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ngyang0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应是绿肥红瘦
  说起女词人,绕不过李清照。
  靖康之乱,是李清照的词风发生变化的一个分水岭。前期多描述闺情相思,反映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爱情的追求,热情浪漫,活泼天真。后期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痛哀伤,悲苦凄愁。在词的艺术技巧上,她善用白描手法,以清丽浅白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形象和婉约曲折的心路历程,有一种洗尽铅华的摄人心魄之美。
  雨,似乎最能撩起诗人的情思,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也是因雨而起。首句“昨夜雨疏风骤”交代了这是昨夜的雨,是回忆中的雨。这里的“疏”非通常所说的稀疏之义,可理解为“疏狂”,也就是雨下得大而无拘无束。“骤”,猛烈。“风骤”意为风刮得猛烈。这么大的风雨,作者怎么会一点儿也不知悉呢?原来是“浓睡不消残酒”。“浓”本来是形容液体的,诗人却用来形容睡得沉,如果说“沉睡不消残酒”,似乎总觉得有些不够,换作“浓”字,不但新颖,还有一种化不开的“春愁闺怨”,纵使这份愁怨甚至带着某些敏感的小矫情、小任性。
  虽然酒还没有完全醒,但诗人潜意识中还是想起了昨夜的风雨,于是就问正在卷起门帘的侍女:“院中的海棠怎么样了?”一个“试”字,让我们感受到词人的小心翼翼和惴惴不安。也许是侍女害怕女主人担心故意这么说,也许只是女侍从的一种敷衍,于是漫不经心地吐出两个字:依旧。一个“却”字,写出这样的回答与诗人心中想象的答案正好相反。于是,诗人的小矫情、小任性在接下来的十个字中表现得一览无余。
  “知否?知否?”,这是两个疑问句,用来表示肯定的意思,并且连用两个疑问句,语气比一般的肯定句更加强烈,可以说是诗人的小固执、小任性,也可以说是诗人内心的某种坚定。我不相信你说的,只相信自己心中认定的。“应是绿肥红瘦”,一场风雨过后,怎么会没有变化呢?海棠的叶子应该长得更加葱郁繁茂,而海棠花应该被风雨打得凋零败落!
  对于李清照的这首词,历代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尤其对“绿肥红瘦”四字,更是赞赏不已。“绿”、“红”,“肥”、“瘦”,单看这四个字,并无奇崛之处,可是放在一起,意境顿生。此时,你看到的不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心中的百感交集。虽然雨水使叶子更肥硕了,但是风雨却使花朵凋落。诗人的愁怨,并不完全是对花的怜惜,而是由物及人,对像花朵一样易逝的青春,敏感与伤怀。诗人大抵如此,当普通人对一切还茫然无知的时候,她的心却早已百孔千疮。也正是这份敏感,多情,给了她任性固执的理由。这种精神消瘦的内在体验,别人是感觉到不到的,诗人却敏锐地从一朵落花想到青春易逝,娇容难驻。
  就如辛弃疾词中爱用“醉”字,苏轼词中爱用“归”字,李清照对“瘦”字似乎情有独钟。在《点绛唇》一词中有“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在《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前一个“瘦”字,看似写花瘦,实在写人瘦,纤细的身子,薄汗轻衣透,是怎样一种迷人的情态。后一个“瘦”字,是人瘦,不是花瘦,这个瘦,不但是身体的,更是内心深处的浅愁深绪。如此细读之,真可谓一字一境界。
  然而,李清照的这首词,最妙还不在这些用字上,清代词评家陈廷焯在《云韶集》卷十中指出,这首词最杰出的地方是“只数语,层次曲折有味”。记挂起雨后的海棠,心中不免惴惴;侍女安抚说海棠依旧,让人不由心中一喜;细思量,这显然是敷衍之词,那么大的风雨,那些风雨中的落红无数还是在心头抹上淡淡的哀愁。
  李清照流传下来的词作并不多,却字字珠玑,如青花瓷一般婉转细腻。这些宛若轻歌的长短句,道尽诗人内心深处的悲喜感悟,“别是一家”味道。
  (郭学萍: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其他文献
从东至返宁后,编辑部具体研究了第十期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培训问题。朱主编说:“这次培训会在徐州召开,有着特殊的意义。徐州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发祥地,要让全国的老师们全面看到徐州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果。我们要把听课和看学生活动现场作为重要内容来安排——第一天上午,分组在市内三个区听课,每个区安排15节课左右,让老师们自由选择听;下午到铜山县看小学生语文素养现场展示,要看学生写字、课外
期刊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孟小军先生的一句话,我借用作为本文的题目。庄杏珍老师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她没有离去,她的精神和理想永在人间。  庄杏珍老师热爱课堂。终身从教,不离不弃,三尺讲台是她的钟爱,甚至有去师范大学深造的机会,她亦放弃了。她坚持教师上课要有“课品”,“课品”来自人品。我的同事黄年胜说,教学《詹天佑》一课,为“枕木”一词,在庄老师的要求下,翻遍了有关资料,直达到苦不堪言的程度!庄老师认为,只有
期刊
一代大师钱穆先生教过小学,当过10年小学教师;又教过中学,做了8年中学教师;再跳到北京大学教历史,干了50多年的大学教师,完成其教师生涯的“三级跳”。从十七岁初登杏坛,到九十一岁高龄上最后一课,钱穆在教育战线奋斗了一辈子,教书长达七十四年,其间有数以万计的人听过他上课与演讲。无论是当“孩子王”,还是执教清华、北大,钱穆都是一位颇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先生一辈子写了八十一本著作,也许因为他学术业绩
期刊
一、 目中有人——了解评价客体的发展差异,明确激励性评价的目标  学生个体的发展有差异性。这些差异就要求教师目中有人,不用相同的标准去评价发展不同的学生。对学生的个体发展有全面的认识,能够充分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与待提高点,有效地运用激励性评价,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于发展比较优秀的同学,我们在使用激励性评价的时候,可侧重引导发展学生的助人为乐的行为品质,合作学习的组织能力。对于发展
期刊
一、 把握文章情感离不开品读文本  小语课本有很多情感丰富的文章,我们学习这些课文的目的,是要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从中明事理。而如何体验情感?朗读成了我们最好的手段。  在朗读指导上,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女教师,感情非常充沛,不管什么词句,都能带上调子去读。她们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把握感情的基调,让语气跌宕起伏,却殊不知忽视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阐释及深入体会,就会分离文本与情感,从而导
期刊
2015年11月1日,在那个清冷的早晨,绵绵的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怀着悲痛的心情来到殡仪馆,参加我们敬爱的庄杏珍老师的告别仪式。前来送行的队伍很长很长,肃穆、安静,其间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与庄老师一起奋斗过的朋友同事,有承蒙庄老师亲自授课的学子们,而更多的是一批又一批对庄老师无比敬仰的老师,教育界的领导、知名人士。人们不约而同来到这里,用最朴实的方式来表达对庄老师的无限哀思。  走进灵堂,
期刊
庄杏珍:  (一)  “1947年,开始进校教书;  1952年,调入市实小,一年后,被借到省教育厅去编写教学参考书;  1956年,第一次前往北京,编写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  1957年,回到市实小,任班主任,从事语文教学;  1959年,第二次前往北京编写教材;  1967年,回到市实小,从事语文教学;  1977年,第三次前往北京编写教材;  1978年,她被评为江苏省第一批语文特级教师;
期刊
一个人永远地走了,才看得到他在每个人心中的分量。庄杏珍老师走了,永远地走了,带着她对语文教育的深沉眷恋,走了。在这一刹那,我们分明感觉到了心头的阵痛,还有肩头的担子,似乎一下子长大了。庄老师的思想和挚爱,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早已深入我们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在我们身上,看得到庄老师的身影,那是我们对恩师最好的告慰。  一、 最严格的爱  和庄老师在一起的日子,总能找到一种成长的感觉。无论是闲聊,还是谈
期刊
师:我们预习了《火烧云》这篇课文。谁先告诉老师,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生:是夏天黄昏时候的火烧云。  师:他说是夏天,根据是什么?  生:根据有一个“乘凉的人”走过来说。  师:(肯定学生读书认真)现在请大家读课文第 一句,看看它告诉我们什么?(学生齐读)  师:它写的是火烧云上来了。(板书l:上来了)从这个“了”字上,我们就晓得,这是写火烧云上来以后天地间的情景。(板书:地上、天空)这
期刊
师:老师这里有一组图片,看谁最会观察。(播放幻灯片:风景区随地丢垃圾、马路上横跨护栏、随意践踏绿化带、教室里乱扔垃圾)此时,你有什么想法?想怎么做?  生:我觉得这些人没道德,我会劝他们别这么做。  师:看到这些不正确的行为发生,就要告诉他们这是不对的,不能继续做下去。我们的这种行为就叫——  生:劝阻。  师:(板书:劝阻)生活中,你一定也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吧?你劝阻了吗?  生:那次,我劝阻XX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