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中“双导师”制成长案例及分析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in_wa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和实践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热点,它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通过合作制订更加科学的“双导师”培养方案,建立稳定的“双导师”队伍,加强“双导师”的培养,促进“双导师”的成长已成为现代学徒制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同时,重视和加强校内导师队伍的建设已成为职业院校顺利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双导师;成长案例;实施方法;校内导师
  作者简介:王军,男,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CAD/CAE、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4-0070-03
  一、现代学徒制中“双导师”的内涵特征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1]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中“双导师”制是指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担任导师与企业资深工程师担任导师的有机结合。“双导师”规定企业导师与学生的联系由校内导师来完成,使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在共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加强了联系和沟通,校内导师通过与企业导师的合作,获得实践教学的案例,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增强了教师的实践能力。[2]企业导师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校学习中欠缺的知识,并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指导能力。学生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完整的指导下,可以不断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双导师”制是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举措,对于学校、企业和学生来说“双导师”制能实现是“三赢”效果。
  二、现代学徒制中“双导师”制成长个案及实施方法
  笔者是基于苏南某高职校与某轴承制造类外资企业的现代学徒制合作中“双导师”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的。下面就以两个“双导师”成长案例展开分析。
  (一)个案一: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W老师,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职称,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已经5年有余,主要讲授的课程为机械设计基础、CAD相关软件等。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按照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考取了对应工种的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成为了一名“双师型”教师。在现代学徒制合作实施后,该教师积极参与到对学生的“双导师”培养中去,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与企业导师的交流,并积极下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在此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到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比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对轴承的介绍过于宽泛,对于轴承的内部结构和型号讲解不够全面;CAD类软件课程中,过于强调软件本身的操作和使用,练习的实例过于理论化,缺乏对零部件三维设计标准和要求的介绍,忽视了按照企业工程图出图规范的讲解,造成了学生只会抄画图纸,没有设计理念和创新能力。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实践,W老师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还意识到了现行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系部、教务部门的沟通,修订了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课程的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并付诸实施,目前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个案二:深入了解学生,提升教学指导能力
  Z工程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历,工程师职称,在企业从事工程技术工作近10年。在企业领导通知他参与现代学徒制合作并担任企业导师时,他深感意外。因为他离开校园已经多年,对在校生特别是高职校的在校生十分不了解,他觉得自己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培训,对教育理论不了解,没有把握将实践经验系统地传给学生,所以起初内心非常忐忑。而真正与这些学生接触后,他发现困难比之前想象的更大。虽然参与学徒制培养的对象已经是高职三、四年级的学生,但其专业基础和接受能力都很有限。在工学结合的授课过程中,按照先前对企业员工内训的模式实施有些行不通,比如,企业针对新入职本科毕业生的技术内训内容,对这些高职生来说有些难,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学习兴趣不浓厚,这让Z工程师感到很挠头。课下通过与校方导师以及学生代表的交流,对学徒制培养对象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及时调整了授课计划、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对企业实践、顶岗实习表现出更大的兴趣。Z工程师也在现代学徒制的合作中,对这些未来企业一线的“新同事”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在教学中提高了自身的授课指导能力。
  该高职校和企业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不仅创建了冠名班,还注重打造、选择、培养一支优秀的“双导师”团队,通过分阶段的培养来具体实施。(1)第一阶段通过学校导师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企业导师定期到学校为学生授课和讲座,主要内容涉及轴承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轴承的最新标准和行业规范,轴承的加工制造工艺以及企业的SOP流程等;(2)第二阶段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机床操作技能,学校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利用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和翻转课堂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3)第三阶段采用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通过企业导师的悉心指导,使学生逐步学习胜任相关设计、工艺编制、数控加工等工作,达到合格出师的目的。同时,校企双方还建立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监控和评价体系,对现代学徒制的学习效果能够做出更全面客观的评价。
  三、加强现代学徒制中校内导师队伍的建设
  (一)国内职业教育师资现状
  目前,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多数在致力于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研究,从总体上研究了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方式,主要是研究对学生如何进行培养的问题,只有少数人研究在现代学徒制下如何进行师资培养,来改变现在的师资状况,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现代学徒制。[3]师资现状正是制约现代学徒制有效推广的重要原因。而与我国为邻的很多亚洲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师资有着严格的要求,他们都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若干年的企业工作经历。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职业教育师资结构不合理。现在职业院校教师的录用都是按当地人事部门要求进行的,对学历要求较高,因此,所录用的教师多数理论水平较高,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较低。也就是说,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数量偏少。另外,许多院校师资不足,往往一人担任多门课程,教非所精,授业非专攻,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2)职业教育师资流失严重。近年来,虽然教师收入待遇有所提高,但是对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同时,随着普通高中和本科院校的扩招,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急剧下降,教学难度加大,教师的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企业兼职教师因为报酬低而不愿意投身职业教育,导致师资流失严重;(3)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太少。目前,职业学校所谓“双师”型教师绝大多数也只是具有“双证”,而并非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双证”教师也只是对本行业的部分知识有所了解,多数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在实践操作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指导不能深入展开。因此,很多教学实习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严重。   (二)加强现代学徒制中校内导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把提高职业学校专业师资培养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除了目前“国培”、“省培”等师资培训和暑期教师下企业实践等途径外,还需要推荐、鼓励在职专业教师脱产到企业设计和生产一线真正顶岗实践。
  笔者所提到的高职校每个工程系每学期都会选派2~3名专业课教师到现代学徒制合作的企业进行脱产顶岗实践,顶岗教师除了学习企业实际设计、制造产品的方法、工艺等专业知识外,还与企业相关人员探讨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代学徒制的推行起到促进作用。科研能力比较突出的教师还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和企业的生产平台共同开发项目,并通过申请科研课题的方式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专业教师还在现代学徒制合作的模式下,与学生同岗实习,为学生从学生变成“徒弟”提供坚实的保障。教师在学习实践中通过与一线师傅的学习交流,对生产加工工艺有了深刻的认识,为考取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教师通过企业顶岗还能够实时掌握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情况,清楚认识企业真正所需的知识技能,并且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提出合理化建议。
  与此同时,该高职校还配套出台相关政策,保证参加现代学徒制的教师权益,一方面,保证脱产实践的教师收入待遇不减少;另一方面,协调处理好顶岗实践教师的日常课务问题,真正让脱产顶岗的教师能够安心在企业学习实践。
  综上所述,打造优秀的“双导师”专兼职师资队伍是保证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关键因素。来自校方的导师必须是由具备本专业丰富理论知识和较强专业技能的骨干教师担任,并大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来自企业的导师需要由企业中爱岗敬业的技术能手和技术骨干担任,并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激励企业导师积极投身到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去。总之,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通过“双导师”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灵活用人机制的建立,必将对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6-24].http://www.scio.gov.cn/ztk/xwfb/2014/gxbjhzyjyggyfzqkxwfbh/xgbd31088/Document/1373573/1373573_1.htm.
  [2]张阳,王虹.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79.
  [3]李传伟,董先,姜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的师资队伍建设[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0-21.
  [责任编辑 李 漪]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技能竞赛引领下,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助推“中药调剂技术”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以期在教学应用中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难题。  关键词:高职;中药调剂技术;教学资源库建设;技能竞赛;调配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技能竞赛引领下‘中药调剂技术’的信息化教学改革”(项目编号:XHDY2015055);常州卫生
期刊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出身寒微、社会资源欠缺等原因,在生涯发展道路上比一般大学生感受到了更多的阻隔。通过对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解他们的生涯阻隔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以培养学生多元生活经验等方式开展行之有效的就业帮扶。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涯阻隔;多元生活经验;就业帮扶  基金项目: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涯阻隔、
期刊
摘要:为更有效地应对中部地区农村中职生的就业危机,推进农村中职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河南省某农业县一中职校学生的就业意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总的来讲,中部地区农村中职生在就业意识5个各维度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在性别因素上,就业准备、就业信心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生源地因素上,就业准备、就业认识、就业信心和就业动机四个维度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年级因素上,农村地区中职生在就业认识、就业信
期刊
摘 要:“3+4”分段培养教育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多元化,使职业教育具有终身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汽车类专业为例,针对中职、本科原课程体系状况,结合该项目实践的背景,明确了人才培养定位是根本,“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构建是关键。重点分析了课程体系构建模式、课程项目化实施方案及多元化拓展课程形式,并指出课程评价是课程体系有效性的验证。  关键词:高职;中职;“3
期刊
摘要:毕业生能否得适应市场的需求,得到用人单位的满意影响着未来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走向。因此,基于用人单位的视角,对中职毕业生需求与满意度进行调查,并提出了促进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毕业生;需求;满意度;调查研究;用人单位  作者简介:魏文婷,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与课程论。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
期刊
摘 要:以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常见的环保主题为例,以英语技能大赛口试部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为切入点,设计任务,通过分解目标、降低难度、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能力。针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思辨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上的欠缺,设计多种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通过参与各种活动,顺利完成情境交流和职场应用两个竞赛环节,最终使原本只有“尖子生”才
期刊
“课改”这个词已经好久没有醒目得出现在职教人的视野里了,大家都知道,2014年是职教大年,国家颁布了大量关于职业教育的红头文件,在2014年进入尾声的时候,浙江省教育厅印发了《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这或许是浙江省落实2014年国家职教战略部署的行动体现,也或许是希望课改能作为浙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单看“选择性、专业性、实效性、灵活性、统筹性”等课改基本原则,并高度强调“
期刊
摘 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无法胜任大量急需高端技能应用型检验技术人才培养,举办应用本科职业教育尤为迫切。结合经济发展需求,阐述了发展应用型本科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结合人才发展需求,阐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探讨了构建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通道中的“立交桥”作用;结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发展需求,以“农产品质量检验”专业为例,探讨了构建“‘1.5+0.5’+‘1.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低下,既包括学生自身原因,又含有课程教学原因。学生对主动参与的需求,是项目教学实施的基础。通过对学生学习意识的问卷调查,分析其学习意识普遍偏低的原因,研究学生学习方式需求。从学生角度出发,提出项目教学是提高高职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生;学习意识;项目教学;调查  作者简介:赵炜华,男,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  
期刊
摘 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既拓展办学空间,也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以常州市为例,从企业、职工、培训机构三方面分析高职院校参与区域高技能人才培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部门、高职院校、企业三个不同角度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  作者简介:周勇,男,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