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70只眼)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切口方向将其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患者30例(37只眼),乙组患者30例(33只眼)。甲组患者的切口方向为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方向,乙组患者切口方向为颞上方及鼻上方,将两组患者的术后手术性角膜散光度以及术前术后角膜的散光度进行对比,分析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对比研究发现,甲乙两组术后3个月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差异不大,但甲乙两组平均角膜散光度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时应当严格依照手术前散光轴位进行切口方向的选择,进而降低术后散光度。
【关键词】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切口方向;散光变化
【中图分类号】R779.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6-065-01
白内障在临床上指的是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致使晶状体代谢紊乱,最终使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引发浑浊的一种疾病[1]。白内障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近視度数增加、眩光感等[2]。近些年,白内障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所以临床上应当加强对这一疾病的重视程度。现阶段治疗白内障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手术治疗,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变化是医学领域极为关注的重点。基于此,笔者对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形成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70只眼)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切口方向将其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患者30例(37只眼),乙组患者30例(33只眼)。甲组患者年龄范围是47-74岁,均值为(54.89±4.57)岁;男患18例,女患12例。乙组患者年龄范围是47-73岁,均值为(54.56±4.54)岁;男患19例,女患11例。将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两方面进行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可继续进行比较研究。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在手术前、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均进行视力检查,并运用角膜曲率计完成角膜曲率的检查,还应运用角膜地形图仪对角膜进行检查[3]。
甲组患者的切口方向为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方向,运用3.2毫米的刀从角膜缘内0.5毫米处完成进入前房的穿刺,运用15度刀完成角膜侧切口,并将粘弹剂注入至前房,进行连续环形撕囊,并完成离核水分,在囊袋内完成核分块,运用超声乳化的方法进行吸除,而后运用注吸手柄将残留皮质吸出。将切口扩大至3.5毫米,运用折叠镊将人工晶状体体植入,将粘弹剂清除,运用灌注液使前房形成。最后对切口进行确认,如若未发生渗漏情况,无需进行缝合[4]。
乙组患者切口方向为颞上方及鼻上方,乙组除却切口方向不同外,其手术进程与甲组患者相同。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手术性角膜散光度以及术前术后角膜的散光度。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对比
对比研究发现,甲组与乙组患者术后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对比差异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角膜的散光度对比
对比研究发现,手术后3个月乙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显著大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等的不断改变,这就使得白内障患者的数量整体上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且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关于白内障的治疗方式也逐渐丰富了起来。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是近些年被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手段,该治疗方式具有视力恢复快、散光度小等特点。应当注意的是白内障患者在手术后其视力的恢复既与患者所需要的人工晶体的准确度测定有关,也与手术后角膜的散光大小有责密切的联系。
本次实验数据表明,甲组与乙组患者术后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对比差异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手术后3个月乙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显著大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故而在进行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时应当严格依照手术前散光轴位进行切口方向的选择,帮助患者实现视力的恢复。
【参考文献】
[1]何利,吴勇,王春芳, 等.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不同切口对角膜散光和术后视力影响的临床研究[J].系统医学,2019,4(21):36-38.
[2]管小丹,雍智谋,吕涛.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行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前表面散光及角膜总散光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7(23):2554-2557.
[3]梁景黎,邢秀丽,杨晓彤, 等.2.2 mm和3.0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全角膜及角膜前后表面术源性散光的比较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2019,55(7):495-501.
[4]程丽娜,龙潭,马挺, 等.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的选择与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25):26-28.
大庆油田总医院 黑龙江大庆 163001
【关键词】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切口方向;散光变化
【中图分类号】R779.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06-065-01
白内障在临床上指的是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致使晶状体代谢紊乱,最终使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引发浑浊的一种疾病[1]。白内障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近視度数增加、眩光感等[2]。近些年,白内障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所以临床上应当加强对这一疾病的重视程度。现阶段治疗白内障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手术治疗,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变化是医学领域极为关注的重点。基于此,笔者对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形成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70只眼)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切口方向将其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患者30例(37只眼),乙组患者30例(33只眼)。甲组患者年龄范围是47-74岁,均值为(54.89±4.57)岁;男患18例,女患12例。乙组患者年龄范围是47-73岁,均值为(54.56±4.54)岁;男患19例,女患11例。将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两方面进行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可继续进行比较研究。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在手术前、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均进行视力检查,并运用角膜曲率计完成角膜曲率的检查,还应运用角膜地形图仪对角膜进行检查[3]。
甲组患者的切口方向为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方向,运用3.2毫米的刀从角膜缘内0.5毫米处完成进入前房的穿刺,运用15度刀完成角膜侧切口,并将粘弹剂注入至前房,进行连续环形撕囊,并完成离核水分,在囊袋内完成核分块,运用超声乳化的方法进行吸除,而后运用注吸手柄将残留皮质吸出。将切口扩大至3.5毫米,运用折叠镊将人工晶状体体植入,将粘弹剂清除,运用灌注液使前房形成。最后对切口进行确认,如若未发生渗漏情况,无需进行缝合[4]。
乙组患者切口方向为颞上方及鼻上方,乙组除却切口方向不同外,其手术进程与甲组患者相同。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手术性角膜散光度以及术前术后角膜的散光度。
1.4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对比
对比研究发现,甲组与乙组患者术后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对比差异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角膜的散光度对比
对比研究发现,手术后3个月乙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显著大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等的不断改变,这就使得白内障患者的数量整体上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且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关于白内障的治疗方式也逐渐丰富了起来。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是近些年被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手段,该治疗方式具有视力恢复快、散光度小等特点。应当注意的是白内障患者在手术后其视力的恢复既与患者所需要的人工晶体的准确度测定有关,也与手术后角膜的散光大小有责密切的联系。
本次实验数据表明,甲组与乙组患者术后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对比差异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手术后3个月乙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显著大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故而在进行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时应当严格依照手术前散光轴位进行切口方向的选择,帮助患者实现视力的恢复。
【参考文献】
[1]何利,吴勇,王春芳, 等.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不同切口对角膜散光和术后视力影响的临床研究[J].系统医学,2019,4(21):36-38.
[2]管小丹,雍智谋,吕涛.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行陡峭子午线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前表面散光及角膜总散光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7(23):2554-2557.
[3]梁景黎,邢秀丽,杨晓彤, 等.2.2 mm和3.0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全角膜及角膜前后表面术源性散光的比较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2019,55(7):495-501.
[4]程丽娜,龙潭,马挺, 等.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的选择与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25):26-28.
大庆油田总医院 黑龙江大庆 16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