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嫉妒心理的形成原因及矫正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nki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学生;嫉妒心理;原因;表现;矫正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6—0021—01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心理品质和知识能力同样重要。而当下的现状不容乐观,现代教育往往注重于孩子的成绩与技能,忽视淡漠了心理品质的培养。由此导致在中学生的心理品质中嫉妒心理日益显得突出。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些现象:因为嫉妒,打小报告,散布流言;某同学的作文被老师表扬了,就说是抄袭的;别人的分数考的好了,就说是作弊等等。嫉妒心理正越来越严重地侵蚀着孩子的心灵,成为他们成长的绊脚石。
  从心理学角度讲,嫉妒是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在他人比自己占优势之后,试图削弱或排挤对方的一种带有攻击性的消极个性品质。
  一、嫉妒心理的产生原因
  从家庭方面来讲,这与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对子女施加的心理压力有关。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说,这与教师的表扬批评不当有关。也与学校理想教育和目的性教育不够有关。从学生自身方面来看,则与其心胸狭隘,缺乏自信,心理不够成熟有关。
  二、嫉妒心理的表现
  从起因上来看,嫉妒的表现主要有:因竞争受挫而产生的嫉妒心理;因教师对他人的表扬而产生的嫉妒心理;因自己的容貌欠美身材欠佳而产生的嫉妒心理;因自己家境贫寒而产生的嫉妒心理。
  从程度上看可以有以下表现:不承认别人的成绩或进步,贬低别人的成绩或进步。贬低的方式常见的是:把别人的成绩进步说成是偶然的,投机的,有时候也以明褒暗贬的方式出现。对成绩进步比自己大的人表现出整体的怨恨,也就是说对嫉妒对象的所有行为表示怨恨。
  此时,嫉妒者的理智已被嫉妒所占据,造谣中伤,幸灾乐祸,挑拨离间,公开侮辱等极其错误的行为都有可能发生。其后果是破坏性的,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注意。
  三、嫉妒心理矫正方法
  嫉妒的心理不仅有碍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更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嫉妒实质上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变态心理。必须加以矫正,我们在引导学生嫉妒心理矫正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努力竞争法。即帮助学生正确剖析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化嫉妒心理为竞争意识。一般来说,嫉妒之心许多人都有,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绪。不服气,不认输,并非坏事。因此,青少年产生一定程度的嫉妒心理也是很正常的,这就需要为师者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所产生的嫉妒心理,并举例说明其危害性,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别人的进步,把强手视为对手,见贤思齐,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把嫉妒心理变成一种行为的驱动力,来推动自己产生更大的进取心。
  2.正确比较法。即教育学生面对现实,树立克服嫉妒心理的信心和决心。克服和预防嫉妒心理产生的最理想方法,就是要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在各个方面都超过别人是不可取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万事都如意,事事都领先。要正确分析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当的目标,期望值不要过高。
  3.自我安慰法。即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安慰,永不言败。青少年要学会以平静客观的态度审视事态的发展,既不可因有一技之长而狂妄自大,也不可因他人胜过自己而滋生妒心。蓄意贬损别人,只能败坏自己的心情和声誉,于己于人毫无益处。
  4.自我反省法。嫉妒心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误解所引起的,即人家取得了成就就误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其实,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别人的帮助,荣誉既是他的也是大家的,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点,让他们学会自我反省。
  5.自我驱逐法。嫉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无论什么事,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得失,因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若出现嫉妒苗头时,即行自我约束,摆正自身位置,要让孩子懂得,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一时一事的得失,而是积极的参与和快乐的心境。努力驱逐嫉妒心态,可能就会变得无私和宽容了。
  嫉妒心魔的力量是可怕的,嫉妒心理的预防和克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它有待于教育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更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当发现孩子有了一定的心理壓力时,应及时帮助其进行心理疏导。只有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及时有效的宣泄,才会让心理的重压与痛苦远离孩子。让我们以爱心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具备更好的竞争素质,使他们在面对漫长的人生,做到得意时谦虚谨慎,失意时泰然处之,最终走向成功之路。
  编辑:蔡扬宗
其他文献
B/S架构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当前信息系统设计的主流。课堂教学评价已经成为高校整体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了基于该架构的课堂教学评价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系统分析与
微机原理不同于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很多知识点不能直接在显示器上显示出运行结果,学生就认为是枯燥的记忆,没有学习的激情。因此觉得微机原理难学,不愿学,成绩不理想。所以在讲解该课程时,要注重微机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尽量把无形的理论与有形实际应用相结合,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 在实践中激发求知欲望    在汉字编码这一节中,首先让同学们在加拿大某网站申请空间,并做一网页上传。当同学们浏
以廉价的无机盐为原料,用溶胶-凝胶法结合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备超细氧化铝前驱体微粉,用TEM,XRD技术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该法,可制得白色、分散性好的γ-AlOOH超细微粉.
当前,一些科学课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他们在科学教学中,特别是实验探究活动中,简单地把目的一说,把准备的实验仪器往学生手中一发,就把其他学习活动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课堂气氛;教学方法;情境  创设;质疑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3—0035—01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
〔关键词〕 儿童绘画活动;图画游戏;启蒙方法;教学方法;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 G6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8—0083—01  儿童的绘画活动是跟智慧和创造连在一起的,爱美是人的天性,当新生儿一睁开眼睛,就喜欢看美丽的颜色,你如果在摇篮的上方挂上一个彩色的摇铃,他的眼睛就会追随它,到了长大一点时,他就喜欢美丽的玩具,漂亮的衣服,喜欢美丽
摘要: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以形成完整的人格为最终目的。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德育最高境界。  关键词:德育;自我教育;个性教育;主体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能不能为社
〔关键词〕 语文教学;“绿色课堂”;  “本色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3—0036—01  一、“绿色课堂,本色语文”的意义  “绿色课堂”,尊重生命的独立,呵护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倾听学生生命的“脉搏”跳动,在和谐、平等的师生互动中,共享学生生命成长的真实体验。绿色课堂,摒弃的是高付出,低回报;不以牺牲学生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够仅仅强调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的培养。情商虽然有天生的成分,但是可由后天的不断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提高,因此拥有高情商并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因此,教师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一种情商教育的氛围,在学科知识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