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上承小学,下启高中,对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之路甚至生命历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可谓语文教学中的半边天,在初中阶段的组织必须得到科学有序、规范细致、长期坚持的落实,才能有效衔接高中阶段的更大范围、更高强度、更具深度的课外整本书的阅读。
如何使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保持昂扬的阅读激情、锤炼钢铁般的阅读意志呢?我们通过十多年阅读教学实践,找了一些较为有效的门径,归纳起来是“五个开始”。
一、从教师开始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离不开学生听说读写的结合,其中课外阅读教学尤为重要,却常被忽视。最近人教版将每学期的阅读书目规定为6本,其中2本必读书目,4本选读书目。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往往一学期结束了,很多学生的书本还是新的。
那么为什么课外阅读不能成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不读书呢?最大的根源在于教师。启功先生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引导学生读书,教师首先要自己读起来。我们提出师生共读的倡议,并制定了具体的阅读计划,不贪多求快,只求突出重点,打好底子,细嚼慢咽、读有所获。例如初二上学期,我们重点阅读了两本书《昆虫记》和《红星照耀中国》,效果不错。
我们的具体做法可概括为“用教师的深阅读引领学生的深阅读”:以前阅读,我们会圈画有意思的片段和重要语句;但是现在阅读,我们强调在段落旁边作批注,每一页都要做批注,但一般只做情节的批注,偶尔做人物性格、表现手法、细节意义等,并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写在旁边。比如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剧社”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第一个短剧叫《侵略》,以一九三一年满洲一村庄为背景,幕起时日军到达,把不抵抗的中国军队赶走。第二幕中,日本军官在一个农民家设宴,把中国人当作椅子坐,喝醉了酒侮辱中国人的妻女。”可以简要批注概括为:红军表演日本人“侵略”,宣传革命,巧妙激发斗志。这样的深阅读既为自己理解文本做足功夫,也为接下来给学生示范与督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从每天开始
阅读是一件令人神往的事,但也是一件极难坚持下去的事。刚刚开始推行课外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我们布置学生每天回家阅读30页,效果不好;后来又布置20页,收效甚微。我们还尝试让学生周末回去,只看50页书,做好批注,不再布置其它作业,结果还是发现学生要么读得浮光掠影、生吞活剥,要么根本不读,一问三不知。后来,我们调查、倾听学生的心声,反思课外阅读作业布置的合理性,最后形成共识,提出了课外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主张:课外阅读不能急功近利,苟无必要,毋增实体;确有必要,踏实做好。
每天的阅读数量是多少?现在我们和学生协商,每天的阅读量是10页纸,当然这也是老师每天规定的阅读量。为什么是10页,而不是20页呢?一方面,对学生而言,他们还有其它学科的学习任务,任务太重,很多人就会马虎阅读或放弃阅读;另外一方面,对老师而言,老师每天10页纸的阅读量不重,容易操作,轻装简从,方便考核学生。怎么考核呢?后文详解。自从实行了每天10页的阅读量之后,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而且经得住考核。逢到双休,总共布置20页纸,效果也很好。
三、从方法开始
虽然调整了学生每天的阅读数量,得到了多数同学的认可实施,但是启动每天阅读计划时,起初效果并不理解,学生的阅读考核质量不太理想。有几位成绩较好的同学,也说自己看书了,但是记不住。有的同学说,当天记住,过几天似乎就忘了。这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怎样让学生阅读之后能够记住呢?
1.动笔读书。每天的阅读质量怎么保证呢?我们仔细研究了一下,原来,奥秘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发现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没有动笔的习惯,加上有些书的内容确实比较深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个时候还是要靠教师的及时正确的引导。因为怎么动笔墨也是有讲究的,直接圈画一些有趣的、重点的句子,效果不显著。经过琢磨,我们发现最好的加深记忆和理解的阅读方法就是上文提到的批注:概括事件法。这种方法特别好,它能将一本书读薄。试想一下,每一页都有三句话概括,以后翻到该页,读批注的几句话就能勾起曾经阅读的印象,使你立即想起这一页讲的是什么,而不需要再经过扫视,然后才能得知。
2.榜样示范。我们将自己阅读批注的书,给学生传阅;还将读过的且有批注点评的书拍成照片,上传到班级QQ群里分享给学生看。但是仍有学生偷懒,有学生不会,我们又利用早读时间、课间巡视,教学生批注、概括的方法。我们认为提升课外阅读质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至关重要。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我们给了学生一个结构:“什么人,做什么事”,找准核心人物,梳理主要情节,学生一下子就读懂了、读透了。学生慢慢有了感觉,读完一节都要纠结,要思考,才在旁边批注。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阅读批注了字迹,就认定他真读实批了而轻易放他过关,而要拿着自己的书,比照学生的书,防止学生应付差事。因为多了思考,多了批注,所以学生每天的10页纸,相当于20页纸。换言之,阅读要的不仅是数量,更要是质量。
3.勇于坚持。我们很少讓学生去做摘抄,那样会败坏学生阅读的兴致。再说,有现成的书在那儿,何必要抄呢?如果觉得它好,就高声朗读几遍,或者干脆背诵下来岂不更好?但阅读成果是需显性表现的,让学生学会概括,这也是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紧密衔接的一个核心措施,许多学生现代文阅读做得很差的原因,就是不会准确概括。我们将概括能力作为课外阅读的核心能力来长期训练,而且请注意——概括某一节的内容,是引导学生概括力,也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从学生的考试数据中反映出来,这种方法真的卓有成效,值得坚持下去。
四、从命题开始
怎么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呢?每天出好阅读题。教师和学生一样,每天认真读完10页,只不过要比学生提前读10页纸。紧接着教师还要做两件事:首先筛选10页较为重要的,而且学生只要读过书,就能记住的事件,以问答题的形式,做成一张PPT问答题共四题左右,然后在第二张PPT上呈现答案。 比如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红小鬼”章节,我们设计的题目是:(PPT呈现)
①少年先锋队“模范连”的孩子多少岁?
②红小鬼姓名,十分愛整洁,爱惜自己的声誉,向斯诺重申自己的名字。
③少年先锋队员检查旅客路条,谁因为没有路条差点被抓?
(默完后成互批,PPT呈现答案)
①少年先锋队“模范连”的孩子12-17岁?
②红小鬼向季邦,十分爱整洁,爱惜自己的声誉,向斯诺重申自己的名字。
③少年先锋队员检查旅客路条,彭德怀因为没有路条差点被抓。
再比如阅读《昆虫记》,布置学生看完《娇小的赤条蜂》后,我们出了这样四道简单题目:
①赤条蜂黑肚皮上围着一条(红)腰带,所以得名。
②赤条蜂不会随意扔掉巢穴旁边的沙粒,这沙粒做什么用?(沙粒比洞口稍大,盖在洞口做一扇门)
③赤条蜂给毛毛虫打针,神奇在哪里?(都打在毛毛虫的神经中枢,使之麻木,却不会死掉)
④赤条蜂在毛毛虫的颈部刺下第一针,突然躺倒在地,不停地打滚,像在垂死挣扎,它在干什么?(庆祝胜利)
总之,这些题目都是非常简单而重要的,我们只是验证学生是否看书,慢慢地让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五、从“算账”开始
初中学生的阅读力,我们觉得核心是概括能力;而阅读历,主要体现为每天每本书的阅读总结表扬、分数汇总,阅读的明细账做得越细,阅读的效果就越好。
1.提前告知学生计算方法。我们在举行“师生每月同读一本书”的活动之初,就明确告知学生,阅读考核办法采用明确的“算账”法,即计算本班学生每天的阅读分数,具体算法如下:采用10分制,三道题就是3、4、3计算,即答对一题得3分,答对两题7分;四道题就是2、3、2、3,即答对一题2分,答对两题5分。这样方便计算总分和平均分。因为有分数这样显性的因素,所以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2.教师每天当场考核。第二天语文课始,当场考核,当场互批,当场订正。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前一天看的10页名著内容,第二天必须用1分钟默完,1分钟互批,1分钟订正,所有时间不超过3分钟,绝对不能冲淡正式上课。所以习题比较重要,但答案比较简单。另外当场订正,也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正确答案的记忆,防止第一错误印象对学生的影响。
3.及时反馈考核结果。阅读决不应该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就去执行,阅读应该是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点成长。所有的阅读作业,我们会用15分钟左右批改,为什么速度如此之快呢?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已经互批并且订正,根据订正多少,我们能及时得出学生分值。请注意,每一次的阅读考核分数都呈现在学生作业本的封面上,写成一竖行——这叫“巧借封面法”。我们一看学生作业封面,①10②7③10④3,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成绩。当天批改完成,用一分多钟,及时向学生反馈阅读情况。学生优秀,大声表扬;学生进步,夸上一句;成绩3分或0分者,请进办公室,朗读10分钟,补完前一天的读书任务。每天雷打不动的阅读默写,加上偶尔一两位同学的补读,很少有学生打擦边球、钻空子。没有空子可钻,我们和孩子们的阅读长征就如火如荼地继续进行着。
4.让学生互算阅读总数。500页的一本书,我们要读1个半月,这时,每个学生的阅读分数就出来了。请学生互相算分数,核算每个同学总计多少分。然后登记分数,计算全班阅读平均分是多少,并将阅读分数公布。对于坚持读书的,给予“物质”表扬,送一本书,题上勉励的话,学生很开心。学生的考试分数不公布,但是阅读分数,我们会将表格张贴在家长QQ群里,让家长心中有数。这样家校联合,更好的督促鼓励学生读书。
六、从演讲开始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的阅读已经得到落实,那么学生的说又该怎么与阅读结合呢?我们从每天课前的一分钟演讲开始。请注意,请学生上台演讲,我们不太提倡讲故事,因为讲故事太简单,没有挑战性。试想一下,我们按照学号进行演讲,全班40个同学,每节课一位同学,40个同学,两个月轮到一次,那么无论如何,学生也应该脱稿,演讲一篇背诵下来的优秀散文或论述文。阅读要和背诵相结合,我们主张学生脱稿演讲那些经典的文章片断,或将经典文段摘抄整合,形成自己的文章。从实践来看,我们觉得这种脱稿“演讲”很有成效。当然我们也曾看一位同事,让学生阅读《长征》,然后请学生上台演讲,演讲的内容就是《长征中的英雄》,这种方式也比较好。由此可见,读写的结合,还可再做许多精彩的文章。
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一文中说:“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1]让学生拥有丰实的课外阅读,无疑是最美的生命化妆。为了保证学生每天至少读10页,教师也必须读10页,并且出4道小题,做成PPT检查。这就是我们的主要做法,虽然简单,但我们以“五个开始”为抓手,坚持了十几年课外阅读实践。我们认为阅读对于老师、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一次精神的“长征”,不能让一个人掉队。同时,如果课外阅读只停留在自由阅读,没有师生同步、课内外互补的检测与交流,整本书阅读的效果是无法保证的。即便是学生有兴趣读,也无法进行规范细致的积累,这就是很多学生读了不少书而语文成绩却不见长的原因。阅读“长征”,我们一起走!
注释:
[1]林清玄.生命的化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5,1-2.
田慧兰,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教师。
如何使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保持昂扬的阅读激情、锤炼钢铁般的阅读意志呢?我们通过十多年阅读教学实践,找了一些较为有效的门径,归纳起来是“五个开始”。
一、从教师开始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离不开学生听说读写的结合,其中课外阅读教学尤为重要,却常被忽视。最近人教版将每学期的阅读书目规定为6本,其中2本必读书目,4本选读书目。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往往一学期结束了,很多学生的书本还是新的。
那么为什么课外阅读不能成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不读书呢?最大的根源在于教师。启功先生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引导学生读书,教师首先要自己读起来。我们提出师生共读的倡议,并制定了具体的阅读计划,不贪多求快,只求突出重点,打好底子,细嚼慢咽、读有所获。例如初二上学期,我们重点阅读了两本书《昆虫记》和《红星照耀中国》,效果不错。
我们的具体做法可概括为“用教师的深阅读引领学生的深阅读”:以前阅读,我们会圈画有意思的片段和重要语句;但是现在阅读,我们强调在段落旁边作批注,每一页都要做批注,但一般只做情节的批注,偶尔做人物性格、表现手法、细节意义等,并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写在旁边。比如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剧社”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第一个短剧叫《侵略》,以一九三一年满洲一村庄为背景,幕起时日军到达,把不抵抗的中国军队赶走。第二幕中,日本军官在一个农民家设宴,把中国人当作椅子坐,喝醉了酒侮辱中国人的妻女。”可以简要批注概括为:红军表演日本人“侵略”,宣传革命,巧妙激发斗志。这样的深阅读既为自己理解文本做足功夫,也为接下来给学生示范与督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从每天开始
阅读是一件令人神往的事,但也是一件极难坚持下去的事。刚刚开始推行课外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我们布置学生每天回家阅读30页,效果不好;后来又布置20页,收效甚微。我们还尝试让学生周末回去,只看50页书,做好批注,不再布置其它作业,结果还是发现学生要么读得浮光掠影、生吞活剥,要么根本不读,一问三不知。后来,我们调查、倾听学生的心声,反思课外阅读作业布置的合理性,最后形成共识,提出了课外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主张:课外阅读不能急功近利,苟无必要,毋增实体;确有必要,踏实做好。
每天的阅读数量是多少?现在我们和学生协商,每天的阅读量是10页纸,当然这也是老师每天规定的阅读量。为什么是10页,而不是20页呢?一方面,对学生而言,他们还有其它学科的学习任务,任务太重,很多人就会马虎阅读或放弃阅读;另外一方面,对老师而言,老师每天10页纸的阅读量不重,容易操作,轻装简从,方便考核学生。怎么考核呢?后文详解。自从实行了每天10页的阅读量之后,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而且经得住考核。逢到双休,总共布置20页纸,效果也很好。
三、从方法开始
虽然调整了学生每天的阅读数量,得到了多数同学的认可实施,但是启动每天阅读计划时,起初效果并不理解,学生的阅读考核质量不太理想。有几位成绩较好的同学,也说自己看书了,但是记不住。有的同学说,当天记住,过几天似乎就忘了。这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怎样让学生阅读之后能够记住呢?
1.动笔读书。每天的阅读质量怎么保证呢?我们仔细研究了一下,原来,奥秘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发现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没有动笔的习惯,加上有些书的内容确实比较深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个时候还是要靠教师的及时正确的引导。因为怎么动笔墨也是有讲究的,直接圈画一些有趣的、重点的句子,效果不显著。经过琢磨,我们发现最好的加深记忆和理解的阅读方法就是上文提到的批注:概括事件法。这种方法特别好,它能将一本书读薄。试想一下,每一页都有三句话概括,以后翻到该页,读批注的几句话就能勾起曾经阅读的印象,使你立即想起这一页讲的是什么,而不需要再经过扫视,然后才能得知。
2.榜样示范。我们将自己阅读批注的书,给学生传阅;还将读过的且有批注点评的书拍成照片,上传到班级QQ群里分享给学生看。但是仍有学生偷懒,有学生不会,我们又利用早读时间、课间巡视,教学生批注、概括的方法。我们认为提升课外阅读质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至关重要。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我们给了学生一个结构:“什么人,做什么事”,找准核心人物,梳理主要情节,学生一下子就读懂了、读透了。学生慢慢有了感觉,读完一节都要纠结,要思考,才在旁边批注。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阅读批注了字迹,就认定他真读实批了而轻易放他过关,而要拿着自己的书,比照学生的书,防止学生应付差事。因为多了思考,多了批注,所以学生每天的10页纸,相当于20页纸。换言之,阅读要的不仅是数量,更要是质量。
3.勇于坚持。我们很少讓学生去做摘抄,那样会败坏学生阅读的兴致。再说,有现成的书在那儿,何必要抄呢?如果觉得它好,就高声朗读几遍,或者干脆背诵下来岂不更好?但阅读成果是需显性表现的,让学生学会概括,这也是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紧密衔接的一个核心措施,许多学生现代文阅读做得很差的原因,就是不会准确概括。我们将概括能力作为课外阅读的核心能力来长期训练,而且请注意——概括某一节的内容,是引导学生概括力,也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从学生的考试数据中反映出来,这种方法真的卓有成效,值得坚持下去。
四、从命题开始
怎么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呢?每天出好阅读题。教师和学生一样,每天认真读完10页,只不过要比学生提前读10页纸。紧接着教师还要做两件事:首先筛选10页较为重要的,而且学生只要读过书,就能记住的事件,以问答题的形式,做成一张PPT问答题共四题左右,然后在第二张PPT上呈现答案。 比如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红小鬼”章节,我们设计的题目是:(PPT呈现)
①少年先锋队“模范连”的孩子多少岁?
②红小鬼姓名,十分愛整洁,爱惜自己的声誉,向斯诺重申自己的名字。
③少年先锋队员检查旅客路条,谁因为没有路条差点被抓?
(默完后成互批,PPT呈现答案)
①少年先锋队“模范连”的孩子12-17岁?
②红小鬼向季邦,十分爱整洁,爱惜自己的声誉,向斯诺重申自己的名字。
③少年先锋队员检查旅客路条,彭德怀因为没有路条差点被抓。
再比如阅读《昆虫记》,布置学生看完《娇小的赤条蜂》后,我们出了这样四道简单题目:
①赤条蜂黑肚皮上围着一条(红)腰带,所以得名。
②赤条蜂不会随意扔掉巢穴旁边的沙粒,这沙粒做什么用?(沙粒比洞口稍大,盖在洞口做一扇门)
③赤条蜂给毛毛虫打针,神奇在哪里?(都打在毛毛虫的神经中枢,使之麻木,却不会死掉)
④赤条蜂在毛毛虫的颈部刺下第一针,突然躺倒在地,不停地打滚,像在垂死挣扎,它在干什么?(庆祝胜利)
总之,这些题目都是非常简单而重要的,我们只是验证学生是否看书,慢慢地让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五、从“算账”开始
初中学生的阅读力,我们觉得核心是概括能力;而阅读历,主要体现为每天每本书的阅读总结表扬、分数汇总,阅读的明细账做得越细,阅读的效果就越好。
1.提前告知学生计算方法。我们在举行“师生每月同读一本书”的活动之初,就明确告知学生,阅读考核办法采用明确的“算账”法,即计算本班学生每天的阅读分数,具体算法如下:采用10分制,三道题就是3、4、3计算,即答对一题得3分,答对两题7分;四道题就是2、3、2、3,即答对一题2分,答对两题5分。这样方便计算总分和平均分。因为有分数这样显性的因素,所以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2.教师每天当场考核。第二天语文课始,当场考核,当场互批,当场订正。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前一天看的10页名著内容,第二天必须用1分钟默完,1分钟互批,1分钟订正,所有时间不超过3分钟,绝对不能冲淡正式上课。所以习题比较重要,但答案比较简单。另外当场订正,也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正确答案的记忆,防止第一错误印象对学生的影响。
3.及时反馈考核结果。阅读决不应该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就去执行,阅读应该是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点成长。所有的阅读作业,我们会用15分钟左右批改,为什么速度如此之快呢?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已经互批并且订正,根据订正多少,我们能及时得出学生分值。请注意,每一次的阅读考核分数都呈现在学生作业本的封面上,写成一竖行——这叫“巧借封面法”。我们一看学生作业封面,①10②7③10④3,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成绩。当天批改完成,用一分多钟,及时向学生反馈阅读情况。学生优秀,大声表扬;学生进步,夸上一句;成绩3分或0分者,请进办公室,朗读10分钟,补完前一天的读书任务。每天雷打不动的阅读默写,加上偶尔一两位同学的补读,很少有学生打擦边球、钻空子。没有空子可钻,我们和孩子们的阅读长征就如火如荼地继续进行着。
4.让学生互算阅读总数。500页的一本书,我们要读1个半月,这时,每个学生的阅读分数就出来了。请学生互相算分数,核算每个同学总计多少分。然后登记分数,计算全班阅读平均分是多少,并将阅读分数公布。对于坚持读书的,给予“物质”表扬,送一本书,题上勉励的话,学生很开心。学生的考试分数不公布,但是阅读分数,我们会将表格张贴在家长QQ群里,让家长心中有数。这样家校联合,更好的督促鼓励学生读书。
六、从演讲开始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的阅读已经得到落实,那么学生的说又该怎么与阅读结合呢?我们从每天课前的一分钟演讲开始。请注意,请学生上台演讲,我们不太提倡讲故事,因为讲故事太简单,没有挑战性。试想一下,我们按照学号进行演讲,全班40个同学,每节课一位同学,40个同学,两个月轮到一次,那么无论如何,学生也应该脱稿,演讲一篇背诵下来的优秀散文或论述文。阅读要和背诵相结合,我们主张学生脱稿演讲那些经典的文章片断,或将经典文段摘抄整合,形成自己的文章。从实践来看,我们觉得这种脱稿“演讲”很有成效。当然我们也曾看一位同事,让学生阅读《长征》,然后请学生上台演讲,演讲的内容就是《长征中的英雄》,这种方式也比较好。由此可见,读写的结合,还可再做许多精彩的文章。
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一文中说:“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1]让学生拥有丰实的课外阅读,无疑是最美的生命化妆。为了保证学生每天至少读10页,教师也必须读10页,并且出4道小题,做成PPT检查。这就是我们的主要做法,虽然简单,但我们以“五个开始”为抓手,坚持了十几年课外阅读实践。我们认为阅读对于老师、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一次精神的“长征”,不能让一个人掉队。同时,如果课外阅读只停留在自由阅读,没有师生同步、课内外互补的检测与交流,整本书阅读的效果是无法保证的。即便是学生有兴趣读,也无法进行规范细致的积累,这就是很多学生读了不少书而语文成绩却不见长的原因。阅读“长征”,我们一起走!
注释:
[1]林清玄.生命的化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5,1-2.
田慧兰,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