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我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利策获奖记者、《洛杉矶时报》西雅图分社社长、俄勒冈大学教授阿列克斯·提臧自我撕裂式地检视,作为亚裔试图融入美国社会时内心的复杂、耻辱和小胜利。
  29岁那年,我为了缅怀一场战役去往菲律宾的宿务岛。
  我仿佛来到一块新大陆,被新奇的事物湮没了。但我并不是第一次来这里,因为我就出生于群岛中的一座。我的血液中混合了些许马来人、西班牙人和中国人的血,它和路上这些行人的血同出一脉。在我4岁时,父母就带我去了美国。在那里,人们对卑躬屈膝的人并不友好。什么是卑躬屈膝呢?就比如,一句话里面会出现3次“先生”。成为美国人就意味着必须讨厌这种卑躬屈膝的气质,并将它逐出自己的灵魂。成为美国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我觉得自己只成功了一大半。
  是的,我还不算“彻头彻尾的美国人”,而且我可能永远也成不了。反正,提起美国人,大多数人不会想到我这个样子,就连我自己都不会。当然,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外人”意识就像一块隐藏的刀片嵌入了我的大脑。对此,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地出了力,其中有我的朋友,也有陌生人。
  麦克坦岛的麦哲伦纪念碑像个孤独的哨兵,站在远处。空气中有海水退潮的气味,还有一股木炭味。远方的车马声没入嗖嗖的潮汐声中,一并静静回荡在这些岛屿上。这就是我要来看的东西。锻铁大门的后面矗立着一座40英尺高的石建筑。它一共3层,最上层是一个细长的尖顶,就像古代教堂的顶端。野草从高低不平的石缝里冒出头来。我站在门边上,看了看那尖顶,又环顾了空旷的沙滩,只觉得有些失望。
  大约500年前,这里发生过一场战斗。在我半辈子的时间里,它都占据着我想象的朦胧一角。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能站在这里,想象一下当年的场景。一边是长着胡子的白人,他们手握铁剑和长矛;另一边的人,样子和我差不多,他们矮小而结实,有乌黑的头发和铜色的皮肤,他们只有用竹子和石头制成的武器。那时候,我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站在这里,去感受他们曾经站过的沙滩。500年前那场战斗的胜利方,是一群长得和我相像的人,除此之外,我想不到别的原因。
  我曾以为,像我这样的人是赢不了其他人的。像我这样的亚洲人后裔,永远敌不过西方人。那些白皮肤的“神灵”,快步行进在历史长路上,一路征服。亞洲人弱小,易被征服。他们十战九输。他们让自己的祖国被征服、占领,让自己的女人被欺辱、蹂躏。亚洲男人别无选择,他们在西方人面前吓得腿软。
  他们带着这种软弱漂洋过海,到了新的定居地。在我长大的地方——美国,亚洲男人是最低等的男性,在政治、商务和运动场上,他们总是被无视。而在电视和电影里,他们的境遇比被无视还惨:难堪。我们很难堪。电影里的亚洲男人通常都很没用,需要逃跑场景的时候,亚洲人就派上用场了,在美国人眼中,这正是他们擅长的。当然,他们肯定当不了男主角,因为他们是亚洲人,既不高大也不性感。他们甚至和性感沾不上边:他们毛发少,缺乏激情,还傻里傻气的。他们是小奴才,是仆人。
  这一丝丝、一缕缕,造就了一种错误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因为无法与他人言说,所以影响力更大。不过,它也无须言说。然而,长久以来,我并没有把它当作一种错误观念,而是亲身体验了一系列怀疑如何被日常生活所证实。我怨不得任何人,因我所了解到的看起来都无所依存。在学校,有太多东西学不到。亚洲人几乎不会出现在历史课上,即便出现,要么是受害者(菲律宾人、朝鲜人、越南人),要么是注定会失败的、狡猾的敌人(中国人、菲律宾人、日本人),要么是虽勉强取胜却损失惨重的敌人(朝鲜人、越南人)。亚洲就像一个舞台,精力充沛的西方人在这个舞台上表演自己的戏剧和幻想,而亚洲人只是“闲杂人等”。我高中毕业时甚至叫不出一个东亚伟人的名字。
  诚然,我的学习成绩很不稳定,有些学年成绩很差,这可能和我们家的流浪生活有关。但我每到一处所遇到的人中,教育程度比我高的,对东亚的了解却还不如我。我在各个国家旅游时遇到的亚洲人大多是园丁、裁缝、洗衣工或门卫。他们都干着脏活累活,而且总是恭顺地埋着头,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说着“先生”。
  这个关于亚洲男人的误解如此根深蒂固。然而,我也知道那不是真的。我打内心深处知道那个观念是错的,这种意识就像藏在表层下的一个血细胞。多少次悄然独处时,我感觉自己内心有一种坚韧,而且我在父亲和兄弟们的身上看到了同样的东西。它发着微光,指引着我。回顾往昔,我发现自己需要更多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以供养我秘密的希望。
  重读了关于那场战斗的叙述,想象过500年前那个早上的画面之后,我绕着麦哲伦纪念碑走动,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它。它矗立在沙滩上,在麦哲伦总司令倒下的地方。
  我站在入口处,等着人群到来,悼念这位举世闻名的探险家。可是,根本没有人来。后来,别人告诉我,这里很少有人聚集。它必定是世上最孤独的坟墓。此时我思绪不断:他惨死异地;他本想征服那些原住民,却受此大辱;他最终在西班牙名誉扫地;就连他的纪念碑都设在如此荒凉的地方。
  但拉普·拉普的胜利也并未让我感受到想象中的狂喜与慰藉。我意识到,自己竟臣服于一种关乎种族的忌妒,我在试图减轻自己的自卑感。也许,这份自卑无关“亚洲男人”,只是“我自己”的事罢了。
  (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何以为我》 )
其他文献
古罗马人认为最困扰他们的难题与现代罗马人(以及其他所有大城市的居民)非常类似。在不到两2000年的岁月里,情况完全没有改变。而下面这张列表着实叫人惊讶:  1.交通;  2.街道上的嘈杂和混乱;  3.在城市里前进时所浪费的时间;  4.垃圾和脏污;  5.房屋短缺和天价;  6.建筑倒塌和不安全的建筑物;  7.移民泛滥;  8.夜晚街道不安全。  如我们所见,就像今日,在古代罗马城中想要到任何
期刊
鹿野靖明患有肌肉萎缩症,12岁时就被预言“活不过18岁”。他无法自主翻身,能活动的只有头和手,24小时内要有4名陪护。相当于一个月要120名护工,一年需要1460名护工。23岁时,他坚持离开父母自立生活。  卸下“怕麻烦别人”的道德枷锁,打破对残障者的社会成见和孤独滤镜,从绝望自闭到活出真我,鹿野靖明只坚持了一件事——办不到的事就是要靠别人。不管遭遇任何事,都要尽可能地活下去!他的故事深深影响了日
期刊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母教传统,历朝历代都流传着许多贤母教子的动人故事,载入史籍的数不胜数。其中最有名的是“四大贤母”——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仉氏,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宋代军事家、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的母亲姚氏。她们以高超的识见、卓越的品格和动人心弦的事迹,垂范百世,光照千古。  《三字经》言,“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西汉《列女传》和《韩诗外传》,也细致地
期刊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出身一个贫寒的旗人之家。其服役皇城护军的父亲,死于庚子事变八国联军的炮火,从此一家人靠寡母给人洗衣缝补为生。童年老舍得到慈善家接济,入学校读书。生活贫困艰难,身处社会底层,老舍从小滋生平民意识,靠勤奋与自励开辟生活之路。为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他偷偷考上师范学校,19岁毕业,先后任过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五四运动爆发,给“醉心新文艺”的老舍“
期刊
尤瓦尔·赫拉利,1976年出生于以尤瓦尔·赫拉利,1976年出生于以色列海法,牛津大学博士毕业,现任教于色列海法,牛津大学博士毕业,现任教于希伯来大学历史系。出版有《人类简史:希伯来大学历史系。出版有《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从动物到上帝》《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  许知远,作家,《十三邀》主持人。许知远,作家
期刊
如今社会上的很多“黄金单身”,熬到了三四十岁,仍然坚守“宁缺毋滥”的婚姻信条。  他们大多是婚姻“理想主义”的麦田守望者。  中外夫妻中,由一見钟情而牵手的比例极低,许多人都是经由熟人朋友介绍,当然也有少数人通过网恋。双方第一次见面的“好感度”,决定能否保持联系。双方的“条件”能否接受,决定此后是否继续交流。双方年龄、收入、出身,还有风度、气质、性格、才能,更高一点要求还有幽默、机智、三观等等,它
期刊
三星堆文明发现之初,尚有一段传奇故事。虽然现在离那段往事已有90多年,但每当我们提起三星堆遗址,提起三星堆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仍忘不了一个普通的燕姓农民。  1929年春天,位于广汉三星堆月亮湾的川西平原上,植物和土壤慢慢从冬天的沉睡中苏醒过来,麦子尚未抽穗,田垄上开满一簇簇野花,春播的季节随着风向的转移悄悄降临了。这一天,月亮湾的农民燕道诚祖孙三人从自己的屋子里出来,打算在离家不远的林盘地沟边挖
期刊
什么是耳机病?使用耳机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耳机对听觉的损害?  顾名思义,耳机病应该是佩戴耳机引发的一系列不适症状的集合。自从随身听诞生以来,耳机就进入了千家万户,耳机的优越性不言而喻,使用者可以独自享受声音而不会干扰到其他人,可以在任何地方,随心所欲地倾听声音。非常符合现代人的特点——崇尚个人空间,不干扰别人。但是随着耳机使用的时间和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这
期刊
在办公室,可以选择简单、轻松、短时间能够达到很好的放松效果的小动作。这些小动作也能够帮你预防或减轻酸痛症状。  工作前做做操  1.仰头挺胸:双臂上举仰头,挺胸吸气;动作还原呼气,反复6次。  2.屈肘运动:双臂平举吸气,屈肘呼气,重复6次。  3.转体运动:双手叉腰,向左、向右转体,左右交叉重复4~6次。  此操宣通肺气,可活动肘关节,活跃周身气血,有效预防职业病。每天工作前抽5~10分钟时间做
期刊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抗击,全国性抗战由此开始。  白求恩通过报纸等了解到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情况。在加拿大,白求恩阅读了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中国红军在前进》一书,了解到红军的英勇事迹,为中国共产党抵抗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雄心壮志所折服,认为自己或许可以在中国建立医疗队,因此毅然决定来中国。白求恩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国际纵队的医生。  经过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