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不下去的第18年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hg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这是一篇出现在互联网上的帖子,字里行间体现了一个辛苦打拼的小型制造企业的举步维艰。《商界》精心编辑了这篇文章。透过它,我们看到的是当下中国众多中小民营企业最现实的艰难处境。在中国经济快速崛起时,他们是最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一支队伍,也是最基层、最庞大的一股力量。但在经济放缓的今天,融资难、招工难、高通胀、低利润又将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数以千计的企业正在萌生退意、黯然离场。
  一
  我的父母在1994年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地处长三角一个经济水平极高的城市。从1994年建厂到2006年,每年保持15%的增长率,年营业额达到2500万元,毛利润在30%左右。
  那时,父亲有了产品线更新换代的想法,开始积攒资金准备更新生产线。一条进口的自动线大约需要1000万元左右,父亲当时的空余资金大约有500万元左右。
  2006年时当地政府对工业园区重新规划,需要我们搬厂房。当时江浙各地都在争相兴建工业园区,然而县镇财政缺乏足够的资金,所以采取了如下策略:鼓励当地企业搬迁进入工业园区。但工业同区里是毛坯厂房,既不符合工业厂房的标准,更无任何装修。地方政府当时的承诺是,各厂以租赁的形式搬入新厂区,自己支付厂房改建和办公区装修的费用,地方政府将在第一个租赁期(5年)到期后,以便宜的价格将地皮卖给各个企业。
  说这话的是当地政府的一把手,我们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迁入。整个搬厂、改建、装修耗去了大约500万元资金,手里的现金没有了,更新生产线的计划只得无限期搁置。
  二
  2006年时通胀已经加剧,原材料价格大规模上涨,广东地区的民工荒首现长三角。为了留住工人,父亲给他们平均加了10%的工资。
  2007年,钢材和工业用油价格上涨,毛利润下降了10个点。父亲开始着急了,他把剩余的资金投入了当时在疯涨的股市,想从里面圈一笔钱,用于更新生产线。从行业形势来分析,更新生产线势在必行。
  只是,我们遭遇了2007年的A股惨跌。还好投入的资金量不算很多,但是通过股市盈利这条路是走不通了。父亲只能回到原先的轨道上慢慢经营。
  2008年,全球经济开始下滑,主要客户的订单量在急速萎缩。父亲意识到工厂可能出现前所未有的困局,他开始采取裁员措施。2008年底裁掉了1/3的工人。
  2009年,浙江民营企业开始出现倒闭潮,原先给我们供货的许多微型企业,纷纷停摆。
  2010年时,人工继续疯涨,普通一线工人2000元都留不住。原因是当地在进行大规模拆迁,当地人在拆迁后一下子就坐拥了好几套房产,卖掉一套变现就有五六十万元,区区一两千的工资已经不放在眼里。这大概也算是房地产行业对实体行业的一个另类冲击吧。
  那一年,我们的账面出现了亏损,这是开厂16年来的第一次。
  做机械企业的人都知道,这个行业对现金流的要求极高。拿到一个订单,需要垫原材料费,各种原材料先进入,出产品,送货,最后人家可能给你的还是承兑汇票,需要一两个月后才能兑现。但是没办法,这样的单子也只能接,这样的客户也得做。
  2010年时劳资纠纷开始逐渐增多,新来的工人做两个月就提加工资,不然就走人。要知道,工人从入厂到能出产品,差不多就需要两个月左右的培训时间。刚能产出就提这些要求,我知道他们也没办法,外面的工资都开得很高,不给我们做,他们可以给别人做。
  那时候一线几个核心岗位的月工资已经涨到5000元了。父亲一年忙到头,过年时对我苦笑了一下说,“今年白干了,一分钱没剩下。”看着他越来越苍老的脸,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三
  2011年继续困难,父亲开始了进一步的大规模裁员。从100人降到了不足40人!
  说来好笑,都说生意越做越大,我们却是越做越小。对于大一点的订单,我们已经不具备消化能力,开始进行大规模外包。我们开始逐渐从一个生产型企业,变成了一个倒爷,只把检验关。而这些事情是绝对不能被上家知道的。大客户有人来视察时,父亲便招呼亲戚们都来帮忙,全部站到生产线上去装样子。没办法,真的就是难成这样!写到这里,我的眼睛一阵泛酸。
  2011年,厂房租赁期满,当地政府给了我们两个选择:1.根据市场价打八折把土地卖给我们;2.年租金涨100%,继续租。
  2011年的土地,八折也是2006年的三倍啊!
  如果没有搬厂这档子事,如果搬厂不是由企业出资,如果2006年搬厂时直接同意企业可以买断土地,我们都可以继续活下去,但是没有如果。原先做出承诺的一把手已经高升,现任发话说,八折是给出的最大优惠。
  父亲决定先续租两年再考虑对策。
  以前在顺境时,地方上的局长、所长,各个都是好朋友,一起打麻将,吃饭。当然,每次活动的费用都是父亲出。但如今这已成为极大的一笔负担。
  父亲给我看过一张花费表,2008年,各种给当地官员的招待费大约花掉30万元,占那年毛利润的20%。民营企业税收已经够重,可是不知道总理案头有没有这另外20%的额外税收数据?
  四
  如果这样的困局仅发生在我们一家企业,或者我们一个行业身上,那也没什么好说的,我们认命。可事实是,民营制造业几乎每一家都面临与我们一样的困局,区别只是程度多少而已。
  镇里的企业家每年都要聚会,探讨问题。今年的会刚开过。2006年时是200人开会,今年只有六十几个人。除了两家企业是镇政府重点扶持对象,年营业额过亿元外,其他的几十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几乎都面临一样的困局。以前这些企业家都是讲面子的人,也都经历过风浪,不愿在人前示弱。这次,大家喝高了,不知道谁先起了个头,企业家们都纷纷掏心掏肺地加入。年度大会变成了诉苦大会。
  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是以下几条:
  1.融资渠道极度困难。银行几乎不给微型企业贷款。在长三角,年营业额5000万元以下都算微型企业,这些微型企业负担了长三角95%的劳动人口和85%的税收,但这样的企业却贷不到款。我不知道为什么民营企业贷款这么困难。   2.疯狂上涨的人力成本。涨工资是好事,但物价和工资一起涨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心态,觉得我们做企业的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工人工资高了就抱怨。其实不是的!工资涨,你涨得过物价吗?涨得过房价吗?稳定的经济发展才是关键!我们可以接受人力成本每年5%~10%的上涨,但不是每年30%的跳涨。这会打破民营企业原有的生产规划和生产布局,90%的企业倒在了生产线更新换代的前夜!
  3.房地产打击了民营企业家们的动力。很多企业家都和我父亲一样,后悔没在赚钱的时候多买几套房。以我父亲为例,2002年时一年就可以赚100万元了,那时可以买3套房。当然,我父亲是投资机会没掐准的负面例子。然而那些掐准了的企业家们呢?2006年~2011年持续炒房,没人去在意企业的发展。我父亲的一位朋友,2004年~2009年期间平均每年购入两套房,2010年工厂日子不好过,他直接出手两套房,每套获利300%,然后关厂了事!这于他来说是好事,但是这真的是我们想看到的吗?企业家全去炒房?
  五
  有人间我,现在如何打算,我想贷款买些地囤起来,以后收租。
  其实这个想法挺卑劣的,就跟前几年搞门面房的一样。铁打的地主,流水的租客。租客一个一个换,做服装的换成做美容的,再换成婚庆的,换来换去,只有房东赚了钱。实在没办法时,我们也只能这么做了。毕竟还能比市场价低20%拿到土地,做实业真的是没前途。
  问题是我现在说服不了父亲,他在这个行业里做了快40年。17岁进国营厂,到35岁从工人做到厂长,40岁下海自己干,他不知道不做实业还能做什么。再说,厂里的十几个骨干跟着他二三十年了,这种亦君臣亦兄弟的关系,让他下不了决心关厂。难啊!
  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解决生存问题,解决自主研发能力,还要逐渐做大做强,从低端加工业做起,逐渐靠拢产业链上游。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的过程中,就被无情地扼杀。政府没有把鸡养大就开始迫不及待地杀鸡取卵,这个阵痛,在往后的十年经济大萧条中会逐渐显现。
  做一个Google这样的企业需要充沛的资金,独一无二的技术,还有政策的扶持(至少是不干预)。但是试问就算是美国这样的土壤,Google这样的企业又能有多少家?美国上亿的就业大军,又有多少是在Google这样的企业里工作?美国有多少制造企业是经历了50年以上的积累,才走到了今天?
  而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没有了民营企业,没有了从低端产业链、低利润里挣扎的民营企业,几个亿的就业人口要去到哪里?都做服务业?都去百度?还是都去国营企业,或者当公务员?
  我并不是想抱怨什么,我只是想知道,如果像我父亲这样业务能力强、兢兢业业、心无旁骛,曾经创造了无数成功的企业家,也走到这步田地,还有多少民营企业能生存得很好?
  如果民营企业的倒闭风潮继续,其他地方怎么样我不知道,长三角制造业的崩盘,指日可待……
其他文献
事件综述  5月23日,阎焱接到吴长江电话,称其被有关部门电话约谈,要求协助调查重庆发生的一桩案件。当日晚,吴在新加坡签署了辞职文件,后又于24日再签字。雷士照明于25日发布吴辞职公告,阎焱和原施耐德低压终端运营总监张开鹏分别接任董事长和CEO。  自“5?25”之后,双方曾三次见面。其间6月19日吴长江曾提名其弟吴长勇出任董事,但被董事会延后。此后双方在7月9日的最后一次会见中一度达成和解。但由
期刊
GDP增速跌破“八”,“稳增长”跃然纸上。而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形势与政策走向,需要每个企业家进行缜密的思考。  7月13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谈到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介绍,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270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而“稳增长”三个字,依然被认为是下一步宏观政策的主要方向。  历史似乎在短时期内走了一个轮回。2007年到20
期刊
你说的那些话,他们真的能够听进去一个不擅长讲故事的领导不是好领导!管理和领导一个企业,如何促成员工支持你的改革?如何平息公司谣言?如何传达自身价值观?如何帮助企业迈向未来……一个好故事的影响力,绝对会超过一叠厚厚繁琐的统计数据。  爱听故事或八卦是人之天性。人的主要神经回路分成两条:一条理性思辨,一条感性情感。企业中的领导者常以讲道理局多,但这只能打动人的一条神经回路,只有好的故事才能同时打动理智
期刊
不得不归来的梁建章力主改变携程以往的强势作风,这表现在与酒店方的接触上,开始更加积地参与低价谈判,而不再是打压。  随着创始人梁建章临危受命的回归,“温和”的携程转型进攻了。  2012年7月上旬,携程放出消息称,预备投入5亿美元开展低价促销,促销活动从7月起持续一年时间,内容涉及酒店、机票和旅游门票等。从财报看,5亿美元相当于携程去年一年的营收总额,这个数字占据2011年整个市场总营收的47.4
期刊
没有广告,没有备货,没有库存,每天只卖一款T恤的网站如何盈利?  现在卖个性T恤的网站很多,卜家叫“shirtpunch”的网站却与众不同。  ——这家网站用团购的方式来卖T恤,即网站每天只上线一款新T恤,用户如果喜欢,可以直接在网上下单购买。第二天,无论这款T恤销量多好,都会立马下线,网站会重新推出一款新T恤。如此一来,用户从网站买到的T恤全是绝版,而这也是促使年轻人冲动购物的绝妙理由。  瓦斯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说,朱旭东是中国一部分草根创业者的缩影。他们出身草莽,文化不高,想成就一番大事,又总寄希望于营销术数以求速成,经营对象常常游走在国家法律法规的灰色地带。他们很聪明,却总是走错路。  2012年,朱旭东33岁。“3”在中国古语里有“翻山”之译,谓乏为“坎”。但对朱旭东来说,他所遇到的这个坎竟是如此难过。  5月23日,朱旭东被苏州警方控制,20天后,苏州检方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
期刊
30万元足以启动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买卖,而且,如果生意做得好,还能演化为一头“现金牛”。  咖啡馆:玩票很容易  一杯售价28元的咖啡,成本价不到1元钱,毛利高吗?高。那我去开个咖啡馆岂不赚翻了?答案是:不会。  维罗纳咖啡馆店主罗罗的工作起点很高,曾在外企当小主管6年,如今是某大型文学网站签约作家,“自己经常写都市情感类小说,也想在咖啡馆的悠闲时光中听听别人的故事”,罗罗说。  2011年,罗
期刊
最近的商界江湖,有两个不得不提的风云人物,其一是360的周鸿祚,其二是京东的刘强东。前者在推出自己360特供机AK47之际,公开质疑对手小米手机成本结构,断定其获取暴利。后者因为持续的低价策略被业界视为“公敌”,并引发了天猫、国美、当当、苏宁易购等其他电商行动一致的“围剿”。  业界的论调无非两种。一类是局外人,或是关注两者的营销策略,或是关注这两个领域的竞争会走向何方。另一类是局内人,力图证明对
期刊
返利网站之所以泛滥,网络诈骗之所以横行无阻,与立法的空白、监管的缺位不无关系。然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正是太多人梦想一夜暴富,甚至想“空手套白狼”,再加上网络的虚虚实实,让明眼人一看就知真假的骗术得以横行。  2012年6月13日刚一得到消息,潘阿胜就从台州赶到了金华。在金华市创新国际大厦的广场门口,他遇到很多和他一样震惊和惶恐的加盟商。就在前一天,他们共同加盟的亿家旗下“万
期刊
中国民营快递为何发韧于桐庐?“四通一达”的恩怨交织背后,是怎样的乡土逻辑?  桐庐乡桐庐帮  从杭州驱车向西南90公里,便可达位于干岛湖畔的桐庐县。桐庐群山耸峙,富春江由南而北纵贯全县,元朝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便是描绘的桐庐山色。  一进县城,江岸几幢新建的商务大厦颇有气势,然而过了富春江,这个县城的老底子却显露无疑:低矮陈旧的楼房,狭窄的街道,公交车是破旧的小巴,人力三轮满街揽客。出租车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