛微微打湿。裹挟着湿气的寒冷,比不上北方的干冷来得强烈、痛快,毕竟还远不到零度以下,却又有着一种黏糊糊的暧昧,让人无端地想到一些无足轻重的悲欢离合。周围的景物在白色的反衬下,全都显
我觉得福建是叙事资源丰富的地方,但这资源却每每被误用,比如写成了“乡土小说”。当然并非只是福建。“乡土”就是写农村,那山那水那人那狗,家长里短男女糙事。在大多中国人观念中,福建大概就是农村,就好像在大多数外国人眼里,写农村才是写中国。当然,知道福建至少福州和厦门不是农村的人还是有的,厦门还是摩登城市,但城市归城市,仍是市井之地。这使得我的写作刻意回避福建这个背景。最初看永和小说,直接用了福州地名,
回眸此生,最单纯最快乐的日子,当属在《福建文学》当编辑的那8年,因为,我可以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读散文、编散文、写散文。或者,换句话说,白天,我用红墨水点染别人的嫁衣;夜晚,我以蓝墨水倾吐自己的心泉。  况且,我还有幸得到身边两位名师的指导。他俩,就是后来双双荣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的郭风先生与何为先生。  郭风教我当编辑  1978年春天,我从闽南下放地南靖调进《福建文艺》编辑部。其时,
母亲告诉我,它是蝴蝶斑  当时我七岁,开始对它憧憬  蝴蝶斑,蝴蝶斑,蝴蝶一样  停留在我手臂上,褐色的小精灵  靠近一朵花时,仿佛看见它轻微抖动  它也为这草木的芬芳,想要挥舞翅膀  像某种神秘的隐喻,只身栖息这一处  灰褐色的轮廓,在注视的目光里生辉  暗夜里我看顾着它,相信蛰伏的命运  多年过去,它依然保有最初的安静  两片羽翼饱满,收拢如一面圆镜  我在阳光下看向它,总能看见一束光  闪烁
陈宜珺一个人过日子。她女儿打来电话,在电话里关切地询问,妈你最近好吗?她心里激动,紧握着电话的手微微颤抖,感觉女儿的声音很温馨,离得很远且又很近。她迟疑着,说妈很好,你们好吗?女儿理解母亲的心境,从电话须臾的停顿里,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犹豫,就说我们很好,接着安慰地说,妈在新的地方居住,都会有适应的过程,熟悉环境后就会好起来,我有空会打电话也会来看你的。她脸上泛起笑容,像从心底里溢出来似的,眼前浮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