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理解儿童至关重要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name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利亚·蒙台梭利在她1948年出版的著作《发现儿童》中把儿童称作“未被理解的人”。她说得非常有道理。即便现在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儿科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依然看到这些学科还没有得到整合,也没有对人类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儿童,尤其在生命最初3年,还处在未被理解的状态,尽管我们很清楚这几年是他人格发育关键的阶段。期间他主要接受父母(或者家庭其他成人)的教育。当父母工作时,他被送到专门的机构照看,而这些机构的人员未经必要培训,难以承担重要的教育任务。
  毋庸置疑,家庭是保障儿童顺利成长的首要因素,因此父母应当明白,他们手中握有能够使儿童快乐、全面和健康成长的钥匙。
  促进每个儿童的心智发育,需要给予他适当的人文关怀。这是一项非凡的任务,蒙台梭利如是说:“这项使命在于让儿童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以实现自我。由此可知,儿童才是成人之基。”
  出生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将自己塑造成人,认识这点是重要的。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有完成这项任务的潜能。埃里希·弗洛姆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一个生下他或者她自己的过程。实际上,只有当我们死亡时,整个生的过程才算结束。”
  然而,如果我们的教育过程需要花费一生时间,那么教育对人来说,越年幼越重要。严格意义上讲,人生最初的几年是奠定人格基础紧要的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给儿童提供有益的帮助,光凭良好的愿望和工作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准确的信息。
  只有对儿童的真爱,加上科学知识才能真正开创“新教育”,从而有助于人的成长,为迎接新世界作好准备。我们的世界随处可见强大无比的科技力量,如果利用得当,可以使人类获得真正的进步与和平。我们以恰当的方式帮助儿童,正得益于这种进步。
  蒙台梭利在谈到教育时使用了“生命助力”的概念。为此,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及教育手段的重要性和局限性。从出生前到3岁,在生命之初便能给儿童有益的帮助。
  更好地了解儿童也是了解我们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好方法,所以我们要清楚人所处环境的大框架是什么,这就是人生规划。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蕴藏着丰富想法,但只有在环境框架内,并且借助于环境才能实现。
  每个儿童所处的环境都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因为只有他们能够改变环境,使环境有利于生命的发育成长。
  我深信,每个人的转变与其初接触到的新信息状况有关,即从接受信息到吸收和理解信息。这种新认知使内心世界发生变化,进而又促使外在行为发生变化。知识、理解和变化,通过教育过程成为生命的助力。
  蒙台梭利在1931年的一次讲演中说:“要了解儿童,然后对他施教,我们首先应全面认识生命本身。”
  教育是一种人际关系。与儿童建立关系使我们有特殊的机会完善自我,更广泛地认识现实世界。如此的话,我们的局限性被打破,参与生命成长的能力相应提高。
  儿童具有非常大的身体和智力潜能,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奇迹,尽管近几十年我们才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应当将此新认识传递到所有父母、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对儿童教育感兴趣的人,因为从生命之初开始的教育确实能改变现在和未来社会。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切记,开发人的潜能不由我们自主决定,我们只能“服务”于儿童成长,而成长发生在特定环境中,这里存在着主导每个人正常生存的法则。所以每个人的成长都应当与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整个宇宙保持和谐。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认识自己是谁、应当做什么,以便促进成长,实现自我价值,改善自己的生活和环境。国际著名幼教专家、医学博士,国际蒙台梭利协会创始人西尔瓦娜·夸特罗奇·蒙塔纳罗有几个重要观点:
  1.每个人生来就有巨大潜能;
  2.每个人都有神奇的自我调节机能,但是这些机能往往因为我们对关键过程的干扰而暂停工作;
  3.每个与儿童关系密切的人都很重要,都能成为“教育者”,因为当他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他就能帮助儿童成长;
  4.0~3岁是儿童身心需要均衡发育的阶段,因为之后所有生命历程都将取决于他在这个初阶段的发育质量;
  5.教育被认定为生命助力,必须始終与历史和未来相呼应。我们置身于所谓生命进化的大实验中,它经过了大约50亿年。整个进化史在个体发育中得到重现,也就是说,个体进化浓缩再现了人种进化。
  探讨人发育的不同阶段,借助各门人文科学知识努力理解它们的意义。科学告诉我们,生命力不会终止,但会出现偏差,转变成身体和精神疾病。为了避免这类负面结果,我们要对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以及他超凡的能力有正确的认知。
  了解儿童应当成为我们兴趣的核心,也是新式教育得以使人在情感、智力和道德方面高水平融合发展的基础。
  凭借对生命的挚爱和对儿童更深入的了解,我们能够实现蒙台梭利在20世纪初推动的科学教育。现代科学越来越证明这种教育对人全面实现自我是有效的和正确的。
  (摘自商务印书馆《理解儿童:生命重要的前三年》    作者:[意]西尔瓦娜·夸特罗奇·蒙塔纳罗    译者:朱朝旭)
其他文献
什么是耳机病?使用耳机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耳机对听觉的损害?  顾名思义,耳机病应该是佩戴耳机引发的一系列不适症状的集合。自从随身听诞生以来,耳机就进入了千家万户,耳机的优越性不言而喻,使用者可以独自享受声音而不会干扰到其他人,可以在任何地方,随心所欲地倾听声音。非常符合现代人的特点——崇尚个人空间,不干扰别人。但是随着耳机使用的时间和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这
期刊
在办公室,可以选择简单、轻松、短时间能够达到很好的放松效果的小动作。这些小动作也能够帮你预防或减轻酸痛症状。  工作前做做操  1.仰头挺胸:双臂上举仰头,挺胸吸气;动作还原呼气,反复6次。  2.屈肘运动:双臂平举吸气,屈肘呼气,重复6次。  3.转体运动:双手叉腰,向左、向右转体,左右交叉重复4~6次。  此操宣通肺气,可活动肘关节,活跃周身气血,有效预防职业病。每天工作前抽5~10分钟时间做
期刊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抗击,全国性抗战由此开始。  白求恩通过报纸等了解到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情况。在加拿大,白求恩阅读了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中国红军在前进》一书,了解到红军的英勇事迹,为中国共产党抵抗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雄心壮志所折服,认为自己或许可以在中国建立医疗队,因此毅然决定来中国。白求恩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国际纵队的医生。  经过长
期刊
普利策获奖记者、《洛杉矶时报》西雅图分社社长、俄勒冈大学教授阿列克斯·提臧自我撕裂式地检视,作为亚裔试图融入美国社会时内心的复杂、耻辱和小胜利。  29岁那年,我为了缅怀一场战役去往菲律宾的宿务岛。  我仿佛来到一块新大陆,被新奇的事物湮没了。但我并不是第一次来这里,因为我就出生于群岛中的一座。我的血液中混合了些许马来人、西班牙人和中国人的血,它和路上这些行人的血同出一脉。在我4岁时,父母就带我去
期刊
在相关调查中,90%的读者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turboJason认为自律是一种延迟的满足,通过克制当下的欲望来获得明天的自由。剩下的10%的读者则认为自律不能带给人自由,@江江说自律会带给人成就感,但这种感觉不能称作自由。  我是奶奶带大的,一天幼儿园也没上过。奶奶不识字,但头脑清晰,有人生的大智慧。她的教育理念是学习是一辈子的事,6岁以前的小孩子就让她疯玩好了。于是一年级入学前,我一个字都不
期刊
危机最能说明全球棉花帝国的基础。美国内战就是这样的一场危机。  1861年4月,当萨姆特堡炮击发生时,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的核心成分。根据英国棉花商约翰·本杰明·史密斯的说法,棉纱和棉布的生产已经发展成为“任何年代或任何国家曾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最大的产业”。从许多标准——包括雇佣人数、产出价值、盈利能力——来看,棉花帝国都是无与伦比的。1862年,全世界有2000万人(每65人中就有1人)参
期刊
在新近出版的《书情书》中,德国作家布克哈德·施皮南以其感性细腻的笔法,讲述了爱书之人对于纸质书的迷恋。他开篇明言,自己“不想挖空心思去搜罗各种新鲜的理由为纸质书辩护”,而事实上,在神经科学与心理学领域,业已存在大量研究证实了纸质书的种种优点,只是这些并不新鲜的科学结论并未充分面向大众传播。  有感于此,本文主要探讨阅读和记住一本书所涉及的各种神经科学与心理学机制,从中对纸质书与电子书的差异及优劣进
期刊
在日本,老年生活是以国民年金(养老金)、医疗保险、介护保险这“三道关”来全面实施保障的。因为日本的居家养老制度和政府的援助政策十分完备,日本90%以上的老年人都是选择居家养老。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所以,日本如何解决养老问题,对于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几年前,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将“少子老龄化”问题称为“国难”。为什么
期刊
关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近年渐成争议题目,这是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思想观念开放进步的表现,应该欢迎。由此导致对原“四大发明”的重新审视,乃至提出新的“四大发明”候选项目,也有多方面的意义。  对于大家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挺”和“批”两派。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似乎是“批”的一派较占上风。主要是因为“挺”派义愤有余而思想武器不足,基本停留在几条陈旧的辩护理由上,到了今天还这样就不容易得到广
期刊
中国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北方地区相互接壤绵延万里,本是人为修筑的防御工事——长城,逐渐成为空间上农牧业生产的分界线和游牧者与耕田人分野、缠斗的分界线,进而演变为中原文明与北方边疆文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长城是战争的产物,发轫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最初的长城却不是用于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而是滥觞于逐鹿中原。  长城是历史上空前的人工巨构。历代长城,真正建在高峻山地上的段落为数不多。早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