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红楼梦一生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in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闲话红楼一语 意象象征
  《红楼梦》就是这样充满象征主义色彩的意象群落,小说由大观园等一系列意象群组成辉煌的宫殿,时间的流逝,人物的命运,都在宫殿的背景下展开。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核心建筑。虽然荣国府、宁国府在之前就存在,但小说还是以大观园为核心向外辐射延伸,进行叙述的。《红楼梦》的描写基本上分为园内的世界、园外的世界、府外的世界,大观园是圆心,以这个圆心画半径,越向外越黑暗肮脏。余英时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里对此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大观园冰清玉洁,园外的荣国府、宁国府就肮脏了,而贾府外的世界就更加黑暗肮脏。“大观园是一个把女儿们和外面世界隔绝的一所园子,希望女儿们在里面,过无忧无虑的逍遥日子,以免染上男子的龌龊气味。最好女儿们永远保持她们的青春,不要嫁出去。大观园在这一意义上说来,可以说是保护女儿们的堡垒,只存在于理想中,并没有现实的依据”。其实从胡适的自传说、到大观园的可以复制以及写法上的纪实性来看,大观园都是“实体店”,并非没有依据的乌托邦。
  自从脂砚斋点出大观园与太虚幻境的关联之后,人们对大观园的性质产生了歧义,大观园究竟是现实世界还是乌托邦?大观园虽然处处写实,但氤氲在大观园上空的却是超现实的氛围,是理想化的精神寄托。这种由实生虚的意象象征的方式,让《红楼梦》的魅力超过了一般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方式,经久而不衰。
  闲话红楼一语 意象化人物
  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主要的功能就是塑造人物,而作家塑造出来的这些人物,是否成活,也就是能不能被读者接受,能不能在文学史人物画廊里有一席之位,是考量一部小说的关键指标。《红楼梦》描写的人物很多,有名有姓的据考就有470多人,数量不足以说明问题,关键是《红楼梦》人物的成活率太高了,而且和其他小说不重复。《三国演义》《水浒传》里也塑造了很多成功的人物,但他们之间的“互文性”太强,张飞与李逵,孔明与吴用,都是相似的人物形象。《西游记》里除了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外,其他的形象往往流于肤浅。《红楼梦》的人物不同于演义和英雄传奇,但在日常生活描述中将人物塑造得如此生动实在难得,不用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这样的一线人物特别成功,就连刘姥姥、薛蟠、秦钟这些二线的次要人物也非常生动,甚至着笔很少属于三线人物的焦大、门子、兴儿也让人难忘。
  《红楼梦》写人物的方式有两种类型,一种就是非常写实主义的完整版,人物的出身、家世、性格、命运交代得非常清楚,可以说毛发毕现,哪怕是一些小人物,像秦钟、贾瑞、夏金桂都不留疑点。晴雯属于这种类型,她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连手上的指甲长几寸也不含糊。还有一种就是意象型的,人物身世、命运云遮雾罩,但性格鲜明,令人难忘,比如妙玉,来去无迹可寻,比如秦可卿,留下大片空白。即使看上去很明白的史湘云也有诸多交代不清的地方。
  这种意象化的人物不注重人物的全貌,而是将人物的命运和性格通过特定的意象化来展示,所谓“草蛇灰线”,就是暗藏其中,风云见龙腾,波涛显鱼跃。《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主要人物也难以一一介绍,为了达到“空谷传声”的效果,作者则通过一个特别机关来识别或提取这些人物,这个机关就是判词。這些判词也是《红楼梦》人物意象化的成功尝试。
  这些判词不是来自人间,而是来自一个叫太虚幻境的地方,这太虚幻境就像一个舞台,先是美酒,佳人,这里演绎了很多的故事,也演绎了很多人物的命运,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以及副册晴雯、香菱的判词也在其中。判词就形态而言是中国传统诗词的变体,写气韵、写精神。这些判词大多朦胧而暧昧,比如关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就有歧义,至于“玉带林中挂,金簪雪中埋”更是悬案。
  闲话红楼一语 细节的意象化
  《红楼梦》里有很多具有魅力的细节,这些细节本身传递出的气息往往切合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并昭示着人物的命运。戚蓼生在为《红楼梦》作的序言中这样评价:“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弦外”的声音在于小说细节的意象化处理。
  一枚冷香丸写尽了薛宝钗,而葬花一个细节不仅写透了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空谷传声”地隐含了全书的旨蕴。《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有一段写道:
  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铡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这个名叫黛玉葬花的意象,已成千古绝唱。其实林黛玉的葬花行为,颇有点像今天环卫工人的垃圾分类处理,她是怕别人家的污水玷污了落花,从环境保护来说也是怕落花污染了他人的水源。当然,林黛玉没有想到后者,林黛玉是一个不太爱为别人着想的女诗人,她的葬花行为与其说是诗化,不如说是行为艺术,因为在葬花之后她吟诵的那首著名的《葬花吟》便是这一行为艺术的最好笺注。林黛玉对落花的埋葬,包含着自爱自怜的情怀,对落红的悲悼,更是对她自身命运的哀怜。“一抔净土掩风流”,黛玉安葬落花,对落花与黛玉而言,都是一种对归宿的认同。“质本洁来还洁去”,是对个人品性和艺术精神的自我保护。
  (选自《〈红楼梦〉的意象美学》,有删改)
其他文献
又到了一年秋天,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过的书,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不流于文章表意,明白其中的奥秘,达到他人领悟不到的境界。  明明是同样一个招式,乔峰却能打得令众人惊羡,想必与他的细心揣摩和不断积累密不可分。现实中亦是一样,只要我们用心对待周围的事物,即便是寻常小事,我们亦可让它粲然生辉。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营寿司店时,周围有许多远近闻名的店,然而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玄难双臂直上直下,猛攻而前。乔峰呼的一拳打出,一招“冲阵斩将”,正是“太祖长拳”中的招数。众人尽皆识得,当时那是武林中最为流行的武功,就算不会使的,看也看得熟了。这一招式不仅潇洒大方至极,劲力更是刚柔并济,原来乔峰功力炉火纯青,竟将这普通一招发挥出极大威力,武林高手毕生所盼望达到的拳术完美之境,在这一招中显露无遗。  ——金庸《天龙八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
期刊
华罗庚说:“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裂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是一寸,能进一尺是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这正是强调积累的作用。正如材料中的乔峰,竟将这普通一招发挥出极大威力,武林高手毕生所盼望达到的拳术完美之境,在这一招中显露无遗,原因就在于乔峰的“厚积”使这普通一掌臻于完美。  现实生活中同样如此。  屠呦呦是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一生致力于抗疟疾药物的研制。她年轻时,与几个人
期刊
语意连贯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覆盖面之广,考查力度之大,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也给我们今后的语文复习敲响了警钟。那么如何才能确保语意连贯题不失分呢?现提出如下两条复习建议:  一、弄清楚考点,把握好题型  “连贯”是指句与句之间的组合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流畅,呼应自然。高考语意连贯题一般有三大题型:  1.排列句序(选择题)  正确排列句子顺序是考查语意连贯的常见题型,即将打乱的句子重新排列组合,如
期刊
实事  近日,四川乐山张女士在过斑马线時,惨遭摩托车撞倒。祸不单行,她倒地后又遭遇了另一辆摩托车的二次碾压。两位肇事司机事后均选择逃逸。监控视频显示,1分31秒后,才出现一名女路人对张女士进行保护。  张女士的丈夫马先生,虽然因为肇事司机的逃逸而气愤,但却没有因为司机冷漠而不去相信。一句“并非所有路人都冷漠”,温暖了因冷漠而寒了的心。  求是  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同理,人人虽生而平等,但在思想
期刊
小林家的一斤豆腐变馊了。  一斤豆腐有五块,二两一块,这是公家副食店卖的。个体户的豆腐一斤一块,水分大,发稀,锅里炒不成团。小林每天清早六点起床,到公家副食店门口排队买豆腐。排队也不一定每天都能买到豆腐,要么排队的人多,排到,豆腐已经卖完了;要么还没排到,已经七点了,小林得离开豆腐队去赶单位的班车。最近单位办公室新到一个处长老关,新官上任三把火,对迟到早退抓得挺紧。最使人感到丧气的是,队眼看排到了
期刊
又结束了一天的学习,一如既往地,我弯着腰,猛蹬着车,穿梭在人流如织的街道上。  已是深秋,寒风夹杂着落叶,狠狠地打在我的脸上,带来阵阵寒意。  “真冷啊!”我边想着,边趁着等红灯的空儿搓了搓被风吹得冰冷的手。我焦急地等待着,不时望着红灯,还有30秒钟。突然,一辆电动车极速驶过,径直往前冲了过去。就在此刻,前面路口的一辆小汽车也已驶到了路中央。要撞上了!我的心揪了起来。庆幸的是,那辆小汽车及时减了速
期刊
巧借  巧借,就是活用经典素材的思路或技巧,让老树生新芽。这种技法不是偷懒,而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不是无奈,而是有意为之的奇思妙得。如河南考生优秀作文《少年中国说》便是以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为行文脉络,结合作文所给图画的寓意,写出了自己的《少年中国说》。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文体形式,既让人感到亲切,又让人觉得新颖。  独白  独白,原指戏剧、电影中的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这里指巧将素材中
期刊
莫泊桑的《雨伞》与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中,“破雨伞”意象与“馊豆腐”意象分别作为文章的核心意象贯串始终,二者均为生活中极常见,极琐碎的事物,这两种重要的意象共同为文章设定了世俗、庸常、琐碎的生活情境,情境中的人物被“沉重的日常”压迫着,磨平棱角,了无生气。这里没有童话般的爱情故事,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那些不知从何而来的所谓的忧伤……这里只有一些俗不可耐的人,做着俗不可耐的事。两位作者用一种别人不屑
期刊
江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人也。父柔之,齐尚书仓部郎。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解属文。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与弟观同生,少孤贫,傍无师友,兄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中书郎王融、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朓尝宿卫,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遗之。弱冠举南徐州秀才。  中兴元年,高祖入石头城,时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