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创作教学中的个性化辅导之我见

来源 :中国中小学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se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在小学美术创作教学中,教师存在着一些困惑,怎样对学生的美术创作进行辅导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文章中提出了“个性化辅导”的概念,认为教师应从关注学生入手,通过习作分析、谈话交流等方式去发现学生个性。从创作题材、技法和媒材等方面进行适当点拔,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在学生创作出有个性、有创意的作品的同时,又能彰显其美术个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美术创作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创造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老师们非常重视学生美术创作的辅导研究,也做过许多有益尝试,但仍存在一些辅导误区。比如,有的教师采用“放羊式辅导”,以为这样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个性,结果许多学生的作品始终处于低幼化,创作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高;有的教师则采用“成人式辅导”,教师想好构思,画出草图,再让学生勾线上色,期间教师可能还要动手改这改那,代替学生创作,学生变成了傀儡,这样的作品也许从表面看很精美,但细细推敲,却没有表达学生自己的情感,已不是学生个性化的作品。显然,上述辅导误区没有很好地从学生特点出发,失去了创作教学应有的价值。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杨景芝教授则鼓励儿童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自己的色彩表现方式,不受成人偏见的束缚,让儿童有极大的空间去自由地创作。
  基于上述理念,我提出了建立在学生特点基础上的个性化辅导策略,着力于去发现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寻找合适的指导方法,让学生获得提升,促进发展。这种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帮助教师走出上述的辅导误区。现根据笔者的辅导实践,谈谈以下几点认识,以求同行指正。
  一、关注学生、发现个性
  对小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辅导,首先应了解学生,尤其是发现学生在美术方面的个性差异。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习作分析、谈话交流等方式,善于发现学生在喜爱内容、绘画风格、擅长表现等美术方面的不同特点,为个性化辅导打下较好基础。
  (一)习作中发现
  学生的习作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美术特点。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习作,分析学生的习作,读懂学生的习作,从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如胡拓同学的课堂习作,整个画面大胆、简洁、生动、有趣,是一位倾向于触觉型、富于表现性的学生(图1);黄凯同学的习作,真实,细致、完整,是一位视觉型、写实能力强的学生(图2);郑璐同学的漫画习作简洁明了、干净利落,显示了她在漫画方面的能力(图3)。
  (二)谈话中发现
  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习作中有所显露,但有时可能不太清晰。此时,不妨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从而得以确认。
  如张元成同学刚转入我校并参加美术组时,我不太清楚他的特点,所以进行了一阶段的观察,发现他在立体表现方面有很好的感觉,并善于用自己感受到的点、线、面去表现细节。我选他参加2008年慈溪市小学生写生画比赛,尝试了几次建筑写生,却没有多大优势。一次,我与他进行谈话交流,得知他很喜欢玩赛车,爱画各种汽车,常受到妈妈的夸奖。于是,我马上让他去学校停车场画了一辆汽车,果然畫得十分生动。最后,我让他将不同角度、不同造型的汽车写生作业用一个故事串起来,创作了一幅连环画形式的作品《车迷的故事》,让人耳目一新,获得了慈溪市一等奖。(图4)
  我常采用谈话交流的方式发现许多学生的个性特点,如高芳芳同学喜欢画卡通人物,余成栋同学擅长画军事内容,这样的谈话交流可以弥补教师对学生习作分析时产生的片面认识。
  二、尊重个性,适当点拨
  在小学美术创作的个性化辅导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更应尊重学生,让学生的美术创作始终烙刻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从而珍视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
  同时,个性的成长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既需要自由的表现自我,又受到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在这样一种交互的过程中,自我才能健康地成长。就学生的美术创作而言,他们一挥而就、自由表现的作品既有个性闪光的一面,也有亟需提高的另一面,教师的作用便是尊重学生,做好适当点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创作题材点拨
  辅导学生创作,首先面临“画什么”的问题。学生毕竟年龄还小,他们刚开始的创作可能是随意的,并非画什么都能成为一幅好作品。因此,教师要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作适当点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拓宽创作思路
  对于命题创作,教师应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欣赏、讨论、体验等方法,唤起学生的回忆,加深学生的感受,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喜爱的、有特色的创作题材。
  在一次“我爱家乡美”的命题创作中,许多学生可能只想到高楼大厦、小桥流水等内容,思路狭窄,题材单一。教师预想到了这种情况,事先准备了不同特色的家乡图片供学生欣赏,唤起了他们的回忆,开阔了创作视野,创作出《家乡的杨梅红了》《建造新大楼》《游上林湖》等一大批特色作品。(图5至图7)
  2.挖掘草图创意
  在学生的草图中,往往隐藏着学生的创意想法,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加以引导成为创作题材。
  在一次“校园文明漫画”的命题创作中,教师对陈姣姣同学的草图不甚理解,通过学生解释,发现这张画是想反映两位学生在做一件好事:铲平自己学校泥石操场上露出的一块石头,因为这块石头经常让同学们拌脚。这一题材不仅切合创作主题,而且非常独特,是个亮点。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独特想法,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创作了一幅题为《打架》的四格漫画。该作品也获得宁波市中小学生首届漫画比赛一等奖(图8)。此外,沈益超同学的一些草图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发现他在建筑写生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因此,我引导他以建筑为创作题材,完成了《建设新慈溪》等一系列反映家乡新貌的好作品,让在语数英成绩方面不理想的他,重拾了自信,美术学习的兴致更浓了,其他学科也有了进步。   (二)创作技法点拨
  选定了创作题材,接下去,便要解决“怎样画”的问题,即如何构图、如何造型、如何用色等技法上的问题,最终创作出“美”的作品来。教师在尽量保留学生创作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好的建议,会对学生作品的最终视觉效果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
  1.构图调整
  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构图审美意识,但在作画时,往往注重内容的陈述,喜欢从一个局部开始作画,画到哪里算哪里,从而出现构图平均、松散、小器等现象。这既是学生的特点,也是学生的不足。引导学生作一些适当调整,从构图方面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个性想法。
  在2002年宁波市班级儿童画比赛的辅导中,励幸珊同学给我看了一张她的作品《画大海》(图9)。画面反映了一群小朋友用画笔描绘家乡美丽大海的情景,富有生活气息,人物造型生动且有装饰感,不失为一张较好的儿童画。但作为参赛作品,感觉在构图方面比较平均,影响了画面所要传达的意思。是以表現大海为主?还是人物?通过沟通,确定画面以表现人物为主,在原有构图基础上把人物画得更大一点、占的位置更多一点。于是,灵气十足的励幸珊同学又创作了第二张(图10),人物更突出,画面更有冲击力了,作品还拿了宁波市一等奖1
  2.造型与色彩引导
  低年级学生的美术作品造型纯朴、色彩绚丽、表现大胆,但到了高年级,部分学生开始变得拘谨、呆板,出现因“画不像—而产生的“焦虑”情绪,逐渐出现“青少年危机”现象。因此,在造型与色彩上,因人而异,允许学生采用装饰、写实等不同风格,大胆、自信地去画自己的感受,必要时提供技法帮助,避免学生陷入“青少年危机”。
  2002年元宵节,慈溪市区的三北大街上举行了盛大的游街活动,我觉得这是一次给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创作节日题材的好机会。于是,带上兴趣组学生进行实地观看、写生,回来后进行创作。其中,胡拓同学的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画面中的人物造型大胆、夸张,富有装饰感,个性十足,很有表现性。我鼓励他按这样的风格继续完善,并对他的画面进行疏密、黑白装饰效果的指导。最后,一幅散发着浓厚民俗文化和儿童气息的作品《闹元宵》创作完成了。(图11)
  陈蝶同学擅长人物画。2011年代表我校参加慈溪市小八仙比赛,她准备了一系列的人物画,其中一幅是以班级足球赛为题材的,立意很好,可是画面中的人物略显僵硬。为此,我让她进行了人物写生,对她从技法上进行指导,经过多次的写生练习,人物写生逐渐画得生动起来。她创作的“冠军之路”系列作品以独特的构图、生动的造型获得慈溪市城区组的第一名。(图12)
  以上两个例子侧重于造型上的点拨。在色彩方面,有许多学生尤其女同学的色彩感觉很好,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搭配,往往最后的色彩效果非常好。也有部分学生可能在色彩搭配上不够理想,教师就及时地与学生沟通,询问他们的想法,保留学生部分的个性色彩,并循着他们的想法作一些大的提示,如“色彩再深一些” “试着用点不同的色彩”等,必要时也可作一些调色示范,逐步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
  3.创作媒材点拨
  小学美术创作中,最常用的材料是蜡笔、水彩笔,但仅仅局限于这些则使得创作形式比较单一,也使学生失去了体验创作媒材多样性的机会。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使用其他工具材料,以此表达自己的想法,获得创作的乐趣。
  陈安淇同学画了一幅美人蕉的线描画,想表现他眼中奇特的植物世界,但觉得画在白色铅画纸上,很难凸显这种感觉。我让他尝试画在色卡纸上,有了一种神秘感,取名为《花的秘密》(图13),与小朋友探索未知世界的气氛相融洽,发挥了材料与学生的特点,效果就不一样了。
  胡晓雨同学画了一组陈之佛故居写生稿(图14),构图新颖,透视合理,疏密有致,体现了她较强的写生能力。但采用什么材料才能把名人故居的外在美和内涵美生动地表现出来呢?经过教师引导,她用吹塑纸、水粉、黑卡纸等材料,完成了一张粉印版画(图15)。黑纸衬托着白墙灰瓦、绿树红柱的外在美;而吹塑纸印出的肌理效果和厚重感,恰好体现了故居的沧桑历史与深厚的艺术积淀,让人感受到了古朴典雅的内涵美;画面中略带卡通味的点景人物,在带来画面生气的同时,又折射出孩子未泯的童心。该作品获得了浙江省艺术节一等奖!尝到成功的胡晓雨同学自信满满,接连创作了多幅作品,还举办了个人画展,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重点中学。
  除了以上两位,我还根据其他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材料作画,如宣纸、KT板、金银笔、易拉罐、超轻黏土等,创作出了一大批新颖的作品,获得了美术创作的更大乐趣!
  通向创作成功的路不止一条,而个性化辅导无疑是一条充满精彩的成功之路。这条路也许是曲折的、迂回的,但在教师的关注与发现、尊重与引导下,一路的收获却是满满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潜能,使学生创作了大量有个性、有创意的作品,提高了美术创作能力,还让学生不断地认识了自我个性的彰显,对学生今后的美术创作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10.
  [3]吴伟国.儿童画创作指导.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
  [4]景华锋等.小学美术故事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慈溪市2010年度到期课题一等奖.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8课,在“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民间美术”课程的知识主线来讲,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二年级《百变团花》、四年级《刻纸》《刻纸点彩》等课程上,学生已学习了剪纸的方法,本课侧重学习民间美术中纹样及寓意的相关知识,为六年级《吉祥图案》一课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尚未学习阴刻和阳刻的知识,在思维逻辑上无法预见作品剪刻后的
期刊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中国画有了一定的了解,且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能够结合其他人文课程对美术课程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解。经过调查,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对技法表现程序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中国画的装裱应用、创作的过程与价值的综合理解比较弱。从核心素养角度出发,本课程将从中国画的形制与观赏方法人手,学生可以结合问题情境更好地理解课程,并服务于后续的创作学习。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为:中国书画装裱的形式
期刊
编者按:  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件还提出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将其落实到整
期刊
教案,是课程理论在实践中的缩影。  这是一则参加“教育部首届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大赛”的微课教案,我们期望在课程设计中,能体现出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核心素养课程设计和传统课程设计有什么区别?核心素养课程怎样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针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我们尝试在教案中增加了大概念、基本问题和问题情境等环节。  大概念设计  “大概念”是课程要传达的核心内容,对于本课内容“手卷欣赏”,传统的
期刊
課题:《铝线的工艺制作》  作者:梅成林  学校:四川省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郫县分校  课题:《提线纸偶》  作者:荣功飞  学校:四川省成都市成都高新新城学校  课题:《有趣的文字》  作者:郭英杰  学校: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桦南林业局东风小学  课题:《吹塑纸版画刻印法》  作者:葛修洁  学校:四川省成都市武候区棕北中学西区实验学校
期刊
“推翻‘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这样的教学理念早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把课堂让给学生的同时,对于老师来说,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同样,我们的教研活动,也不应采取“一言堂”的形式,教研活动的改变,对教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避免个人的知识技能的局限性,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借助了课题组团队的力量,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剪纸教研活动,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开会,研讨培训的内容、进度及根据每
期刊
六年级下册《吉祥图案》是一节带有总结性质的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内容。在与教师共同备课的过程当中,由于教师的个人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不同,导致了同样一节课出现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我们要从这许许多多的不同之处,发现优秀的教学案例设计。因此,教师个人的知识积累,决定了他的教学方案设计的高度,也决定了这节课教学过程当中,他的学生的实际获得。吉祥图案的相关内容,从中低年级的几册教材当中,已经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但
期刊
《走进米罗的世界》-课的教学案例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来撰写的,其整体思路与案例结构都与以往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探索价值。  一、案例结构的变化  近年来,教学案例多以详实的设计方式进行撰写,其特点是内容全面,对于新老师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此教学案例在结构上进行了创造性地改动,文字少而精,加强了图片的展示与对比,并为图片做了文字导读,为观者提供了有效的引导。由于结构的变化,使此教学案例体现出了如下几方
期刊
小威廉.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指出:“课程是过程,学习和理解来自对话和反思。”研究日志是一种深度对话和反思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传统的灌输式课堂,倡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而在戴维斯出版公司2018年出版的《探索艺术》小学1 6年级的教材中设置了“研究日志”模块,旨在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本文的分析希望能为国内目前正在进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育与教材研发提供参考或借鉴。  一、《探索艺术》研究
期刊
2018年11月29日至3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在浙江省宁波市举办了第五届全国基础教育课题教学改革研讨会。  在本次研讨会中,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启动了中小学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工作。经前期的申报和专家的严格遴选,在本次会上确定并宣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等6个学科教研基地,普通高中语文等29个学科教研基地以及2个综合教研基地,同时设立了K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