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经开区:建特色小镇促乡村振兴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of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辖区没有贫困村,但贫困人口量少分散、因病因残致贫比例高,这是河北省张家口市经开区一直以来不得不面对的特殊区情。
  2020年,张家口市经开区剩余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建档立卡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23.1 %,年平均增长51.2%。
  伴随乡村振兴大幕的拉开,张家口市经开区抓住“两区建设”和“与北京同城化”有利时机,按照“打造特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定位,调结构、优环境、强产业、惠民生,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实现农业都市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

拿出真本领 下足绣花功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张家口市经开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产业扶贫与稳定造血、就业开发与兜底保障、限时脱贫与防范返贫结合,拿出真本领,下足绣花功。
村民在示范基地采摘万寿菊。

  经开区精准施策,形成“区镇村三级书记直接抓、部门行业合力扶、包联单位倾心帮、帮扶干部结对帮扶”的攻坚格局,制定《防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实施细则》《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等“1 14”专项工作方案,实行村两委干部职业化管理,释放乡村发展新动能。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经开区逐村逐户排查情况、逐人逐项建立台账、明确专人限时解决。每年财政支出80%以上用于教育、医疗、住房、安全饮水、产业扶贫等民生领域,让更多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针对医疗队伍相对薄弱的问题,创新“镇编村用”模式,实行绩效考核,投资300多万元用于标准化卫生室提升改造,打通健康扶贫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针对无劳动能力、弱劳动能力贫困家庭增收难的问题,推行“政府 社会”的“1 1”长效救助模式,成立爱心公益救助基金,累计筹集652万元,救助934户城乡特困家庭。
  对于失地农民养老难问题,经开区对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用3年分批解决养老问题。

筑牢脱贫攻坚成果保障


  与生态建设、创建文明城市、城市开发建设等相结合,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张家口市经开区引导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实现集中规模化、科學化种植。
  2020年,经开区流转土地5980亩,打造星空玫瑰园,建设万寿菊与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扶持草莓采摘园等项目,切实带动周边农户稳定增收和就业。
  结合疫情防控,该区开发信息排查员、防疫消杀员等多种临时性扶贫公益岗位21个,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提高贫困群体稳定收入,让贫困户真正走进脱贫“薪”天地。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张家口市经开区推出“一账、一险、三基金”防贫举措,确保实现“脱贫不返贫、非贫不致贫”。
  一账,即《经开区精准扶贫六本账》。经开区在张家口全市首次创新性编制精准扶贫六本账,集政策解读、基本信息、脱贫计划、帮扶措施、收入统计、工作情况于一体,做到政策清、底数清、问题清、措施清、责任清。
  一险,即精准防贫保险,按照每人每年50元标准,为全区10%农村人口购买保险。据介绍,名义上是投保10%,实际上全区10万多农村人口都是保障对象,建立起当前可承受、长期可持续的防贫长效机制。
  三基金,即爱心公益基金、社会救助基金、慈善捐赠基金。通过“政府 社会 个人”多方联动,筑起防贫救助的3道坚强堡垒,累计发放救助金和防疫等物资共计639万元。

全面全域规划


  脱贫攻坚战胜利后,乡村振兴战略成为经开区的发展主线。致力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经开区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以巩固脱贫成果为重点,以深化农村改革为突破,紧紧围绕“活力之城、绿色新区”发展目标,按照“打造特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定位,调结构、优环境、强产业、惠民生,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蓝图已经绘就。经开区的思路是“城市化 城郊融合 集聚提升”,对全区39个行政村按照“一化、两带、六小镇、九提升”原则进行分类规划、精准定位、逐步实施。
  “一化”即城市化,对列入城市总体规划的25个村逐步实施棚户区改造和“村改居”,实现城市化转变。“两带”,是城市绿肺带和田园风光带。同时,谋划打造国际健康小镇、乡村旅居小镇、假日休闲小镇、运动休闲小镇、美食小镇、田园小镇等6座特色小镇。
  “九提升”,则是将两带中的9个保留村按照乡村建设行动要求,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整体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村民满意度和幸福感。对未列入城市总体规划的14个村最终实现“9 5”(9个美丽乡村 5个特色小镇)格局。
  经开区将对农业、农村发展进行全面全域规划,重点编制“十四五”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规划、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美丽乡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东沙河治理规划的四大规划。重点建设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精准防贫监测管理平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平台等三大平台,以农业强、农村美,带动农民富。
  同时,经开区计划投资约296亿元,用于谋划实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乡村振兴项目8类31个,继续实施农村“路、水、净、院、绿、厕、美、亮”8项民生工程,提升乡村内涵和价值。
  作为重要农产品产区,经开区将培育省级知名品牌“新洁牌”肉制品和绿康莜麦产品、手工燕麦坊牌、资医堂牌燕麦产品地方农产品品牌,加大对“坊里香”系列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打造全区村集体经济农产品示范品牌。
  张家口经开区今年将推进“3 3 3”工程:围绕种植结构调整,建设3个农业公园;围绕产业发展,推进星空玫瑰园、智慧农业生态产业园、特色农业产业园3个项目;围绕示范村建设,打造张家坊田园小镇、流平寺运动休闲小镇、四杰屯国际健康小镇。
其他文献
一、“问题引领”的内涵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动学生思维力,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教学方式。2017年版《高中歷史课程标准》指出:指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设计应“以问题引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问题。”[1]  但在当
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子,透过它可以看到你的思想和灵魂。文章也应具有这样的一扇窗子,即“点睛”之笔。作为文章的眼睛,运用得好,能使文章生动传神,大放异彩。要想借点睛之笔助自己妙笔生花,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精雕细刻:    一、标题扣题,眉目传情    “题好一半文”,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那我们如何做到标题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呢?    1.巧用修辞。  修辞能增强说
“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1]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素养以史料为载体,对史料进行准确解读,是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前提条件。当前教学实践中,对历史史料的准确解读,不仅是学生的一大瓶颈,对教师来说,在对史料的解读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选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答案与材料没有逻辑关系”等模棱两可的说法。历史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人文社会学科,运用
30年前,一张《大眼睛》照片,让资助贫困孩子上学的希望工程,引发全民关注。  苏明娟,出生于安徽贫困山区金寨县张湾村。她那张“大眼睛”照片,呈现了贫困孩子“想上学”的渴盼。这个女孩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希望工程是一项资助贫困孩童上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公益活动。苏明娟在希望工程资助下,读完小学、初中,还上了高中,考入安徽大学。  在义务教育及希望工程的支持下,苏明娟的幸运,在中国大地,被不断复制。九
因为历史视域与现实视角的时空差异、個体差异,历史想象会出现偏差或者难以实现。要真正做到与前人处于“同一境界”,就要避免用今人的“后见之明”来看待过去的人和事。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时刻拥有一种与前人平等对话、为前人设身处地、将过去的人和事置于具体的环境中看待的方式,具备一种历史主义看问题的眼光。[1]笔者尝试以学生理解能力为视域从四个层面探究历史“境界”:以时间空间为经纬,聚焦现象(事件),让学生“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1]法国画家雅克·路易斯·大卫(1748-1825)横跨大革命前后,“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以古罗马精神意蕴来描绘伟大的时代,把艺术灵感根植于时代洪流之中,创造了革命征程与艺术人生交织的传奇。  呼唤英雄——启蒙光辉的拥趸  大卫出生于法国中产
“新能源车位里停的都是燃油车,充电桩近在咫尺,我们就是用不了!”近日,四川绵阳市多位新能源车车主向媒体反映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车位频繁被燃油车占用的问题,“这种不合理现象,为啥长期没人管?”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然而,一些新能源车主因为充电车位被燃油车“霸座”,找不到充电桩而发愁的现象并非个例。如此现象考验着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现实生活中,许多地方不是没有充电车位,而是被少数燃油车霸占
这是一所镇属中学,但她的学生金牌等身,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不到2000人的学生中有近30个冠军;她的高考文化科成绩比不过其他重点学校,但她的体育特长生还没出校门就被预订,一些大学的校长早早地就跟学校打招呼:“要留人!”   她就是位于享有“儒林乡”美誉的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九江中学九江分校。    特色教育的美丽变身    在两年前,九江分校是另一番景象。据校长姚安介绍,九江分校属于普及型农村高
笔者在第22课实际教学中产生疑问。本课知识点较多,包含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明的多样性,体系繁杂,知识点纵横交错。在过去的旧版教材中甚至以一单元的形式来讲解,如今却被容纳在一课时中。但仅仅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角度去归纳罗列,这样简单的处理,新课程标准该如何呈现,历史立意何在?  “既然历史在不断地纵向和横向发展中,已经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历史,那么,研究历史就必须以世界为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历史概念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包含对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原因的解释,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2]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离不开历史概念的教学,新高考、新材料、新情境下,学生对材料读不透,审题出现偏差,很大程度上是对概念不理解。本文尝试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