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量词“枚”古义复活现象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mid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现代汉语量词“枚”出现了诸如“帅哥/神人一枚”的超常搭配。这些用法与其在古汉语中的用法一脉相承,体现出词义复活的现象。文章论述了量词“枚”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并试图运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其古义复活的原因,探求其发展规律。
  【关键词】:枚;古义复活;演变;原因
  “枚”在汉语里是一个古今通用的量词。它产生于汉代,发达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到了近代汉语,则呈现出一种萎缩的趋势;发展到今天,现代汉语只继承了古代的某些用法,其使用范围也大大缩小了,而且多限于书面语言。研究量词“枚”的历史,探求它的发展轨迹,有助于了解和认识量词的发展规律。
  一、量词“枚”的产生
  “枚”在最初本是名词,《说文解字》中将“枚”解释成“枚,干也”。毛传:“枝曰条,干曰枚”,这里“干”指的是“细小的树枝”的意思。由“枚”的这一本义引申出其他义项。《左传·襄公十八年》:“左骖迫,还于东门中,以枚数阖”,这里的“枚”指“马鞭”。“枚”也有“凡,逐一”之意,古代用占卜法選官员,逐一占卜,称为“枚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枚”名词向动词变化的端倪。“枚”还被用作长度单位,即一分。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出“枚”由名词向量词又近了一步。
  “枚”字产生的准确时间目前学界倾向产生并成熟于汉代。虽然在先秦典籍《墨子》一书中有数例。但据张万起先生查证,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尚书》、《周易》、《左传》、《战国策》等十几部文献中,均未发现有量词“枚”的用例。故如果量词“枚”产生于先秦时代,就不应该孤立地只出现在《墨子》一书中,更不应该只出现在少数一两篇中。
  二、量词“枚”被广泛使用
  “枚”作为量词高度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在汉魏六朝,“枚”字的应用甚广,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看“枚”字的应用范围。
  (1)须一物辄造九十枚。(《宋书·明帝纪》)
  (2)此处有百枚小塔。(《佛国记》)
  (3)常煮鸡子十枚已内帐中。(《神仙传》九卷)
  (4)又有大钱二枚,犹见在衣条。(《高僧传·释经篇》)
  (以上例句均选自刘世儒的《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一书)
  本文只列举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枚”作为量词的部分例证。还有很多文本未一一列举,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量词“枚”被普遍地使用,而且使用范围之广,类似于现代汉语中量词“个”。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量词“枚”的应用已经达到了一种“泛用”的程度了。
  三、量词“枚”使用范围的缩小
  唐宋时期,量词“枚”的使用范围比起魏晋南北朝时代已经日渐缩小。专用量词的不断出现,使量词的分工更加明确,“枚”原来所表示的单位不断地被新的专用量词所替代。最能说明量词“枚”呈衰落趋势的是长篇小说《红楼梦》。该书作量词用的“枚”只出现了一次。这一次还是沿袭传统用法,在一副药方中列举药物时使用的:
  于是写了方子,递与贾荣,上写的是: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土炒 云苓三钱……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大枣二枚。(《红楼梦》第10回,106页)
  以上材料可以证明,在近代汉语的晚期,“枚”已经是不太活跃的量词,和中古汉语比起来,它的发展呈萎缩趋势。
  汉语发展史上,量词“枚”是否能够用来指称人呢?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指出,“枚”是意义非常广泛的单位词,可以指无生之物,也可指称动物,只是不能指称人类,张万起认为,量词“枚”可以指称人,并举例如下:
  (5)雨中有小儿八九枚,堕于庭前。(《述异记》卷下)
  (6)有女一枚年十八,有妖一洞号三绝,撇下年老志诚的爷。(杨景贤《西游记》第十一出)
  可见量词“枚”在历史上是可以用来指人的。只是用例并不多见,使用频率较低,也没有成为“枚”的习惯用法。后来,由于“枚”的称量范围逐渐缩小,以至于现代汉语已不见“枚”修饰人的用例。所以“枚”修饰人的用法其实并不新,只能算是复活。
  四、量词“枚”在现代汉语中的用例
  (一)量词“枚”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搭配
  《现代汉语词典》对量词“枚”的解释是:“跟‘个’相近,多用于形体小的东西”。据谢冰凌基于“北大CCL语料库”中的用例所做的统计,“枚”可用于搭配奖牌、武器、花、针、小型圆形和球形事物。所以词典的释义比较符合语言实际。我们更赞成陈紴从的说法:“现在,只能用‘枚’来称量的事物大概只有火箭了。其他如邮票、钉子、奖章、针等,虽然也可以用‘枚’称量,但是,它们同时也使用其他量词,而且使用其他量词的频率比使用‘枚’更高”。这接说明,“枚”在现代汉语中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但是其搭配能力是相当有限的。
  (二)“枚”在现代汉语中的超常搭配
  但是,近年来媒体语言中却出现了不少超出上文所提及的用法,如以下用例:
  (7)家朵出口日本优质双面洗碗海绵擦超值5枚入(在臣家居专营店);
  (8)多功能塑料衣架米奇晾晒架/晒衣架/晒鞋架三色三枚装(柠檬家居);
  (9)真空压缩袋一共5枚,请快快拨打订购电话。(杭州生活频道“好易购”栏目2012年5月1日)
  (10)立威廉,怎么看都是帅哥一枚吧,不过相比于明道、阮经天沸沸扬扬的绯闻,立威廉可称得上是绯闻绝缘体。(《新快报》2010年3月1日)
  (11)对比词典释义、北大CCL语料库的事实和现实中媒体语言的用法,我们不难发现:量词“枚”的搭配对象大大扩展了。显然,这些都是词典和从前的学者们的研究中所没有提及的,是一种“超常”搭配,但这并不是新产生的,而是与古汉语和方言有着传承关系的。
  五、量词“枚”超常搭配产生的原因
  量词“枚”古义复活的原因有:第一,历史因素。汉语具有允许该词进入的内在机制。汉语系统内部,“枚”在历史上曾有修饰人的用例,是其复活的潜在因素。   第二,社会因素。网络媒体为其“复活”提供了条件,这一用法最初可能出现在各种网络论坛,如“觅若干枚帅哥共同烧烤!”而后,开始向纸媒以及其他网媒蔓延。;第三,心理因素。“枚”古义的复活满足了人们的某些心理需求。舍弃“个”、“名”、“位”等修饰人的量词,而用“枚”让人耳目一新,且略带几分形象色彩,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追新求异的心理。第四,方言因素。网络用语中许多備受推崇的新词,大量来源于方言。“枚”的超常用例的出现也不能排除方言影响。例如,《中国方言地图集·词汇卷》第194条:海南省琼海市现在同时使用着“枚”和“个”作为个体量词。湖南省蓝山市仍然使用着“枚”作为“个”的个体量词。正是这些原因使得这类“枚”的古义用法得以复活。
  六、结语
  综上所述,量词“枚”的搭配对象从古到今经历了一个从宽到窄的过程,如今却又出现了从窄向宽的演变。随着时代的进步,那些死亡了的词义或搭配会受外界刺激而突然重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就目前的语料来看,“枚”有进一步泛化的趋势:
  (12)这时有几位女观众瞅准时机,跑上舞台鲜花,并顺便“熊抱”了小沈阳一把,更有一位女粉丝趁机在他脸颊印上香吻一枚,惹得“惊喜”的小沈阳大喊:“你别走!”(“百合网”2009年11月24日)
  (13)送你一枚童话。(《羊城晚报》2010年5月18日)
  这类使用于抽象事物的搭配在古汉语中未曾出现。这说明了泛化是一种趋势。另外,“枚”在电视广告语中的出现,也表明它呈现出一种向口语扩散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紴.从“枚”与“个”看汉语泛指性量词的演变[J].语文研究, 2002(1).
  [2] 张万起.量词“枚”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J].中国语文, 1998(3).
  [3] 曾柱.“枚”的扩张[J].语文建设, 2010(10).
  [4] 耿冬妮.浅谈量词“枚”[J].参花<文化世界>, 2013(2).
  [5] 谢冰凌.量词“枚”古义复活现象浅析[J].语言艺术, 2013(2).
  [6] 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 2004.
  [7] 曹志耘(主编).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M].商务印书馆, 2008.
其他文献
【摘要】:岭南书法虽然源远流长,但是纵观岭南书派,能书之人少之又少,作为书法里程碑式的人物,有三:一是唐朝的张九龄(678—740年);二是南宋的崔与之(1158—1239年);三是明代的陈献章(1428—1500年)。崔与之上距张九龄大概500年,下距陈献章约有265年,所以明朝人认为,几千年间,张九龄、崔与之和陈献章是岭南书法史上的三座分水岭。  【关键词】:二王;茅笔;茅龙笔;吴门书派  一
期刊
【摘要】:在进行翻译批评时,翻译作品的文本类型是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其中最特别的往往是歌曲翻译,因为要考虑到吟唱的特点,翻译往往更加困难。本文着重分析了著名翻译家、语言学家赵彦春的《菊花台》英译本,在翻译类型学的视角下进一步理解歌词翻译的批评标准。  【关键词】:歌曲翻译;文本翻译;英译本  文本类型决定翻译批评标准,这是德国著名学者凯瑟琳·赖斯在其《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中提出的观点。她认为,
期刊
【摘要】:本文以生态翻译学及其核心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依托,研究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并结合电影《老炮儿》中的部分对白及其英译本,探析影视字幕英译工作者运用“三维转换”的方法,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多维度“适应”,获得“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品,从而实现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生态平衡的过程。  【关键词】:生态翻译;整合适应选择度; 《老炮儿》  一、生态翻译学  (一)
期刊
【摘要】:日本語の中で副詞がたくさんある。特に程度を表す副詞もかなりある。本文ではその中の「なかなか」について具体的に例文を上げて、一つずつ分析していきたいと考えられている。『新明解』によると、その性質、状態が予期していた以上で、その人の印象に残るものがあることを表す、と解釈されている。しかしながら、実例として使う場合にはいろいろ特別な例も出てくるはずである。本文はまず語彙的制約から検討して、また
期刊
【摘要】:沉浸式设计的理论简述:关于沉浸( Immersion)一词,《设计的法则》中提到,早在199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发现,人们在阅读、运动、艺术和音乐创作、工作、玩耍中常会有沉浸体验,即提出了心流的理念。沉浸就是让人专注在当前的目标(由设计者营造)情境下感到愉悦和满足,而忘记真实世界的情境。沉浸理论,又名心流理论,是指当人
期刊
【摘要】: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作为一种社会性现象级别的工作,从古至今一致存在着,并且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不断变化,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分不清文化发展工作和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区别,将两者相互混淆,从而忽视了纯粹的基础文化建设工作,这对我国整体的群众文化团队建设有着很严重的影响,所以加强群众文化团队的建设这一问题从意识形态上必须引起重视,
期刊
【摘要】:本文利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武穴市魏垸社区的“接菩萨”习俗进行了调查,大致记录了此地“接菩萨”习俗的仪式流程,并对武穴市的“接菩萨”习俗进行了简单的社会功能分析。文章提出,武穴市的游神习俗具有娱乐、文化传承、宗族认同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武穴市;“接菩萨”习俗;仪式;社会功能  魏垸社区“位于市区西北,境内有佛教圣地——探花庙、下马观、永丰寺……因魏家垸大而出名,故名为魏垸村”
期刊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然而,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历史文化名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本文首先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进行了简述,然后提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要以“重本”为基础,注重文物建筑功能的继承与创新,新城开发与旧城区有机统一的思想。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有机统一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国家,在过
期刊
【摘要】:从宗教学角度浅析藏、汉、印生肖的来源,宗教环境下的十二生肖研究追根十二只动物缘何被选定,以及排名如何来。  【关键词】:生肖;宗教;文化   一、十二生肖  在中国的历法上有十二只年兽依次轮流当值,即十二生肖,是由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所组成,在多个国家和民族被广泛使用。  二、 对藏族、汉、印生肖来源的浅析  藏族、汉族、印度具有完全一样的十二生肖,更神奇的是连
期刊
【摘要】:根据对河北省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互为基础关系,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对传统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延续和发展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希望对有关部门和人员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新型城镇化;传承发展  河北省《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提出坚持“文化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延续发展脉络,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风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