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儿泻停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方法:腹泻小儿共178例,其中受试组90例,对照组88例。受试组予以儿泻停颗粒口服及对症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对症治疗。用药3日后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受试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儿泻停治疗小儿腹泻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腹泻; 儿泻停
【中图分类号】R4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025-01
我院于2009年6月~20010年6月应用中药制剂“儿泻停”(合肥神鹿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治疗小儿腹泻病90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病例选择标准
1.1 年龄1月~3岁,性别不限。
1.2 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诊断标准[1]。
2 排除标准
①大便有脓血或培养为痢疾、伤寒、阿米巴等;②重度营养不良或脱水严重以及伴有其他严重疾患者;③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④正处于过敏状态者。
3 试验的总体设计与安排
3.1 用药方案及疗程受试组全部病例均常规给予儿泻停颗粒治疗,6月以内每次1/2袋,每天3次;6月~2岁每次1袋,每天3次;2~3岁每次2袋,每天3次。3日为1疗程。对照组仅对症治疗。两组有发热者辅以退热剂治疗,有轻中度脱水者辅以ORS口服补液以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现象。治疗期间停服任何抗生素与微生物制剂及其它止泻剂。
3.2 疗效判断标准[2]①痊愈:服药3日后腹泻症状消失,粪便常规正常。②显效:服药3日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至治疗前1/3或以下),粪便性状明显好转,粪便常规基本正常。③有效:服药3日后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1/2,粪便常规基本正常。④无效:服药3日后腹泻症状无明显减轻或无变化,粪便常规无明显变化。
3.3 入选病例情况:178例均系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按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93例,女性85例,年龄1月~3岁,平均17.8月;病程4小时~12天(平均3.04天)。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范围最小31天、最大3岁,平均年龄18.2月;对照组(88例):男性45例,女性43例,年龄1月~3岁,平均年龄17.4月。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程度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3.4 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稀便、黏液便,大便次数3~15次/日。治疗组:单纯腹泻患者16例,而伴有发热、呕吐、腹痛之一者74例。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者29例,轻中度脱水18例。腹泻次数<5次/天19例,5~10次/天61例,>10次/天10例。对照组:单纯腹泻患者15例,而伴有发热、呕吐、腹痛之一者70例。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者26例,轻中度脱水14例。腹泻次数<5次/天15例,5~10次/天62例,>10次/天11例。
3.5 实验室检查:治疗组:大便常规镜检无白细胞者41例,1~10个白细胞/HP26例,>10个白细胞/HP23例,部分病例粪常规检查发现有脂肪球+~+++/HP。血液常规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10000/mm363例,>10000/mm327例。电解质紊乱24例,合并代谢性酸中毒7例。粪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37例。对照组:大便常规镜检无白细胞者37例,1~10个白细胞/HP20例,>10个白细胞/HP19例,部分病例粪常规检查发现有脂肪球+~+++/HP。血液常规化验检查白细胞记数<10000/mm359例,>10000/mm329例。电解质紊乱20例,合并代谢性酸中毒6例。粪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36例。
4 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
在178例患儿中随机抽取90例受试,受试期间无一人中途退出。
5 安全性评价
90例服用儿泻停的受试者均未出现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检测也未见对肝功能(ALT)、肾功能(BUN)的影响。
两组治疗前后BUN、ALT值比较无显著差异,说明儿泻停对患儿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90例患儿中14例因家长拒绝化验肝肾功能而未检查。有2例出现轻微恶心。
受试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18%。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X2=9.83,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此药对小儿腹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7 讨论
小儿腹泻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伴有不消化的食物和黏液、有腹痛或腹痛不明显为特征的儿科病症。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夏季发病较多,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易并发水、电解质、酸硷平衡紊乱,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我院用儿泻停治疗小儿各种感染性及非感染性腹泻均取得了较好疗效。儿泻停颗粒是由茜草藤、乌梅、甘草等纯中药组成,其中茜草藤有清热燥湿,乌梅能涩肠止泻、益胃生津,既有止泻作用、又可防湿热泄泻伤阴之弊,甘草有健睥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多种功用,既可调整脾胃功能,又可合乌梅起酸甘化阴,防止泄泻伤阴之功。三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固肠止泻之效。该药能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抑制轮状病毒及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对各型腹泻均有明显疗效。我院用其治疗小儿腹泻9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且颗粒剂型易于服用,可广泛用于儿科临床。
参考文献
[1] 方鹤松.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
[2] 王尉文.常见疾病诊断依据与疗效判断标准[M].长沙:湖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542
作者单位:450053 郑州市儿童医院
【关键词】腹泻; 儿泻停
【中图分类号】R4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025-01
我院于2009年6月~20010年6月应用中药制剂“儿泻停”(合肥神鹿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治疗小儿腹泻病90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病例选择标准
1.1 年龄1月~3岁,性别不限。
1.2 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诊断标准[1]。
2 排除标准
①大便有脓血或培养为痢疾、伤寒、阿米巴等;②重度营养不良或脱水严重以及伴有其他严重疾患者;③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④正处于过敏状态者。
3 试验的总体设计与安排
3.1 用药方案及疗程受试组全部病例均常规给予儿泻停颗粒治疗,6月以内每次1/2袋,每天3次;6月~2岁每次1袋,每天3次;2~3岁每次2袋,每天3次。3日为1疗程。对照组仅对症治疗。两组有发热者辅以退热剂治疗,有轻中度脱水者辅以ORS口服补液以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现象。治疗期间停服任何抗生素与微生物制剂及其它止泻剂。
3.2 疗效判断标准[2]①痊愈:服药3日后腹泻症状消失,粪便常规正常。②显效:服药3日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至治疗前1/3或以下),粪便性状明显好转,粪便常规基本正常。③有效:服药3日后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1/2,粪便常规基本正常。④无效:服药3日后腹泻症状无明显减轻或无变化,粪便常规无明显变化。
3.3 入选病例情况:178例均系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按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93例,女性85例,年龄1月~3岁,平均17.8月;病程4小时~12天(平均3.04天)。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范围最小31天、最大3岁,平均年龄18.2月;对照组(88例):男性45例,女性43例,年龄1月~3岁,平均年龄17.4月。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程度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3.4 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稀便、黏液便,大便次数3~15次/日。治疗组:单纯腹泻患者16例,而伴有发热、呕吐、腹痛之一者74例。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者29例,轻中度脱水18例。腹泻次数<5次/天19例,5~10次/天61例,>10次/天10例。对照组:单纯腹泻患者15例,而伴有发热、呕吐、腹痛之一者70例。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者26例,轻中度脱水14例。腹泻次数<5次/天15例,5~10次/天62例,>10次/天11例。
3.5 实验室检查:治疗组:大便常规镜检无白细胞者41例,1~10个白细胞/HP26例,>10个白细胞/HP23例,部分病例粪常规检查发现有脂肪球+~+++/HP。血液常规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10000/mm363例,>10000/mm327例。电解质紊乱24例,合并代谢性酸中毒7例。粪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37例。对照组:大便常规镜检无白细胞者37例,1~10个白细胞/HP20例,>10个白细胞/HP19例,部分病例粪常规检查发现有脂肪球+~+++/HP。血液常规化验检查白细胞记数<10000/mm359例,>10000/mm329例。电解质紊乱20例,合并代谢性酸中毒6例。粪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36例。
4 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
在178例患儿中随机抽取90例受试,受试期间无一人中途退出。
5 安全性评价
90例服用儿泻停的受试者均未出现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检测也未见对肝功能(ALT)、肾功能(BUN)的影响。
两组治疗前后BUN、ALT值比较无显著差异,说明儿泻停对患儿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90例患儿中14例因家长拒绝化验肝肾功能而未检查。有2例出现轻微恶心。
受试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18%。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X2=9.83,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此药对小儿腹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7 讨论
小儿腹泻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伴有不消化的食物和黏液、有腹痛或腹痛不明显为特征的儿科病症。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夏季发病较多,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易并发水、电解质、酸硷平衡紊乱,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我院用儿泻停治疗小儿各种感染性及非感染性腹泻均取得了较好疗效。儿泻停颗粒是由茜草藤、乌梅、甘草等纯中药组成,其中茜草藤有清热燥湿,乌梅能涩肠止泻、益胃生津,既有止泻作用、又可防湿热泄泻伤阴之弊,甘草有健睥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多种功用,既可调整脾胃功能,又可合乌梅起酸甘化阴,防止泄泻伤阴之功。三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固肠止泻之效。该药能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抑制轮状病毒及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对各型腹泻均有明显疗效。我院用其治疗小儿腹泻9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且颗粒剂型易于服用,可广泛用于儿科临床。
参考文献
[1] 方鹤松.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
[2] 王尉文.常见疾病诊断依据与疗效判断标准[M].长沙:湖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542
作者单位:450053 郑州市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