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能力是学生素质的核心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作为现代教育的目的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通常我们所说的“聪明”、“脑子灵”就是指思维品质而言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五个方面,其中最基本的是深刻性和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它表现为思维的多层次,善于进行由表及里、深入思考、概括归类,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表现为思维的多角度,善于进行由此及彼的思维,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灵活伸缩,触类旁通。
现就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做粗浅的探讨:
一、善于观察找联系,由表及里抓本质,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1、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仔细分析、认真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特点。
如:有学生认为“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是一回事”,要让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进行分析。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是唯一的来源,也是文化创新的本质。通过辨析使学生分清了渊源和源泉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分析、提示条件隐含的实质部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教学中通过例证教学法,相互类比,抓住事物本质,让学生从不同侧面,加深对本质因素的认识。
特别是要通过身边的典型实例进行教学,变换问题的形式与内容。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教学中要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要求,第一要义是发展;从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核心是以人为本;从唯物辨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全面观点和矛盾分析法的观点看,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和事实,深入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分析理解,则能提高学生对不同方面的概括能力,抓住问题的本质与规律,可引导学生思维的纵向深入,达到促进思维的深刻性。
二、变封闭为开放,变抽象为直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1、改变单一的封闭题型,增加开放题型,为学生提供联想的机会,促使学生的思维由封闭状态逐步过渡到开放状态。
要考查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考核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应该更多地结合生活实际,把学生实际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而不是让学生来反复地背诵。今后的高考题的命题方向已经很明确了,我们不能再只看书本而不看外面的世界了。
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争议价值的讨论题目,深化对小康生活的理解。
(1)什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对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有什么影响?
(3)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GDP的增长,甚至把GDP作为衡量建设成就和政绩大小的惟一指标所带来的问题。
(4)坚持“五个统筹”有什么积极意义?……
对于上面这种题,同学们积极性很高,联系已掌握的知识,进行了丰富的联想和有力的论证,他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得出了丰富的结果。
2、变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开阔学生思路,促进学生由线性思维过渡到立体思维(立体思维即多角度、多层次地思维)。
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章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使教学内容层层深入:(1)人大代表的权利有哪些?(2)人大代表为什么要“为老百姓说话”(即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怎样)?(3)人大代表应怎样“为老百姓说话”?(4)“博客”是“网络日志”的音译,写“网络日志”的人被称为“博客”,它是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方式。2010年“两会”期间,有的代表在“博客”上发表参政议政的体会,公布自己的议案、提案,广泛征集网友意见。人民网“两会博案”开通不到一天,就已发表文章250多篇,网民评论400多条,页面访问量突破10万。一名委员说:“提案发到博客,对于完善和提高提案质量很有好处。代表、委员开设两会博客,可以更好地发现民众需求,了解民众的观点和态度,倾听民众的愿望和心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人大网上开“博客”,体现了什么政治生活道理?这些小问题不但激活了与问题有关的各知识点,而且通过活跃的观察、尝试、猜想、归纳、比较、推理和判断,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促进了立体思维的发展。
总之,思维深刻性和灵活性的发展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把握研究问题的本质因素,才可能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机动地思考问题,开辟多角度思维的途径,才可能在比较中深化认识的层次,二者并进,将思维拓向多维的广阔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切契机,运用上述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深刻性与灵活性的训练。应该明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而是必须长期坚持、常抓不懈,才能潜移默化,如此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必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现就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做粗浅的探讨:
一、善于观察找联系,由表及里抓本质,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1、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仔细分析、认真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特点。
如:有学生认为“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是一回事”,要让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进行分析。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是唯一的来源,也是文化创新的本质。通过辨析使学生分清了渊源和源泉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分析、提示条件隐含的实质部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教学中通过例证教学法,相互类比,抓住事物本质,让学生从不同侧面,加深对本质因素的认识。
特别是要通过身边的典型实例进行教学,变换问题的形式与内容。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教学中要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要求,第一要义是发展;从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核心是以人为本;从唯物辨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全面观点和矛盾分析法的观点看,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和事实,深入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分析理解,则能提高学生对不同方面的概括能力,抓住问题的本质与规律,可引导学生思维的纵向深入,达到促进思维的深刻性。
二、变封闭为开放,变抽象为直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1、改变单一的封闭题型,增加开放题型,为学生提供联想的机会,促使学生的思维由封闭状态逐步过渡到开放状态。
要考查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考核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应该更多地结合生活实际,把学生实际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而不是让学生来反复地背诵。今后的高考题的命题方向已经很明确了,我们不能再只看书本而不看外面的世界了。
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争议价值的讨论题目,深化对小康生活的理解。
(1)什么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对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有什么影响?
(3)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GDP的增长,甚至把GDP作为衡量建设成就和政绩大小的惟一指标所带来的问题。
(4)坚持“五个统筹”有什么积极意义?……
对于上面这种题,同学们积极性很高,联系已掌握的知识,进行了丰富的联想和有力的论证,他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得出了丰富的结果。
2、变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开阔学生思路,促进学生由线性思维过渡到立体思维(立体思维即多角度、多层次地思维)。
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章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使教学内容层层深入:(1)人大代表的权利有哪些?(2)人大代表为什么要“为老百姓说话”(即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怎样)?(3)人大代表应怎样“为老百姓说话”?(4)“博客”是“网络日志”的音译,写“网络日志”的人被称为“博客”,它是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方式。2010年“两会”期间,有的代表在“博客”上发表参政议政的体会,公布自己的议案、提案,广泛征集网友意见。人民网“两会博案”开通不到一天,就已发表文章250多篇,网民评论400多条,页面访问量突破10万。一名委员说:“提案发到博客,对于完善和提高提案质量很有好处。代表、委员开设两会博客,可以更好地发现民众需求,了解民众的观点和态度,倾听民众的愿望和心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人大网上开“博客”,体现了什么政治生活道理?这些小问题不但激活了与问题有关的各知识点,而且通过活跃的观察、尝试、猜想、归纳、比较、推理和判断,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促进了立体思维的发展。
总之,思维深刻性和灵活性的发展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把握研究问题的本质因素,才可能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机动地思考问题,开辟多角度思维的途径,才可能在比较中深化认识的层次,二者并进,将思维拓向多维的广阔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切契机,运用上述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深刻性与灵活性的训练。应该明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而是必须长期坚持、常抓不懈,才能潜移默化,如此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必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