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临床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内科护理学的教学现状仍然是以课堂的理论教学为主,学生以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教师亦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从导致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实践能力欠缺,在遇到临床具体问题的时候无所适从,所学的知识不知如何去用。经过几年来的尝试和改革,我认为在《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主要的改革方法总结如下:
1 优化课堂内容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是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疾病理论知识的教学。在讲授每一系统或疾病之前,指导学生提前复习相关的解剖、生理等基础知识;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病理生理学知识分析总结疾病的临床表现;提出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治疗的方法,一般先由学生提出,教师最后总结。第二部分内容是疾病护理知识的教学。这一部分内容一般先由学生根据所学疾病的知识,结合健康评估和护理学基础的内容,按照护理程序分析并提出具体护理措施。在进行护理评估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根据疾病的特点、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紧扣每个系统疾病和每个疾病评估的重点,然后提出主要的护理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最后进行效果评价。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大大加强了学生基础与临床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保持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如每一个疾病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逐条灌输,学生理解不够深刻,知识前后衔接不紧密,遇到具体问题时不知如何下手。
2 精选课堂案例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离不开临床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临床最新的、典型的、有启发性的案例,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案例的内容要紧扣课堂内容,并且要能体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问题的设置难易适中,具有一定的难度,但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预见性护理的能力。可以用来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考;也可穿插在中间,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或者放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地进行辅导。如在学习肾病综合征这一疾病时,可以选择典型案例,提前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与慢性肾炎之间的异同点,原因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学习的疾病。或者放在中间部分,让学生分析“三高一低”临床表现发生的机制,并提出治疗的原则或方法。也可以在课后让学生分析讨论,提出诊断及其依据,并制定具体的护理措施,重点强调饮食护理和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3 加强课间见习管理
课间见习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患者的机会,而不是面对疾病。学生要通过与患者或者家属交流,获取患者的信息,独立判断患者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制定具体的护理措施,而不是靠机械的记忆教材中提到的全部护理措施。为了提高学生见习的效果,在见习之前带教老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提前告知学生见习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做好思想和知识的准备;其次要与见习的科室提前联系,选择典型病例4~5例,准备好病例资料及护理用物,并提前告知病人并取得病人同意。学生到科室以后,分成小组,每组4~5人,选择一例典型病例,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带教老师在床旁指导,然后分组讨论,最后汇报讨论结果,带教老师进行评议、修正和补充。在见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主动与患者沟通,积极思考,训练临床思维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通过优化课堂内容、精选课堂案例、加强课间见习管理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临床护理工作和成才奠定基础。另外,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被应用于临床,作为临床带教老师应不断学习,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注意贴近临床,有机地将教材内容和临床护理新进展结合起来,将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 优化课堂内容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是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疾病理论知识的教学。在讲授每一系统或疾病之前,指导学生提前复习相关的解剖、生理等基础知识;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病理生理学知识分析总结疾病的临床表现;提出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治疗的方法,一般先由学生提出,教师最后总结。第二部分内容是疾病护理知识的教学。这一部分内容一般先由学生根据所学疾病的知识,结合健康评估和护理学基础的内容,按照护理程序分析并提出具体护理措施。在进行护理评估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根据疾病的特点、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紧扣每个系统疾病和每个疾病评估的重点,然后提出主要的护理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最后进行效果评价。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大大加强了学生基础与临床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保持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如每一个疾病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逐条灌输,学生理解不够深刻,知识前后衔接不紧密,遇到具体问题时不知如何下手。
2 精选课堂案例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离不开临床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临床最新的、典型的、有启发性的案例,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案例的内容要紧扣课堂内容,并且要能体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问题的设置难易适中,具有一定的难度,但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预见性护理的能力。可以用来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考;也可穿插在中间,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或者放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地进行辅导。如在学习肾病综合征这一疾病时,可以选择典型案例,提前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与慢性肾炎之间的异同点,原因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学习的疾病。或者放在中间部分,让学生分析“三高一低”临床表现发生的机制,并提出治疗的原则或方法。也可以在课后让学生分析讨论,提出诊断及其依据,并制定具体的护理措施,重点强调饮食护理和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3 加强课间见习管理
课间见习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患者的机会,而不是面对疾病。学生要通过与患者或者家属交流,获取患者的信息,独立判断患者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制定具体的护理措施,而不是靠机械的记忆教材中提到的全部护理措施。为了提高学生见习的效果,在见习之前带教老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提前告知学生见习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做好思想和知识的准备;其次要与见习的科室提前联系,选择典型病例4~5例,准备好病例资料及护理用物,并提前告知病人并取得病人同意。学生到科室以后,分成小组,每组4~5人,选择一例典型病例,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带教老师在床旁指导,然后分组讨论,最后汇报讨论结果,带教老师进行评议、修正和补充。在见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主动与患者沟通,积极思考,训练临床思维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通过优化课堂内容、精选课堂案例、加强课间见习管理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临床护理工作和成才奠定基础。另外,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被应用于临床,作为临床带教老师应不断学习,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注意贴近临床,有机地将教材内容和临床护理新进展结合起来,将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