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语文课堂的活力所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dingmanz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市的拥挤繁忙、山涧的细水长流、夏日暴雨的迅疾、春日和风的舒缓……世间万物都有它的节奏,是节奏让一切变得更美好。
  节奏是生活的主旋律,主导着生活,亦主导着课堂。因此,要想让高效语文课堂更有活力,就必须注意节奏的把握和安排,否则就会像于漪老师说的:“如果四十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那么,怎样做才能真正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呢?
  一、导语引领,渐入节拍
  课堂开始的一段时间,是学生最感“新鲜”的时间,也是接受知识的“最佳”瞬间。执教者要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精心设计导入内容与形式,以期在课堂教学伊始就给学生制造强烈的刺激,保证学生伴着上课铃的响起而激起情感的火花,饱含激情地踏入课堂教学的节拍,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当然,只有了解导入的一些原则性做法,才能使导语如同音乐的节奏、话剧的楔子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创设情感氛围
  我们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是感情浓郁、文采飞扬的。学习这些作品,唯有投入感情,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文章的情和意。教学这些课文,就适宜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营造一种浓浓的情感气氛,为整个课堂教学定下感情基调。例如,讲《爱之链》时,可设计如下导语:“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课文《爱如茉莉》吗?是啊,爱,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一股驱走寒冷的暖流,爱就是一种克服困难的力量。我说,爱更是一条心链,拴紧你我彼此的心,串起了一个个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这条爱之链上的感人的一幕幕。”
  (二)明确目标,直奔主题
  上课伊始,不拐弯抹角,直接告诉学生课堂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一上来的“黄金时间”就明确这堂课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从而集中精力,投入课堂学习。比如,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可直接出示目标:①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运用抓关键词理解内容、把握思路的学习方法,感悟“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③初步掌握通过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三)提供思考情境
  每堂课开始时部分学生的神经系统容易出现“惰性”,他们不能迅速地将课间的兴奋抑制下来,进入学习角色。要让学生的神经系统迅速地活动起来,就要诱发学生质疑,或向学生提出问题,以迅速、有效地活跃学生思维,使之以良好的状态进入课堂。如教学《半截蜡烛》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特殊在哪里?围绕这半截蜡烛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为什么要以‘半截蜡烛’为题?”这段导语层层设疑,丝丝相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深入地钻研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把握节奏,提高效率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求执教者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以期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
  (一)快慢得宜
  教学内容有难易之分,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教师在教学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忌平均用力。因此,一般内容要简明地交代,重点要反复地讲解,难点要缓慢地分析。比如,苏教版《船长》一文,“船长”是谁?他指挥谁?有什么权利和义务?课文写了他的一件什么事?这些可简明交代,让学生自读自悟。而文中能展现船长崇高精神品质的部分,尤其是他的语言动作,是重点,应该反复朗读,深入分析理解。特别是最后一句“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更应该细细品味,结合全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同时,应依据学生理解与接受的程度来合理调整教学进度的快慢。课堂教学无论怎样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这样的进度是不合适的。受心理、知识和阅历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对文本中重点句段的理解还往往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还不能透过表面把握文字后隐藏的实质意义。因而,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地观照、审视文本,进行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深入地思考、推敲、感悟,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化和条理化。因此,快慢宜根据需要交替出现,充分体现节奏感。
  (二)动静相生
  阅读教学“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想,还要妙笔生花”。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动态之中,学生就会兴奋过度,可能导致课堂失控;反之,课堂一直处于静态之中,课堂气氛可能受到抑制,就偏离了教学的本质。因此,在教学进程中,要合理运用动静交替的节奏来调控课堂。
  1.朗读和默读结合。“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索”,朗读是“情动而辞发”的过程,而默读是眼看心想,也就是“披文入情”的过程。因此读不仅仅体现为书声琅琅的有声朗读,还体现为同样重要的无声朗读,也就是默读。
  2.交流和思考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阅读教学不仅仅承载着发展学生语言的任务,而且承担着发展学生思维的重任。学生理解和体验文本、感悟思考文本,这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就是思维外化为外部语言的过程。语言与思维、交流与思考要相互依存,并行发展。
  3.表达和阅读相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应当让孩子们静心体味文本,并随时提笔记录自己的阅读所得;我们应利用课文的空白,让学生凭借课文的内容,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写话。这时,我们要把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品读他们思想的印迹,感受灵感的火花,把握问题的倾向,捕捉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在随后的讨论、交流、指导、分析中,选取更为恰当的切入口、更为妥帖的方式、更为准确的内容,让他们自由地表达感受,真正使每个孩子学有所获。
  (三)起伏有致
  潮有涨落,山有峰谷。教学过程也贵在曲折起伏,跌宕有致,如此才能富有变化,引人入胜。如教学《山谷中的谜底》时,可以先结合示意图出示山谷中的谜面,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接着,让学生通过读书弄明白山谷中的谜底是什么,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弄明白雪松保持自己完好身姿的原因;随后,以师生的交流、演示,再辅以感情朗读,让学生彻底明白其中的原因;最后,以“夸一夸雪松”的方式,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平时的知识储备,对雪松不怕风雪欺压、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品质赞不绝口。文中旅行者的感悟富有哲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可采用故事传递、名言警句诵读的方式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可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中感悟这一哲理语言的精髓。此时,再让学生自创一句面对困难的名言,学生们定会畅所欲言,对文本的理解得到升华。相信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会坦然地面对困难,能根据困难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三、抓住特点,整体和谐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一篇好课文,总有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巧妙安排、综合考虑,使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有序,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古诗因其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亦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因而,教学时可运用情境法,让学生感受到意境美;逐字逐句疏通诗文,让学生品味语言美;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文体,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教学时可扣词眼、剥老茧、追根究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理清文脉,抓因果关系、连锁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可举一反三由课内扩展到课外,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记叙文是以真人真事为主要内容,教学时要理清文章思路,知晓事件;走进文本,明白道理;学得语言,习得写法;激活经验,激情导行。
  总之,具有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的课堂,可以给学生美妙的艺术享受,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摘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长期的熏陶。它不是像数学科那样训练,而是充满人文的情感、艺术的形象。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展开耐人寻味的词语教学、细腻深刻的语例学习、扎实灵动的说话训练。这样的含蓄训练体现的正是语文教学的慢节奏、高效率的特点。  [关键词]语文素养 训练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57  语文是实践性很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字词默写当做一种检查手段,却忽略字词默写的教学功能。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将字词默写作为教学过程来进行,更有利于学生的识字学习。那么,如何开展字词默写的教学呢?笔者在此从自己的教学入手,谈谈体会。  一、遵循规律,抓住时机  记忆是有规律可循的,盲目追求次数是无效的。根据心理学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信息的输入和记忆遵循着先快后慢的规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生字默写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不仅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这个“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让学生言意兼得,从而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语文文本解读,美在言意,贵在共生,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特有之美。要想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收到预期的效果,进一步彰显文本的独特之美,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策略。  一、揣摩音义,感悟情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揣
识字教学往往枯燥乏味,教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厌倦。如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呢?以形象与趣味来打动学生,让学生乐于识字,主动识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识字的乐趣。  一、个性  为了能让学生快乐识字,我想了很多办法,但最有效、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是学生的发明和创造。在课堂上,我一直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来识字。  孩子们天性好奇,一个富有个性的创意往往能
纵观当前的小语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立上,一般只有课文总目标,没有课时目标,课时教学缺少明确的任务,课文和课时目标的表述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目标过大,缺乏针对性;目标过多,没有重点;目标过高,忽视差异性;目标不集中,缺少整体性等,影响了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导致教学质量不高。那么怎样才能使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效引领师生的教与学呢?下面,我以《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的教学目标为例来谈谈自己对
要想实现有效的教学对话,教师的话题设计很重要。教师作为对话教学的主导者,一定要精心设置话题,在平等的对话中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触击、情与情的融合,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境,受到熏陶,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实践中,教者如何巧妙设置话题,为学生构建一个有效和谐的对话平台呢?我就《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教学谈谈几点思考。  一、中心话题——课堂对话之抓手  一堂课是否成功在于课堂的话题是否有效。中心话题是核心,是抓手
目前,绝大部分的课是以教师来决定学习起点的,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笔者认为尊重学生,要从找准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出发,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得,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  一、关注细节,促语言规范  在通读全文的时候,我们设计这样一个朗读训练——  A.“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
说理性课文没有散文那撼动人心的语言,没有小说那扣人心弦的情节,其大多是通过质朴、简约的语言,平常、普通的例子来说明一定的道理。很多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时,常常忽视课堂中语言的训练,易上成思品课。因此,教学时需要根据说理性课文的语言特点,精心选择具有规律性的适合学生认知程度的语言现象作为训练内容,用一个语言点来深化对文本的认识,以一个训练点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进行方法的传授。  一、聚焦关键点,牵一
一句句真情的告白还在心中激荡,一声声感激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一首动听的《鲁冰花》歌曲满载着孩子们对父母的爱,伴随着这些结束了这堂口语交际课——《我和爸爸妈妈》。从听课教师“太感人了!”“真精彩!”这一句句肯定的话语中,从孩子们那依恋、不舍离去的目光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与其说这是一堂口语交际课,不如说它是一次心灵的沟通,是一次情感的交流,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爱心与爱心的置换。  这堂口
语文教学流派众多,千头万绪,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甚至还有一点莫衷一是之感。在多年的实践与摸索中,我深感语文课堂要简单而有深度。我理解的简单是头绪简单、目标简单、媒体简单;深度则是思维有深度、体味感情有深度、深入而浅出。那如何打造简单而有深度的课堂呢?语文教学实践和近期的课题研究告诉我:关注“三心”,提炼菁华。“三心”就是文本的核心价值,教学的中心议题,训练的倾向重心。下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