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这是一篇出现在互联网上的帖子,字里行间体现了一个辛苦打拼的小型制造企业的举步维艰。《商界》精心编辑了这篇文章。透过它,我们看到的是当下中国众多中小民营企业最现实的艰难处境。在中国经济快速崛起时,他们是最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一支队伍,也是最基层、最庞大的一股力量。但在经济放缓的今天,融资难、招工难、高通胀、低利润又将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数以千计的企业正在萌生退意、黯然离场。
一
我的父母在1994年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地处长三角一个经济水平极高的城市。从1994年建厂到2006年,每年保持15%的增长率,年营业额达到2500万元,毛利润在30%左右。
那时,父亲有了产品线更新换代的想法,开始积攒资金准备更新生产线。一条进口的自动线大约需要1000万元左右,父亲当时的空余资金大约有500万元左右。
2006年时当地政府对工业园区重新规划,需要我们搬厂房。当时江浙各地都在争相兴建工业园区,然而县镇财政缺乏足够的资金,所以采取了如下策略:鼓励当地企业搬迁进入工业园区。但工业同区里是毛坯厂房,既不符合工业厂房的标准,更无任何装修。地方政府当时的承诺是,各厂以租赁的形式搬入新厂区,自己支付厂房改建和办公区装修的费用,地方政府将在第一个租赁期(5年)到期后,以便宜的价格将地皮卖给各个企业。
说这话的是当地政府的一把手,我们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迁入。整个搬厂、改建、装修耗去了大约500万元资金,手里的现金没有了,更新生产线的计划只得无限期搁置。
二
2006年时通胀已经加剧,原材料价格大规模上涨,广东地区的民工荒首现长三角。为了留住工人,父亲给他们平均加了10%的工资。
2007年,钢材和工业用油价格上涨,毛利润下降了10个点。父亲开始着急了,他把剩余的资金投入了当时在疯涨的股市,想从里面圈一笔钱,用于更新生产线。从行业形势来分析,更新生产线势在必行。
只是,我们遭遇了2007年的A股惨跌。还好投入的资金量不算很多,但是通过股市盈利这条路是走不通了。父亲只能回到原先的轨道上慢慢经营。
2008年,全球经济开始下滑,主要客户的订单量在急速萎缩。父亲意识到工厂可能出现前所未有的困局,他开始采取裁员措施。2008年底裁掉了1/3的工人。
2009年,浙江民营企业开始出现倒闭潮,原先给我们供货的许多微型企业,纷纷停摆。
2010年时,人工继续疯涨,普通一线工人2000元都留不住。原因是当地在进行大规模拆迁,当地人在拆迁后一下子就坐拥了好几套房产,卖掉一套变现就有五六十万元,区区一两千的工资已经不放在眼里。这大概也算是房地产行业对实体行业的一个另类冲击吧。
那一年,我们的账面出现了亏损,这是开厂16年来的第一次。
做机械企业的人都知道,这个行业对现金流的要求极高。拿到一个订单,需要垫原材料费,各种原材料先进入,出产品,送货,最后人家可能给你的还是承兑汇票,需要一两个月后才能兑现。但是没办法,这样的单子也只能接,这样的客户也得做。
2010年时劳资纠纷开始逐渐增多,新来的工人做两个月就提加工资,不然就走人。要知道,工人从入厂到能出产品,差不多就需要两个月左右的培训时间。刚能产出就提这些要求,我知道他们也没办法,外面的工资都开得很高,不给我们做,他们可以给别人做。
那时候一线几个核心岗位的月工资已经涨到5000元了。父亲一年忙到头,过年时对我苦笑了一下说,“今年白干了,一分钱没剩下。”看着他越来越苍老的脸,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三
2011年继续困难,父亲开始了进一步的大规模裁员。从100人降到了不足40人!
说来好笑,都说生意越做越大,我们却是越做越小。对于大一点的订单,我们已经不具备消化能力,开始进行大规模外包。我们开始逐渐从一个生产型企业,变成了一个倒爷,只把检验关。而这些事情是绝对不能被上家知道的。大客户有人来视察时,父亲便招呼亲戚们都来帮忙,全部站到生产线上去装样子。没办法,真的就是难成这样!写到这里,我的眼睛一阵泛酸。
2011年,厂房租赁期满,当地政府给了我们两个选择:1.根据市场价打八折把土地卖给我们;2.年租金涨100%,继续租。
2011年的土地,八折也是2006年的三倍啊!
如果没有搬厂这档子事,如果搬厂不是由企业出资,如果2006年搬厂时直接同意企业可以买断土地,我们都可以继续活下去,但是没有如果。原先做出承诺的一把手已经高升,现任发话说,八折是给出的最大优惠。
父亲决定先续租两年再考虑对策。
以前在顺境时,地方上的局长、所长,各个都是好朋友,一起打麻将,吃饭。当然,每次活动的费用都是父亲出。但如今这已成为极大的一笔负担。
父亲给我看过一张花费表,2008年,各种给当地官员的招待费大约花掉30万元,占那年毛利润的20%。民营企业税收已经够重,可是不知道总理案头有没有这另外20%的额外税收数据?
四
如果这样的困局仅发生在我们一家企业,或者我们一个行业身上,那也没什么好说的,我们认命。可事实是,民营制造业几乎每一家都面临与我们一样的困局,区别只是程度多少而已。
镇里的企业家每年都要聚会,探讨问题。今年的会刚开过。2006年时是200人开会,今年只有六十几个人。除了两家企业是镇政府重点扶持对象,年营业额过亿元外,其他的几十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几乎都面临一样的困局。以前这些企业家都是讲面子的人,也都经历过风浪,不愿在人前示弱。这次,大家喝高了,不知道谁先起了个头,企业家们都纷纷掏心掏肺地加入。年度大会变成了诉苦大会。
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是以下几条:
1.融资渠道极度困难。银行几乎不给微型企业贷款。在长三角,年营业额5000万元以下都算微型企业,这些微型企业负担了长三角95%的劳动人口和85%的税收,但这样的企业却贷不到款。我不知道为什么民营企业贷款这么困难。 2.疯狂上涨的人力成本。涨工资是好事,但物价和工资一起涨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心态,觉得我们做企业的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工人工资高了就抱怨。其实不是的!工资涨,你涨得过物价吗?涨得过房价吗?稳定的经济发展才是关键!我们可以接受人力成本每年5%~10%的上涨,但不是每年30%的跳涨。这会打破民营企业原有的生产规划和生产布局,90%的企业倒在了生产线更新换代的前夜!
3.房地产打击了民营企业家们的动力。很多企业家都和我父亲一样,后悔没在赚钱的时候多买几套房。以我父亲为例,2002年时一年就可以赚100万元了,那时可以买3套房。当然,我父亲是投资机会没掐准的负面例子。然而那些掐准了的企业家们呢?2006年~2011年持续炒房,没人去在意企业的发展。我父亲的一位朋友,2004年~2009年期间平均每年购入两套房,2010年工厂日子不好过,他直接出手两套房,每套获利300%,然后关厂了事!这于他来说是好事,但是这真的是我们想看到的吗?企业家全去炒房?
五
有人间我,现在如何打算,我想贷款买些地囤起来,以后收租。
其实这个想法挺卑劣的,就跟前几年搞门面房的一样。铁打的地主,流水的租客。租客一个一个换,做服装的换成做美容的,再换成婚庆的,换来换去,只有房东赚了钱。实在没办法时,我们也只能这么做了。毕竟还能比市场价低20%拿到土地,做实业真的是没前途。
问题是我现在说服不了父亲,他在这个行业里做了快40年。17岁进国营厂,到35岁从工人做到厂长,40岁下海自己干,他不知道不做实业还能做什么。再说,厂里的十几个骨干跟着他二三十年了,这种亦君臣亦兄弟的关系,让他下不了决心关厂。难啊!
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解决生存问题,解决自主研发能力,还要逐渐做大做强,从低端加工业做起,逐渐靠拢产业链上游。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的过程中,就被无情地扼杀。政府没有把鸡养大就开始迫不及待地杀鸡取卵,这个阵痛,在往后的十年经济大萧条中会逐渐显现。
做一个Google这样的企业需要充沛的资金,独一无二的技术,还有政策的扶持(至少是不干预)。但是试问就算是美国这样的土壤,Google这样的企业又能有多少家?美国上亿的就业大军,又有多少是在Google这样的企业里工作?美国有多少制造企业是经历了50年以上的积累,才走到了今天?
而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没有了民营企业,没有了从低端产业链、低利润里挣扎的民营企业,几个亿的就业人口要去到哪里?都做服务业?都去百度?还是都去国营企业,或者当公务员?
我并不是想抱怨什么,我只是想知道,如果像我父亲这样业务能力强、兢兢业业、心无旁骛,曾经创造了无数成功的企业家,也走到这步田地,还有多少民营企业能生存得很好?
如果民营企业的倒闭风潮继续,其他地方怎么样我不知道,长三角制造业的崩盘,指日可待……
一
我的父母在1994年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地处长三角一个经济水平极高的城市。从1994年建厂到2006年,每年保持15%的增长率,年营业额达到2500万元,毛利润在30%左右。
那时,父亲有了产品线更新换代的想法,开始积攒资金准备更新生产线。一条进口的自动线大约需要1000万元左右,父亲当时的空余资金大约有500万元左右。
2006年时当地政府对工业园区重新规划,需要我们搬厂房。当时江浙各地都在争相兴建工业园区,然而县镇财政缺乏足够的资金,所以采取了如下策略:鼓励当地企业搬迁进入工业园区。但工业同区里是毛坯厂房,既不符合工业厂房的标准,更无任何装修。地方政府当时的承诺是,各厂以租赁的形式搬入新厂区,自己支付厂房改建和办公区装修的费用,地方政府将在第一个租赁期(5年)到期后,以便宜的价格将地皮卖给各个企业。
说这话的是当地政府的一把手,我们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迁入。整个搬厂、改建、装修耗去了大约500万元资金,手里的现金没有了,更新生产线的计划只得无限期搁置。
二
2006年时通胀已经加剧,原材料价格大规模上涨,广东地区的民工荒首现长三角。为了留住工人,父亲给他们平均加了10%的工资。
2007年,钢材和工业用油价格上涨,毛利润下降了10个点。父亲开始着急了,他把剩余的资金投入了当时在疯涨的股市,想从里面圈一笔钱,用于更新生产线。从行业形势来分析,更新生产线势在必行。
只是,我们遭遇了2007年的A股惨跌。还好投入的资金量不算很多,但是通过股市盈利这条路是走不通了。父亲只能回到原先的轨道上慢慢经营。
2008年,全球经济开始下滑,主要客户的订单量在急速萎缩。父亲意识到工厂可能出现前所未有的困局,他开始采取裁员措施。2008年底裁掉了1/3的工人。
2009年,浙江民营企业开始出现倒闭潮,原先给我们供货的许多微型企业,纷纷停摆。
2010年时,人工继续疯涨,普通一线工人2000元都留不住。原因是当地在进行大规模拆迁,当地人在拆迁后一下子就坐拥了好几套房产,卖掉一套变现就有五六十万元,区区一两千的工资已经不放在眼里。这大概也算是房地产行业对实体行业的一个另类冲击吧。
那一年,我们的账面出现了亏损,这是开厂16年来的第一次。
做机械企业的人都知道,这个行业对现金流的要求极高。拿到一个订单,需要垫原材料费,各种原材料先进入,出产品,送货,最后人家可能给你的还是承兑汇票,需要一两个月后才能兑现。但是没办法,这样的单子也只能接,这样的客户也得做。
2010年时劳资纠纷开始逐渐增多,新来的工人做两个月就提加工资,不然就走人。要知道,工人从入厂到能出产品,差不多就需要两个月左右的培训时间。刚能产出就提这些要求,我知道他们也没办法,外面的工资都开得很高,不给我们做,他们可以给别人做。
那时候一线几个核心岗位的月工资已经涨到5000元了。父亲一年忙到头,过年时对我苦笑了一下说,“今年白干了,一分钱没剩下。”看着他越来越苍老的脸,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三
2011年继续困难,父亲开始了进一步的大规模裁员。从100人降到了不足40人!
说来好笑,都说生意越做越大,我们却是越做越小。对于大一点的订单,我们已经不具备消化能力,开始进行大规模外包。我们开始逐渐从一个生产型企业,变成了一个倒爷,只把检验关。而这些事情是绝对不能被上家知道的。大客户有人来视察时,父亲便招呼亲戚们都来帮忙,全部站到生产线上去装样子。没办法,真的就是难成这样!写到这里,我的眼睛一阵泛酸。
2011年,厂房租赁期满,当地政府给了我们两个选择:1.根据市场价打八折把土地卖给我们;2.年租金涨100%,继续租。
2011年的土地,八折也是2006年的三倍啊!
如果没有搬厂这档子事,如果搬厂不是由企业出资,如果2006年搬厂时直接同意企业可以买断土地,我们都可以继续活下去,但是没有如果。原先做出承诺的一把手已经高升,现任发话说,八折是给出的最大优惠。
父亲决定先续租两年再考虑对策。
以前在顺境时,地方上的局长、所长,各个都是好朋友,一起打麻将,吃饭。当然,每次活动的费用都是父亲出。但如今这已成为极大的一笔负担。
父亲给我看过一张花费表,2008年,各种给当地官员的招待费大约花掉30万元,占那年毛利润的20%。民营企业税收已经够重,可是不知道总理案头有没有这另外20%的额外税收数据?
四
如果这样的困局仅发生在我们一家企业,或者我们一个行业身上,那也没什么好说的,我们认命。可事实是,民营制造业几乎每一家都面临与我们一样的困局,区别只是程度多少而已。
镇里的企业家每年都要聚会,探讨问题。今年的会刚开过。2006年时是200人开会,今年只有六十几个人。除了两家企业是镇政府重点扶持对象,年营业额过亿元外,其他的几十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几乎都面临一样的困局。以前这些企业家都是讲面子的人,也都经历过风浪,不愿在人前示弱。这次,大家喝高了,不知道谁先起了个头,企业家们都纷纷掏心掏肺地加入。年度大会变成了诉苦大会。
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是以下几条:
1.融资渠道极度困难。银行几乎不给微型企业贷款。在长三角,年营业额5000万元以下都算微型企业,这些微型企业负担了长三角95%的劳动人口和85%的税收,但这样的企业却贷不到款。我不知道为什么民营企业贷款这么困难。 2.疯狂上涨的人力成本。涨工资是好事,但物价和工资一起涨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心态,觉得我们做企业的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工人工资高了就抱怨。其实不是的!工资涨,你涨得过物价吗?涨得过房价吗?稳定的经济发展才是关键!我们可以接受人力成本每年5%~10%的上涨,但不是每年30%的跳涨。这会打破民营企业原有的生产规划和生产布局,90%的企业倒在了生产线更新换代的前夜!
3.房地产打击了民营企业家们的动力。很多企业家都和我父亲一样,后悔没在赚钱的时候多买几套房。以我父亲为例,2002年时一年就可以赚100万元了,那时可以买3套房。当然,我父亲是投资机会没掐准的负面例子。然而那些掐准了的企业家们呢?2006年~2011年持续炒房,没人去在意企业的发展。我父亲的一位朋友,2004年~2009年期间平均每年购入两套房,2010年工厂日子不好过,他直接出手两套房,每套获利300%,然后关厂了事!这于他来说是好事,但是这真的是我们想看到的吗?企业家全去炒房?
五
有人间我,现在如何打算,我想贷款买些地囤起来,以后收租。
其实这个想法挺卑劣的,就跟前几年搞门面房的一样。铁打的地主,流水的租客。租客一个一个换,做服装的换成做美容的,再换成婚庆的,换来换去,只有房东赚了钱。实在没办法时,我们也只能这么做了。毕竟还能比市场价低20%拿到土地,做实业真的是没前途。
问题是我现在说服不了父亲,他在这个行业里做了快40年。17岁进国营厂,到35岁从工人做到厂长,40岁下海自己干,他不知道不做实业还能做什么。再说,厂里的十几个骨干跟着他二三十年了,这种亦君臣亦兄弟的关系,让他下不了决心关厂。难啊!
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解决生存问题,解决自主研发能力,还要逐渐做大做强,从低端加工业做起,逐渐靠拢产业链上游。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的过程中,就被无情地扼杀。政府没有把鸡养大就开始迫不及待地杀鸡取卵,这个阵痛,在往后的十年经济大萧条中会逐渐显现。
做一个Google这样的企业需要充沛的资金,独一无二的技术,还有政策的扶持(至少是不干预)。但是试问就算是美国这样的土壤,Google这样的企业又能有多少家?美国上亿的就业大军,又有多少是在Google这样的企业里工作?美国有多少制造企业是经历了50年以上的积累,才走到了今天?
而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没有了民营企业,没有了从低端产业链、低利润里挣扎的民营企业,几个亿的就业人口要去到哪里?都做服务业?都去百度?还是都去国营企业,或者当公务员?
我并不是想抱怨什么,我只是想知道,如果像我父亲这样业务能力强、兢兢业业、心无旁骛,曾经创造了无数成功的企业家,也走到这步田地,还有多少民营企业能生存得很好?
如果民营企业的倒闭风潮继续,其他地方怎么样我不知道,长三角制造业的崩盘,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