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玻璃艺术既是材料的艺术也是艺术家展现个人语言的媒材,通过艺术创作展现艺术家们不同的生存环境、生活经历以及个体的观念差异。艺术家们作为创作主体把重心放在主观观念的传达,借用玻璃材料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近年来,艺术家们不断挖掘着玻璃材料的无限潜能,尝试新的表现内容和形式,玻璃首饰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向。本文以课题的形式来分析总结现代玻璃艺术工作室教学融合艺术首饰的构建。
关键词:融合;构建;玻璃艺术工作室;艺术首饰;教学
0 引言
我国学院玻璃工作室教学主要是在现代窑制工艺、雕塑形态表达的基础上构建而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教学主体和教学课程体系上都在发生着显著的改变,尤其在当代语境影响下的玻璃艺術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课题通过探索和实践玻璃艺术首饰,展现出玻璃材料的语意转变和发展空间。这里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玻璃艺术与材料,二是艺术首饰与材料,三是玻璃与首饰的关系建构。
1 玻璃艺术与材料
我们生活在一个材料大爆炸的时代。由于玻璃这种物质存在状态的复杂性,有的学者将之定义为“物质的第四种形态”,不论在技术、艺术、语意甚至在哲学层面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现代玻璃不仅突破了工艺或科技的层面,在学术层面的研究延伸到哲学层面。玻璃艺术工作室除了研究玻璃自身的本体语言和应用功能外,还包括对材料与创作主体关系的塑造。当代玻璃艺术既是材料的艺术也是艺术家展现个体语言的媒材,通过艺术创作展现出艺术家们不同的生存环境、生活经历以及个体的观念差异。艺术家们借用玻璃材料来表述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又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将首饰的概念引入现代玻璃工作室教学体系中首先是基于媒材。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玻璃工作室运动初期的运作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重新发现传统手工艺技术;二是将玻璃作为艺术传达媒介并积极探索了玻璃工艺品和高档艺术之间的关系,将工艺制作和艺术创作统一起来。现代玻璃工作室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玻璃材料,并不局限于任何技术或表现形式,可以是平面二维图形,也可以是三维立体形态,是多维空间的结合体。
2 艺术首饰与材料
材料是现代首饰尤其是当代艺术首饰研究的重点。不论是商业首饰还是艺术家首饰,材料都影响着作品的形式和内容。20世纪70年代,涌现出大量具有崭新风格和表现形式的“新首饰”作品。德国设计师盖德、克劳斯伯瑞和奥地利设计师费利兹梅尔霍夫在伦敦伊莱特姆画廊举办了一次首饰展,展览中首次展示了运用丙烯酸创作的首饰作品,这实际上也是观念的变革所带来的新设计思潮。观念的变化和新材料的介入使得首饰的个人语言从传统首饰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股新的趋势——艺术首饰。
当代艺术首饰的本质在情感的传达,叙事是创作的方式。从材料出发,艺术首饰也可以说是综合材料的艺术,将首饰的维度提升到更广更深的空间。新材料的使用建立在实验之上,总的来说是更加自由的过程。艺术首饰的产生也使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逐步扩大,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艺术家或设计师创作的作品通过材料之间的融合建构在一起。玻璃作为首饰制作的材料历史悠远,早在公元前2500年在西亚和埃及就出现了作为商品和交换货币的腓尼基人玻璃珠,战国汉代的蜻蜓眼琉璃珠以及威尼斯人制作的灯工繁花玻璃,这些早期玻璃首饰由工艺精湛的工匠制作,有着强大的实用功能和规范的造型样式。现代艺术玻璃首饰则突出作品的艺术性。玻璃材料制作的作品既可以划归到首饰艺术创作的领域也可以归为玻璃艺术创作的范畴,这种看似跨学科的艺术创作在当代语境下已经有非常多优秀的作品案例。日本玻璃首饰艺术家光岛和子,她创作的作品使用了铸造工艺、灯工工艺、吹制工艺、切割雕刻工艺等多种方法,将玻璃与金属相结合架构为一体。美国玻璃艺术家Donald Friedlich,利用现代3D打印建模技术,塑造出极具韵律美的水纹,同时也结合了金属材料使作品呈现出多材料搭配的视觉变化。英国玻璃艺术家Yvonne Coffey则是用冷加工切割工艺创作出极简的符号化首饰作品。
3 玻璃与首饰的关系建构
玻璃与首饰的关系是材料与观念的相互介入关系,建构的是如何将材料转化为物、观念如何融入物中的体系。
材料的文化建构。不论是在两河流域的古埃及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都使用玻璃珠作为精神信仰的符号,这些玻璃珠饰品既是可以佩戴的饰物又代表了不同地区相似的崇神文化活动。玻璃在我国古时又称作琉璃,其发展过程中深受玉石文化的影响,在外观上常常作为玉的代替品,如宋元时期走向世俗的琉璃簪钗、唐宋时期官员佩戴的琉璃带板、明清大臣的琉璃配饰在外观上都普遍带有明显的仿玉石特征,并且有着严格的制式。琉璃还是佛家的七宝之一,《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写道:“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足见琉璃在佛教精神中已经超越材料的层面,而是体现出一种精神诉求。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琉璃品牌“琉璃工房”立足我国的传统琉璃文化,将这一精神诉求构建为文创产品,传达出文人气质的生活美学。
造型的建构。首先造型的建构不是单一的建构,而是多维多向的思维意识的建构,由一维、二维和三维的思维相互融合而成。这是由不同的教学主体——学生来决定的,每位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由此形成的个人的思维导向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强化在创作前期构思阶段的方案表现,从不同思维角度引导学生创作出更多创新方案。一维思维模式是将玻璃作为宝石形态镶嵌在基底上,最常见的是使用高折射度、高透明度的水晶玻璃来制作。奥地利商业水晶饰品品牌施华洛世奇即针对高品质的玻璃材料进行设计,其外观和天然水晶极其相似。二是首饰完全由玻璃材料来造型,不局限工艺和造型的二维构成。目前,有部分当代玻璃艺术家尝试用灯工、吹制或失蜡铸造工艺来制作极具个性化的艺术首饰。在2018年伦敦工艺周上玻璃艺术家Angela Thwaites展示了用失蜡铸造技法制作的雕塑语言的玻璃艺术首饰作品。国家玻璃中心的玻璃艺术家们展示了用吹制和灯工技法制作的形体较大、造型奇特的可佩戴玻璃艺术作品。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全部用玻璃材料来塑造作品,不仅体现了其高超的工艺技法,也展现出了艺术家对材料的深刻认识,将各自的艺术语言用不同的创作形式展现出来。三是将玻璃作为部分材料,与其他综合材料共同造型。这种造型方式需要考虑不同材料的形体特征,因此采用多维度思考方式。由于玻璃的可塑性,可以通过高温实现材料状态从液体到固体的双向转化,结合综合材料的特性,分析其形态、比例、色彩、肌理上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找到不同材质之间搭配所产生的多种可能,达到设计的目的。造型的建构往往是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多维度思考,不是简单的方法相加,造型的建构还要建立在对多种材料和工艺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例如,在“铸造玻璃”课程中,其技术核心是窑制工艺,使用电窑高温熔化玻璃来达到塑形的目的。而另一技术热熔工艺也是需要依靠电窑,将玻璃加热到熔点温度以下、退火温度以上,在这个区间玻璃靠黏性能彼此融合在一起。两种技术的本质都是对温度的精确掌控,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更为科学。因此,要将首饰引入玻璃艺术工作室教学中要有部分前期课程做基础,包括首饰和玻璃的相关设计原理和工艺技法。
主题的建构。创作艺术首饰其“艺术性”是创作的重点。艺术首饰创作是作为艺术家工作室的主要内容,个人主题创作为核心,展示出创作人想要传达的艺术观念和思想主题。玻璃工作室的教学运行与体系构架是建立在培养具有独立创作和个人艺术语言的艺术家或设计师,同样离不开主题创作。建构“实题”和“虚题”的创作主题来指引教学和创作的方向。实题侧重实际存在的项目,从较小的“点”着手,根据明确的主题进行创意构思的展开。“落地”是实题项目的关键点,联系本地的文化项目往往更有说服力。虚题则是先拟定一个虚拟的项目,再去分析问题、厘清思路,相比实题这种创作模式提供给创作主体更加自由的发挥空间。通过两种主题的交叉建构,使创作科学化、开放化。
4 结语
建构融合,建构的是材料、物、观念之间的和谐关系,融合的是跨学科跨专业的思维,与其他艺术设计领域融合构建出有机生命体。构建过程中尤其不可忽视的是主题创作的设置和实践,挖掘玻璃作为艺术创作媒材的叙事性和文化属性。将首饰引入现代玻璃工作室教学的实质在于人与材料的交流,“可佩戴的玻璃”使玻璃不再是冰冷的建材或摆件,通过感知它、触摸它使我们获得劳作的愉悦,也为首饰专业未来的教学提出更多思考,对于当代首饰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Yvonne Coffey(英). Glass Jewellery[M]. A&C Black Publishers,2009.
[2] Design-Ma-Ma设计工作室.当代首饰艺术:材料与美学的革新[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3] 大卫·怀特豪斯(英).玻璃艺术简史[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
[4] 光岛和子(日). Glass Jewellery[M].光村印刷株式会社,2003.
关键词:融合;构建;玻璃艺术工作室;艺术首饰;教学
0 引言
我国学院玻璃工作室教学主要是在现代窑制工艺、雕塑形态表达的基础上构建而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教学主体和教学课程体系上都在发生着显著的改变,尤其在当代语境影响下的玻璃艺術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课题通过探索和实践玻璃艺术首饰,展现出玻璃材料的语意转变和发展空间。这里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玻璃艺术与材料,二是艺术首饰与材料,三是玻璃与首饰的关系建构。
1 玻璃艺术与材料
我们生活在一个材料大爆炸的时代。由于玻璃这种物质存在状态的复杂性,有的学者将之定义为“物质的第四种形态”,不论在技术、艺术、语意甚至在哲学层面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现代玻璃不仅突破了工艺或科技的层面,在学术层面的研究延伸到哲学层面。玻璃艺术工作室除了研究玻璃自身的本体语言和应用功能外,还包括对材料与创作主体关系的塑造。当代玻璃艺术既是材料的艺术也是艺术家展现个体语言的媒材,通过艺术创作展现出艺术家们不同的生存环境、生活经历以及个体的观念差异。艺术家们借用玻璃材料来表述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又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将首饰的概念引入现代玻璃工作室教学体系中首先是基于媒材。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玻璃工作室运动初期的运作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重新发现传统手工艺技术;二是将玻璃作为艺术传达媒介并积极探索了玻璃工艺品和高档艺术之间的关系,将工艺制作和艺术创作统一起来。现代玻璃工作室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玻璃材料,并不局限于任何技术或表现形式,可以是平面二维图形,也可以是三维立体形态,是多维空间的结合体。
2 艺术首饰与材料
材料是现代首饰尤其是当代艺术首饰研究的重点。不论是商业首饰还是艺术家首饰,材料都影响着作品的形式和内容。20世纪70年代,涌现出大量具有崭新风格和表现形式的“新首饰”作品。德国设计师盖德、克劳斯伯瑞和奥地利设计师费利兹梅尔霍夫在伦敦伊莱特姆画廊举办了一次首饰展,展览中首次展示了运用丙烯酸创作的首饰作品,这实际上也是观念的变革所带来的新设计思潮。观念的变化和新材料的介入使得首饰的个人语言从传统首饰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股新的趋势——艺术首饰。
当代艺术首饰的本质在情感的传达,叙事是创作的方式。从材料出发,艺术首饰也可以说是综合材料的艺术,将首饰的维度提升到更广更深的空间。新材料的使用建立在实验之上,总的来说是更加自由的过程。艺术首饰的产生也使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逐步扩大,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艺术家或设计师创作的作品通过材料之间的融合建构在一起。玻璃作为首饰制作的材料历史悠远,早在公元前2500年在西亚和埃及就出现了作为商品和交换货币的腓尼基人玻璃珠,战国汉代的蜻蜓眼琉璃珠以及威尼斯人制作的灯工繁花玻璃,这些早期玻璃首饰由工艺精湛的工匠制作,有着强大的实用功能和规范的造型样式。现代艺术玻璃首饰则突出作品的艺术性。玻璃材料制作的作品既可以划归到首饰艺术创作的领域也可以归为玻璃艺术创作的范畴,这种看似跨学科的艺术创作在当代语境下已经有非常多优秀的作品案例。日本玻璃首饰艺术家光岛和子,她创作的作品使用了铸造工艺、灯工工艺、吹制工艺、切割雕刻工艺等多种方法,将玻璃与金属相结合架构为一体。美国玻璃艺术家Donald Friedlich,利用现代3D打印建模技术,塑造出极具韵律美的水纹,同时也结合了金属材料使作品呈现出多材料搭配的视觉变化。英国玻璃艺术家Yvonne Coffey则是用冷加工切割工艺创作出极简的符号化首饰作品。
3 玻璃与首饰的关系建构
玻璃与首饰的关系是材料与观念的相互介入关系,建构的是如何将材料转化为物、观念如何融入物中的体系。
材料的文化建构。不论是在两河流域的古埃及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都使用玻璃珠作为精神信仰的符号,这些玻璃珠饰品既是可以佩戴的饰物又代表了不同地区相似的崇神文化活动。玻璃在我国古时又称作琉璃,其发展过程中深受玉石文化的影响,在外观上常常作为玉的代替品,如宋元时期走向世俗的琉璃簪钗、唐宋时期官员佩戴的琉璃带板、明清大臣的琉璃配饰在外观上都普遍带有明显的仿玉石特征,并且有着严格的制式。琉璃还是佛家的七宝之一,《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写道:“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足见琉璃在佛教精神中已经超越材料的层面,而是体现出一种精神诉求。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琉璃品牌“琉璃工房”立足我国的传统琉璃文化,将这一精神诉求构建为文创产品,传达出文人气质的生活美学。
造型的建构。首先造型的建构不是单一的建构,而是多维多向的思维意识的建构,由一维、二维和三维的思维相互融合而成。这是由不同的教学主体——学生来决定的,每位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由此形成的个人的思维导向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强化在创作前期构思阶段的方案表现,从不同思维角度引导学生创作出更多创新方案。一维思维模式是将玻璃作为宝石形态镶嵌在基底上,最常见的是使用高折射度、高透明度的水晶玻璃来制作。奥地利商业水晶饰品品牌施华洛世奇即针对高品质的玻璃材料进行设计,其外观和天然水晶极其相似。二是首饰完全由玻璃材料来造型,不局限工艺和造型的二维构成。目前,有部分当代玻璃艺术家尝试用灯工、吹制或失蜡铸造工艺来制作极具个性化的艺术首饰。在2018年伦敦工艺周上玻璃艺术家Angela Thwaites展示了用失蜡铸造技法制作的雕塑语言的玻璃艺术首饰作品。国家玻璃中心的玻璃艺术家们展示了用吹制和灯工技法制作的形体较大、造型奇特的可佩戴玻璃艺术作品。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全部用玻璃材料来塑造作品,不仅体现了其高超的工艺技法,也展现出了艺术家对材料的深刻认识,将各自的艺术语言用不同的创作形式展现出来。三是将玻璃作为部分材料,与其他综合材料共同造型。这种造型方式需要考虑不同材料的形体特征,因此采用多维度思考方式。由于玻璃的可塑性,可以通过高温实现材料状态从液体到固体的双向转化,结合综合材料的特性,分析其形态、比例、色彩、肌理上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找到不同材质之间搭配所产生的多种可能,达到设计的目的。造型的建构往往是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多维度思考,不是简单的方法相加,造型的建构还要建立在对多种材料和工艺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例如,在“铸造玻璃”课程中,其技术核心是窑制工艺,使用电窑高温熔化玻璃来达到塑形的目的。而另一技术热熔工艺也是需要依靠电窑,将玻璃加热到熔点温度以下、退火温度以上,在这个区间玻璃靠黏性能彼此融合在一起。两种技术的本质都是对温度的精确掌控,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更为科学。因此,要将首饰引入玻璃艺术工作室教学中要有部分前期课程做基础,包括首饰和玻璃的相关设计原理和工艺技法。
主题的建构。创作艺术首饰其“艺术性”是创作的重点。艺术首饰创作是作为艺术家工作室的主要内容,个人主题创作为核心,展示出创作人想要传达的艺术观念和思想主题。玻璃工作室的教学运行与体系构架是建立在培养具有独立创作和个人艺术语言的艺术家或设计师,同样离不开主题创作。建构“实题”和“虚题”的创作主题来指引教学和创作的方向。实题侧重实际存在的项目,从较小的“点”着手,根据明确的主题进行创意构思的展开。“落地”是实题项目的关键点,联系本地的文化项目往往更有说服力。虚题则是先拟定一个虚拟的项目,再去分析问题、厘清思路,相比实题这种创作模式提供给创作主体更加自由的发挥空间。通过两种主题的交叉建构,使创作科学化、开放化。
4 结语
建构融合,建构的是材料、物、观念之间的和谐关系,融合的是跨学科跨专业的思维,与其他艺术设计领域融合构建出有机生命体。构建过程中尤其不可忽视的是主题创作的设置和实践,挖掘玻璃作为艺术创作媒材的叙事性和文化属性。将首饰引入现代玻璃工作室教学的实质在于人与材料的交流,“可佩戴的玻璃”使玻璃不再是冰冷的建材或摆件,通过感知它、触摸它使我们获得劳作的愉悦,也为首饰专业未来的教学提出更多思考,对于当代首饰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Yvonne Coffey(英). Glass Jewellery[M]. A&C Black Publishers,2009.
[2] Design-Ma-Ma设计工作室.当代首饰艺术:材料与美学的革新[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3] 大卫·怀特豪斯(英).玻璃艺术简史[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
[4] 光岛和子(日). Glass Jewellery[M].光村印刷株式会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