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校剧场管理与服务探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ue73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剧场既是学校开展文化交流、接受艺术熏陶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办学精神和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办学理念,培养艺术人才有着重要作用。艺术类高校剧场作为师生教学、排练、演出以及学生舞台心理素质训练必不可少的场所,就管理与服务上也有更专业更高的需求。如何充分发挥剧场管理的优势,更好的提供服务,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艺术高校;剧场;管理与服务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151-02
  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亚洲规模最大、世界著名的电影专业院校,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1]。其实验剧场隶属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实验中心部门管理,由小剧场和放映中心共同组成的设施齐全,集放映、彩排、演出、会议等多项功能的专业剧场。
  放映中心包含标准放映厅、中等放映厅以及小放映厅三个场所,其中标准放映厅是教学放映和各种大型活动、对外交流的重要场所,现场可容纳观众700余人。中等放映厅主要为学校学术交流、大讲堂、小型活动、作业展映等提供场所,现场可容纳200余人。两个小剧场分别可容纳148人和196人[2],为小型话剧、表演学院及其他系院的毕业大戏、彩排、会议等提供了专业场所。
  一、北京电影学院剧场管理的模式
  北京电影学院实验剧场管理人员主要是学校在职教师和少部分聘用人员组成,有负责灯光、音响、胶片等技术方面的专业老师,也有负责预约、管理固定资产的老师,不管主要负责哪一方面,实验剧场的所有教师及人员都必须熟练掌握影院规定的各项标准放映工作,确保设备的正确使用,保障安全优质的放映过程。
  北京电影学院实验剧场主要是服务教学和各系院,不对外租赁。各活动因涉及的规模、设备、人员等不尽相同,因此在使用管理上也有明确的规定。
  1.教学放映管理。为保障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由教务部门协同校内众多教授甄选了国内外数百部优秀经典的电影作为教学影片,每学期有十几周在标准放映厅放映,一周三次,其中一次是专门开设给新生的经典影片分析,分为上下两学期讲解中国经典影片和外国经典影片,由学校知名教授先讲解后放映,全方位提升学生对电影语言的理解和认识。针对教学放映,在每学期开始前,剧场工作人员会同教务部门沟通协商,优先安排好时间,确保教学放映的顺利。
  2.电影节及大型活动管理。作为国内知名电影学府,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或承接一些电影节和大型的电影交流活动,如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等,这些活动通常会引来大量师生及外校人员的观摩,由于场地的局限性,时常会造成人员爆满,由此带来安全隐患。为确保观影人员安全,剧场方面会提前同举办院系进行沟通,填写安全责任书,并联合保卫处等部门进行安保工作,保障活动的圆满举办。
  3.外请人员讲座管理。为开阔学生视野,多维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每年会不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及教授等来校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外请人员的讲座活动在剧场举行的必须严格经过学校批准,从场地使用、人员、内容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如在中等放映厅举办的《2018 filmlight北京电影学院电影色彩科学研讨会》、编剧大讲堂《影视剧本创作的法律务实与编剧权益保护》《好莱坞电影剧本开发的成功之路》等,使其使符合校园文化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学校及各系院活动的增加,为了避免标准放映厅和中等放映厅及小剧场在使用上的冲突,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剧场实行预约制。除教学放映活动外,各系院需用剧场的要提前向剧场预约场地,剧场管理人员负责安排以满足各院系使用需求,同时也确保了剧场顺畅的运转。
  二、北京电影学院剧场管理与服务面临的问题
  1.人工预约管理。如何更好的发挥剧场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让剧场更好的服务教学,对学校以及剧场都是巨大的考验。北京电影学院剧场采用的人工预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如预约流程不清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效率低下等,临时加插活动给剧场管理带来不便和考验,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同时也降低了管理和服务的效率,阻碍了部门之间信息的流通。
  2.票务制度管理。由于设施设备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北京电影学院剧场没有利用上信息化、电子化的票务系统。在票务上,依然是传统的人工售票模式,印票后由主办部门负责盖章发票,剧场不掌握发票情况,对于活动只能凭借经验来判断人数多少,一些活动存在逃票现象,同时为了方便在校学生观影,很多放映及交流活动无需用票,凭学生证入场,因此在一些知名导演的放映交流中,入场人员众多,同时存在外校人员被带入剧场,时有安全通道被堵的情况,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3.传播渠道管理。北京电影学院剧场举办的各种活动主要还是口口相传,贴海报、校园网公告等传统的方式,信息传播比较单一。尽管学校以及影视实验中心已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活动可以在微信进行推广,但是由于使用习惯的限制,更多的人还是通过宣传栏、海报等来了解各种活动,举办方也没有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来进行宣传的习惯,一些优秀的影片展映因宣传不足而导致观影人员稀少,对剧场以及学校来讲都是资源的浪费。
  4.灯光音响创作空间。作为剧场中大型活动的承载者标准放映厅,越来越多的举办了需要舞台演出效果的活动。标准放映厅及中等放映厅建设的标准是影院放映模式,因此灯光音响以及舞台布置都是以影院模式为标准,作为演出的可塑性比较差,当遇到需要绚丽灯光音响的发布会以及歌手大赛等活动时,需要外租设备、搭建舞台等,同时由于剧场方面技术人员缺少,一些活动也需外聘灯光师、音响师等,前期的安装以及后期的恢复、人员沟通等不仅费力耗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三、其他艺术类高校剧场管理状况
  笔者调研了部分艺术类高校剧场使用和管理情况,大部分剧场都是服务于教学,不对外租赁。剧场由学校下设的部门负责管理,人员主要由校内的教师和部分的外聘人员组成。在票务方面没有统一的印票发票部门,剧场不掌握发票情况。剧场使用时间安排上,如中国戏曲学院剧场,每学期开始各院系会上报本学期使用剧场的大概时间,剧场根据使用情况做好安排。在管理方面,中國戏曲学院剧场的非技术类等事情主要由外聘人员负责,技术人员则专职负责演出、排练等需要技术支持的活动。相比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剧场在管理和服务上更完善。   中央戏剧学院的剧场所属于中央戏剧学院教学实习演出中心。教学实习演出中心的教学团队由教学人员和教辅人员组成。教学人员由各系专业指导教师组成,负责具体指导学生实习,解决本专业实验教学的问题;教辅人员为演出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保障实习演出的正常运行,解决在演出实习中需要岗位技能而学生无法操作的技术问题[3]。剧场管理科包括了舞台技术部、剧场场务部、剧组经营部、黑匣子管理部。为了满足教学演出的需求,所有岗位均有专人负责,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另外,增设了流动岗位,由第三方公司进行流动性派遣,以满足剧场的服务职能[4]。教学实习演出中心参与教学计划制定,每学期末,该部门和各院系一同制定下学期剧场使用计划,各院系上报活动方案,教学实习演出中心根据规模确定使用时间、配备灯光音响及相应的技术人员,活动从前期到收尾全程负责,不允许外租设备进入剧场,保障了活动的进程和质量,确保了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同时也提升了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
  从管理上中央戏剧学院的剧场已经形成了专业化、规范化、流程化的模式,在灯光、音响、舞美、置景等方面不仅有专业老师负责,剧场也为本院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剧场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语和建议
  学校的剧场属于高校的固定资产,其主要的目的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场所,因而剧场最根本的任务是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艺术院校的教学实践,一切都以实践教学为根本任务[5]。剧场管理及服务是艺术类高校中重要的一环。随着科技发展,对剧场管理及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1.管理专业化。中央戏剧学院剧场的管理模式给艺术类高校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模版。虽然艺术类高校各有不同,但在剧场方面,管理专业化、分工明确化、工作体系化有利于发挥团队工作的优势,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提高管理与服务的效率。
  2.预约信息化。传统的人工预约方式暴露了诸多弊端,阻碍了学校发展的步伐,推进校园信息化发展刻不容缓。随着互联网发展的不断深入,网上服务预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剧场可以借鉴使用开发适合学校剧场管理的网上系统,将预约平台放到网上,不仅省时省力,预约的信息化可以切实提高剧场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好的做到以教学为中心。
  3.票务网络化。从社会发展来看,票务管理已经从人工操作走向了电子票务管理模式,而高校剧场大多依然沿用着人工窗口售票模式,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制约了服务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票务管理网络化、电子化是提高剧场管理及服务的必要条件。其优点是:节约了人工的时间和成本,提高了效率,灵活方便的购票方式,升级了服务体验,有利于数据的收集、整理、查询、多维展示等,并可以形成可视化报表,量化放映之间的差异,优化剧场的使用。
  艺术类高校剧场管理与服务的质量决定了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打造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利用信息化技术,不仅对提高和规范剧场管理有积极推进作用,同时可以通畅学校信息流,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北京电影学院简介[EB/OL].http://www.bfa.edu.cn/xygk/node_31. htm.
  [2] 北京电影学院实验剧场[EB/OL].http://www.bfa.edu.cn/jfjg/ yssyzx/ yssyzx/2009-09/21/ content_30119.htm.
  [3] 中央戏剧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报告(2016年) [EB/OL].http://web.zhongxi.cn/xyjg/jxkyjfbm/jxsxyczx/syjxsfzx/.
  [4] 王晔.学院派剧场:戏剧爱好者的集聚地——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调研报告[J].艺术百家, 2013(8):431.
  [5] 李琦.高等藝术院校音乐剧场管理探究[J].艺苑论坛, 2016(11):85.
其他文献
摘 要:田野调查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调查研究工作及其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方法。文章作者以在少数民族地区白族石龙村进行田野调查的田野者及其社会互动作为观察对象,并以第三方的身份参与观察并记录他们的互动过程,从中获取扎实、具体而鲜活的田野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田野者在互动过程中存在的,包括田野调查过程中的人际传播与信息的互动传播等问题,进行重点反思。以为后来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将对人文社科学术研究具有极
期刊
摘 要:传统媒体转型是媒介融合和媒体竞争的必然结果,这是一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道路。许多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依然缺乏互联网思维,传统的新闻生产思路和方式并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体的运营。本文从媒体转型的角度着手,试图通过分析《南方都市报》在媒介融合视阈下的转型策略,以期为传统纸媒转型的理念与路径提供一些建设性参考意见。  关键词:媒介融合;南方都市报;转型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高校广播台作为校园内重要的宣传机构和媒体,是大学校园宣传党中央方针政策,传播各类校园新闻和文化,丰富学生生活的重要载体。新媒体时代,作为传统媒体的高校广播台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本文以浙江工商大学广播台为例,通过对高校广播媒体在媒介融合发展策略的探讨,使高校广播台突破原有传播方式,重新回归主流。  关键词:媒介融合;高校广播;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媒体报道中的城市形象,是影响受众对一个城市认识和评价的主要因素。本文以重庆市涪陵区媒介形象建构为例,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涪陵区外主流媒体有关涪陵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描述城市形象在域外媒体报道中的呈现路径。  关键词:城市形象;媒介;内容分析;涪陵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092-02  一、研究背景  媒
期刊
摘 要:知识沟指出不同背景人群在知识获取中存在差异,新媒介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并没有弥合差异,反而形成巨大的数字鸿沟。媒介认知能力是指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在新媒介的海量信息中,媒介认知能力强弱决定个体在信息海中的浮沉,影响社会整体数字鸿沟的缩小或扩大。本文基于对安徽高校的500名大学生媒介认知现状的调查结果,探究不同背景大学生在媒介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依托知识沟
期刊
摘 要:战争与和平历来是人类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词语在人类历史上贯穿始終,为艺术创作尤其是动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随着我国与国人对文化的研究与发展越来越重视,动画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正在蓬勃的发展。在观看了不少动画影片后,我们可以发现战争与和平这两大元素几乎在大多数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在引发观众对于“战争”“冲突”深思的同时,更加向往“和平”。本文从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入手,通过
期刊
摘 要:“泛娱乐化”的时代下,综艺节目的发展呈井喷的态势。当追求感官刺激的综艺节目正在霸屏之时,“慢综艺”开始逆生长,逐渐受到人们的热捧。文章以韩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尹食堂》为例,探究了“慢综艺“产生的社会语境,并结合大众文化理论,从视觉呈现到情感生产,来探讨“慢综艺”节目是否给电视综艺节目提供了一条新的突围之路。  关键词:大众文化;真人秀;“慢综艺” ;《尹食堂》  中图分类号:G 206.3
期刊
摘 要:自2017年以来,综艺节目的市场分化出现了细微的变化。相比于以《快乐大本营》、《奔跑吧》等题材的快节奏综艺占主要地位的过去,文化类、生活类等慢综艺逐渐表现亮眼。《女人有话说》是爱奇艺推出的一档真实生活探访体验真人秀,在“慢综艺”盛行的时代,《女人有话说》是一次成功的突破,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视角,分析《女人有话说》是如何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  关键词:使用满足;慢综艺;真人秀  中图
期刊
摘 要:穆青及其人物通讯常被作为新闻学界的研究对象和业界的学习范本,既有大胆独特的尝试,也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本文以穆青人物通讯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策划、采访与写作三个方面探讨穆青人物通讯的报道特色,对当下的人物通讯报道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穆青;人物通讯;焦裕禄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14
期刊
摘 要:“互联网+”的热潮推动了网络视频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网综由此应运而生,腾讯出品的《创造101》作为一档时兴的“女团竞演生存类”网综,突破了传统选秀节目的话语结构和叙事范式,其火爆程度创造了崭新一轮的“粉丝变现”,成为网综后起之秀。因此,本文根据传播相关理论,探究该综艺在流量变现方面的创新策略和传播效果。  关键词:流量变现;本土化;培养分析;社群文化;象征性互动理论  中图分类号:G20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