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市“接菩萨”习俗的田野调查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dsi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利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武穴市魏垸社区的“接菩萨”习俗进行了调查,大致记录了此地“接菩萨”习俗的仪式流程,并对武穴市的“接菩萨”习俗进行了简单的社会功能分析。文章提出,武穴市的游神习俗具有娱乐、文化传承、宗族认同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武穴市;“接菩萨”习俗;仪式;社会功能
  魏垸社区“位于市区西北,境内有佛教圣地——探花庙、下马观、永丰寺……因魏家垸大而出名,故名为魏垸村”。[1]魏垸社区的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整个社区由7个自然垸组成,分别是魏家垸、细陈高、大屋边、新屋下、吴家坳、程家咀、崔家山,“耕地面积987亩,627户2637人……社区姓氏有:翟、魏、张、金、吕、宋、陈、刘、闵、程、吴、郭、苏……社区境内有五园门业有限公司、页岩砖厂、城北气站、鄂东氧气制造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年创税收200多万元,村营收入50万元。”[2]魏家垸村村民的收入大多以外出务工为主,家家修的都是三层小洋楼,由此看来村民生活比较殷实。“接菩萨”,亦可称请神、游神,“迎佛、抬佛、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人们在喜庆节日里诸如元宵,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神像抬出来游街,认为只有让神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才保佑四方百姓。”[3]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菩萨”,既包括佛教的偶像,也包括民间诸神。武穴市的“接菩萨”习俗,是鄂东“一种具有浓厚地方文化色彩的民间习俗,它以一系列的仪式来体现村民的的民间信仰和宗族认同。”本文以武穴市魏垸社区为个案,来探讨“接菩萨”习俗的社会功能。
  一、“接菩萨”习俗的相关流程
  魏垸社区的“接菩萨”活动一般在正月举行,所以其准备工作只能在年前进行。主要由各个垸的带头人聚集在一起开会,商量各垸之间“接菩萨”的顺序,避免发生争执。
  “接菩萨”仪式一般先从第一个自然村开始,从寺庙里接出菩萨,再依次轮流到每一个自然村。一个庙里或寺里的菩萨由几个自然村供养,那么这个寺里的菩萨就被其供养的村接走,依次轮到,直到几个供奉菩萨的村都接过后,再由顺序最后的那个村将菩萨送回庙里来供奉。2016年“接菩萨”习俗活动在魏垸社区从正月初三开始,首先从探花庙和永丰寺接出菩萨的是郭任十六垸的村民,在该垸停留一夜后,正月初四,菩萨由程家咀村接走。在程家咀村停留了两夜,到正月初六,大屋边村民来接走菩萨。依次往下,正月初七在新屋下村,初八在吴家坳村,初九在陈高湾,初十在崔家山村,十一在却家桥,十二在枣树林,十三、十四、十五这三天,菩萨都在魏垸村停放。到十六,由魏垸村村民将菩萨送回庙里。作为一种仪式活动,武穴市的“接菩萨”习俗有其独特的流程和礼节,经过访问陈高塆(细陈高)的陈容轩[4]老人,我们对其流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根据陈容轩老人的讲述,我们了解到:陈高塆接菩萨在每年正月初九,这天村里老少男丁很早起来,以敲锣为号,总共三道。第一道,唤醒‘接菩萨’成员起床。第二道,催促成员在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集合。第三道,成员集体动身前往菩萨所在村接菩萨。村民在去接菩萨的路上不需要敲锣打鼓和燃放鞭炮,直到村民到达菩萨所在村。到达后,由陈高塆陈熙云老人主持菩萨交接仪式,老人先给菩萨上一炷香,再给菩萨作揖磕头。随后,陈高塆所有接菩萨的成员依次给菩萨磕头,礼成,方可将菩萨接往本村。一般接菩萨仪仗队中有中西两班乐队,规模不大,中式乐队以传统乐器为主,主要有腰鼓,大鼓,碰铃,唢呐;西式乐队中有西洋鼓、长号等乐器。走在队伍最前面是端著贡品的三位男丁,其后紧跟着的是举着六面旗幡的举旗人,再往后是由四位成年男子抬着的菩萨,菩萨旁边有一位举着佛幡的男子。紧着的是一位挑着四位纸质道教神仙的男子,再后面则又是由四位男子抬着的菩萨。最后是乐队,乐队后面跟着的是一起去接菩萨的村民,有大人,有小孩,但都以男子为主,女子很少。沿途鞭炮声不断,因为每家每户村民都会准备鞭炮迎接菩萨。接菩萨的队伍抬着菩萨绕着整个村子走一圈,最后到达村里的公共祠堂(村子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在早就立好的香案上摆上水果、糕点等贡品,然后举行祭拜活动。村民们在菩萨面前跪拜作揖,说着讨好菩萨的吉利话,祈求菩萨保佑家人来年平安、健康、无病无灾。到了晚上,会有村里几位老人留在祠堂守夜,主要是‘接香’,原因是侍奉菩萨的香火不能断。根据习俗,只有等到村里村民全部拜完菩萨,才能将菩萨送走。所以,有时候菩萨在村里停留的时间不止一晚,依据每个村里的具体情况来定。直到下个村到来接走菩萨,这个村的整个‘接菩萨’仪式才算是完整落幕。今年的正月初九,陈高塆“接菩萨”活动办的尤为隆重。陈高塆村民每家每户都准备了香案,并把菩萨请到了自己家里,绕着香案转一圈,祈求降福、消灾。
  二、“接菩萨”习俗的主要礼节
  “接菩萨”习俗活动的主要礼节包括执幡、放鞭炮、献贡品、绕村落、守夜、捐香钱等几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民间性。
  1、执幡
  仪仗中执的幡分为两种,一种是旗幡,用的是大型的三角旗,其上绘有不同形态的龙图案,旗幡颜色以红、黄为主。另一种幡为佛幡,更为准确点应将其称为“幢幡宝盖”,颜色为明黄色,上面同样绘有龙形图案。值得一提的是,仪仗队不仅执幡,且在执幡者前面,有两人分别举着“回避”、“肃静”两个木牌,这点倒与古代官员出行颇为相似。仪仗队中还设有锣鼓队,不仅有传统的碰铃、腰鼓,另外还有西洋鼓、长号等乐器。随着队伍的前进,中西音乐交替并伴随着阵阵歌声,甚是热闹。
  2、放鞭炮
  放鞭炮这个仪式只有在接菩萨回村的路上才举行。据当地的老人讲述,在去接菩萨的途中是不需要放鞭炮的,具体原因,老人并没有讲明。至于在接菩萨回来路上燃放鞭炮则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接菩萨的队伍代表本村准备了鞭炮,从接到菩萨的那刻起,隔一段时间放一次鞭炮,目的是代表本村迎接菩萨。另外一种情况是接菩萨村的村民每家每户准备鞭炮,当接菩萨队伍从门前经过时则点燃鞭炮,表示欢迎菩萨降福。   3、献贡品
  献贡品是接菩萨活动中的一个仪节。一般除了接送菩萨的村出资供献外,各个接送菩萨村的村民也会出一些水果、糕点等作为贡品敬献给菩萨。一来表示对菩萨的敬意,祈求菩萨庇佑,二来当该村祭拜结束后,这些由村民供奉的贡品是由谁供奉最终也是由供奉的村民拿回家,民众的普遍心理是敬奉给菩萨、受过香火的贡品,人吃了可以消灾,不生病。一般村民通常以常见的苹果、柑橘、橙子等水果为贡品,糕点也以寻常的酥糖、油面为祭。这些祭祀品都用端盘装载,由村出资的祭品,有专门的人端着,在接菩萨的活动中走在队伍最前,而村民自己敬献的贡品则是等到菩萨接到村后再供奉到供案上,受香火。
  4、绕村落
  从别的村将菩萨接到本村来,首先要将整个村子绕一圈,意思即为菩萨把整个村子锁住,保佑这个村一方平安。比如有些村民做了新房子,也要抬着菩萨从新房大门进,绕一圈再出来。这是民众一种心理现象的表现,表示向菩萨招财、要福,保家人安康。
  5、守夜
  当将菩萨接进村里,并在村里的祠堂安放好后,村民开始挨家挨户轮流祭拜。菩萨当晚要在村里停留一晚,晚上会由村里辈分高的、有威望的老人守夜。守夜主要是为了“接香”,直到菩萨被下个村接走,不能让敬奉菩萨的香火断。守夜的形式一般都是大家围着火堆烤火、聊天或者在火堆旁玩牌。另据当地老人讲,如果上个村村民,在当天没有祭拜完的,那么必须要等上个村全员祭拜完成后,下个村才能去接。所以,有时候,“菩萨”也可能停留两天到三天。比如,2016年村民所接的“菩萨”在魏垸村的公共祠堂就停留了三天,原因是该村比较大,人口多,其中以金、吕,张三姓为主,所以,菩萨停留的时间要长些。在这三夜里,则分别由金、吕、张这三姓轮流守夜。
  6、捐香钱
  魏垸社区境内共有三个庙宇,分别是永丰寺、下马观、探花庙。平常这几个庙的修缮及供奉菩萨的费用都是由其自然村资助。正月村民将菩萨接到村中,当天夜里,该村村民除了要去敬香祈福外,还需捐香钱。香钱并没有规定额度,各家按心意来给。如2016年,正月十四到十六魏垸村接菩萨,金、吕、张三姓轮流祭拜。正月十三由金姓村民守夜,当天捐香钱的册子上记着金姓村民捐的香钱,最高的捐有100元,最低的是10元,中间20-50元不等。另外两夜,吕姓、张姓的村民守夜,其捐的香钱份额也都与金姓村民的差不多。
  三、社会功能
  武穴市“接菩萨”民俗活动在武穴民间流传由来已久,它的组织方式以民间自发为主,官方几乎没有参与。对于这种迎神习俗,历来学者褒贬不一。一类观点认为这是封建迷信,应该加以贬斥、不能任其发展。另一类学者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家教育的普及,民众早已接受了科学的力量,既然“接菩萨”这类习俗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至今,那么就必然有其合理性。在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为了控制民众的思想,积极推行这类活动的举办,在这里,此类习俗活动属于封建迷信的范围,我们的确该贬斥它。但如今,新社会并不存在这种情况。这类习俗如今的社会功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娱乐功能。如今,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及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现今武穴市“接菩萨”活动所体现的功能主要是娱乐功能。值得特别强调的是现在一般是在正月举行“接菩萨”的活动,虽然在过年期间,民众所祈求的是家人平安健康,来年行大运,带有原始的祈福消灾的遗存,但是,像祈求来年丰收,抬菩萨以驱蝗虫这样的祈求已差不多消失。“……在宗教心态颇为随意、信仰仪式不甚规范的中国民间,所有的民间信仰活动都是在自然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常常伴随着狂欢和诙谐。民众借助他们自身建构的‘神圣空间’里的信仰活动,来舒展心灵,调节生活。”[4]所以,当下,“接菩萨”民俗活动的存在对于当地百姓来说,主要作用在于娱乐。第二,文化传承功能。“民间信仰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样式,也是他们进行文化创造的有效空间。民间信仰与民间文化永远处于难解难分的胶合状态,在某种情况下,民间信仰甚至是作为民间文化发展的内驱力而存在。一种民间信仰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携带着依附于他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来。于是,民间信仰就成为传统文化的储存库。……比如,民间信仰中的‘和合、公正、安居、乐业、财富、健康、长命、消灾、避祸’等精神诉求蕴涵或洋溢着强烈的‘生生不息’和‘自强不息’的意识,这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此外,民间信仰中还保存了大量的故事、神话、音乐、舞蹈、美术、雕塑、戏曲等丰富的传统文化形式……”[4]民俗活动承载着民间信仰。武穴市“接菩萨”民俗承载着武穴市民众的信仰,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文化传承功能。在仪式中民众正月去“接菩萨”所祈求的财富、健康、消灾等等,这些精神诉求体现了中华传统精华:生生不息、自强不息……另外在我们采访中,还采集了一些关于禅宗四祖真身起火自焚的传说,这样的传说在文献典籍中很难发现,但他却流传于民俗活动中。第三,宗族认同功能。随着改革开放,东南沿海一带的繁荣发展使得内地农村年轻人涌向东南沿海大城市形成“打工潮”,从而农村出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现象。平常这些青壮年都外出务工,只有在过年期间才会回到家乡,而武穴市接菩萨习俗,凝聚了各村宗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让各个姓氏成员有了一种向心力,使得他们拥有了共同的信念,承认了共同的神灵,从而增强了各宗族成员的凝聚力。而且,各个姓氏内部村民自发捐香油钱,也是宗族认同的一种表现。
  最后,由于“接菩萨”习俗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活动,难免会出现争执的情况,前面有提到为避免这样的状况,通常各垸带头人在年前开会制定“接神”顺序。这突出了乡村内部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值得肯定。但不能避免的是,接菩萨习俗中有小部分老一辈的人士仍抱有迷信的思想,当然也存在着一定治安隐患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同时更需要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与严密的防范!
  注释:
  [1]资料来源:刊江办事处魏垸社区村情村史篇展览,查阅时间2016年2月22日。
  同上。
  [2]资料来源:百科好搜,网址:http://baike.haosou.com/doc/3121411-3289913.html,查阅时间2015年12月15日。
  [3]访谈对象:陈容轩,男,67岁,退休小学教师;访谈时间:2015年7月16日;访谈地点:陈高垸陈容轩老人家里;访谈人:裴双双、房树仁、蔡霞
  [4]向柏松.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4页.
  [5]向柏松.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3页.
  参考文献:
  [1]向柏松.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周大鸣,潘争艳.年例仪式与社会功能——以粤西电白县潭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8卷第2期.
  [3]宾长初.信仰·仪式·狂欢:广西西江流域迎神赛会习俗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0卷第5期.
  [4]萧放.尚巫·重道·敬神·事鬼——湖北民俗信仰多元性论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其他文献
【摘要】: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观念的转变,对旅游文化产业的产品需求也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要想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需求。本文就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旅游产品;开发  0.引言  随着旅游市场的开发,旅游品牌的
期刊
在读到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新1版)《宫之奇谏假道》这篇文章时,有几处结合书中的注释也不容易读懂。特意查了些资料,希望能对更好地读懂这篇文章有些益处。  1.桓、庄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  原注:偪,近亲而又给与威胁。  句中的“唯”字没有解释。在王引之的《经传释词》解释说:“惟(唯),犹‘以’也”,王引之的解释不甚明了,那么我们可以
期刊
【摘要】:在《历代书法论文选》所收录的有关书法历代理论名篇中,绝大部分文章是以学书的角度所作。这些文章中不仅阐述了学书的具体方法,同时还从各种角度体现了古人的学书观和审美观。这些文章不仅是当代人与古人书法交流的媒介,同时,也是古代书法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状况的再现。本文根据《历代书法论文选》所收录的古代书论作为资料,浅显的谈一谈对“意在笔先”的理解,个人认为,“意”是书写之前的一切想法与追求,而“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广场舞也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出现,并且给人民带来了积极正面的影响,成为目前我国人民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广场舞也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笔者将进一步去研究以及分析与广场舞相关的文化究竟会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简单介绍广场舞文化  事实上,广场舞是通俗的说法,其还有健身舞以及街边舞这
期刊
【摘要】:岭南书法虽然源远流长,但是纵观岭南书派,能书之人少之又少,作为书法里程碑式的人物,有三:一是唐朝的张九龄(678—740年);二是南宋的崔与之(1158—1239年);三是明代的陈献章(1428—1500年)。崔与之上距张九龄大概500年,下距陈献章约有265年,所以明朝人认为,几千年间,张九龄、崔与之和陈献章是岭南书法史上的三座分水岭。  【关键词】:二王;茅笔;茅龙笔;吴门书派  一
期刊
【摘要】:在进行翻译批评时,翻译作品的文本类型是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其中最特别的往往是歌曲翻译,因为要考虑到吟唱的特点,翻译往往更加困难。本文着重分析了著名翻译家、语言学家赵彦春的《菊花台》英译本,在翻译类型学的视角下进一步理解歌词翻译的批评标准。  【关键词】:歌曲翻译;文本翻译;英译本  文本类型决定翻译批评标准,这是德国著名学者凯瑟琳·赖斯在其《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中提出的观点。她认为,
期刊
【摘要】:本文以生态翻译学及其核心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依托,研究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并结合电影《老炮儿》中的部分对白及其英译本,探析影视字幕英译工作者运用“三维转换”的方法,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多维度“适应”,获得“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品,从而实现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生态平衡的过程。  【关键词】:生态翻译;整合适应选择度; 《老炮儿》  一、生态翻译学  (一)
期刊
【摘要】:日本語の中で副詞がたくさんある。特に程度を表す副詞もかなりある。本文ではその中の「なかなか」について具体的に例文を上げて、一つずつ分析していきたいと考えられている。『新明解』によると、その性質、状態が予期していた以上で、その人の印象に残るものがあることを表す、と解釈されている。しかしながら、実例として使う場合にはいろいろ特別な例も出てくるはずである。本文はまず語彙的制約から検討して、また
期刊
【摘要】:沉浸式设计的理论简述:关于沉浸( Immersion)一词,《设计的法则》中提到,早在199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发现,人们在阅读、运动、艺术和音乐创作、工作、玩耍中常会有沉浸体验,即提出了心流的理念。沉浸就是让人专注在当前的目标(由设计者营造)情境下感到愉悦和满足,而忘记真实世界的情境。沉浸理论,又名心流理论,是指当人
期刊
【摘要】: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作为一种社会性现象级别的工作,从古至今一致存在着,并且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不断变化,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分不清文化发展工作和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区别,将两者相互混淆,从而忽视了纯粹的基础文化建设工作,这对我国整体的群众文化团队建设有着很严重的影响,所以加强群众文化团队的建设这一问题从意识形态上必须引起重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