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介入 事半功倍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jun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自主课堂并不是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彻底的“旁观者”,而是需要教师以一种充满智慧的姿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全程参与。在适当的时机介入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过程中去,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点拨和调控作用,激发学生更深入、持久地展开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
  一、对话不明时适时点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和沟通情感的必经途径。但受到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束缚和心理年龄的局限,他们往往会对文本中那些寓意深刻的内容难以真正透彻的理解,从而导致对话过程不够明朗清晰,对话由此流于表面和肤浅。此时,教师要适时予以点拨,使对话过程重新走上积极与有效。
  如在教学《翻越远方的大山》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刘翔的精神,我将课文内容进行了梳理,在黑板上用线条勾勒了一座大山,从“很早就知道”“那一天都遥不可及”,到“我已经站在了山脚下”,最终“成功翻越了远方的大山”,以大山为枢纽,刘翔勇于挑战、执著追求的体育精神在这样的线索中得到了最清晰的诠释。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随着刘翔的体育梦想一步步走向现实,较为深入地体会到了只有不断挑战自我、勇于超越自我,才能站到人生的巅峰。
  二、探究不出时适时引领
  在主动探究中,当学生探究遇阻时,教师不应当依然放任自流或机械纠缠,而应该以适当的讲解或提供辅助资料等形式,引领学生走出探究的误区,使得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如在教学《第八次》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那种“屡败屡战,坚持不懈”的意志,我通过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展开想象,将探究引向深入。
  1. 想一想:当布鲁斯王子在破旧的磨坊里唉声叹气时,他心中会想些什么?
  2.说一说:当他看到蜘蛛最终结成一张网时,布鲁斯王子猛地跳起来,会说什么?
  3.演一演:当布鲁斯王子回到了他的战士面前,他会怎样重新鼓起战士们的勇气和信心?
  三、文本陌生时适时明示
  有一部分文本内容中蕴藏着浓重的历史时代背景和特殊的人文环境背景。在面对这些文学作品时,学生往往会感到陌生和隔阂,难以品析出作者感性的认知和深切的情感。教师需要根据文本内容,关注学生可能面对的陌生之处,适时进行明示,揭示文本的时代和人文背景,帮助学生更主动地走入其中,从而进行有效地自主解读。
  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课文中用包含深情的文字,记录了白衣战士叶欣的感人故事。但是,那历时两个多月的抗“非”战争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可能已经变得有些陌生了。要真正让学生领会叶欣事迹的伟大和不凡,我们要为学生补足相关背景内容。
  1.事迹展播:将当时中央电视台对叶欣事迹的报道进行剪辑,组织学生进行观看,了解大致背景。
  2.感人瞬间:从反应叶欣事迹的电视剧《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精心择拣视频片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当时的场景。
  3.全面了解:组织学生访问“叶欣纪念馆”网站:http://yexin.chinaspirit.net.cn/,让学生自由地从中自由阅读关于白衣战士叶欣的各种资料,促进学生的全面了解。
  经过上述环节,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对文中的“高风险”“高强度”和“高效率”等词语的描述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白衣战士叶欣的崇高事迹真正烙印到了学生心中。
  四、解读曲误时适时指引
  在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发生曲解或误解时,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引,帮助学生回归到正确的思维方向上来,以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指引。
  如在教学《开天辟地》一课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我让学生初读课文自主质疑,不料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
  生:既然开天辟地之时,天地“混沌一片”,那盘古身边怎么会有一把斧子和一把凿子呢?
  (很多学生纷纷点头,看他们的表情,这个问题显然引发了他们的兴趣。如果我简单地予以否定,一定不会让他们满意,也会影响后继的学习进程)
  师:是啊!我也想到了一个问题,话说既然那是“一片混沌”,那盘古身上又哪来的一圈树叶呢?
  通过将问题进行反抛,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将学生的思维指引向正确的方向,扣住课文的体裁特点,即神话故事总是充满了想象力的,在神话故事中,一切都可以发生,从而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重新聚拢,为新课的展开扫清了障碍,同时也为同类文章的教学做了必要的铺垫。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必须根据学生自主阅读中的实际情况,结合课文特点进行合理统筹,精心选择介入时机,使教师的主动干预发挥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走向高效!
  (责编刘宇帆)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不仅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这个“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让学生言意兼得,从而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语文文本解读,美在言意,贵在共生,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特有之美。要想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收到预期的效果,进一步彰显文本的独特之美,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策略。  一、揣摩音义,感悟情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揣
识字教学往往枯燥乏味,教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厌倦。如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呢?以形象与趣味来打动学生,让学生乐于识字,主动识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识字的乐趣。  一、个性  为了能让学生快乐识字,我想了很多办法,但最有效、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是学生的发明和创造。在课堂上,我一直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来识字。  孩子们天性好奇,一个富有个性的创意往往能
纵观当前的小语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立上,一般只有课文总目标,没有课时目标,课时教学缺少明确的任务,课文和课时目标的表述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目标过大,缺乏针对性;目标过多,没有重点;目标过高,忽视差异性;目标不集中,缺少整体性等,影响了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导致教学质量不高。那么怎样才能使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效引领师生的教与学呢?下面,我以《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的教学目标为例来谈谈自己对
要想实现有效的教学对话,教师的话题设计很重要。教师作为对话教学的主导者,一定要精心设置话题,在平等的对话中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触击、情与情的融合,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境,受到熏陶,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实践中,教者如何巧妙设置话题,为学生构建一个有效和谐的对话平台呢?我就《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教学谈谈几点思考。  一、中心话题——课堂对话之抓手  一堂课是否成功在于课堂的话题是否有效。中心话题是核心,是抓手
目前,绝大部分的课是以教师来决定学习起点的,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笔者认为尊重学生,要从找准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出发,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得,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一、关注细节,促语言规范  在通读全文的时候,我们设计这样一个朗读训练——  A.“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
说理性课文没有散文那撼动人心的语言,没有小说那扣人心弦的情节,其大多是通过质朴、简约的语言,平常、普通的例子来说明一定的道理。很多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时,常常忽视课堂中语言的训练,易上成思品课。因此,教学时需要根据说理性课文的语言特点,精心选择具有规律性的适合学生认知程度的语言现象作为训练内容,用一个语言点来深化对文本的认识,以一个训练点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进行方法的传授。  一、聚焦关键点,牵一
一句句真情的告白还在心中激荡,一声声感激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一首动听的《鲁冰花》歌曲满载着孩子们对父母的爱,伴随着这些结束了这堂口语交际课——《我和爸爸妈妈》。从听课教师“太感人了!”“真精彩!”这一句句肯定的话语中,从孩子们那依恋、不舍离去的目光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与其说这是一堂口语交际课,不如说它是一次心灵的沟通,是一次情感的交流,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爱心与爱心的置换。  这堂口
语文教学流派众多,千头万绪,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甚至还有一点莫衷一是之感。在多年的实践与摸索中,我深感语文课堂要简单而有深度。我理解的简单是头绪简单、目标简单、媒体简单;深度则是思维有深度、体味感情有深度、深入而浅出。那如何打造简单而有深度的课堂呢?语文教学实践和近期的课题研究告诉我:关注“三心”,提炼菁华。“三心”就是文本的核心价值,教学的中心议题,训练的倾向重心。下面就
都市的拥挤繁忙、山涧的细水长流、夏日暴雨的迅疾、春日和风的舒缓……世间万物都有它的节奏,是节奏让一切变得更美好。  节奏是生活的主旋律,主导着生活,亦主导着课堂。因此,要想让高效语文课堂更有活力,就必须注意节奏的把握和安排,否则就会像于漪老师说的:“如果四十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那么,怎样做才能真正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呢?
《最后的姿势》讲述的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张开双臂,护住四名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讴歌了他恪尽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文章以质朴的语言,采用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展开描写。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立足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