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对图形、图像、文字、三维动画、声音、音乐及动态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综合处理及表现的技术。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媒体传递则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历史学科包涵着极其丰富的时空变化,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历史人物千千万万,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下,仅依靠教师“一言堂”的讲解是很难表达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乏味、呆板的理论说教和单纯语言讲解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将较多的知识信息,以较丰富的感观形式再现于课堂教学中,它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节省了教师、学生的时间,解决了课程的重难点,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他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一、激发兴趣,活跃课堂,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就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乐学不倦。同时,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器官实现的,是先有感觉后有认知。因此,在讲课中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新颖性、多样性、生动性、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创设历史情景,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再创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是之目睹历史的真实,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
第二、容量增多,省时省力,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历史知识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历史学科有着比其它学科更多的图片、图像等文献资料,中学历史课本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仅是众多历史事件的一部分,另外,课本中有一些历史事件只用几句话或几個字一带而过,而这些历史事件又需要被学生了解的。此时若利用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收集到的音像资料、文字资料等,就可以弥补课本的不足,进而丰富课堂容量,增加课堂教学密度,使学生在丰富的声像结合中扩充了自己的视野,教师通过多媒体软件节省板书时间,从而赢得教学时间,使基础知识的讲解更为详尽,课堂练习的容量和内容更为广泛有趣,新知识的巩固更为扎实。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例如:在讲“南京大屠杀”这一内容时,课本中仅提到日本侵略者杀害中国军民的人数:30多万。此时,增加几张反映大屠杀的历史照片和东史朗日记及拉贝日记的摘录,更能激发学生仇恨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情感。同时,又成了学生反驳日本右翼分子诬陷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佐证。
第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突出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使本来看不见的历史时间变成看得见的东西,本来看不清的历史空间变成看得清的东西,从而有效地缩短时空差距,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时空表象和时空概念,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这样有助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突出知识的重难点。例如:在教学《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与长征》时,屏幕上可以展示一幅《长征路线示意图》,在江酉瑞金的位置上出现一名红军,这名红军沿着当年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路线行进着。这样就把过去难以讲清的路线,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解释清楚,有效突出教材的重点。
第四、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使历史课中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变成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界面,这样动静结合,声像结合,有助于突破、解决知识的难点,强化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演示,诱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和强化记忆,诱导他们去寻找并发现错误所在,最终获取正确的结论。这样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九年级总复习时,在分析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标志的农具时,教师可编辑有关的影视录像片,内容反映战国、汉、三国时期的铁犁和灌溉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情况,并着重与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相对比,经过多媒体材料画面的选择、画外音的设计,使学生很容易掌握科技的发展过程,辨别各种成果间的异同,特别对唐代的繁荣就会有较深的理解。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诱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耳、动脑,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得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科学研究已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心理学家研究记忆率时发现,对同样的学习材料,单用听觉,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60%,3天后下降为15%;单用视觉,3小时后能保持70%,3天后下降为40%;如果视觉、听觉并用3小时后能保持90%,3天后可保持75%。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对开发智力、加强记忆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具有快速、准确、大容量的特点。在课堂有限的四十分钟之内,即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时间,又加大了教学信息的容量、讲练的密度、练的层次、练的力度。还可以当堂得到反馈信息。由此看来,多媒体还可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结构,最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第六、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其全面发展
在素质教育的三个任务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和导向,应把其放在首要地位。过去我们也十分注意进行德育教育,但由于内容死板陈旧,加上采用的方法不当,如说教法等,致使德育教育形同虚设,收效甚微。而多媒体教学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非凡的魔力。可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亲自领略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博大精深,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达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但是历史教师应从自身学科的特点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恰当地进行选择和运用,进而使多媒体教学发挥最佳的效果,从而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激发兴趣,活跃课堂,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就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乐学不倦。同时,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种器官实现的,是先有感觉后有认知。因此,在讲课中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新颖性、多样性、生动性、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创设历史情景,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再创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是之目睹历史的真实,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这样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热烈、持久的情绪。
第二、容量增多,省时省力,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历史知识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历史学科有着比其它学科更多的图片、图像等文献资料,中学历史课本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仅是众多历史事件的一部分,另外,课本中有一些历史事件只用几句话或几個字一带而过,而这些历史事件又需要被学生了解的。此时若利用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中收集到的音像资料、文字资料等,就可以弥补课本的不足,进而丰富课堂容量,增加课堂教学密度,使学生在丰富的声像结合中扩充了自己的视野,教师通过多媒体软件节省板书时间,从而赢得教学时间,使基础知识的讲解更为详尽,课堂练习的容量和内容更为广泛有趣,新知识的巩固更为扎实。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例如:在讲“南京大屠杀”这一内容时,课本中仅提到日本侵略者杀害中国军民的人数:30多万。此时,增加几张反映大屠杀的历史照片和东史朗日记及拉贝日记的摘录,更能激发学生仇恨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情感。同时,又成了学生反驳日本右翼分子诬陷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佐证。
第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突出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使本来看不见的历史时间变成看得见的东西,本来看不清的历史空间变成看得清的东西,从而有效地缩短时空差距,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时空表象和时空概念,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这样有助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突出知识的重难点。例如:在教学《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与长征》时,屏幕上可以展示一幅《长征路线示意图》,在江酉瑞金的位置上出现一名红军,这名红军沿着当年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路线行进着。这样就把过去难以讲清的路线,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解释清楚,有效突出教材的重点。
第四、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使历史课中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变成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界面,这样动静结合,声像结合,有助于突破、解决知识的难点,强化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演示,诱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和强化记忆,诱导他们去寻找并发现错误所在,最终获取正确的结论。这样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九年级总复习时,在分析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标志的农具时,教师可编辑有关的影视录像片,内容反映战国、汉、三国时期的铁犁和灌溉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情况,并着重与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相对比,经过多媒体材料画面的选择、画外音的设计,使学生很容易掌握科技的发展过程,辨别各种成果间的异同,特别对唐代的繁荣就会有较深的理解。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诱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耳、动脑,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得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科学研究已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心理学家研究记忆率时发现,对同样的学习材料,单用听觉,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60%,3天后下降为15%;单用视觉,3小时后能保持70%,3天后下降为40%;如果视觉、听觉并用3小时后能保持90%,3天后可保持75%。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对开发智力、加强记忆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具有快速、准确、大容量的特点。在课堂有限的四十分钟之内,即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时间,又加大了教学信息的容量、讲练的密度、练的层次、练的力度。还可以当堂得到反馈信息。由此看来,多媒体还可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结构,最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第六、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其全面发展
在素质教育的三个任务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和导向,应把其放在首要地位。过去我们也十分注意进行德育教育,但由于内容死板陈旧,加上采用的方法不当,如说教法等,致使德育教育形同虚设,收效甚微。而多媒体教学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非凡的魔力。可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亲自领略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博大精深,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达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但是历史教师应从自身学科的特点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恰当地进行选择和运用,进而使多媒体教学发挥最佳的效果,从而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