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降伏天花病魔

来源 :科学大众(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vs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历史上,多次记录过天花大规模流行的悲惨情景。公元846年,在入侵法国的诺曼人中间,突然爆发了天花,天花病的流行使诺曼人的首领只好下令,将所有的病人和看护病人的人统统杀掉。1555年,墨西哥天花大流行,全国1 500万人口中,死了200万人。16~18世纪,欧洲每年死于天花病的人数为50万,亚洲达80万人。有人估计,18世纪内有1.5亿人死于天花。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人类历史上最后一名天花病人,来自“非洲之角”索马里的牧民——阿里·毛·马林被治愈了。从此,地球上再也没有发现天花病了。
  天花在全世界的灭绝,要感谢英国一个乡村医生,他就是爱德华·琴纳。
  
  幼时立济世之志
  
  1749年5月17日,琴纳出生在英国伯克利镇。这个小镇只有几千人口,一直保持着纯朴的民风。他的父亲是当地的牧师,不仅乐善好施,为人正直,而且善于讲道,排解人们心中的郁闷,因此深受镇上居民的爱戴。居民们也很喜欢小琴纳,他不仅机灵活泼,而且兴趣广泛,在父亲的教导下,对音乐、诗歌等非常感兴趣,尤其爱看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他总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看书上。琴纳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这样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度过的。然而,就在他刚刚上小学时,镇上爆发了一场来势凶猛的传染病——天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而侥幸没有被病魔夺去生命的人的脸上,也都遗留下难看的麻子。这场不幸深深震撼了小琴纳的心。学习医术,日后治病救人的志向深深地在琴纳心中扎下了根。
  13岁那年,父母送琴纳到一位有名的外科医生卢德洛那里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琴纳勤勉地学习,帮助卢德洛医生护理病人达10年之久,具备了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诊疗知识。1769年,卢德洛推荐琴纳到伦敦圣安德鲁大学,跟那里的名医约翰·亨特学习。勤奋好学的琴纳没有辜负启蒙恩师的期望,两年后,他就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毕业考试,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
  当时的医学学生是非常受人尊敬的,找一份高薪的职业非常容易。然而,琴纳却放弃了导师给他推荐在伦敦的一份工作,毅然返回了家乡。回故乡去,为乡亲们治病!这就是琴纳当时最大的心愿。多年来,他始终无法忘记童年的惨痛经历,并时刻记着家乡人民至今仍然没有摆脱天花等疾病的折磨。
  
  奶牛场女工的启示
  
  1772年夏天,琴纳在故乡的镇上开设了一家诊所,一边行医,一边研究治疗天花的办法。
  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这种传染病起病急骤,潜伏期不长。它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和循序成批出现的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等皮疹,最后常常给病人遗留下终生不能褪去的瘢痕,严重的还往往致人于死命。当时,绝大多数的欧洲人都得过天花,只是轻重不同,因为它的毒性无法控制,近5亿的患者当中,死亡的人就多达1.5亿人以上,就连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也难逃噩运。
  每年都要发生好几次天花的大规模流行,使琴纳感到难以应付。眼看着一批又一批的患者死去,许多容貌俊美的男男女女变成难看的麻子脸,他心急如焚,天花的防治研究工作变得更加急迫了。
  有一次,乡村里有检察官让琴纳统计一下几年来镇里因天花而死亡或变成麻脸的人数,他挨家挨户地去寻访天花病人及其家属,认真做着笔录,抽取血液的样本,然后将这些材料仔细地进行整理归类,并做比较研究。不久,他发现所有被调查的病人,感染上天花病都是一次性的,患过天花病的幸存者,再也不会得第二次天花病。另外,他还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感染上天花,但惟独那些在奶牛场工作的挤奶女工,却没有人死于天花的记录。挤奶女工告诉他,牛也会生天花,只是在牛的皮肤上出现一些小脓疱,叫牛痘。挤奶女工给患牛痘的牛挤奶,也会传染而起小脓疱,但很轻微,一旦恢复正常,挤奶女工就不再得天花病了。琴纳想,或许得过一次天花,人体就产生免疫力了。挤奶女工得了一次轻微的天花,就有了对天花的免疫力了。于是,琴纳开始研究用牛痘来预防天花。20多年过去了,他终于想出了一种方法,从牛身上获取牛痘脓浆,接种到人身上。
  1796年5月的一天,琴纳从一位挤奶姑娘的手上取出微量牛痘疫苗,接种到一个8岁男孩的胳臂上。不久,种痘的地方长出痘疱,接着痘疱结痂脱落。一个多月后,琴纳在男孩胳臂上再接种人类的天花痘浆,竟没有出现任何天花病征。试验证明:他已经具有抵抗天花的免疫力,琴纳的假设被证实了,琴纳为搞清男孩还会不会得天花,又把天花病人的脓液移植到他肩膀上。事实证明,男孩再也没有得天花。
  
  妙手降病魔
  
  琴纳终于成功了!1798年,琴纳在一篇名为《接种牛痘的原因与效果的调查》的论文中,毫无保留地公布了他的研究结果。他把这篇论文呈送给了当时英国科学界的最高管理机构——皇家学会。非常遗憾的是,学会的人根本不相信像琴纳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医生能有如此惊人的发现,他们拒绝承认琴纳的“种牛痘”技术,这样就错过了将这一成果及时推广、实际运用的大好时机。更严重的威胁来自教会,教会里有人指责说:“接触牲畜就是亵渎造物主的形象,”“接种天花乃是谎言。”新闻界也趁火打劫,有的记者写道:“你相信种牛痘的人不会长牛角吗?”“谁能保证人体内部不发生使人逐渐退化成为走兽的变化呢?”报纸上出现了这样耸人听闻的消息:“某人的小孩开始像牛一样地咳嗽,而且浑身长满了毛!”“某些人开始像公牛那样的眼睛斜起来看了。”
  尽管如此,琴纳并没有灰心丧气。他发现,牛痘的疫苗只有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使人获得有效的免疫力。一年之后,琴纳自己出资刊印了他的研究论文,并无偿地向社会各界人士分发,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一时之间,“种牛痘,防天花”成了世人瞩目的重大新闻!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英国皇室成员都接受了琴纳治天花的办法。为了进一步鼓励人们接种牛痘,1803年,在伦敦成立了以琴纳名字命名的皇家医学协会,会长就是琴纳。此后,琴纳提出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推广“种牛痘”技术。在短短的8个月内,在英国国内由天花引起的死亡率下降了2/3以上。政府为了表彰琴纳的贡献,奖给他2万英镑,琴纳将这笔钱全部投入到进一步防治天花病的研究工作中去。
  在琴纳的不懈推动之下,英国陆海军部队规定,每名士兵必须接种牛痘疫苗。后来德国、法国、俄国等国也相继仿效,在全民中推广。到了今天,接种牛痘疫苗已经是人们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一件事。这是人类消灭的唯一一个传染病。
  
  开免疫学之新风
  
  回首医学发展史上的这段历程时我们不难发现,通过接种牛痘来防治天花病,并不是琴纳的首创。早在公元5世纪时,在中国就有了从患轻度天花病人身上获得免疫能力的尝试,甚至还有人想到用病人疱疹中的浆液进行接种。后来,这种做法又传到俄国、土耳其、朝鲜和日本等地。1817年英国贵族玛丽·惠特尼·蒙塔古又把这种做法引入英国。然而,由于这种做法非常直接,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有相当多接种天花病毒的人,并不是只患上轻微的天花,而是染上了严重的恶性天花,不死即伤。所以,这种防治天花的做法在琴纳之前并没有能推广使用。
  牛痘免疫并不是琴纳的发明,但是,从人类历史的角度,从天花病症的可怕流行性来看,琴纳对人类生存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绝无仅有的,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对天花病进行预防、治疗的人。
  琴纳几乎将他一生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对疾病的抗争之中。他发明了一种几乎为世人忘却的疫病防治方法,并把它用于人类对传染病的征服当中。他不仅率先征服了危害人们多年的天花病,而且从此开创了医学一个新领域——免疫学。他使人类医学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人们可以看见通往更新高度的大道的广阔前景:总有一天,一切传染病都将得到预防。1881年,炭疽病的疫苗被发现;1885年,狂犬病的疫苗被发现;1891年,抗白喉毒素的血清被发现;1920年,防结核病的卡介疫苗被发现、推广使用,等等。
  历史有时总喜欢开玩笑。当世人给予琴纳极高的评价时,英国医学界却因琴纳在评职称的口试中拒绝回答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经典医学理论而没有授予他教授席位。琴纳对此却并未感到丝毫的遗憾。因为他所追求的服务于人类的目的已经达到,作为一名医生所能得到的他也已经得到。1823年1月24,琴纳在故乡去世,享年74岁。人们称誉琴纳这位普通的乡村医生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和生命拯救者,并深情地称他为“母亲、孩子、人民的恩人”。
其他文献
把车开上轮渡的时候,秋生终于松了口气。这是夜间最后一班轮渡,要是赶不上,那就只好等明天早上了。刚把车停好,轮渡就起航了。已经是夜里十一点,连续办了几天案子,秋生疲惫不堪。他打算去舱房睡上一觉,天亮到对岸,再开个把小时车就回S市了。回到S市他可没时间回家休息,还要赶紧去公安局向领导汇报。  可是,舱房里热得要命。这艘轮渡已经运营了二十几年,设备老化,空调聊胜于无。勉强睡了一会儿,秋生干脆起身,到甲板
引子  延门市市委常委会开了不到一个小时,主持会议的市委书记魏宏刚突然接到市委秘书长递过来的一个小纸条:  省领导在会议休息室有要事见你,请你宣布休会十分钟,然后马上到休息室与省领导见面。  市委书记魏宏刚接到条子看了一眼,琢磨了半天没吭声。此时主管教育卫生的副市长正在汇报有关工作,看样子还得十分钟才能结束。他本想问问秘书长是哪个省委领导来了,但秘书长放下条子已经离开了,此时正面无表情地站立在常委
没大脑,怎么活?  对于我们而言,没有大脑就活不了了,但海绵没了大脑,甚至没有任何神经细胞,都活得好好的,而且活得更轻松呢。  不止它,很多动物经过长时间的进化,都抛弃了一些在我们看来至关重要的器官。  你知道吗?人类有些器官没了也能活。不过有些器官看似无用,其实用处不容小觑哦。  “退休”的动物器官  当器官出现问题时,动物们会感觉身体很不舒服。不过有些器官似乎不那么重要,它们可能还待在动物身上
城里新开了一家全猪馆,去吃过的人都说奇香。奇香是方言,意为既能勾起味蕾深处的馋虫,大快朵颐后回味绵长,吃了又惦记着再吃。  奇香的信息源源不断地输送进王老师的耳朵。作为资深食客,王老师自然对此甚为惦念。只是无人请吃,自己又不想做东,再说自己掏钱去吃,再奇香也会吃不出感觉来,只好一等再等。好在时间不长,有学生家长找上门来请客,王老师就主动说去“奇香”一回。  奇香全猪馆店面不大。王老师一进厅堂,迎面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生了一个女儿。被封为永乐公主。这个公主,名虽为永乐,可从生下来到十四五岁,一直啼哭,没有安乐过一天。身子长得又瘦又小,面黄发焦,动不动就生病。李隆基贵为天子。对女儿的病却毫无办法。请了不少名医,吃了不少贵重药。仍无济于事。  孰料发生了安史之乱,李隆基带上杨贵妃仓惶出逃。永乐公主在乱军中与皇家失散。被贴身奶娘带到今日陕西沙苑一带。当时沙苑住着一位游乡道士。名叫东方真人,虽年过七
读衣向东的《重返汶川》(《啄木鸟》2018年第4期),是一个情感倍加磨砺的过程,我不得不跟随他的笔触重回十年前“5·12”汶川大地震的现场,经历亲人间猝不及防的生离死别、城市摧枯拉朽式的瞬间粉碎以及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绝望和渺小。幸运的是,作家由苦难出发却不迷恋苦难,而是在苦痛中生出一朵花来,让人拨开瓦砾见到了阳光、爱和希望。  “十年”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个数字或者脸上的一道皱纹,但对于经历过
2017年,对于天津公安来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2017年4月至7月,天津市公安局整体迁至新址,一个用高科技、高智能、高速度、大数据支撑的现代化警务模式在这里全面展开。  2017年8月,天津进入全运会时间。  2017年10月,天津进入十九大时间。  这无缝衔接的时间段,给天津公安出了一道神圣、庄严的历史性考题,它检验着这支久经战阵、敢打必胜队伍的政治忠诚、业务技能、快速反应以及为民情懷
他留意那个六十岁出头的老人差不多已经有半个月了。  那些天,他失业在家(主要是年轻气盛,对一些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外,大多时候都是躺在床上胡思乱想些不着边际的发财美梦。当然,有时也会透过玻璃窗,看看外面的风景。  在他出租屋的对面二楼,他注意到,每天,对面楼上的那个老人都要去阳台上侍弄那些花花草草。但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众多的花草中,老人偏偏对其中一盆花草照顾得特别上心,不但每
我们之所以把刘慈欣归入一流作家的行列,绝不仅仅在于他的科幻创意多么奇妙瑰丽、汪洋恣肆,还在于剔除科幻这件外衣之后,他的作品绝不是干瘪的一团,依然巍峨挺立、内涵丰满。譬如诗性的语言,拼贴式、绞索式等巧妙的结构,感人的艺术形象,复杂的内心描写,哲理的叩问探求,人性的独到发掘等,这些都不亚于主流文学的广度与深度,而这也使他超越了类型文学的限制,逐步走上中国当代文坛的核心位置。或许可以说刘慈欣的作品成于科
一  站在黄昏时分的卡萨布兰卡小镇前,莫高深深地吸了一口香烟,然后徐徐吐出。吐出的烟雾在空中盘旋了数圈后彻底消散不见。他看着那片虚空发呆:难道一个活生生的人也像这烟雾,说不见就不见了,连一点儿踪影都找不到?  名曰卡萨布兰卡小镇,其实和北非那个著名的港口城市,或者那部逼格很高的奥斯卡获奖电影,没有半毛钱关系,它仅仅是这座城市中有钱人趋之若鹜的一个居住区,一期接着一期开发,一期比一期卖得火。渐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