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习惯,助力学生成长

来源 :教育界·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1j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各种习惯的关键阶段,对此,教师根据“21天效应”,主动发挥小组价值,制定有效制度,携手家长形成教育合力,以便在搭建完善的习惯养成体系中,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关键词】21天;良好习惯;小学;德育
  由于工作繁忙,大多数家长会选择由长辈来照顾孩子,但是这些祖辈往往会采取溺爱的方式,不仅不会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甚至会纵容孩子,使孩子逐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同时,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制力较差,不能主动地辨别许多行为正确与否,甚至会出于好奇心对这些行为进行模仿,导致在文明礼仪、卫生习惯等方面的自律、自理能力明显不足。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根据“21天效应”,主动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花时间、精力进行总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发挥小组价值,培养良好习惯
  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时,教师应当意识到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无法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关怀备至的指导,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成长。学生人数远远多于教师人数,学生之间会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所以,教师可以以21天为一个周期,确定一个习惯主题,并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督促彼此纠正不良习惯。在对学生分组时,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有自身独有的个性,因此教师应当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以便学生在相互帮助中养成良好习惯。
  比如,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个学生应当具备的基础素养,但是生活背景和学习背景的差异,使得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状态不同。有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有效完成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的活动,而有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无法有效地完成预习、学习和练习的活动。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判断,并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完毕后,每个小组中选择出一个组长,监督大家的学习情况,当组内有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佳时,全组共同商讨方案,共享自己学习的技巧,从而帮助组内学生改变不良学习习惯。
  由此看出,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分组,在21天的周期内有效发挥学生资源的价值,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关系,以便学生在找准自身定位中与其他组员共同制订习惯改进计划,对组内的其他学生给予帮助,促使同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引导制订制度,培养良好习惯
  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起点和终点的地位,而一个完善健全的制度是学生有序参与学习活动的后盾,也是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的依据。在以往的德育活动中,教师都是直接为学生带来班级管理制度,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压迫感,不利于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遵守良好习惯的动力,使学生自觉按照制度行事,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参与制度制订的过程,以便学生在强烈的参与感中将制度条例铭记于心。
  以“不随地乱扔垃圾”这一制度条例来说,为了让学生主动养成不随地乱扔垃圾的习惯,教师就可以利用班会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设定这一条例。在活动中,教师先提出问题:“我们每天都会生产出许多的垃圾,如果将这些垃圾随意扔在地上,我们周围生活的环境会怎样呢?地球会怎样呢?”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回答:“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会增多。”“学校、社区里随处都可以见到垃圾。”等等。之后,教师为学生播放一些垃圾遍地的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到随地乱扔垃圾带來的严重后果,使学生认识到应当合理处理垃圾。针对学生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不随地乱扔垃圾”的制度,增强学生遵守制度的自觉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基于上述案例可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想象,能够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必要价值,促使学生主动提出培养良好习惯的管理制度,以便学生在自觉遵守制度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语言鼓励学生,培养良好习惯
  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形式。教师通过对话不仅能够向学生渗透正确的思想,而且可以在学生的心底注入力量,让学生获得鼓励。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时,教师应当认识到,单纯使用批评性的语言,并不能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甚至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无地自容。所以,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使用艺术性的语言,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学生给予鼓励,促使学生从教师的话语中获得力量,不断培养良好的习惯。
  例如,教师平时可以观察到,经常有学生见到教师不知道问好,躲着教师走开。这种行为是学生不讲礼貌的表现。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出改变,比如看到学生问好后,应当及时说“你也好”,并给学生一个微笑,使学生从教师的言语和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和与肯定,从而下次见到教师后主动地向教师问好。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班会等时机对学生鼓励:“虽然现在有很多同学见到老师不知道问好,但老师相信是你们有些害羞造成的,没关系,老师相信下次你们可以突破自己,对不对呀?”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获得力量,以便在下次遇见教师时可以鼓起勇气问好。
  对话是传递教师想法、鼓励学生的有效工具。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使用艺术性的话语,与学生对话,不仅能够让学生肯定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而且可以让学生大胆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教师做好示范,培养良好习惯
  社会学家班杜拉提出了“榜样示范”的教育理论,认为榜样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学生一般会潜意识地模仿榜样的言行举止,从而在靠近榜样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教师就是学生在学校的榜样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所以,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主动地按照职业规范调整自身的行为,避免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学生养成不良习惯。   比如,做作业是学生每天都要完成的任务,但是许多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不能及时地完成作业,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出现“抄作业”的行为。对此,教师就可以从自身备课、授课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做好示范,让学生从教师的自律行为中获得学习的养分。首先,教师在每一次上课前都要对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以便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和教材中的知识点安排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体现出备课认真、负责的态度。其次,在每一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为之后的教学打好基础,使学生体会到教师认真、自律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完成作业。
  不难看出,榜样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示范作用,是学生学习的方向。教师做好自身的教学工作,并为学生进行示范,能够有效发挥榜样的价值,使学生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言行举止,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注重多方合力,培养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单单是教师的责任,家长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许多家长认为学校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理应全权担当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责任。显然,这样的想法不仅不能发挥家长的教育价值,而且会抹杀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意义。所以,为了摆正家长的态度,使家长主动地协助教师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应当主动与家长建立沟通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向家长渗透正确的习惯培养观念,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同时,形成教育合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线下交流和线上沟通两种方式,搭建与家长之间的对话渠道,促使家长认识到自己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中扮演的角色,懂得如何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家长会的机会,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并为家长展示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家长直观看到学生的不良习惯,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之后,教師为家长渗透家校合作的意义和价值,使家长提高重视度,主动地配合学校展开教育工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方法。其次,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使用微信等即时通信技术,与家长及时沟通,实时跟踪学生的习惯养成情况,并在家长遇到疑惑时,及时地引导家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可以看出,教师利用线下、线上多种方式与家长建立沟通渠道,能够从多个角度向家长渗透正确的教育理念,使家长认识到自己在学生习惯养成中发挥的作用,以便家长在教师的帮助下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将培养计划融入日常教学的总体规划中,并不断探寻落实良好习惯培养的策略和方法,以便学生在良好习惯的助力下开展更高质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于瑞珍.小学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N].发展导报,2015-05-08(027).
  胡良秀,左洪光.小学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11):110-111.
  瓦志宏.浅析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管理[J].才智,2019(36):102.
其他文献
情境教学法是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及其团队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创立的一种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它和六步教学法一样,在全国基础教育界有着较大的影响。2014年,我国第一次举行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一举荣获特等奖。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
一“摩擦”概念的引入    对于摩擦这一概念的引出,大多老师都凭借许多外部材料,如木块砂纸等,让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运动推导出摩擦现象虽说这也能说明问题的本质,但于学生而言,体会并不深刻倘若换成学生自己两手之间的摩擦,那就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此法让学生体会真切自然而又简捷方便  师:冬天,天气很冷,我们露在外面的一双手会感到很冷,每当这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做什么?(搓手)谁在冬天这样做过的?请你
【摘要】“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交通类院校应该通过专业定位完善、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修订、专业集群建设、师资队伍导向、产学研合作推进等策略,进一步促进专业布局的优化建设,适应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关键词】新工科;交通类院校;地方高校;专业建设  到2020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
【摘要】文章通过对现有中国传统茶文化与茶艺的调查研究,结合分析积极心理学中心理资本的构成,与现在学生的心理状态,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探寻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具体方法,最终以获得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为目标。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大学生;心理资本  【基金项目】2017年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题:借助传统茶文化教育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  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发展对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
【摘要】中华经典诵读作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近年来,中华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热烈开展,中华经典逐步迈进课堂,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越发重要,不过在具体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鉴于此,文章以小学语文中华经典诵读教学中的问题为探究对象,从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意义和实施策略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经典;诵读;语文阅读  为了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八字教学法即“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它在20世纪60年代初露端倪,正式提出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倡导者是上海育才中学的老校长段力佩先生。  段力佩先生是江苏金坛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从教70余年,长期致力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与改革工作。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结合上海育才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总结出的“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的教改经验曾被《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和《文汇报》
【摘要】一所幼儿园在不断追求专业化、优质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有更强大、更深厚的力量来做支撑和引领,这种力量应该如空气般渗透于幼儿园方方面面,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可以优化园所氛围,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激发师幼潜力  【关键词】幼儿园; “新”文化;文化建设  近年来,我们新魏幼儿园积极投身于文化建设的热潮中,获得了一点粗浅的感受与经验。下面我将从理念体系的形成、园所logo的产
【摘要】提问一直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国内外关于课堂提问的理论研究不少,但是在实践层面,课堂提问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提问的质量不高,提问的数量过多,从而影响学生数学思考力的发展。笔者在本文中主要阐释了以“核心问题”发展小学生数学思考力的实践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并以《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为例,阐释如何以“核心问题”发展小学生数学思考力。  【关键词】核心问题; 数学思考力; 用字母表示数  一、关于
【摘要】学前教育是生命启蒙教育,也是生命奠基性教育。在学前阶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不仅可以丰富教育资源,而且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爱国情感。学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要结合学前儿童特点和实际,促使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三方统一协作,感受传统文化的亲和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  【关键词】学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朝鲜族;三位一体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摘要】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使学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是要在英语语言学习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根本出发点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将德育和智育结合在一起,用积极正面的思想教育来激励和感化学生,促进学生的稳定、全面、和谐、长远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学;立德树人;小学生;兴趣  英语核心素养的本质就是立德树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