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归园田居》诗的自然美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159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诗人。在两晋南北朝那绮靡的形式主义诗风弥漫诗坛之际,他以自然朴素、清新隽永的现实主义诗作,打破了玄言诗的统治局面,扩大了诗歌题材,开了山水田园诗之先河,在诗歌史上确立了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归园田居》诗,直承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题材上一反玄言诗的空洞说教,在艺术手法上一反淫靡绮丽的形式主义诗风,创造了自然清新的新诗风。当我们读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句时,不只觉得作者的身心复得返自然,而且觉得诗歌这种艺术形式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上也都复得返自然了。
   直抒胸臆的抒情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一个原因。这在陶诗中是很突出的,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脱口而出,不粉饰,不做作,有什么说什么,把坦荡荡的胸怀和盘托出。完全是久别重逢的老友于深夜促膝谈心的口气,不像道学家的谈玄说理、莫测高深,也不像那腐儒讲学的掉书袋,更不像形式主义诗歌的卖弄才华。难怪历代不少评论家都说陶公非写诗,直抒胸臆而已。
   素描图画般的写景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二个原因。陶诗一反当时诗人的绮丽雕饰风格。“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完全用的是白描手法,把自然景物有所选择地罗列到读者面前,这点很像杜诗“穿花蝦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那样清新、自然而富有情趣。似大匠运斤,不留痕迹,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给人以负重若轻、事半功倍的感觉。他写村落的远景,没有从具体的颜色、形状、地势、大小等方面去着笔,只用“暧暧”这个重叠词加以修饰。写墟里烟,也没有状其颜色,只是用重叠词“依依”去描绘。这还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因为村落和墟烟的颜色原本就没有什么出色之处。但是作者对桃李榆柳描写却似乎有点难以理解。桃红柳绿是极鲜明的颜色,桃红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称,柳树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名句,这是比陶为晚的唐人名句,比陶为早的有《诗经》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都从颜色着墨。陶诗却没有写颜色,只是写出了桃李榆柳的位置及其和房屋的关系,这不有点反常吗?这是反常,也是独创。比如一幅素描画,没有五颜六色,浓墨重彩,只有几笔淡淡的素描线,但是由于画工技艺高超,画出了素描对象的神韵和生气,这就使欣赏者受到感染和启发,调动自己过去的感受经验,从这无颜色的画面中看出颜色来,从而加深了对画面的了解,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我们读上面几句陶诗,眼前就浮起了比诗句字面所写要广泛得多的画面,村落那远离繁华的荒凉景象,背山傍沟的地势,房屋墙院的颜色等都透过“暧暧”这昏暗的字眼,经过联想而清晰地显露出来。青蓝色的墟烟徐徐上升,郁郁苍苍的榆柳,娇艳妩媚的桃李也都历历在目,甚至那浓郁的桃花的香气也似乎闻到了。这犹如一幅好的素描画,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再创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回头再看原诗句时,更觉得它是那么的自然朴素。
   贴切浅显的比喻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三个原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把自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急切盼望“复得返自然”的心情比作怀念旧林的羁鸟,思归故渊的池鱼,这无疑是既形象贴切,又浅显易懂的。首先,鸟和鱼是人们习见的动物,以此为喻容易被人理解,这是浅显易懂处。其次,在人们心目中,鸟和鱼是酷爱自由的动物,在中国传统的诗词中多次写到他们:杜诗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工对,毛泽东词中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名句,还有我们所熟知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句名言,无一不是正面写鱼鸟之自由。陶渊明“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的诗句也是正写。但是“羁鸟”“ 池鱼”却是反写鸟鱼之不得自由。他不写长空中的鹰,也不写微风中的燕,而是写被羁绊不得自由的鸟;他不写嬉戏清流中的鱼,也不写出没湖面的鱼,而是写从深渊中打捞出来放入浅池中的鱼。把酷爱自由的鱼和鸟放入池与笼中,使其不得自由,它们的苦恼怨恨是人们可想而知的,以此来比喻“性本爱丘山”的诗人“误落尘网中”的心情是非常恰当的,也是形象鲜明的。
   口语化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四个原因。“我麻日以长,我土日以广”,“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欢来苦夕短”,“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句子都是与当时的口语非常接近的,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也能一看就懂。有些诗句,对后代有着明显的影响,如孟浩然诗句“把酒话桑麻”,谚语“欢来苦夕短,寂寞恨更长”等都是从陶诗中继承发展而来的。陶诗的口语化还表现在对民歌诗句的改造和引用上。例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就是从汉朝乐府民歌“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稍加改造而承继来的。作者只对原诗改动了两个字,为了押韵调整了一下先后次序。两个字的改动可看出陶诗的口语化倾向。
  
其他文献
“绿色”,是自然的颜色,健康的颜色,和谐的颜色。象征着春天和希望,象征着生命和活力,象征着一种返璞归真、自然的和谐境界。如今,“绿色”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词语,“绿色”已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精神的象征。而“绿色”一词运用于教育领域,则衍变为一种教育思想,一种人文化的教育,一种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引发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思考,我们应该给学生怎样语文课堂?我们应该创设
期刊
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如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合作学习呢?   一、小组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是充分发挥学生伙伴的作用,引导伙伴尽自己所能给对方精神上的鼓励和学习上的帮助,及时进行生活、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让彼此充分体验身边伙伴的关爱,能够更加勤奋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例如在《两
期刊
我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为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定向、定量、定度的让学生自己讲语文课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益的。它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让学生讲语文课的可行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不仅要给学生以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要训练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既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
期刊
一、考情分析  压缩语段题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测试内容,能力层次为D级。历年的高考题中都有这类题型,如果把作文看作扩展的话,压缩语段仍将继续出现。  二、考点诠释  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段甚至一句话。它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快速阅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题型大致有:拟观点;拟电报稿;拟标题;拟一句话新闻;概括主要内容等。  三、解题指导  
期刊
语文专题训练是语文学科知识的运用、检测、整理和总结,能够针对性地反映学生们对某一专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强化学生们的知识记忆,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专题训练要力求科学有效,单纯的练和讲是不能达成这个目标的,因此更需要学生们自觉积极参与,杜郎口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本文探讨的就是基于教学实践的语文专题训练中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策略。   我们在教学实
期刊
佛说:爱是一盏灯,照亮别人,也温暖自己。捧一颗爱心上路的人,一生也都将生活在爱里。  ——题记   今天,同事打电话说到体委“献血”,我一听“献血”精神亢奋,一直都想献血,可每次都因为情况特殊而未能如愿以偿,这次机会一定不能再错过。把各项工作安排妥当,我急忙跑到采血点去完成这项光荣的使命。   九月的正午,太阳并不是很热,在我前面排队的有十来个人,大家的热情都很高。我填完表、量完血压、拿了表进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学生写完作文以后要修改,既要考虑作文内容,又要考虑语言文字表达,把自己的作文改得更好些。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改和互改能力呢?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作前“三问导写”,作后“三问导改”   学生作文草稿拟好后,要求学生根据板书上的三个问题(要写什么?为什
期刊
诗歌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艺术的灵魂;特别是古代诗歌,她是历史给予后人的宝贵财富。她能提升语言,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开发思维,健全人格。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足见诗歌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代诗歌更应该发挥出独特作用。  考察现状,古诗教学却存在着观念陈旧、形式单调的问题。在教学中,往往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反复咀嚼后的强行灌输,缺少学生主动探求,使他们失去了学诗的乐趣。
期刊
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成功的细节背后,是作者体物入微的观察和审美能力,是一种思想、情感的深厚积淀,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技巧。如果说思想是一篇记叙文的灵魂,那么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则可以说是记叙文血肉丰满、立体可感的关键了。   1.细节描写有细微才有血肉   细节,犹如人体之血肉,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那么细节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送来枫叶蝶。正所谓“一花一世
期刊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