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西窑

来源 :LADY专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you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西窑——制作足够多的数量就能磨练技艺坚守民艺的共同窑。(共同窑,同一座窑,各燃烧室分属不同的所有者。)
  1947年,由井上寿人、阴山千代吉、多多纳弘光、多多纳良夫、中岛空慧创立,这五人是自小的玩伴。工房位于岛根县出云市斐川町出西地区。以与民艺运动的创始者们的见面为契机,从1950年起开始制作日常餐具类陶瓷器。
  出西窑的清晨,从全员广播体操开始。
  员工通常有20人左右,是由11~12名陶工,加上陶工助理、黏土工、总务、销售和市场推广人员等组成的大家庭。
  广播体操结束,确认过当天的日程和联络事项,全员朗诵河井宽次郎《火之誓言》中的“工作的诗”之后,就散场回到各自的工作场所。“工作的诗”,是1950年河井前来拜访时写在一张大纸上的诗句。以“工作就是在工作”开篇,以“把痛苦交给工作,来吧,让我们苦中作乐”结尾,这首赞颂工作的诗歌一直以来都是出西窑人的心灵支柱。
  出西窑是由当地的五名年轻人于1947年合作创建的。他们从现代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的书中获得感悟,与柳宗悦、滨田庄司、河井宽次郎这些民艺运动的创始者交流,以此为契机改变了航向,不再执著于艺术品创作,而是去制作扎根于“实用之美”的实用型陶器。
  之后,他们受教于英国陶艺家伯纳德·利奇、鸟取民艺美术馆创立者吉田璋也、柳宗悦门下工艺家铃木繁男,将出西窑作为民艺运动的实践场所发展起来。年轻一代接过了创始者们手中的舵轮,时至今日,出西窑还维持着共同体的形态,这在全日本是很少见的。
  公司法人多多纳真说:因为是共同体,才能实现大量生产,才能接更多的活儿。出西窑不仅可以同时参与多个展会策划,其间还能接受当地的纪念品订单,都能灵活应对。但因为是合办,工作内容自然也会受限。“一个人的话可以随心所欲,若是合作的话,每个人都必须退让一步。虽然受限制,但可以近距离去观察别人工作。一个人闷头单干,很难判断自己工作的好坏,若是一起工作,就可以观察和学习别人的做法,会越做越好。 ”
  正对工房窗户的位置,并排摆放着一列配有转盘的方形工作台。拉坯、上釉、润色——每个人都能出色地完成分内的工作。之前都是分工制,而现如今,从拉坯到上釉,一个人就能完成。
  窑厂紧挨着工房。除了六连房大的登窑之外,出西窑也会使用灯油窑和电窑。每年大概要烧三四次登窑。烧窑要花上一昼夜的时间,两人交替,连续不断地将木柴投入窑内,这样整整两天,约有5000件陶器被一气呵成地烧制出来。木柴用的是当地岛根县的松木劈柴,每烧一次窑就要消费掉400捆的木柴。
  卸窑是一项全员出动的工作。接连不断从窑里搬运出来的陶器还带着热度,发出细微的、带有金属质感的“乒乒”声,这是刚出窑、急剧冷却下来的釉面“出璺”时发出的声音。声音此起彼伏,宛如在为出窑而庆功合唱,响彻工房。
  多多纳说,要想磨练技艺,就得降低价格。举个例子,陶艺师烧制的7寸浅盘,批发价就要2万日元。而同样尺寸的物件,出西窑只卖1800日元左右。也就是说,在出西窑要想获得与陶艺师相同的收入,相同的陶器得制作11件。花瓶和壶之类的容器就更是如此,体积越大,价格相差越多。要想一年下来和陶艺师收入相同,工作量岂止是陶艺师的11倍,搞不好要20倍的工作量才能追上。制作量如此之大,技艺上自然也会提高。
  最近,多多纳正在让年轻陶工们大批量制作小碟。“一开始是当地市政府向我们订购2.5寸的小碟,共10种,每种50个。我拜托两个年轻人,让他们试着每种都做100个,当积累经验。做出来交完货,剩下的就在店里出售,谁料想客户的反响相当好。我觉得这应该能好卖,第二次就让他俩每人做5种,每种200个,每人做1000个。之后批发给各个店面,销路依然不错。我就说,既然卖得好,就每种做1000个,一共做他5000个。”
  除了手头儿上的工作,还要在这两到三个月赶制出5000个小碟。两人失声惊叫:“真的每种都要做1000个吗?”多多纳一脸严肃地回答:“我可不是在开玩笑。”
  “无论东西大小,花的功夫都一样。做的数量多了,拉坯和上釉的精度也会提升。尺寸越小的器具制作起来反倒更难,难度越大,做东西的人越能长本事。”多多纳一口咬定:“既然能做出 1000个,就能做出更多,我有这个信心。”这也是多多纳一路走来的亲身感受。
  “因为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烧窑人,手艺还欠火候儿。我曾经见过爸爸(出西窑创始人之一,多多纳弘光)烧窑,当时没当回事,觉得没什么难。自己实际一做,才发现真的挺难。那时很后悔,觉得真不该选这个工作。但回不去家了,只能拼命努力工作。每天下班时都在想,唉,今天的活儿也没干好,脑子里一直琢磨,怎么才能让自己的烧窑手艺有些长进呢。”那之后过了将近十年,多多纳终于意识到了。“不是用大脑,而是用身体记住工作时,就什么都能做好了。要达到那个境界,就得先实现量的积累,制作足够多的数量。”
  降低价格,除了磨练技艺,还有其他理由。“比如有这么个女孩子,出云本地人,在当地的信用社和农协工作。高中朋友要结婚,她想送新人一件实用的地方特产,这时用1万日元能买到什么。我们窑的陶器就参照这个来定价。
  “直接从窑里买的话,咖啡杯和杯托一套大概3000日元,送夫妇两人的话,两套就是6000日元。余下的4000日元,可以搭配3000日元的糖罐和1000日元的小奶壶,或是两个2000日元的盘子也不错。出西窑所考虑的对象不是有钱人,也不是对陶器感兴趣的人,而是当地人,他们在馈赠新婚小礼物时能负担的价格。”
  多多纳真的想法是,出西窑只使用当地的土和当地的釉,只用当地的柴烧制。正因如此,才无法与当地人相割离。
  出西窑的陶工们除了固定的工作,可以在空闲时间自由尝试制作陶器。器型好用,和其他出西窑陶器一并摆上餐桌时也不突兀,这样才能被认可是出西窑出品。做出了好作品会被摆放在社区里的展卖厅“生活的陶器,无自性馆”里。如果有客人买,或者有商店订购,就会增加制作的数量。这样根据客户的喜好提高陶艺水平。
  在无自性馆里,紧凑地摆放着大大小小,形色、尺寸各异的器皿。有黑釉和饴釉、吴须釉、白釉、绿釉等各种上了色的形状朴素的盘和钵。有流淌着海鼠釉的精美的片口和深碗。有完美贴合手掌曲线的咖啡杯。还有沉甸甸的、让人无端萌生爱意的丸纹土瓶。
  出西窑不是传统窑口,但它却受益于这一点,在工作中进行了各种尝试。咖啡杯和小壶的把手学自伯纳德·利奇,丸纹土瓶学自冲绳壶屋烧的金城次郎,基于产品设计师柳宗理的设计理念制作了黑釉和白釉的单色系列。昀近,出西窑正在以 SML的形式制作原创的早餐盘和宠物餐盘等产品,专注于开发满足商户需求的小宗产品。正因为是共同体,才能进行这种新的尝试。
  没有名气,价格便宜,集功能和美观于一体的日常陶器,正在被手工大量生产。在民俗艺术倡导的理念下,出西窑坚守共同体的形式,超越了民俗艺术的框架,把陶器送到更多人的手中,这些陶器如今也活跃在日本人的餐桌上,丰富了餐桌的色彩。
其他文献
夏天的空气中混杂着暴雨的味道,夹杂着柠檬草的气息;蝉鸣、烈日让这个季节变得躁动,充满活力!然而荷塘、月色、蛙声一片的夏夜又是那么的恬淡、闲适~我愿生如夏花,拥抱这个最有生机的季节。  @女神琼琼:不管你现在多迷茫,过得多累,走得多艰辛,请相信,生命中总有一段路是要你自己走完的,总有一段时间是“寒冷”的,不要放弃希望,不要放弃自己,再怎么冰冷也有阳光,再怎么艰辛都得努力。生命中,总得有一段回忆起来足
期刊
根付(Netsuke)是日本的一种微雕艺术品,日本传统和服腰带上用来固定饰品的物件。  根付又名根附,是一个意思,现在习惯叫根付,字面意思是带子的尾端,可以理解为现在的挂坠,实际用途是和服提物的末端,用来卡在和服的腰带上挂住下面的主体——提物。提物是指随身携带的印笼,烟草袋、钱袋等物件,因为和服没有口袋,采用这种方式来携带常用的小物。  根付的起源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奈良时期日本崇拜唐朝的一切,把
期刊
插图
期刊
晚上,小宝宝突然间问我:妈妈,你长大后的梦想是什么呀?  我看了他一眼,你觉得我长的还不够大吗?  他说,50岁的时候才叫长大呢。  于是我又认认真真地想了想我长大了究竟想干什么。  很多时候,忙忙碌碌,我都不知道想要怎样的生活。20岁的时候,永远都不知道30多岁的自己会是这个样子。塔罗牌里抽到命运之轮时,会让人对未来有一种不确定感。记得有人说过人生中有90%的事情是事与愿违的,而我们就是为那10
期刊
7月20日,吉赛尔·邦辰即将迎来35岁的生日。3个月前,她刚刚在2016圣保罗时装周(春夏)秀场上宣布退休,告别T台。不久她拍摄了一组杂志封面,全裸上阵展现健美身材,被认为神似古希腊女神雕像。她也以此纪念自己入行20年。  2 015年4月15日,超模 吉赛尔·邦辰(Gisele Bundchen)登台圣保罗2016春夏时装周Colcci专场秀。同时这也是她的告别秀,邦辰连换三套服饰,分别是橙色条
期刊
这三位女性,有着不同的年龄和职业;但是她们都很自信:她们有的挑战着极限运动,有的冲击着世界纪录。在她们的字典里,没有放弃。
期刊
作为一个演员,费雯·丽在银幕上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而作为一个女人,她一生的爱情生活却十分凄婉。她1932年嫁给律师霍尔曼,1933年生女儿苏珊妮,1938年8月离婚。两天后与劳伦斯·奥立弗结婚,1960年离婚。  费雯·丽生于英属印度西孟加拉邦大吉岭。原名维维安·玛丽·哈特利,父亲欧内斯特·哈特利是不列颠印度军队的一个官员,母亲名叫格特鲁德·鲁宾逊·雅克耶。1912年,他们在伦敦肯辛顿结婚
期刊
插图
期刊
李英爱的人生是圆满的,高颜值、高学历、高品质演员,幸福的双胞胎妈妈,嫁入豪门的好媳妇……随便拿出一条都可以傲视江湖了。或许,外界认为她的人生已经到顶。她又开始了新的挑战,成功创业,开发自创品牌纯天然手工皂。在李英爱前进的字典里,充满了满满的爱和正能量。复出的李英爱,经过精挑细选,选择了《师任堂(HER STORY)》这样一部大戏出演,无论这部戏火或者不火,她已经赢了,每一集超过金秀贤的酬劳已经证明
期刊
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余秀华  几个月过去后,余秀华的名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她和她的诗歌依然给人们留下了独特的印象,关于诗歌、女性、农民和脑病。有人问她,你的诗歌观是什么呢?余秀华停顿了一会儿说,“是合乎我心。”  在那首《穿过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