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真相无损父亲的伟大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你和你媳妇要毒死他”
  人物周刊:你朋友说你写这本书是一种心理治疗,写书时内心有过斗争吗?
  季承:念头很早就有了。我就想讲一讲我们家里的故事,外头流传的东西都是很正面的,大家看到的,和内部的实情可能不完全一样。4年以前我开始动笔,那时候我们父子还没和解,老人年纪很大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不行了,我都没期望我们还能相见,还能和解。
  人物周刊:你心中有委屈?
  季承:我当然很不平。一是父亲对我的态度,让我委屈。我觉得我这个人是很孝顺的,对父母,对老一辈,对家庭都尽心尽力。为何父亲最后这样对待我?另一个就是,对有些旁人在我们家制造隔阂,我很不满意。这些人原来对我挺好的,后来一下子变了。我也在想他们为什么变了,就想把我知道的一些情况向社会公布一下,让读者们了解。
  人物周刊:你和季先生后来和解了,为什么还要拿出书稿来?亲友什么意见?
  季承:事先给一些亲属、朋友看过,他们都是很同意的,觉得我说的是真话,没有编造。不过他们也有顾虑,说你这样讲,读者不易接受,可能挨骂。我说这没关系,不怕暂时有些误解,时间稍微长一点大家就心平气和了。而且我讲的东西不会影响大众对他的看法。我父亲好的一方面、受社会尊重的一方面,这个是不能改变的。
  人物周刊:你写自己的父亲也没有遮拦。为什么你能毫无顾忌地道出真相和秘密?
  季承:我觉得读者应该习惯,伟大人物有他的伟大之处,这没问题。但让读者知道一些别的真实情况,并不见得有损于什么,把这些都盖着,我觉得没什么道理。
  人物周刊:你们父子13年不见面,这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亲人之间,何至于此?
  季承:这是事实。有些读者说,13年你见不到你父亲,你太无能了。我们不能相见,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人阻隔。301医院是军队医院,有战士站岗的,不是说你混就能混进去的。当然我要是想想办法找找人,也不是进不去。但是我父亲在当时对我的态度还没变,不愿意见我,旁边的人都在说我的坏话,甚至说我和小马要毒死他,以至于他的饭菜一度都要别人先尝一下,他才能吃。我父亲当时不光对我持怀疑的态度,对所有的亲属都不信任了。他身边的人给他制造了一个印象,你的亲人都不喜欢你了,都不理你了,都不来看你了,因此,他对亲人、血缘关系都丧失信心了。
  人物周刊:从书里看,你们父子之间始终不是特别亲密,这也是造成你们冷战13年的一大原因。
  季承:对,两个人都是意气(用事)。在他住进医院之前,我其实还经常回学校去看他,但都不进门,站在门口跟秘书问问他的情况。秘书不告诉我父亲我去过了,她要是跟他说一声,“你儿子来了,就在门口,你是不是让他进来,你们俩谈谈?”我们不就可以聊聊了?没有,我和她谈完之后她不讲,甚至还讲一些其他的话,然后就造成更深的隔阂。
  原来我跟那个秘书关系还可以的,我父亲病情严重要住院,她也同我商量,301医院还是我介绍去的。结果后来那样封锁我们。一直到我们和解,我进了医院,我父亲心里的疙瘩都没解开。还是我父亲的护工告诉我,“你父亲心里还有疙瘩,你去跟他说说吧。”我说什么疙瘩?她说,“有人说你和你媳妇要毒死他。”
  “父亲在家庭生活中刚及格”
  人物周刊:季先生去世之后,你看了很多他的日记和未发表的文章,对他的了解和感情发生变化了吗?
  季承:是。我最近看到一篇短文《最后的抚摸》,写我母亲住院时他去医院探望,我母亲睡着了,他摩挲老伴的手。这件事过去我就不知道,我的第一感觉是你还摸过妈妈的手?不可能!不过我估计这也是他惟一一次。
  那天有个朋友问我,他说你父亲1946年回来,跟你母亲就一直分居?我说是,那时候他们才30几岁……后来我祖母和母亲从山东搬到北京来,他们也不住在一块。当时秘书给我父亲买了张双人床,我在场,很高兴。结果我父亲看了说,不要,退掉。重新换了两张单人床,他睡卧室,我妈妈就睡在客厅里。
  他们交流很少,没什么可说。我父亲脑子里全是他那些学问,对家里的事情,他不太关心,就是到点吃饭。即便到了比较关键的时候,像文化大革命,别说两个老太太(季承的母亲和叔祖母),我父亲都不懂为什么受那么大冲击,为什么闹成那个样子。我奶奶我妈就是保护我爸爸,让他睡好吃好,少受点罪。就这种观念,朴素得很。这也可以叫做亲情了,是不是?
  人物周刊:如果从季先生的角度看,他其实一直生活得很孤独。
  季承:是啊,很孤独。我父亲遵循了旧道德,离开心爱的人回到祖国,既不背叛,又不培植爱,3个人都痛苦。他的感情从不外露,我跟我姐都怕他,每次去看他,他都很严肃,我和姐姐每次去之前都得商量商量:今天说点什么。我父亲这个人,侠气是对外的,对家里很小气。无论感情,还是物质,他对亲人都吝于给予。
  人物周刊:如果不是作为儿子,只是作为一个男性,你会怎么评判他的感情世界?
  季承:这个我想不外乎两个抉择。一个就是忍下来,再一个就是抛弃掉。我父亲那代许多知识分子都遇到如何处置旧婚姻的问题,各种各样都有。有人把老妻扔在家里头了,出来和很多女性结合。也有的人对原配夫人很好啊,像梁实秋、胡适,对原配夫人非常好。也有像鲁迅那样的……我宁愿我父亲当初就有个了断。
  人物周刊:你在书里分析季先生真情深藏、对人不信任跟小时候寄养在叔父家有关。你跟姐姐生长在父母不相爱的家庭,情感发育上是否也有影响?
  季承:我想对我们姐弟两个心理上肯定会有影响的。我是不会叫“爸爸”的,直到现在叫“爸爸”都很别扭,我姐姐也一样。后来跟父亲和解了我都不喊他。那个护工说,“你都不叫你爸爸呀?”我说叫什么,来了就算了。
  好在从小叔祖父、叔祖母对我们很好,我们不叫叔祖父叔祖母,一直叫爷爷奶奶,非常亲。我母亲对我们也是非常疼爱的。
  就是懂事后心里一直有个包袱,总觉得家里头不太融洽,老是想把它改变改变,努力很多,但收效比较少。1962年,困难时期刚过,政治气氛啊各个方面稍微缓和些,我跟姐姐找我父亲谈,把我奶奶和母亲从济南接来了,一家人从形式上算是团圆了。那对我们家还是有很大作用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要没有这两个老太太陪着我爸爸,我爸早就自杀了。
  人物周刊:季先生在文章里也很感念她们。
  季承:他是很感念她们的,写了很多文章。我后来看他一些短文和日记,他还是有触动的。但他这个人呢,就是长时间压抑自己的感情,所以甚至于在亲人离世这样的大事上他也不表露。我母亲死,我姐姐死,老祖(奶奶)死等等,我给他讲了以后,有时他不吭声,有时刚要跟他讲,他说我都知道,你甭说了。人老了,亲情就多一些了,对家人的态度有一些变化,但还是不如正常的家庭那个水平。我们家里头对我父亲的散文有一个阶段就不是很接受,特别是一些写我们家庭的散文,大家觉得你写的和你平时表现不太一致。我姐姐去世后,他也写了篇文章《哭婉如》,后来他知道姐姐对他有意见,就没有发表。
  人物周刊:如果要给父亲打一个分,你给他打多少分?
  季承:就看从哪个方面讲了,如果从事业来讲,他应该是得满分的,是吧?这是没问题的。但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作为一个男子来讲,他有很多的缺陷,很难打。是及格不及格的问题……
  人物周刊:能及格么?
  季承:就60分吧。
  人物周刊:你觉得他对名利看得透么?
  季承:他好名,给我100个会长我都戴上。
  人物周刊:那他干吗辞掉国学大师的帽子?
  季承:有人不是挖苦吗,说他是印度国学大师,怎么跑中国来了……他觉得有些吹捧过分了,想压一压过热的吹捧。这也能证明他好名但不被虚名所缚,并不以这个自居。对利他看得比较淡,但那只是对外,对家里头,有些过分,我们济南话说是“抠唆”,北京话就是“抠门儿”。真的。
  你不能宠着自己的孩子,让他完全站在你的肩膀上,但你要多少对家庭有些想法,对一家老小的生活有所安排。他没有。
  父亲的遗产也是包袱
  人物周刊:季先生去世后一年也发生不少事情,那些麻烦事都处理好了么?北大宿舍的盗窃案判了吗?
  季承:没有,好多事情都没完,我估计还得有相当的过程。现在这个案子为什么拖着呢?犯罪嫌疑人偷的这部分东西怎么估价比较困难。最近公安局请海淀物价局牵头,请了4个方面的专家,文物局、拍卖行、图书方面的专家,合议定价,提出一个意见来交给公安局。
  人物周刊:你有没有估算过季老留下来的东西能有多少钱?
  季承:这个很难估算。
  人物周刊:你害怕因为财产分割造成你和亲人之间新的矛盾吗?
  季承:有这个顾虑,但总的来说能处理好。我外甥有他的继承权,这没问题,我从不否认。但这个继承权怎么体现?一本书、一张画,分给他,还是分给我,还是都变现再分?这个事情具体怎么办很讨厌。
  人物周刊:你外甥跟你谈过么?
  季承:谈过。关于继承的问题,很早我们就谈过,这个我们不忌讳。他继承的其实是我姐姐应得的一份,我一点儿抵触情绪也没有,我姐姐对家庭的贡献也是很多的。但是具体哪些要捐献,哪些要拍卖,哪些要分配,现在我还拿不出一个办法来。
  人物周刊:你的子女都是什么态度?
  季承:我孩子都比较超脱,我儿子根本不管,我女儿说你们随便。外人可能觉得这笔财富有很大吸引力,其实我父亲这笔遗产,我背着很大的包袱,是个累赘。有人说直接捐掉不就得了吗?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另外我不能像我父亲那样,对家人不做任何安排,那也不正常。小孩的抚养、他们以后的生活总得考虑一下。走极端我想也没必要。
   (资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实习记者寿立群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12月2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结束了对缅甸为期3天的访问,这是继1955年杜勒斯访问缅甸后,首次有美国国务卿到访。自1962年缅甸国防军领导人奈温将军发动政变推翻民选的吴努政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一党制以来,缅甸和美国的关系一直不正常。1997年,美国首次制裁缅甸,并于2008年将制裁延长。希拉里此次访问是在缅甸军政府还政于民、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被认为是西方对缅甸民主进程的“肯定”。
10月22日下午5点,上海时装周迎来又一场缤纷时装秀。作为瑞典最大时装出口商之一,风格鲜明的古德伦胡登(Gudrun Sj
入选理由:干净整洁的街道、眼花缭乱的美食、极佳的空气质量,除此之外,台中最吸引人的还有一点:必须时刻为选民服务的政府和公务员    采访台中市长胡志强的时候,我问他:“今后如果大陆开放对台自由行,台中拿什么来吸引大陆游客?”  这位当过“外交部长”的市长马上回答:“生活方式。台中是一个真正让人感觉从容不迫的城市,度假就应该从容不迫。如果陆客来台进行深度的生活旅游,台中是最好的选择。”  在胡志强看
房地产政策应告别荒蛮的调控期  在土地财政模式难以改变的情况下,风暴式的调控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月10日,国务院发布《通知》,提出了包括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等十一条具体的举措,被称为新一轮房地产调控的“国十一条”。  这样,自2009年12月9日二手房营业税优惠取消为肇始,进而在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通过政策组合拳,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遏制房价过快上
“拍吧,把厂内的画面都拍下来,再过几年就见不到这样的修理场面了。”2005年第一次采访蒸汽机车修理厂时,张延益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说话间他深深吸了一口烟,语速缓慢低沉。他已经与机车打了几十年交道。当时,工人们都在为增加内燃机车修理项目而忙碌著。“预计蒸汽机车修理还能有5到8年的生存时间,增加内燃机修理自然就成了我们的选择,这是面对蒸汽机车逐渐退出铁路运输队伍的无奈之举。”   1984年,沈阳苏家屯
在好莱坞有“完美绅士”之称的老戏骨这两年晚节不保,一度绯闻缠身,但今年,74岁的他终于迎来了丰收季    一个人演一部好戏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演好戏,不演烂戏;多演配角,少演主角,把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演配角中去,这才是最难的。  这时候,他在观众心目中,已经升格为主角了——摩根弗里曼就是人民群众心里的金牌男二号。上个星期,金球奖主办方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慷慨地把第69届金球奖终身成就奖
10月27日,已经不再接受采访的陆群,稍显歉意地招呼前来探望他的记者们吃了顿晚饭,是他在广东做生意的表弟埋单的。  表弟说:“我常劝他,辞了职跟我经商去吧。”  陆群摇摇头,说:“没兴趣。”  这位头发寸净的湖南省纪委干部,着一件条纹衫,套着休闲西装,左腿横翘在右腿上,裤脚上蹿,露出了腿毛。  他很少笑,但也不凶巴巴,只是爱皱眉,操着浓重新化口音的所谓普通话,无数次地表达:我很愤怒啊。  这个“愤
一低俗,就报警    武断地定义  什么是低俗,总暴露出和这个权利大彰的时代精神不相符合的霸道和官僚逻辑    几年前,和朋友财宝一起吃饭,有一道菜是山药。我开始介绍山药:这个东西如果做得半生不熟,吃了会放屁。我怕他们不相信,举了一个证据,以前我们屋的肥女生就是因为吃了半生的山药,在屋里经常放屁。财宝坐不住了,说阿飞你怎么这么低俗呢,上次你在饭桌上谈的是隆胸和奶孩子,还说如果孩子吮吸一个奶头,另一
《金陵十三钗》  国师的黄昏   必须承认,《金陵十三钗》(以下简称《十三钗》)的确是近年来张艺谋电影中难得一遇的上乘之作。有赖耗资6亿之巨的制片成本,影片美术置景、服装、化妆、道具等制作,无一不是极尽精雕细琢之能。刘恒、严歌苓两位知名编剧联手创作,历时5年打磨剧本,也使得张艺谋一扫几部前作叙事孱弱的劣势,呈现出对于叙事节奏和情感张力的成熟掌控,这一切让人疑心:巅峰时期的张艺谋,是不是要回来了? 
在中国,论断是非实非易事。  萧伯纳在剧作《巴巴拉少校》中曾写过一个可笑角色——纨绔子弟一无所成,却敢轻率回复他父亲的疑问:我最大的长处是能明辨是非。这个细节,已通过早逝作家王小波在他那本著名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序言里的引述而广为人知。一般读者看至此节,往往付之一笑,却忽略了经历过那个荒诞年代的王小波的用心,那是1949年山河巨变后的前30年的中国,是与非、常识与谬误、人性与反人性,只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