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简而言之就是学生上课前的准备和学习,它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之首,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备课时在备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操作巩固等教学环节同时,也必须抓好课前预习。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知预习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我,将培养学生的良好预习习惯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实施预习的指导过程中,刚开始学生还能认认真真地按要求进行预习,但时间一长,就出现了敷衍现象。据我观察,学生一拿到课文,在没有读课文之前就动笔标小节圈生字,根本就没有用心读课文,甚至连课文的内容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把预习看作在书本上做几个标记。这样,预习就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针对预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现象,我想到底是学生懒惰,还是我的方法不当,经过我反复的思考,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我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点滴思考。
一、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要使预习有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预习,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为学生持续预习和提高自学能力提供内因条件。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再预习过程中,体会到预习的好处,尝到预习的甜头。而不是靠教师强迫、检查等手段逼学生预习,只有学生对预习有了正确的态度,才会真正认真地对待预习,也才能从预习中获得收益,从而反过来强化预习,激发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此,预习过程中适当采用竞赛的形式,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集体意识和预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预习的兴趣。例如,在课堂上,限定一定的时间,开展预习生字词比赛,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字词,优胜者可获“识字大王”称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教师也可开展一些关于预习的主题班对活动,让学生来谈谈自己在预习中的受益之处,存在的差距和今后的打算。只有激发了学生预习的兴趣,才能给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不会预习,也没尝到预习的好处,故而对预习持被动态度,一旦学生在预习中自己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时,一定会十分欣喜,学生变得有所追求,对预习发生了兴趣。这时,教师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清除对预习的畏难情绪,久而久之,习惯即可养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认为一年级预习的主要任务是:1、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看清笔顺,想想记忆字形的方法。2、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并划出词语。3、标好小节。我觉得二年级的主要预习任务是:1、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想记字形的方法,并借助字典,给它再找一个朋友(即组词),养成自觉运用工具书的好习惯。2、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并读一读《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主要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的习惯)。
根据相应的任务,教师给学生预习一篇课文的一般步骤,为预习活动构建模式,使预习活动有章可循。那么,是否所有的文章都按照同样的标准,同样的模式去指导学生预习呢?不是的。我在指导学生一般步骤后,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提出了不同的预习要求。如预习《画风》时,学生能初步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三个小朋友用不同的画法来表示风,在通读时,我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的思考题去读课文,读就显得不盲目了。又如预习《小动物过冬》一类的童话文章时,则向学生提出注意故事的情节,故事中都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就明确了预习的目标。指导预习课文中的生字时提醒学生,新课中的生字和以前学过的字有相似之处吗?看看偏旁再想想它的意思,这个字就更容易记住了。对课文的好词好句或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用笔画下来,或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让学生逐步养成读、画、写的习惯,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对于人物故事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一些课文,则引导学生从《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中去查阅资料,拓展深化对预习内容的了解。这样不断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和提供适时的帮助,学生预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他们会逐渐喜欢上预习这一学习活动,渐渐地,也就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
三、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
对于学生的预习应及时检查,作出评价。预习检查的方式也要灵活掌握。预习的要求老师布置得很明确,但老师在检查预习情况时,不能清晰地显示出预习对学习新课文有多大的帮助,学生因此失去了对预习的兴趣。
经常有教师在第一课时中,揭示课题之后,把学生当作对课文毫无了解的人,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看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你猜猜课文会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赶快打开书本读一读。其实学生已经预习了,他们对课文已是有所了解了,这些问题提得不适时,是多余的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这样的想法:不预习也没关系,反正老师上新课时还会让我们读课文的。而那些已经认真预习过课文的学生就更加失去了学习兴趣,没有新的内容可学,就草草地、不动脑筋地再读一遍课文。学生已对课文预习了,教师应该明确,预习的程度应是第一课时教学的起点,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第一课时的学习活动。初读课文不再指名一节一节地朗读,而是让学生带着一个个小问题,找出有关小节进行朗读,这样才能改变学生第一课时不动脑,只动嘴的现象。这样也能促进学生预习时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其次,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但课文要求学习的有些生字,对学生来讲可能已经不是新的、陌生的字。他们在其他途径中已经认识,或者已经能写这些字了,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不分仲伯,十个要掌握的生字,每个读三遍,每个写一排,没有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学生懂的也教,不懂的倒可能没多花时间教,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从而导致学生在预习时不能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因为他们知道,老师上课还要把这些生字反复读,反复记的,没必要花时间预习。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觉得就得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认,使生字在孩子们眼前多次重复出现,才能牢固掌握它。根据以上原则,我是这样帮助学生预习的。如在讲识字四时(识字四是一些词语),讲课之前我利用早读的二十分钟时间,给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自己借助拼音每个词语拼读三遍;指名小老师领着拼读;同位互相拼读;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试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一定做到眼到、手到、口到、耳到)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意识强,预习效果好。还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好方法,这样学生在预习时,会主动地思考用什么方法识记生字。
另外,教师要努力发现在良好课前预习习惯养成中涌现出来的典型,进行重点培养,及时表扬,树立榜样,以方便其他学生学习和借鉴。
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差,反复性强,兴趣转移快,仅靠他们的意志力是很难养成的。在这预习习惯的养成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表扬和家长的督促鼓励。学生若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那么孩子将终生受益。
在实施预习的指导过程中,刚开始学生还能认认真真地按要求进行预习,但时间一长,就出现了敷衍现象。据我观察,学生一拿到课文,在没有读课文之前就动笔标小节圈生字,根本就没有用心读课文,甚至连课文的内容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把预习看作在书本上做几个标记。这样,预习就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针对预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现象,我想到底是学生懒惰,还是我的方法不当,经过我反复的思考,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我从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点滴思考。
一、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要使预习有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预习,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为学生持续预习和提高自学能力提供内因条件。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再预习过程中,体会到预习的好处,尝到预习的甜头。而不是靠教师强迫、检查等手段逼学生预习,只有学生对预习有了正确的态度,才会真正认真地对待预习,也才能从预习中获得收益,从而反过来强化预习,激发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此,预习过程中适当采用竞赛的形式,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集体意识和预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预习的兴趣。例如,在课堂上,限定一定的时间,开展预习生字词比赛,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字词,优胜者可获“识字大王”称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教师也可开展一些关于预习的主题班对活动,让学生来谈谈自己在预习中的受益之处,存在的差距和今后的打算。只有激发了学生预习的兴趣,才能给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不会预习,也没尝到预习的好处,故而对预习持被动态度,一旦学生在预习中自己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时,一定会十分欣喜,学生变得有所追求,对预习发生了兴趣。这时,教师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清除对预习的畏难情绪,久而久之,习惯即可养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认为一年级预习的主要任务是:1、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看清笔顺,想想记忆字形的方法。2、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并划出词语。3、标好小节。我觉得二年级的主要预习任务是:1、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想记字形的方法,并借助字典,给它再找一个朋友(即组词),养成自觉运用工具书的好习惯。2、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并读一读《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主要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的习惯)。
根据相应的任务,教师给学生预习一篇课文的一般步骤,为预习活动构建模式,使预习活动有章可循。那么,是否所有的文章都按照同样的标准,同样的模式去指导学生预习呢?不是的。我在指导学生一般步骤后,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提出了不同的预习要求。如预习《画风》时,学生能初步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三个小朋友用不同的画法来表示风,在通读时,我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的思考题去读课文,读就显得不盲目了。又如预习《小动物过冬》一类的童话文章时,则向学生提出注意故事的情节,故事中都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就明确了预习的目标。指导预习课文中的生字时提醒学生,新课中的生字和以前学过的字有相似之处吗?看看偏旁再想想它的意思,这个字就更容易记住了。对课文的好词好句或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用笔画下来,或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让学生逐步养成读、画、写的习惯,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对于人物故事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一些课文,则引导学生从《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中去查阅资料,拓展深化对预习内容的了解。这样不断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和提供适时的帮助,学生预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他们会逐渐喜欢上预习这一学习活动,渐渐地,也就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
三、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
对于学生的预习应及时检查,作出评价。预习检查的方式也要灵活掌握。预习的要求老师布置得很明确,但老师在检查预习情况时,不能清晰地显示出预习对学习新课文有多大的帮助,学生因此失去了对预习的兴趣。
经常有教师在第一课时中,揭示课题之后,把学生当作对课文毫无了解的人,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看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你猜猜课文会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赶快打开书本读一读。其实学生已经预习了,他们对课文已是有所了解了,这些问题提得不适时,是多余的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这样的想法:不预习也没关系,反正老师上新课时还会让我们读课文的。而那些已经认真预习过课文的学生就更加失去了学习兴趣,没有新的内容可学,就草草地、不动脑筋地再读一遍课文。学生已对课文预习了,教师应该明确,预习的程度应是第一课时教学的起点,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第一课时的学习活动。初读课文不再指名一节一节地朗读,而是让学生带着一个个小问题,找出有关小节进行朗读,这样才能改变学生第一课时不动脑,只动嘴的现象。这样也能促进学生预习时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其次,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但课文要求学习的有些生字,对学生来讲可能已经不是新的、陌生的字。他们在其他途径中已经认识,或者已经能写这些字了,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不分仲伯,十个要掌握的生字,每个读三遍,每个写一排,没有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学生懂的也教,不懂的倒可能没多花时间教,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从而导致学生在预习时不能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因为他们知道,老师上课还要把这些生字反复读,反复记的,没必要花时间预习。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觉得就得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认,使生字在孩子们眼前多次重复出现,才能牢固掌握它。根据以上原则,我是这样帮助学生预习的。如在讲识字四时(识字四是一些词语),讲课之前我利用早读的二十分钟时间,给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自己借助拼音每个词语拼读三遍;指名小老师领着拼读;同位互相拼读;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试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一定做到眼到、手到、口到、耳到)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意识强,预习效果好。还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好方法,这样学生在预习时,会主动地思考用什么方法识记生字。
另外,教师要努力发现在良好课前预习习惯养成中涌现出来的典型,进行重点培养,及时表扬,树立榜样,以方便其他学生学习和借鉴。
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差,反复性强,兴趣转移快,仅靠他们的意志力是很难养成的。在这预习习惯的养成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表扬和家长的督促鼓励。学生若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那么孩子将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