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意象油画是艺术家选择“意象”思维方式结合西方油画媒介而形成的特殊语言形式。其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折射的是中国人对自然、社会、艺术的情感认知。意象油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语言形式,同时又受到西方现代绘画形式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了意象油画强调线条的表现力及感染力。
关键词:意象油画;;线条;表现力;感染力
一、用中国画线条弥补西方油画线条“表现”之不足
线条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是通过人类对其视觉效果的心理感受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线条给予人类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流畅的直线给人舒畅、稳定的感觉;短促的直线给人急促、不安的感觉;圆润的曲线给人饱满、柔情的感觉。正是因为不同形式的线条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才造就了线条的表现力及感染力。 众所周知,西方古典油画对于线条的使用,将其功能定位于勾勒外形,为形服务。线条作为非独立的元素,依附于形体存在,并且其独立性与表现性特征表现的微乎其微。直到表现性油画的出现,西方油画才逐渐发挥了线条的表现性功能,并将其作为表达情感的工具。虽然西方表现性油画开始发现了线条的表现性功能,并将其运用于油画的情感表达上,但就其使用的广泛程度及深刻程度,在西方油画中还存在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并且从精神及文化等形而上的角度来看,西方表现性油画对于线条的使用还是不及中国传统绘画深刻。毕竟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作为最具表现力及感染力的语言,是中国审美意识与哲学意识影响下的产物。“线是中国画之灵魂和支架,它不是非生命的抽象符号,他内蕴的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意识与生命哲学意识,中国画之所以‘传神’,之所以‘气韵生动’这是因为它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中国古代的画家借助‘线’这一艺术手段抒情悟道和怡心怡悦。”与西方表现性油画相比较,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更具有文化底蕴。同时,受油画工具的限制,油画中的线条使用并不像中国传统绘画那样广泛。并且,中国油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写实主义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对于线条的使用,更是遵循于古典主义绘画的线条观。
用中国画线条弥补西方油画线条“表现”的不足是意象油画形式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意义在于延续传统绘画的线条观及创新油画的新形式。意象油画在线条的具体实践中增强了线条的表现性及其情感表达功能,借鉴、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对于“线条”的使用。首先,研究传统绘画中线条的精神内涵,通过线条赋予意象油画东方表现力及感染力;其次,发挥了线条的表现性与抒情性,增强了线条表现的形式感。线条作为油画重要的形式语言,不仅是画家表达艺术情感最重要的媒介,而且是构建具有东方审美特征的意象油画的重要形式。在油画中探索线条语言的表现性、抒情性,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林风眠、吴冠中、苏天赐、欧洋、王劼音、周春芽等。 通过对线条的处理来增强画面的形式感,为意象油画的线条实验提供了一个方向。研究中发现,在意象油画的线条表现上,艺术家常通过线条的粗细、虚实、柔韧等对比,以及线条的组织构成,使画面形成强烈的形式感及表现力。同时,具有表现性的线条又促使意象油画的形式具有浓郁的东方特征。吴冠中的《蒙马特》(之二)、《小院春暖》、《春归何处》;苏天赐的《喧闹的春山》、《春雨》;王劼音的《清气》、《淡妆》等作品皆通过加强线条的表现性而使画面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同时,此类作品对于线条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西方传统油画线条表现不足的瓶颈,对中国意象油画形式语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增强线条的表现性,不仅能够增强画面的形式感,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的烘托意境。线条同色彩一样,具有抒情功能,因此,通过其有效的形式能够刺激观者想象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吴冠中在《月如钩》、《弃舟》等作品中运用倾斜扭动的线条,这些形式感极强的线条不仅为画面营造出一定的视觉动感,具有强烈的视觉表现力;而且通过“以动衬静”,烘托出了沉寂安静的意境。此外,苏天赐的《薰风》、《霜晨》、《湖中的小屋》等作品也极具代表性。
二、通过增强线条的书写性发挥线条的感染力
中国书法之所以闻名,就在于书写出来的文字具有强烈的韵律感、节奏感、形式感及感染力。特别是书法中笔法的运用,蕴含的包容力,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书法的书写性,就其艺术精神而言,具有流畅性、宣泄性、直观性、表现性等特点。基于书写性具有以上功能,其成为表达艺术情感最有力的形式之
一。关于”写”,戴士和先生曾指出:“与‘描’相比,“写”的不只是外形,而且是对象的意味;与“描”相比,“写” 的行笔过程,更是对象在画面上形神相动的过程;与“描”相比,“写”的每一笔包含着密度更大的精神活动。中国传统绘画中许多艺术作品在用线方面也是吸收借鉴了中国书法的书写性特点,通过简洁、流畅的线条表达艺术无限意蕴。 而在意象油画中,为了表现线条的感染力,画家增强了线条的书写性。以写代画,通过畅快淋漓的笔法,抒发内心的情感。在线条的书写性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周春芽、吴冠中等。在周春芽的油畫形式语言探索中,他比较重视油画的书写性用笔。特别是在《石头系列》等作品中,其书写性用笔表现道最为明显。
在《石头系列》等作品中,“画家保持了前期作品的书写性用笔,但并不追随书法性的间接结构与笔墨趣味,而是在湿笔皴擦及自由运动中呈现绘画性用笔的线意,同时弱化对每一单独线条的审美趣味,在众多的线条穿插组织中,达到整体性的浑然意象。”周春芽在《石头系列》中,通过书法性用笔,绘制出自由运动的线条,并将这些线条通过有机的组织构成,合理的使线条与石头等物象融合于一体。这些极具感染力的线条不仅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生命感、形式感与表现力,而且形成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意蕴。
参考文献:
[1] 赵勤国:《绘画形式语言》[M].黄河出版社,2003 年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关键词:意象油画;;线条;表现力;感染力
一、用中国画线条弥补西方油画线条“表现”之不足
线条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是通过人类对其视觉效果的心理感受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线条给予人类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流畅的直线给人舒畅、稳定的感觉;短促的直线给人急促、不安的感觉;圆润的曲线给人饱满、柔情的感觉。正是因为不同形式的线条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才造就了线条的表现力及感染力。 众所周知,西方古典油画对于线条的使用,将其功能定位于勾勒外形,为形服务。线条作为非独立的元素,依附于形体存在,并且其独立性与表现性特征表现的微乎其微。直到表现性油画的出现,西方油画才逐渐发挥了线条的表现性功能,并将其作为表达情感的工具。虽然西方表现性油画开始发现了线条的表现性功能,并将其运用于油画的情感表达上,但就其使用的广泛程度及深刻程度,在西方油画中还存在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并且从精神及文化等形而上的角度来看,西方表现性油画对于线条的使用还是不及中国传统绘画深刻。毕竟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作为最具表现力及感染力的语言,是中国审美意识与哲学意识影响下的产物。“线是中国画之灵魂和支架,它不是非生命的抽象符号,他内蕴的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意识与生命哲学意识,中国画之所以‘传神’,之所以‘气韵生动’这是因为它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中国古代的画家借助‘线’这一艺术手段抒情悟道和怡心怡悦。”与西方表现性油画相比较,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更具有文化底蕴。同时,受油画工具的限制,油画中的线条使用并不像中国传统绘画那样广泛。并且,中国油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写实主义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对于线条的使用,更是遵循于古典主义绘画的线条观。
用中国画线条弥补西方油画线条“表现”的不足是意象油画形式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意义在于延续传统绘画的线条观及创新油画的新形式。意象油画在线条的具体实践中增强了线条的表现性及其情感表达功能,借鉴、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对于“线条”的使用。首先,研究传统绘画中线条的精神内涵,通过线条赋予意象油画东方表现力及感染力;其次,发挥了线条的表现性与抒情性,增强了线条表现的形式感。线条作为油画重要的形式语言,不仅是画家表达艺术情感最重要的媒介,而且是构建具有东方审美特征的意象油画的重要形式。在油画中探索线条语言的表现性、抒情性,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林风眠、吴冠中、苏天赐、欧洋、王劼音、周春芽等。 通过对线条的处理来增强画面的形式感,为意象油画的线条实验提供了一个方向。研究中发现,在意象油画的线条表现上,艺术家常通过线条的粗细、虚实、柔韧等对比,以及线条的组织构成,使画面形成强烈的形式感及表现力。同时,具有表现性的线条又促使意象油画的形式具有浓郁的东方特征。吴冠中的《蒙马特》(之二)、《小院春暖》、《春归何处》;苏天赐的《喧闹的春山》、《春雨》;王劼音的《清气》、《淡妆》等作品皆通过加强线条的表现性而使画面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同时,此类作品对于线条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西方传统油画线条表现不足的瓶颈,对中国意象油画形式语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增强线条的表现性,不仅能够增强画面的形式感,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的烘托意境。线条同色彩一样,具有抒情功能,因此,通过其有效的形式能够刺激观者想象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吴冠中在《月如钩》、《弃舟》等作品中运用倾斜扭动的线条,这些形式感极强的线条不仅为画面营造出一定的视觉动感,具有强烈的视觉表现力;而且通过“以动衬静”,烘托出了沉寂安静的意境。此外,苏天赐的《薰风》、《霜晨》、《湖中的小屋》等作品也极具代表性。
二、通过增强线条的书写性发挥线条的感染力
中国书法之所以闻名,就在于书写出来的文字具有强烈的韵律感、节奏感、形式感及感染力。特别是书法中笔法的运用,蕴含的包容力,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书法的书写性,就其艺术精神而言,具有流畅性、宣泄性、直观性、表现性等特点。基于书写性具有以上功能,其成为表达艺术情感最有力的形式之
一。关于”写”,戴士和先生曾指出:“与‘描’相比,“写”的不只是外形,而且是对象的意味;与“描”相比,“写” 的行笔过程,更是对象在画面上形神相动的过程;与“描”相比,“写”的每一笔包含着密度更大的精神活动。中国传统绘画中许多艺术作品在用线方面也是吸收借鉴了中国书法的书写性特点,通过简洁、流畅的线条表达艺术无限意蕴。 而在意象油画中,为了表现线条的感染力,画家增强了线条的书写性。以写代画,通过畅快淋漓的笔法,抒发内心的情感。在线条的书写性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周春芽、吴冠中等。在周春芽的油畫形式语言探索中,他比较重视油画的书写性用笔。特别是在《石头系列》等作品中,其书写性用笔表现道最为明显。
在《石头系列》等作品中,“画家保持了前期作品的书写性用笔,但并不追随书法性的间接结构与笔墨趣味,而是在湿笔皴擦及自由运动中呈现绘画性用笔的线意,同时弱化对每一单独线条的审美趣味,在众多的线条穿插组织中,达到整体性的浑然意象。”周春芽在《石头系列》中,通过书法性用笔,绘制出自由运动的线条,并将这些线条通过有机的组织构成,合理的使线条与石头等物象融合于一体。这些极具感染力的线条不仅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生命感、形式感与表现力,而且形成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意蕴。
参考文献:
[1] 赵勤国:《绘画形式语言》[M].黄河出版社,2003 年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