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学习无用论”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molan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一股股学习热下隐藏着“学习无用论”的实情,学习已从目的降格为找工作的手段了。高职教育传授知识的目的不仅仅是“实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人”。通过金钱和学习的对比,本文对目的和手段的二元论进行了分析,指出,只有把学习本身当作目的,人才能摆脱“学习无用论”的强制,在学习中体会到精神的满足和快乐。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习无用论” 实用主义
  
  在20世纪90年代,“学习无用论”盛行。那时的“学习无用论”认为“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以赚钱的多少来衡量学习的“有用”还是“无用”。今天的社会似乎不再有“学习无用论”的口号了,但只是“似乎”而已。学历是找工作的“敲门砖”,没有学历岂能找到好工作。说得再简单一些,学习就是为了找工作。如今,人们不再提什么“学习无用论”了,反而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学习浪潮:学习计算机热、学习外语热、考证热……仔细研究一下这些“热点”,可发现它们始终有一指向,那就是“找工作”。可见,学习已成为找工作的“手段”了,学习已不再是自在自为的“目的”本身。如此分析,目前社会中的“学习浪潮”恰恰根植于“学习无用论”,即学习“本身无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一张文凭而去找工作。社会上屡禁不止的假文凭现象不正说明假文凭的存在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是“合理”的吗?
  学习为何本身已成“无用”,以至于如果学习者不为了某个学习之外的目的而去学习已成另类?为什么理工科招生火爆而文科渐渐地无人问津?要追问这些现象的根源,我们还应看看现在的社会文化、精神状态的大背景。
  当今社会伦理以功利主义为导向,一切事情都放在“有用”与“无用”的功利背景下来考虑,事物本身的“意义”无人追问。
  在功利主义背景下,在强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下,高职院校中一些不怎么“实用”的基础课程几乎成为“多余”。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某一专业的技能型人才,而如今人们对这个培养目标存在着很多误解。浅层次的误解是技能型仅指动手操作,深层次的误解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是为了就业。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并不是为了培养“人的就业”。如果由于基础课程偏重理论而不利于直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就业没有直接的好处就删减基础课程,则恰恰表明了高职院校对高等教育目标的偏离。教育只能以教育本身为目的,而不能以教育之外的某些内容为目的(例如,以就业为目的)。否则,教育就降格成为就业这个目的服务的手段了。当然,此处并不是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重要。但大学生的就业现象中有一点令人感到惊讶:许多高职学生的就业岗位与其专业并不对口。一方面,针对就业而过分强调专业,忽视基础课。另一方面,设置得过窄过细的专业却对大学生的就业几乎没有任何帮助。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什么,知识的目的是不是“实用”?
  哲学中的实用主义一直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制度基础。对于认识与劳动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不同认识使德国教育家分成了两个阵营:一派提倡以实用知识为主的职业教育,另一派则提倡文化教育。实用主义从哲学的高度指导着德国的职业教育。“实用主义涉及劳动与认识的三重关系是通过以下方式,即认识源于劳动;认识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指导劳动过程;人的世界是一个人为的世界并且是人反作用于世界的实践结果”。[1]德国著名哲学家舍勒对实用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认为知识除了实用的目的以外,还应该从更高的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待:“知识总是服务于某物的‘生成’,因为知识的目的本身不可能是知识。知识必定有其‘终极的’和‘本体的’意义。知识的目的有三种:知识服务于:(1)世界及其根据的生成;(2)位格的生成;(3)人从实践上对自然的控制。在《形式主义》中,很容易发现三种知识类型之间存在着奠基次序。最高的知识是救赎知识,接下来是本质和文化启蒙知识,再接下来就是控制自然的知识。”[2]舍勒从本体论高度对知识目的的思考给了我们启发。实用主义认为的那种知识指导实践的目的仅仅是知识的目的体系中最低的一层,把知识指导实践的目的过分突出强调以至于忽视了知识的两个更高层次的目的,这已经造成西方“心的失序”。这种“心的失序”表现在“人把自身理解为从事劳动的‘工具人’而不是理性存在,更不用说理解成‘爱的存在’了”。[3]
  舍勒从本体论角度对知识的哲学思考对当今高职教育中对“人的培养”的忽视也是一种警示。高职教育传授的知识不仅仅是“实用”,高职教育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人”。
  伴随着功利主义的是技术理性的突进,一方面人类社会物质日益丰富,另一方面社会的精神、文化却日益萎靡,人处于“无根”状态,始终被功利逼迫着向前直冲。西方哲学家、社会学家对此早有警觉。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理性正在把人连根拔起。原子弹的光亮比一千个太阳还亮。当技术理性的统治达到这个程度时,人类的前途已危在旦夕。“虚无主义”蔓延,人的精神寄托何在?
  哲学家善于提问,并且提问总是恰到好处,提问直指前提本身。海德格尔说:“问乃思之虔诚。”哲学家提问:终有一死的人在功利的催逼下追求什么呢?立刻把人引向一个新的问题域。若无此问,人是看不见这个问题域的。
  哲学家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使我们能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待“学习无用论”这一现象。学习为了什么?“学习为了工作”这一答案此时已大有可疑之处。找工作是为了给人提供物质保证,但更多的“面包”仍然只是面包。人的一个强烈的、不可“完全压抑”的需求是精神追求。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分析,满足了物质层次欲望的人应该朝向更高的精神层次去发展。但这只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一个“应该”,现实并不如此。
  学习作为人的精神追求的表现,本身就是人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本身就是自在自为的目的。学习之外的任何目的(例如找工作)把学习降低到手段的层次是本末倒置的。手段和目的的二元论一直是哲学家思考的问题之一。在此,把学习与金钱作一比较是发人深省的。
  找工作是为了赚钱,金钱本身作为“手段”却被现代人当作最终的目的。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西美尔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人们将货币——一种获得其他物品的纯粹手段——看作一件独立的物品;货币的整个意义只是作为过程,只是作为通向一个最后目标和享用的一系列步骤中的一个环节,如果在心理上这一系列步骤中断在这一环节上,我们对目标的意识就会停留在金钱上。大多数的现代人在他们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必须把赚钱当作首要的追求目标,由此,他们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认为生活中的所有幸福和所有最终满足,都与拥有一定数量的金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内心中,货币从一种纯粹的手段和前提条件成长为最终的目的。而只要达到了这个目的,就会无数次出现那种致命的无聊和失望,这在那些攒下一笔金钱后退休食利的商人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在促使价值意识集中在金钱身上的那些环境不再存在之后,金钱自己就暴露出作为纯粹手段的特征,即一旦生活只关注金钱,这种手段就变得没有用处和不能令人满意——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4]
  金钱从纯粹的手段跃升为最终的目的,而学习却从目的降格为找工作的手段。学习本身越来越被人们忽略,以至于只要能找到工作,学习就完全被扫出视野。现代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父母在这种就业压力下选择了让孩子高中毕业后直接找工作,而完全不考虑大学教育的“学习”因素。他们的理由显得“很充分”:与其让孩子大学毕业后失业,还不如早几年工作赚钱。
  从金钱和学习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和价值欺罔已达到了何等的程度。现代社会创造的丰富的物质财富令人赞叹,社会的精神、伦理状况却不容乐观。我们看到一股股“学习热”下隐藏着“学习无用论”的实情。只有把学习本身当作目的,人才能摆脱“学习无用论”的强制,在学习中体会到“精神的满足和快乐”,才能如海德格尔所说:“……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5]
  
  参考文献:
  [1][2][3]弗林斯.舍勒的心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219,225,219.
  [4]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社会风格[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0.
  [5]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6.
其他文献
当前的危机对宏观经济政策运用应该更加谨慎。相对于宏观政策的调控,吴敬琏认为,微观措施对中国经济更加重要,不要把全部希望放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要在微观上帮助企业改变生存环境,这对经济形势的发展非常关键。    近期,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海啸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宏观微观经济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重回视野,这是自1998年以来首次提及。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足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刺激经济的决心,相比于十年前稳健
广东省湛江市霞山水产品批发市场始建于1996年,原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经过三次扩建现占地面积为56000平方米,累计投资5000万元,共有各类水产档位700多个。市场配套设施齐全,配备12000平方米的高标准停车场,一座日产300吨制冰厂,日供水1000吨的海水供给系统,1250KW配电系统,300米长深水渔港码头。目前,该市场已经成为粤西地区规模最大,交易最活跃,水产品种类最多,以经营各类
人才激励机制滞后是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欠发达地区人才激励机制缺陷的分析,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创新人才激励方式、转变人才激励观念,是欠发达地区
分析了当前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出现的问题及后果,介绍了合同签订前审核的具体内容,提出了采取合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方法.
曾经在写字台上备战学业的年代,眼睛健康的关键词是近视。而今,都市人群遇到另外一个问题,因为电脑、因为大量阅读,也因为拯救面子的隐形眼镜。  一家公司250位员工参加“眼体检”,结果查出85%患有干眼,90%出现眼球玻璃体浑浊。其中3例患视网膜变性、有视网膜裂孔,存在潜在危险。记者从本市各大医院眼科门诊了解到,越来越多的白领人士身处视觉“亚健康”状态,还有部分患者因就诊过晚,疗效大打折扣。专家呼吁,
根据哺乳仔猪的主要生理特点,饲养好仔猪应做到给它早吃初乳、保温防压防冻、均窝寄养、防止黄白痢病、及时补铁和硒、剪尾剪牙及提早开食补料。
摘 要: 大学的三大责任: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已经普遍被社会所接受。除这三大责任外,不同的角度时代还赋予了大学其他的责任。现在的大学是否承担起了这样的责任,在履行自己的责任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普遍性的问题,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但必须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集思广益,注重学校之间的联合和借鉴。  关键词: 大学责任 大学功能 结果负责 普遍问题    一提到大学,很多人就会联系到高等
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不时会有“危机”出现,但危机=危险+机会,危机不全是坏事,它既是班级管理积累问题的阶段性爆发,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机遇、机会,有可能“大乱”之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