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与清人日常生活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su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花又名痘疮,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发疹性疾病,對清代国家和社会影响甚大。
  庸医“杀人”
  面对难以治疗的天花,医家容易治疗失误,或者干脆束手无策。
  曹锡宝的三个孩子都死于痘疮,在患痘之际,曹氏延请的多位医家都诊断为险症,无法治疗,结果三个小孩夭折。事后,他阅读《痘疹定论》后认为,三个小孩的天花都可以治疗,只是自己当时昧于医理,听信医家的误诊,眼见三个爱子死于庸医之手。
  宫廷中也有“高级”庸医。1874年12月,同治帝患天花,慈禧命医家李德立和庄守和治疗。前期,李氏曾取得一定的疗效,同治帝病情好转,12月24日后,病情逐渐恶化,于1875年1月12日死亡。在病情恶化期间,翁同龢在日记中多次表达对李德立治疗的不满。如1月5日,翁同龢在奏事处碰见李德立和庄守和,向他们询问皇帝的病情,得知皇帝腰部疮口如碗大、流脓很多。他认为,御医之前用温补没有见效,现在改用凉润,“但求守住徐看,实无把握”。
  翁李之争,侧面反映了上层社会的病家与医家之间曲折的关系。同时,翁同龢记载病者母亲慈禧太后的形象。作为母亲,慈禧太后在同治帝患痘后忧心忡忡,不时掉泪,祈祷痘神娘娘保佑。在病情好转之际,慈禧太后十分高兴,与朝臣庆贺。同治帝病情恶化期间,慈禧太后先后两次召集大臣,商讨治疗对策,对于有些臣子换医的建议,慈禧太后思虑再三,还是放弃。
  在同治帝病危之际,慈禧太后听完李德立的奏闻,哭得说不出话来,同治帝死后更是嚎啕大哭。
  从犹豫、忧戚、迷惘、哭泣到最后的悲痛欲绝,同治帝的患痘和死亡,淡化了慈禧太后手握皇权、纵横捭阖的枭雄标签,凸显她与百姓并无二致的母亲身份。天花的肆虐,也使王权主导的宫廷倏忽变为治病场所,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宫廷生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状态。
  淫医的“业报”
  《阅微草堂笔记》记述一位趁机奸淫病者母亲的医家。
  这位医家借治疗病者天花之机,要求病者守寡的母亲与其同房。病家起初不肯,后来儿子病危,母亲不得已,答应了医家的要求。结果因为错过治疗时机,病者死亡,母亲悔恨自杀。更为可悲的是,病者祖母为了名节,没有以此追究医家责任。这位德行尽失的医师也遭到报应,自己与儿子死亡,妻子流落青楼。故事以恶报的结局,谴责乘人之危的医家。
  看这则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清代医疗与社会权力之间复杂的关系。在民间医疗制度基本缺位的情况下,这种社会权力不能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而业报便成为威慑和约束社会权力、制裁罪恶的一种手段。
  在清人日常生活中,天花就像生老病死一样,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为了治痘,大多数病家都得延请医家治疗,这样,医家与每个人都会发生关联。尽管清代医学在整个古代已发展至巅峰,对天花的治疗并不能完全成功。患天花之后,不少人,特别是婴幼儿,如果体质较弱或者碰到庸医,就会有生命危险。治疗天花成为清人一生中的大事。在治疗天花的过程中,不同形象的医家登上舞台,与病家一起,书写着时人的日常生活。医家不同的形象,既表现了医患之间复杂的关系,也反映了清人的思维和心理世界。
  (摘自《明清医事》故宫出版社图/陈明贵)
其他文献
除了时间,在这个世界上恐怕任何东西都会褪色、凋零、衰败,女人尤其如此。  女友在我生病卧床的晚上,来电话大发感慨,说这年头男人们是越来越浅薄了,张口闭口“老女人、老女人”。而被贬称为“老女人”的女人,其实才刚四十岁,长相酷似蒋雯丽,职业医生,离婚了想再婚,还没等见面,就被人以“太老了”为由而拒绝。我见多不怪。  身边多位大龄“白骨精”剩女,在结婚的道路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年龄大,几乎成了她们的软
期刊
在我国传统饮食中,煎饼大概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山东煎饼类的薄煎饼,另一类是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能制作的软煎饼,例如早餐摊点上的鸡蛋煎饼。  山东煎饼可以用各种杂粮来制作,比如小米、玉米、荞麦、绿豆等,传统制作技术极为精湛,便于保存和携带。但其他地区的家庭没有特制的鏊子,也没有制作薄煎饼的技术,很难制作这类食品。  相对而言,软煎饼的技术含量就没那么高,只要有一个平底锅就可以制作。做软煎饼很简单:先
期刊
宫外孕又称为异位妊娠。是指孕卵在子宫腔以外着床发育。临床上最多见的是输卵管妊娠。宫外孕是严重的意外妊娠。如不及时治疗。可造成宫外孕大出血,危及生命。宫外孕并非少见病。统计表明。50个妊娠妇女中就有一个宫外孕,常见于不育、患过输卵管炎等患者。20~30岁是宫外孕高发期。    宫外孕最常见的表现    1 停经:大部分患者停经6~8周,但也有的患者无明显停经史,有的将阴道出血误认为是一次正常的月经。
红薯叶子,按照蔬菜的标准,它似乎不是纯粹的蔬菜,只是粮食即红薯的副产品。吾乡陕西关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麦子产量低,红薯的产量大,依靠红薯度过那个缺粮的阶段,所以当時红薯的种植面积十分大。红薯有多种吃法,其叶子就是炒菜吃。清晰地记得那时候炒红薯叶并不好吃,因为缺油。现在广东客家菜卖的炒薯叶,需要一定的油伺候它。  关中人吃面,无论炒什么菜佐食,都叫炒葱花,比如用韭菜炒的,就叫韭菜葱花,用红薯炒
期刊
在路上,见到了一棵刚出土发芽的西瓜秧。将这株小鸟或风播下的种子的生命,手捧着移栽到死去的杏树下,把应该给杏树的爱和忏悔全部浇灌在西瓜秧上,使它不缺肥,不缺水,周边连一棵杂草也没有。那西瓜就如期开花,如期挂瓜,像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样,把下一代的子女一个一个地孕育在这个世界上。  而无知和对实验的好奇,使我把西瓜秧有的系着,让它爬在死去的杏树枝上长,有的让它们顺着日照风吹的方向,隨心所欲地在地上爬着
期刊
拌豆腐简单,不讲究刀功,也无需考量火候,几乎人人会做。想吃拌豆腐了,买一方新鲜的豆腐回来,切成小块,加入想要拌的料,稍加点油盐调味,也可以什么都不加,只是简单地拌拌就行,各随人意。  拌豆腐虽然简单,并不是说一点也不讲究,拌豆腐用的豆腐就得嫩一點。早上,早点去菜市场,找刚出摊的豆腐摊子,才上架的豆腐从水桶里刚捞出来,还冒着热气呢,买回来准错不了。我做拌豆腐,喜欢将一块豆腐的上面和下面片去一层稍老的
期刊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哮喘发作时,患儿常因反复咳嗽、喘息而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良好的家庭护理和合理的治疗,可以减少和控制哮喘反复发作.
肘子大俗,却也大雅。  冰糖猪肘绝对是老饕心头的一道白月光———酱油、冰糖、黄酒、葱结、姜片,配合小火慢慢炖烧,把琥珀色的酱汁调成人世间最诱人的味道。吃冰糖肘子必须要配大碗米饭———一口肉就一口饭,直令食客满足得眼睛弯成一个月牙,吃得饭净、肉光、肚子撑才肯罢休。  肘子不一定是油膩的,素肘就很清淡。取豆腐皮两张,入锅炸酥定型,轻轻捞到开水里浸软,待用。把水发香菇、菜花、胡萝卜、木耳、黄花菜、青豆等
期刊
记忆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鸡蛋价格长期稳定在每斤六七角钱。有段时间,每个副食本每月供应五斤鸡蛋。  买鸡蛋,最好的容器是竹篮子,稳当。有孩子嫌篮子土,是老太太用的,他们买鸡蛋用当年的时髦货———网兜。  副食店柜台上都有一个用三合板钉成的箱子,挖出鸡蛋大小的槽,槽下垫一层玻璃。箱内安有灯泡,名曰“灯箱”。其目的是把称好的鸡蛋挨个放进槽内照照,看有无“坏蛋”。  每个副食店都会剩下一些蛋壳被碰破、
期刊
孙小姐的父亲得了疝气,在腹股沟的地方鼓出了一个鸡蛋大小的“包”,平卧在床后可消失,而且不痛不痒,因此老父并不着急;听说这个病要做手术,更加不乐意,总是一拖再拖,不去治疗。孙小姐是个孝女,于是趁工休时到医院咨询医生,像她父亲这种情况,需不需要治疗?何时治疗?怎样治疗?  对于孙小姐连珠炮似提出的问题,医生一一回答:第一,疝气需要治疗;第二,疝气拖不得,需要立即治疗;第三,手术治疗是最好的方法,其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