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然通睿、宁静致远”

来源 :今日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yx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是因为我曾在内蒙古大草原生活放牧达五年之久的缘故,虽未曾见到来自内蒙古的画家和表现蒙古族题材的作品,但总倍感亲切。记得数年前在呼和浩特初次见到苏新平的木刻作品时,就一下子被其朴茂的风格、天然的力度和生活的趣味所打动了。那时新平已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两年,正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翌年,他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于是得以常常见面。若有新作,他必携来共赏。新平为人宽厚,不善辞令亦不苟言笑,甚而近于木讷,但性情却极温和。每逢对坐,倘有共识之言,亦只会心一笑,随即相顾无言,这颇像蒙古民族的交流方式,我也以为,新平虽非蒙族,却深得蒙古人平淡、寂然的神髓,而苏新平的作品之所以能超拔于众多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之上,恐怕也与其秉性气质不无关系。
  


  当然,苏新平的创作并非完全是随机性和纯感性的。他的创作历程显示了很强的控制性和主观性。无论就某一时期的创作意图而言,还是从其不同时期作品的发展变化来看,都反映出苏新平力图超越时尚和超越自身的强烈愿望。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画坛上唯美、矫饰风格盛行,同时以边疆异域的风情为题材的绘画也成为时尚,这时期在美术学院学习和刚刚步入创作状态中的苏新平也难免被这种时尚所笼罩。这时期他创作了一批以蒙古族生活为题材的木刻版画。但是,天然的朴茂气质和对生活现象的敏锐透视使他的木刻作品获得了自然而然的朴拙效果,与当时众多为变形而变形的作品相比较,其作品的“超形式”意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6年,苏新平到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深造,于是他默默地沉寂于版画创作之中。不知何故,石版画在中国一直属于未开垦的处女地,尽管它是国际版画艺苑中久已有之的形式。或许,近于枯燥的语言和心力、智力、体力缺一不可的创作和操作特征都使其作品有“吃力不讨好”之嫌,从而让中国艺术家怯步,新平大约寂寞了一年之久,忽一日,摆在我面前一批石版画作品,我看到新平的艺术世界变了。变得冷静深邃了。照样还是以往的马、牛、羊、牧人形象,新平却将他(它)们孤立而又有机地、动态化而又非情节性地“悬止”起来,并赋予其细腻而又强烈的光影效果,从而获得了许多可填充的文化含义和心理现象。
  新平就这样不断地演绎着母题,变幻着空间。至1989年,完成了这一阶段的系列组画。新平从小生于内蒙古,离开内蒙古后每年也必到大草原一趟,他自有独特的感受,这感受与世代生活在草原的牧民不一样,可能与我曾经在草原生活五年的感受也不同。但是,我能从其作品中悟到,感受到蒙古族人的自然意识、心理状态和生存空间的特点。《三匹白马》描绘的是马,也是人,不疾不徐,无怨无恨地寂然远行,不分昼夜,不知归宿而最终悄然寂于天地之间,这时我想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古训,但没有那么理性。这是自然的负重意识,这马简直就是蒙古民族的象征。这里“马”的象征含义已远非以往那些旨在浪漫抒情和栩栩如生的世俗之马所能及。《躺着的男人和远去的白马》似乎将这一象征推向哲学化。走向深处之马和延伸的马是四时并运的劳作历程的象征。而躺着的男人则是无为的自然意识的象征;思辨在睡眠,梦境亦不在。这是伤感的自然观,但不是悲观的厌世哲学。又如《草原之家》,画中尽管描绘了所有的家庭成员,但并没有解释他们之间的交流内容和集中的情节,构图似乎是非中心的,画中人物的关注点也是非中心的,这种松散、自然的现象却极像蒙古族的家庭观念。蒙古族没有汉族那样完整而源远流长的家庭伦理观念,他们的家庭观念是自然主义的;人的繁衍生息与大自然的四季轮转相符相应,人是天之骄子,而非上帝子民。故蒙族信奉的宗教——从萨满到密宗也是关于自然神的宗教,而非死和上帝的宗教。
  天地悠悠,日月轮转。这博大的运动空间和绵远的时间流恐怕是任何文字和绘画都难以描述的。蒙古人是以无言以悟对、静寂以观照、默然以顺化的态度对待这天地空间和时间历程的。苏新平或许感到了这“无言”、“默然”、“孤寂”、“单调”等心理时空的特点,遂全力调动其绘画语言的诸要素——光影、透视、造型去描绘它。
  苏新平作品的空间是想象的、主观的。因为,天际线是虚拟的;光影是自造的,方向与强弱视需要而定;天幕永远是黑的,地表永远是白的;三维性的焦点透视的外观是假的,造型和投影都可以局部完整地展示,故而贯穿着平面散点透视的逻辑。画中人物形象的视点是非集中的,互无关联的……所有这些“手段”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虚幻然而又似乎真实的场景。也正是这虚幻与真实相间造成的困惑引发了人们对蒙古人的生活状态进行历史的和超越生活经验的联想。这种联想清除了以往“风情”式的表层文化投影,从而可能与民族的深层文化意识相悟对。
  但是艺术家的意愿并非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教科书。艺术家的责任是使自己真诚的心灵面对同样真诚的作品,故而,他只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于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精神意蕴首先是在艺术家和自己的作品之间交流并产生的,但并非是从艺术家到作品这样的单项输入,而是在不断反馈与修正的感应过程中完成的。
  这是检验艺术家是否真诚的关键所在,这也是艺术家成功的关键。
  正是这关键使苏新平走向了下一个阶段。从1990年开始,新平又创作了一批在外观上似乎与上一阶段无多大变化的石版画作品。但我从这些作品中,又看到了蒙古民族的另一个心理世界,如果说,上阶段的作品还重于“客观”地复述和追想蒙古人的意识、心理和生活状态的话,那么,这批新作则更具体地进入了蒙古族的现实心理中的某一个侧面。比较而言,上一阶段的作品含义好似线和面,而这批新作则是点。就在这“点”中,我又强烈地感到了苏新平的心理和感受,这时,新平已不再像上一阶段那样,在作品中回避“我”的色彩。
  甚至,我看到了身着蒙古袍仰面沉思的苏新平的形象(见《疲倦的男人》)。我从所有的新作中都看到了“荒诞”与“宿命”的意味。所有的形象都似乎是着了魔。连续与复数的形式逻辑使所有人物形象的运动都带有无休止与单循环的节奏。当自然的意志或者社会人生的惯性力强大得简明而单一以后,就有了宿命,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先定的,偶然与个体是无能为力的,个体唯有服从,然而照样艰辛。那《行走的男人》和《空旷的草地》之一、《路人》都似乎在昭示着这种哲理。而《影子》、《夏日》、《空旷的草地》之二等作品则直接道出了荒诞的“事实”。
  从某种意义上讲,荒诞与宿命是极度清醒的产物。宿命离不开荒诞,宿命是认可,荒诞是反抗。
  苏新平的这批作品的空间更加抽象和不具体。无谓天地,勿论日月。画中人物多位同一或同类形象,趋于单一,光影更为简洁、神秘,特别突出了阴影的非真实感和动感。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前一阶段既有的人物运动方向的内在连续性和逻辑性。我们似乎可以从画中人不同的匍匐、站立、行走的姿势中演绎推断出某种连贯而规律性的匍匐、站立、行走的节奏,一旦演义与推断出这规律,也就解破了这“荒诞的”规律。   天地恒在,日月长存。然而在这事件与空间中生活的人类却常常对某一自然而又特殊的现象给以特别的关注,从而产生出诸如“惊悸”、“惊喜”、“惊奇”、“惊慌”等等心理,我在新平近作《影子之一》和《飘动的白云》等作品中看到了这一心理现象。这同“与天地冥合”的境界相反,乃是“天问”的境界。冥合是顺化,天问是反抗。顺化并不自觉到宿命,而反抗则甚于荒诞与宿命的哀叹。
  我想,新平的新作给我的意味与感受或许就是新平对古老的游牧民族进入现代时空中所面临的矛盾与困惑的反映,抑或是新平对这平淡悠然而又过于坚韧的忍耐力所导致的顺化惰性的叹惋,更可能是新平的主观心理和社会性意识在异族生活母题中的寄寓。但到底是哪方面的意图起主要作用,或则是各方面意图都有,这一问题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新平的作品本身为我们提供了索证,和填充这些意味角度与空白。更重要的是这意味具有当代文化的启示价值。简单的价值判断是肤浅的,隐秘而丰富的暗示和引发某种价值意向是艺术家的职业特征和社会责任。而一旦艺术家通过其丰富的感性完成了意向的抒发,他也就获得了当代文化意义和价值,这时他的题材和视角也就被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所超越,我以为,新平蒙古族题材的版画作品正是致力于并臻于此。
  新平不是爱张扬和时时憧憬着“爆炸”效应的画家。他的作品在外观上也算不得“前卫”。但是,他时时清楚并设计着自己的耕耘范围,与其说他不时关注着身边涌动的大潮,倒不如说他更为关注着自身发展的逻辑。而一旦他为自己设立了一个符合当代新艺术的最高准则,同时又遵循自身逻辑而稳步向它迈进时,实际上他也已跻身于时代大潮之中。
  在1985年至1987年新潮美术兴起和高涨时期,苏新平默默思索创作,自甘寂寞了几年,1989年2月他参加了首届中国现代艺术展,4月获台湾“中国大陆青年版画家大展”第一大奖,同年7月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并获铜奖,1990年其作品分别被英国大英博物馆和美国亚洲太平洋博物馆收藏,同年又获全国青年版画展览一等奖,此后他成为了有成果的现代青年画家之一。新平同画坛上其他来自学院的青年画家的创作活动共同构成了一种美术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中国现代艺术中的“改良主义”现象。这批画家旨在既保留新潮美术的内核,同时又扬弃它太富于浪漫激情,从而使主体意志膨胀最终导致作品的概念化和粗糙化的弊端,充分运用和开发学院主义的语言,从而创造出一种文化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现代艺术作品。我们从苏新平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种特征。苏新平的作品,特别是早期作品还带有肯特的影子,也有1985年兴起的“理性绘画”的超现实意味和宗教感,后期作品的“黑色幽默”意味也与新潮美术中的“灰色幽默”、“红色幽默”意味遥相呼应。但是,新平以其娴熟的版画技巧、谨严的造型功力和控制构图光影的能力使这些幽默意味得以自然含蕴于作品之中。当然,形式技巧的完善是有限度的,否则会破坏意味,失去自然的要旨,人云“见好就收”即是此理。恐怕摆在新平,同时也是摆在所有致力于“改良”的现代艺术家未来创作历程面前的最大课题即是这“自然”之度。
  因而,可以说艺术中没有“纯真之眼”,只有“自然”之度。臻于此度,即至语言即意味,意味即语言的境地。我想新平憧憬并在进入这一境地。
  我不知新平下一阶段和更久远的作品将是何种面貌,它们或许让我吃惊,但可能又符合我内心里为其推测演绎的逻辑。不管怎样,我深深感到,新平的身上永远有一种无言的张力,那就是他那时时旋动内而又不激励于外的超越时尚和超越自身的愿望和能力。超越即赖此愿望和能力。超越即成功之母。
其他文献
四川木刻现代版画特色的形成得益于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李少言等老一辈版画家的带动下,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涌现出了一大批致力于木刻艺术的作者和精品力作。《抗日烽火》、《红岩插图》等组画至今仍使从那个年代的过来人难以忘怀。李焕民、吴凡、牛文、林军、丰中铁、宋广训、徐匡、吴强年、阿鸽、其加达瓦等一大批版画悍将精品迭出,且艺术特色各领风骚,多次在全国展览和国际展览上夺金摘银。他们的成功使得当地的艺
期刊
以肖像系列的木刻套色作品是齐柠近年来创作的主题。作者并没刻意描绘人物细节,而是通过恣意的刻痕,爽利的交叉线以及错落的色斑,传达出一种情态。构成画面的是关于木刻中点线的跳跃、叠加的平衡和色彩的对抗等等,她力图使这些视觉元素转化成为一种视觉语境可以倾诉的诗般的载体。于是她以情感的表现试图激活这些视觉印痕的元素。这是她研究的课题,也是一种体验。  齐柠的肖像系列作品原型来自于她身边熟识的人,从将对象写生
期刊
丁卯于版画可以说是历经波折,但痴心不改。他最早的专业是设计,后来也曾用油画进行创作。可能是在心底里,或是周围朋友使然,最终他全身心地投入了版画创作,并于近些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个性强烈,有“燕赵慷慨之士”的遗风。但也情深一往,对所钟情所爱之物能不惜代价全力以求。这反映在他的版画上,也往往同样地寄予强烈之个人情感。现代错综社会的图像,被他以近似荒谬的方式组合于他之版画中,非理性的表象下,实寄于热烈
期刊
边界即外延,任何事物都有其内涵与外延,而外延、边界的无限延伸或模糊,必然影响到内涵,甚者将发生质变。也许是基于对此的认识,中国版画在多年的发展中习惯于固守边界,木版、铜版、石版等界限分明,为了保持画种的纯洁性,其他绘画技法包括一些现代科技手段均不混用,以致独幅版画、电脑版画等一直不被国家级版画展览所接纳。这种自我封闭无疑是版画拓展滞缓的原因之一。  其实,版画应是一个最容易接受新观念、新技法、新材
期刊
在我们谈论版画时,往往更多的是围绕着技术的追究上。看油画要远,看版画则要近,这似乎已成为大家的习惯。和其他画种相比,版画有着广泛的材料技术的选择空间和极为多样的表现手段的尝试。对版画材料技巧的丰富内容的研究与探讨,这是版画的特点与优点。但过分地关注这些,而忽视其通过技术而表达的意味与情调等内容,太多的技术层面的回味,会使版画失去表达的大部分语意。由此,对版画而言,将技术提升至表现语言层面,使多样的
期刊
体现当代性是每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在时代变革中无法摆脱的选择方式,有的人随波逐流,身陷其中;有的人静思明辨,坦然处之。张吴作为后者,以观望和前瞻的冷静态度,通过学习与研究,来应对当代版画本身的发展性挑战;同时在抵御艺术市场化所衍生出的各种诱惑。因而他的铜版画作品借助叙事情节的独立价值,体现的是淡雅、缓慢的个人情怀,流露的是委婉、温存的内心世界。他把版画创作作为他徒手劳作的思想载体,他把对铜版画的
期刊
程瑶在读研期间将研究方向锁定在主攻水印版画的色彩研究以及作品的当代观念,取得了优异成绩。  水印版画的色彩从单纯的墨色走向色彩艳丽,是从古代的民间木版画开始的,唐以来最早的单色图案印刷品已不能满足年俗喜庆的需要,多色套版的繁复又不如画笔来得快,于是木版年画中除了采用套版印色,又有了“笔彩”一说,就是印完墨线后用笔上色,使得古代版画的色彩丰富艳丽起来。在陕西关中有童谣称:“南肖里村娃一丁点,个个都会
期刊
伍秋娜作品以流畅雅致的线条,勾勒出了一种东方意味的画面。在本来就以理想美为追求的古典意味中,加入了一种现实与想象的神秘对白。使我们对综合版画的语言的表现力,有了一科清新的体验。
期刊
黄夏的黑白木刻作品具有明确的文化指向。彰显的石刻、石俑、石兽、斑驳的兵器、古朴的建筑、祥和的云彩等,带有东方传统特色的语言符号,在他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归纳、概括、重组与再创造下,重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千年的艺术、千年的述说、千年的期待、千年的追寻,他虔诚地期盼,忠厚地守望。洋洋洒洒几十张大幅素描和黑白木刻,自然、具象、饱满、夸张,传递出他一往情深的独到见解和年轻心静所特有的灵气。勇于实践、勇于呈现
期刊
在我教过的学生当中,我认为无论是从技法表现还是思想表达的深度上看,其田的版画是比较突出的。在日常生活中,其田就是很有想法的人,以自己的方式和思想形式来看待世界,我想这与他大量的阅读不无关系,这在他的丝网版画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其田的版画创作注重社会责任感与自身个性的融合,把自身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倾注于作品当中去,通过形态与形态的序列组合,使之以形象化的表现。看其田的版画,可以体会到现代年轻人的情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