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树胶样肿合并肝癌及血管瘤的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su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5岁.2009年7月16日,患者在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发现肝脏外形欠规则,肝包膜不平整,肝内回声增粗,于肝左叶见大小约4.5 cm×3.4 cm的高回声区,肝右叶见大小约2.1 cm×1.7 cm、1.5 cm×1.2 cm的高回声区,提示肝硬化,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

其他文献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13岁.因右上腹巨大包块1个月余于2010年7月18日入院.2010年6月27日,患儿家长偶然触及其右上腹一直径约15 c包块,无触痛,不伴腹痛、腹胀,无畏寒、发热,无潮热、盗汗,无头昏、头痛,无反酸、嗳气,无心慌、心累,无皮肤、巩膜黄染,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泻、便血、陶土便等.2010年7月12日,当地医院CT检查提示肝左叶巨大包块,AFP 742.7μg/L,ALT
期刊
目的 探讨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腹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9例肝囊型包虫病破入腹腔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典型影像学特征和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108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传统组(传统内囊摘除,67例)和改良组(改良内囊摘除,4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时
期刊
患者女,17岁.因皮肤、巩膜黄染25 d于1999年2月3日入院.入院体格检查:皮肤、巩膜黄染,余无特殊发现.腹部B超检查:肝内胆管扩张伴胆囊增大,肝外胆管起始段扩张。
期刊
胃肠外科经过100余年的发展,手术技术已经完全成熟,许多术式已经成为胃肠外科的标准术式,如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中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等。
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起源于淋巴结,但亦可起源于淋巴结以外的部位,胃肠道是非霍奇金淋巴瘤除淋巴结以外常见的发生部位,占总体发病率的10%~15%,其中发生于胃者占50%[1].我院1994年9月至2006年9月共收治胃原发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2例.现就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报道如下。
期刊
肝脏外科是外科手术与肝脏解剖的结合,肝脏解剖学的研究,促进了肝脏外科的发展.早期通过肝脏解剖学的研究来提升肝脏切除技术,中期通过大量肝脏外科的临床研究来提升手术的安全性,近期则是通过微创技术的研究来提升患者术后康复的质量~([1-2])。
肝纤维化是机体针对各种慢性肝损伤所引发的修复反应.它主要是由肝星状细胞(hepatic:stellate cells,HSC)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样细胞后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大量沉积的ECM又促进HSC不断活化,从而导致肝纤维化的不断进展。
期刊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解放军第一○五医院收治的2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抽取患者骨髓后,体外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经股动脉置管至肝固有动脉,再将BMSCs植入肝脏.自体移植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术前、术后第2、4、8、12周检测肝功能生化指标.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当方差齐时,组
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明显提高.本文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08年我科收治的7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4例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期刊
黏胆症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继发性病理学表现,最早由Hadjis于1987年报道.其特征为黏液在肝内及肝外胆管内的异常分泌和蓄积.其原发病主要为胆管内产黏液性的肿瘤(mucin-producing bile duct tumors,MPBTs).黏胆症还可见于胰腺和肝脏具有分泌黏蛋白功能的良、恶性肿瘤侵袭入胆道,进而表现为黏液在胆管内沉积,单独或与原发肿瘤共同作用引起胆道梗阻[1].黏液通常呈胶冻样,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