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之上彩云飞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rby2897028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工笔人物画技法》教材,从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我碾转数省,每当我主持系部中国画教材征订时,我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求任教人员注意选订这部著作。2000年夏天我调入湖南工作后,有了更多的机会向著作者—郑小娟老师请教,对她的人品与艺术有了更多直接的了解。
  郑小娟从艺五十年来,用自己对艺术不懈追求的那份真情,感动了读者,也感动了艺术自身。在她身上已经真正将自己的工作、生活、艺术实践融汇得难解难分。要真正读懂郑小娟的人品与艺品,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十分重要。
  第一,郑小娟的艺术为什么而作?郑小娟自小生长在洞庭湖边,以浩渺的湖水为伴,时常在“采莲的笑语中,听到粗野豪放的渔歌”,她那时候便开始热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中的人。后来因为社会发生变化,她又在大苗山生活了许多时日。湖水和山风的熏陶与启迪,使她将女性的温和与艺术的简洁大方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体现了水的柔情与风的直率。因此,她自1971年开始从事美术编辑工作以来,直至后来担任湖南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不管天下事、单位事、家中事,事事多繁多杂,她都没有放弃工笔画的创作和对艺术诸多问题的思考。她说自己的创作出于对艺术的真诚,“长期茶余饭后凭着自己的兴味作画”,这种作画犹如“散步在艺术的路上”。每当遇到难题和工作压力大,又不忍放弃这种追求时,她都能在内心平静地自答,“这是我生活的绿洲所在”!确实如此,郑小娟作为编辑人,几十年能坚持创作,并成为“湖南有代表性的画家,在全国工笔人物画中反映一个地域的风格,⋯⋯画中的装饰性风格,反映一个时期国内工笔人物画的走向”(陈履生评语)。如果没有这块胸中神圣的艺术绿洲,就不可能有今日工笔人物画的郑小娟。
  第二,郑小娟工笔人物画“工”“写”形式的形成。郑小娟工笔人物画从传统中走来,又具明显的中国文化意义和现代绘画意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传统工笔画的“工”中掺进了“写”的意味。
  


  我在1995年初一篇拙文中曾经提出过山水画“工写互合”的趋向(见《中国书画报》1995年春节版),但在工笔人物画中出现工写结合的形式尚不多见。某种意义上说,以意笔为主的人物画创作,局部添加工笔的技法更常见些。
  从郑小娟创作的《山雀》、《高高的石头墙》、《绿原》等作品中可以见到画家娴熟的驾驭技巧和难得的意境。郑老师坦诚地介绍了这种创作最初的想法: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的编务和行政事务中,时间的限制促成了自己“省略白描起稿,只用木炭点一下轮廓,便直接勾正稿,⋯⋯作画时更能随意发挥。”所以工写的缓疾与创作心理,都处在“绿洲上散步”的良好状态中,佳作便油然而生。
  第三,郑小娟在艺术创作中的思考。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曾经对中国艺术有过半个多世纪的影响。在国家未实行改革开放时,文艺界对它们望而生畏。改革开放后,适当地借鉴西方艺术中有益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的现代因素,是有助于与时俱进发展中国当代艺术的。
  然而,由于缺乏对西方艺术科学而辩证的分析评价,有的画家一味盲从、模仿西方后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将传统艺术一概排斥,结果造成“中国艺术西化”的趋向。有的理论家则只是热衷西方艺术理论的全盘照搬,没有将中国传统艺术在现当代的根本出路,放在自身发展的战略上,结果还是出现文与质的偏离、艺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
  郑小娟清醒地意识到弘扬民族文化与艺术传统的责任,自觉地以作品来印证中国工笔人物画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发展的旺盛生命力,在她的作品中成功地解决了近十几年来“中国的艺术向何处去”的问题。
  


  作为一位从传统文化和艺术语境中走过来的画家,郑小娟在创作中一直思考:传统工笔画怎样生存和发展?是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坚持出新,还是顺应所谓的现代艺术潮流,用那些虚假的东西去充当时代的“宠物”?郑小娟认为:那种貌似新潮的“现代艺术”缺乏真正的生命力,它们已经远离了中华优秀的艺术传统,只是一种艺术的影子,它们没有灵魂。因此,她与夫君姜坤先生一起,毅然选择了坚实的“爬山涉水”的旅程,告诫自己“山远路遥,行走不能过急,⋯⋯翻过一山又一山后,才开豁眼光和胸襟”。所以,五十年的艺术旅程,他们相互扶持、从容不迫,用沉着而坚实的步伐,走过艺术追求的每一月、每一年……
  


  《彩云飞》是郑小娟在2007年创作的一幅巨构。在宽达4米的画面上,十六位少女共同生动地舞动在一个欢快、彩云飞扬的世界里。五幅画面象征着她五十年的艺术追求,简洁、大方的人物造型和明快、喜庆的节奏预示着她将永远不停地行走在民族艺术的光明大道上。“艺术的绿洲”在郑小娟的心中!人们从这块“绿洲”上欣喜地感受到彩云飞的美丽!
  
  延伸阅读·参考书目
  《当代美术家画库·郑小娟卷》,郑小娟,天津杨柳青画社,1988年出版。
  《工笔人物画技法》,郑小娟,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出版。
  《郑小娟作品集》,郑小娟,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出版。
其他文献
导师推介语:  本文以渐江和倪瓒的山水画风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研究和平行比较等方法,就渐江与倪瓒山水画风格特征、画风成因、绘画美学思想、画风的影响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较研究。从比较学的角度对渐江和倪瓒的山水画风进行系统梳理比较。研究表明,在渐江对倪瓒的承传与演进中,二人对传统有着相似的技法承传,但是有着不同的心灵表达。本文力图综合比较二人画风的形成与文化和历史情境及个性之间的关系,这一比较是以渐江为
期刊
曹银虎  1975年生于江苏南通。200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我喜欢深夜,静静的,一个人,点上一支烟,看烟丝缭绕,变幻不定,思绪无穷。我喜欢听笔在宣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或舒或缓,或急或速,犹如一首首美妙的乐曲。  我迷恋点、线、面的无限组合,迷恋线条的方圆、粗细、长短、直曲,结构的险绝、平正,松紧、疏密,墨色
期刊
李永强  1980年生于河南郑州。200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      不管是笔墨功夫还是造型能力都距离“画家”这一称谓甚远的我,要在画家、美术理论家陈履生老师主编的杂志上堂而皇之的写上这么一段艺术创作感言,着实让小可诚惶诚恐,且自惭形秽。但囿于体例使然,故还是提笔写上一段驴唇不对马嘴的所谓的艺术创作体悟。  我是从事美术理论研究的,大学
期刊
张海鹏  1982年出生于四川泸州。2005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名言用在绘画事业上最为合适,无数的名家、大家都游历过中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胸中有了“山水”,笔上才会写出“山水”。我从故乡四川泸州来到广西学习和工作,作学生下乡采风时欣赏了美丽桂林漓江、龙胜梯田、石头古镇,游历了如画的桂平西
期刊
近时有关花鸟画的论讨,似颇为画界诸君所乐道。此中尤以第一届当代中国画论坛所论之“花鸟精神”,及年初北京画院珍藏之20世纪写意花鸟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所论之“花言鸟语”,为其代表。前者系依古代史家所列之“人物”、“山水”、“花鸟”三门,别之为论,希图经此共谋一“传承与创新”之新动议,架势不可谓不猛,然总健谈于往古之招式,未免显得过于“温柔敦厚”了些,拟古过之,断裂却有不足;后者历呈20世纪写意花鸟之存
期刊
施大畏(上海)  1950年生,浙江吴兴人。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78年调上海人民出版社任专职创作员,198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专职画师。现为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期刊
唐少峰  1973年生于湖南邵阳。200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为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小时候常看见学画画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背着画板,骑着自行车去郊外写生画画的身影;常偷偷地趴在窗户外看他(她)们在画室里画静物,画石膏像。还能将对面的模特画得像真的一样。便认为画家的生活一定是充满浪漫与潇洒,轻松与惬意的了。在艺术的天地里跋涉数年后,我体会
期刊
黎冰颖  1977年生于广西柳州。2007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为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黎冰颖是典型的才女画家,虽名叫冰颖,但却热情开朗,为人和善而容易相处,不俗的外表处处透露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灵气。  她多次深入少数民族集中的山区,积累素材、体会生活,探南丹、游三江、行德峨、走龙胜,与少数民族人们的深入接触、交流,使艺术家对少数民族人物
期刊
苏凌云  1979年生于广西桂林。2005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为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画的画意、画境,浑厚的艺术魅力自成一体,传统在恒久的时间中慢慢积淀,成为有迹可寻的法度。前人在精神世界上已经创造了一个精神上的自由王国,达到了很高的层次,在绘画传统上的完善,达到很高的精神文明。体会古意,接触传统,是体会其中韵味、意
期刊
陈忠志 1935年生于广西贵港市。1951年考入广州华南人民文艺学院,1953年调入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56年毕业,同年分配到西北艺术学院任教。现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