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dai19860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不觉间,春的脚步近了。冰消雪融,草木滋生,春回大地的美好画卷一点一点舒展开来。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春”字,来欣赏这幅“春归图”吧。
  “春”在甲骨文中有等写法。左边上下两部分都是草,中间是“日”,“日”在“草”中,寓意阳光和煦,草色青青。右边是“屯”。对于“屯”在整个字形中所起的作用,文字学家们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屯”仅表示读音。例如许慎《说文解字》:“春,推也。从艸(草)从日,艸春时生也。屯声。”但是,也有人认为,“屯”在其中兼具表音和表义两种功能。这又涉及到对“屯”字甲骨文字形的不同理解。
  “屯”在甲骨文中有等写法。有一种意见认为,它像是破土而出的嫩芽。最有代表性的还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屯,难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难。从屮(音chè,草木初生)贯一。一,地也。尾曲。”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屯”最初指“艰难”,其字形像草木嫩芽艰难地从土地中萌生的样子。支持许慎说法的人不在少数。当然,也有一些反对意见,此处不赘述。如果按照这样的意思来理解,那么,“屯”在甲骨文“春”的字形中,显然就不仅仅表示读音,还与整个字的意思有关联。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春”的甲骨文字形,其中既有阳光、青草,又有嫩芽,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春”的字形透露的正是这样一个意思。
  据考,在甲骨文中,有把“春”写成“屯”的情况,比如甲骨卜辞中有“今屯、来屯”这样一些时间词。不过,那时候的“春”与后世的“春”在内涵上有所区别。商代一年只分春、秋两季。因此,在甲骨卜辞中只有“春”“秋”,而无“冬”“夏”。“春”代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秋”代表农作物收获的季节。也正因为如此,“春秋”可以用来指代一年、四季。例如《诗经·鲁颂·閟宫》:“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这里的“春秋”,指的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而在现代流行歌曲中,也有“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这样的歌词,其中的“春秋”指的是岁月。
  “春秋”从指“一年”,进而发展出指人的年龄。古代文献中常有“富春秋”“春秋正富”等说法,表示“年轻少壮”的意思,例如南宋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
  从“春”的甲骨文字形我们可以得知,它本来的意思就是“春季”。正如《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载:“春者何?岁之始也。”意思是说,春季是一年的开始。
  春季是万物萌发的季节,是温暖的、美好的,充满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很多春天里的事物,也都被赋予了这些美好的含义,比如春潮、春风、春晖、春山等。
  “春晖”的字面意思是指春天的阳光,例如唐代戴叔倫《过柳溪道院》:“溪上谁家掩竹扉,鸟啼浑似惜春晖。”也被用来比喻像春日阳光一样温暖、宽厚、包容的父母之爱。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唐代孟郊《游子吟》中脍炙人口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春山”一词,既指春天的山,也被用来形容女子的眉毛。这是因为,我国古代女子眉色黛青,就像春色点染的山容。例如宋代欧阳修《玉楼春·春山敛黛低歌扇》的起首一句:“春山敛黛低歌扇”,描写的是女子敛眉愁苦、歌声低宛的样子。
  春季里悄然滋生的不仅有自然界里的万事万物,还有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所以,“春”也被用来指男女情欲,比如春情、春心、怀春、思春等。
  “春情”字面上是指春天的景致或意趣,例如唐代李群玉《感春诗》:“春情不可状,艳艳令人醉。”描写的是春日里不可名状的美景,令人陶醉。但是,在《子夜四时歌》“游步散春情”一句中,“春情”则是指男女之间的思慕、爱恋之情。
  春季是一年开始的季节,所以,单独一个“春”字,也可以用来指一年。例如唐代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一卧东山三十春。”诗人所言“三十春”,不是三十个春天,而是指几十年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
  “最是一年春好处。”在这大好春光里,让我们走出房门,尽情感受春的气息,拥抱大自然吧。
其他文献
《春秋》与“《春秋》三传”  《春秋》本是先秦时期各国史书的通称,它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载历史大事。像《墨子·明鬼下》就有“著在周之《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等语。《隋书·李德林传》和唐刘知幾《史通·六家》也都提及墨子说过“吾见百国《春秋》”。而《孟子·离娄下》又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大概《乘
期刊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其主要事迹记载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诸葛亮早年避世,躬耕于南阳,自比管仲、乐毅,被称作“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又辅佐后主刘禅,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五丈原镇)。诸葛亮的一生真正
期刊
鵩鸟赋(并序)  ﹝汉﹞贾谊  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鵩似鸮,不祥鸟也。谊即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也。其辞曰:  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请问于鵩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灾。淹速之度兮,语予其期。鵩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
期刊
言两汉所以亡者,皆曰莽、卓a。予以为莽、卓篡逆,污神器,以乱齐民,自贾夷灭,天下耳目,显然闻知。静徵厥初,则亡西京者张禹b,亡东京者胡广c。皆以假道儒术,得伸其邪心,徼一时大名,致位公辅d。词气所发,损益系之,而多方善柔,保位持禄。或陷时君以滋厉阶,或附凶沴以结祸胎e。故其荡覆之机,篡夺之兆,皆指导之,驯致之。虽年祀相远,犹手授颐指之然也。其为贼害,岂直莽、卓之比乎?  (《全唐文》卷四九五)  
期刊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分别是春、秋、冬三季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所以,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上元节”。  这一天,人们的饮食很有特点。《续齐谐记》所讲吴县张成的故事里,张成在白米粥上放油脂,制成“膏粥”,用以祈蚕。所谓祈蚕,是指旧时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祭蚕神,祀门户,迎阳气。隋杜公瞻注释《荆楚
期刊
护封,百度词条作如下解释:“书籍封面外的包封纸。印有书名、作者、出版社和装饰图画,作用有两个:一是保护书籍不易被损坏;二是可以装饰书籍,以提高其檔次。”  这个解释,应当说还是比较准确的,但界定仍然不够清晰,容易与“书衣”相混。  书衣,顾名思义,就是给书“穿上一层衣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把护封看作书衣的,不过,仍有不同。护封,一般是图书出版时,随图书印刷而存在,上面“印有书名、作者、出
期刊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这部书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发展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唐代学者李善在《上文选注表》中所说:《文选》成书以后,“后进英髦,咸资准的”,成了士人的必读之书。据说李白早年曾三次拟作《文选》中的诗文,杜甫更明确地告诫他的儿子要“熟精《文选》理”。到了宋代,还出现了“《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可见其盛行的情况。时至今日,“《
期刊
微之a,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b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
期刊
(大通元年,即527年)初,上作同泰寺b,又开大通门以对之,取其反语相协c。上晨夕幸寺,皆出入是门d。辛未(初八),上幸寺舍身;甲戌(十一日),还宫,大赦,改元。e  (中大通元年,即529年)九月,癸巳(十五日),上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a。上释御服,持法衣b,行清净大舍,以便省为房,素床瓦器,乘小车,私人执役。甲子(十六日),升讲堂法座,为四部大众开《涅槃经》题c。癸卯(二十五日),群臣以钱
期刊
承示欲为不谷作三诏亭a,以彰天眷,垂有永,意甚厚。但数年以来,建坊营作,损上储,劳乡民,日夜念之,寝食弗宁。今幸诸务已就,庶几疲民少得休息,乃无端又兴此大役,是重困乡人,益吾不德也。且古之所称不朽者三b,若夫恩宠之隆,阀阅之盛c,乃流俗之所艳,非不朽之大业也。  吾平生学在师心,不蕲人知d。不但一时之毁誉不关于虑,即万世之是非亦所弗计也,况欲侈恩席宠以夸耀流俗乎?张文忠近时所称贤相e,然其声施于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