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读文,关注细节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7o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阅读的重头戏,主要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传记阅读等几个类型。无论哪种文本的阅读,总的来说,考生需要掌握的阅读方法就是兼顾全面阅读,整体把握和关注细节,抓住关键。
  1.全面阅读,整体把握
  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首先要通读全篇,大致了解文本内容。考生整体粗读全文,大致感知文本大意即可。那么,考生在这一过程中,需了解文本的哪些东西呢?
  论述类文本阅读要掌握文本中论述的基本概念和對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考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标注出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思想情感的语句、过渡句、文后的注释等。文学类文本阅读要了解文本的大致内容,掌握推动情节发展的文学要素——人物、事件、景物、写作方法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弄明白文本的主要话题、材料、结构,考生要形成自己对材料的看法。传记阅读要弄清楚文本所涉及到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弄清文本的线索、顺序、层次等,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主旨。
  2.关注细节,抓住关键
  在全面阅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考生一定要审清题意,回读原文。在了解题目内容的基础上,考生应确定答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题目找到相关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进而归纳出答案。无论是哪种文体的文本,在第二遍精读时,考生要有认真做好“核对员”的心理准备,面对细微变化,字斟句酌,细加揣摩,将原文与题干、选项等进行对比。
   关注细节、抓住关键是解答问题、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精读的意义所在。阅读时,考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焦点;(2)可以用各种符号将有用信息在文本中进行标注;(3)关注文学类、人物传记等文本中议论性、抒情性的句子;(4)注意非连续性文本中的图表标题、注解等,密切注意各则材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从中国文学的历史来看,中国的文学也有审美追求,但不管是理论家还是中国文学的作者,从来不曾认为文学是为审美、为文学的,而是更多地将文学当作了一种生存的方式和手段,绝大多数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中国文学也因此形成了生活化的本质特征。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几方面。
  阅读时,要圈出像“绝大多数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这样表示程度范围的词,也就是说,虽然功利性的很多,但有一些中国文学还是有审美追求的,照应文段中第一句话“中国的文学也有审美追求”。
  一、以文求官。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以文求官的传统。战国策士游说君主,阐述政治、外交主张,以谋取职位。这游说之辞整理成文,便是《战国策》中的文章。当时也有不少策士并没有向君主面陈己见,而是通过书信对君主进行游说。汉代自司马相如因《子虚赋》而见知于汉武帝,作赋以求仕进便屡见不鲜。六朝受士族情趣的影响,历代帝王都喜爱文学,故献诗以求仕进亦不在少数。自隋朝开始,科举制度通过诗文选拔官员,由此产生了士人以诗文备考的行为。如白居易《策林序》说自己为应举,曾和元稹等在华阳观“闭门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唐代之后,这种备考行为更为普遍。
  注意文段中时间的变化,虽然本段内容都与“以文求官”有关,但不同时期求官的具体方式还是不一样的,做题时,要注意出现张冠李戴、混淆时间的选项,迷惑考生。
  二、以作诗文为官员职守。中国古代,士大夫首先是以官员的身份活跃在社会之中,故向帝王陈言献策,以文学来歌功颂德,进行讽刺和教化,也是他们职责所在。中国古代的文体中,官员写作行政公文类文章是必不可少的,诸如奏、议、章、书、表,等等。《尚书》中的那些典、漠、诰、训、誓、命的写作,都出于史官之手。春秋时的百国春秋及《左传》《国语》的写作也都是史官的职责。
  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对文章中行政公文与《尚书》中的“典、漠、诰、训、誓、命”等要加以区别。
  三、以诗文交际。礼有“无辞不相接”和“礼尚往来”的规定,故诗在西周就开始用于人际交往。汉以来,诗文广泛用于人们的人际交往,这类诗词,不外乎对特定对象表示赞美、劝勉、怀念、祝贺、哀悼、要求、邀请,或诉说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说明某一问题。如宇文少府赠李白以桃竹书简,李白作《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简》答谢。《全唐诗》收录将近五万首诗,而这类诗歌大概有三万首之多。
  注意文段中“不外乎”“或”等词语所涉及的范围。
  四、以诗文娱情遣兴。以诗文娱情遣兴在先秦早已有之。如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诸赋,都是娱楚襄王之作。汉代的诸多赋作,也具有娱乐的性质。此后的唐、宋、元、明、清各代,文人集会、宴会、结社等,都免不了以诗文相娱,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宴饮、奉和酬唱之作。中国古代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娱乐诗文,而且产生了一些旨在娱乐的诗歌形式,如唱和诗、赋得诗、联句诗等。
  注意文段中“由此”“不仅……而且”等关联词。做题过程中,会在关联词关系上故意设置错误,误导考生。
  五、以小说、戏剧作为一种生存、生活方式。宋元时代的话本、戏曲作者多为民间艺人。而民间艺人创作、演出小说、戏剧,更多是为了生存。明代盛行宫廷庆赏剧,或为祝寿、或为节庆而创作和演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或为求仕,或是所任官职的职责所在,或为交际以扩大生存空间,或为娱乐性情,或为生存方式,这些作品原本都是生活的一个部分,体现出生活化的特征。
   在全面读文的过程中,可用符号将有用信息标记出来,从整体上弄清楚文本内容之间的关系。文本第一段提出“中国文学也因此形成了生活化的本质特征”,紧接着,便分别列举了五个方面的表现,最后一段,文本又以“综上所述”结束全篇,很明显,全文整体上是一种“总——分——总”的逻辑关系。弄清楚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内容之后,第二步则是要关注细节,如去关注文中修饰语有没有被遗漏,作用有没有被夸大,概念的内涵外延有没有被改变,逻辑关系是否正确等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作品多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其审美功能逐渐弱化以致消失。
  B.司马相如《子虚赋》被汉武帝赏识后,作赋求仕屡见不鲜,也致使六朝士人献诗求仕。
  C.礼规定人们交往中要有文章,要注意礼尚往来,诗歌在西周就已开始用于人际交往。
  D.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除为了求仕外,其他目的的文学作品本质上是生活的一个部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篇提出总论点,中间是五个分论点,最后总结论点。
  B.文章主体按时间顺序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五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有详有略。
  C.文章列举白居易叙述自己和元稹等人精心备考之事,论述士人以诗文备考的行为。
  D.文章以《尚书》《左传》出自史官为论据,论证古代官员以作诗文为职守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策》中的文章是战国策士游说君主以谋取职位的文辞,这表明了中国以文求官的传统源远流长。
  B.《全唐诗》收录的诗歌中六成左右是交际性质的诗歌,这说明我国古代,人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诗歌。
  C.历代产生了大量娱情诗文,如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这表明诗文可以作为消遣之用。
  D.宋元民间艺人创作、演出小说、戏剧主要是为了生存,这表明艺人这个职业很早就在中国社会产生了。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对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观点的推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这类文本考查的是考生的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基于这一认识,考生应“在原文中”找答案,认真仔细,不要遗漏任何重要的句子或者概念。在具体操作层面,考生应该用“读——审——找——比”的四步做题法,在全面阅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关注细节,抓住关键。
其他文献
“要立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青年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青年们立鸿鹄志,做到知行合一,勇立时代潮头,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在为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实现自己青春的价值。  苏轼有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立志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们生活在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年代,又正逢祖国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盛世,这更要求我们志存高远
期刊
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这样写道:“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由此可见,苏州园林甲天下确实不是一句虚言。在苏州的众多园林中,在我看来,能将这图画般的美发挥到极致的要属留园、拙政园和狮子林了。留园精致,拙政园疏阔,狮子林奇趣,各有其风骨。  留园的精致是独到的。园虽小,但园内的小楼、绿池、怪石、碧荷、曲径、寒亭等诸多景物却修短合度,无一不是独具匠心,与周遭完美融为一体
期刊
近年来,高考作文密切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在材料上主要选新近发生的事情,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是民众讨论的热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每一个社会热点都会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考生要找准热议的话题,进入讨论的核心,以求作文时紧扣话题不偏离。  1.政治热点类  这类型材料主要展现的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重要发展目标等。  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的材料以编年表的形式,有
期刊
养育孩子、为妇女接生,这都是国家给的任务,我就要去完成。   都贵玛,蒙古族人,1942年出生,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的牧民。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全国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粮荒。上海孤儿院收留了比正常年份多几倍的弃婴。由于食品严重不足,孤儿们因营养不良患病、夭亡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找到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
期刊
清代戏曲家李渔认为,工匠盖屋必先构图,考虑清楚“哪边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写议论文犹如建屋,挥笔着墨前必有一个总体构思,常用的结构方式除了“并列式”“递进式”外,还有“引议联结式”“推叠式”等。两种结构立足论点,垂直思考,通过对问题的纵向挖掘解决问题,延伸思绪。  1.“引议联结式”  一篇议论文,合乎逻辑的谋篇思路是“引论——本论(为什么与怎么办,也可只谈其中的一个方面)——结论
期刊
人物传记类文本可分为多种类型,按照其文学性的高低,可以分为历史性传记和传记文学。顾名思义,文学性稍弱的就叫历史性传记,文学性较强的就叫传记文学。上一期的文化大观园与考生分享了历史性传记的阅读方法及解题策略,此次与考生分享的是传记文学的阅读与解题之道。  在进行传记文学文本的练习时,考生首先要了解传记文学的基本内容及特点。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称为传记,其中文学性较强的作品便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是历史与
期刊
押题理由   作为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问题解决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可能是你不得不作出的“选择与放弃”,也可能是你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战胜了它们,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乎个人的成长,也关乎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中小学教材编者一向重视编排关于问题解决方面的篇目。不说《乌鸦喝水》《小马过河》,也不说《河中石兽》《
期刊
人物素材是最具有备考价值的素材之一,易于识记、应用范围广,如果运用好了,能明显提升作文质量,给阅卷老师以内容充实、材料丰富、论据充足的良好印象。综观近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考生在运用人物素材上都具有一定的特色:或略写,或详写;或用单一人物演绎,或综合运用多个人物;或拿来当论据支撑观点,或解读人物别有寄托……这些手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技法点拨  1.依题剪裁,定向叙述  人物素材常常有着丰富的内涵,有
期刊
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我刚离开学校的时候,被分配到一个边远的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自洞庭湖二期治理开展以来,湖区不断加快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速度,截至2018年,共平退堤垸333处、搬迁55.8万人,洞庭湖调蓄面积比1978年扩大779平方公里。湖南省继续在洞庭湖区实施系统治理,继续完善防洪排涝抗灾体系,努力增加枯水期入湖水量,加快推进洞庭湖区河湖连通工程,深入开展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  材料2:从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获悉,大连将在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