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形象与色彩的画坛诗人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aiyou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夜晚侵入这个山村
  看门狗远远地吠叫
  我推开柴扉凝望着黑夜清冷的孤寂
  看到月亮打着寒颤
  不明白狗为何对着空山狂吠
  而冷月正悄然溜走
  这是日本近代象征主义诗坛先驱萩原朔太郎早期首部诗集作品《吠月》中的一段词句,字里行间不啻充满清冷、倦怠、虚无的色彩,藉此表达出诗人本身向往孤独阴郁的厌世情感和思想,而诗中屡屡带有特异感觉的新式口语亦受到诗坛高度评价,被视为确立日本口语自由诗的里程碑。
  从中学时代便开始投入诗歌创作,并坦承染上了无可救药的孤独癖、不爱和他人接触,萩原朔太郎自况从小就只能躲避着旁人的目光、害怕暴露,不断地战战兢兢地四处逃窜,这位“幽愁的极端阴郁者”终其一生都被各种各样的恐怖幻觉烦恼着。
  诗境画面中,放眼望去尽是一片墨黑的天空,却教人更看清世间所有孤寂与焦躁原是彼此牵扯纠结、难舍难分,而出自绘画界好友恩地孝四郎(1891~1955)笔下的《吠月》装帧构图仿佛就像是作者本人想在月夜的草地上永远钉住自己忧郁影子的幽微写照。
  恰好也就在这一年(1917),恩地孝四郎同时发表个人生平第一部版画集《幸福》,自此开启了他正式迈向版画创作暨装帧设计的专业之路。然而在此之前,恩地孝四郎原本只是东京美术学校的一名辍学生,在校期间曾经和素有日本“大正浪漫”美誉的抒情画家竹久梦二(1884~1934)往来频繁并在多方面受其影响甚深,后来也陆续替其设计了不少作品封面,例如《小夜曲》(1915)、《梦二抒情画选集》(1927)等,甚至还在梦二主导的艺文杂志《櫻さく國 白風の巻》开始发表插画与诗歌创作。
  时间回溯一百多年前,当时日本近代历史上最重要的美术团体——“白马会”(即“白马会洋画研究所”),乃凝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艺术家毅然折冲于传统与创新之间,并且引领着日本画坛从传统浮世绘过渡到现代抽象绘画及平面设计领域,其标志着某种承先启后的关键角色可好比上世纪台湾战后初期“五月”和“东方”画会,在那经济和物质生活条件都还很困乏的年代,他们一方面咸以推动现代艺术为宗旨、致力于突破现状大胆实验,另一方面更和岛内当代艺文界同好彼此砥砺扶持,共同追寻现代主义在文字印刷和视觉媒介延展的更多可能。而彼时正值大正、昭和年间,包括像是藤岛武二(1867-1943)、桥口五叶(1881-1921)、山本鼎(1882-1946)、石井柏亭(1882~1958)早年皆与日本文学圈内众多诗人小说家们往来热络,也因此留下了不少书籍装帧美术设计作品著称于世,遂逐渐发展出一种带有浪漫文学性格的美术风潮。
  其中,同样身为“白马会”初期成员、被誉为日本“现代抽象版画先驱”且身兼诗人暨插画家等多重角色的恩地孝四郎,在他毕生长达四十五年的创作生涯当中,从其弱冠之龄开始出道画画做设计,直至他六十四岁因病辞世为止,总共留下了大约六百件封面设计与插画作品,举凡纯文学书刊、童书绘本、学术论著、写真集、百科事典等各种书籍类型几乎无所不包。就作品的质与量而言,恩地孝四郎委实堪称近代日本装帧领域第一大家。
  前年(2009)夏天,适逢日本大正时期曾经和恩地孝四郎交往甚密的诗人小说家室生犀星(1889~1962)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因此位于日本石川县金泽市的“室生犀星纪念馆”(该馆为诗人儿时故居)特别举办了一场前所未见的美术设计展,主要展出恩地孝四郎生前的日记、版画、插画原稿,以及他替室生犀星设计装帧的二十六册书籍等,以兹悼念两人毕生写手合作的艺术成就,名曰“装帧之美:恩地孝四郎与犀星的飨宴”。
  话说由于私生子身份之故,室生犀星出生后不久就被寺庙领养,在寺中长大。十二岁小学辍学,当过金泽地方法院工友,二十岁后到东京渐渐在文艺杂志发表作品,几度于贫穷、浪迹的生活中独自锻炼写作技艺。在他二十四岁(1913)时,与著名诗人萩原朔太郎、北原白秋,以及画家恩地孝四郎等人相识并缔结出深厚的友情,之后陆续组织以研究诗歌、宗教、音乐为宗旨的“人鱼诗社”(1914),以及共同创办诗歌杂志《感情》(1916),二十九岁那年(1918)出版诗歌处女作《爱的诗集》和《抒情小曲集》,隔年发表自传性质浓厚的长篇小说《性的觉醒》,均引起文坛极大反响。
  追索昔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期间,作为树立日本近代抒情文学典范的先驱室生犀星与萩原朔太郎等人,他们何其有幸地接收了自明治维新革命之后,经由大正民主时期所引进的欧洲各种自由前卫艺术流派思潮,当时的知识分子只要有心都能接触受其熏习。此处端看恩地孝四郎当年跨刀替这些文坛老友精心描绘的书籍封面,包括从图案造型、线条装饰乃至字体(书名)设计,里头一笔一画均显见早年源起于法国巴黎的Art Deco(装饰艺术运动)之莫大影响,其造型线条大多着重对称、重复的几何结构,在色彩方面则偏好使用鲜艳的纯色和对比色来形塑强烈华美的视觉印象。
  简言之,恩地孝四郎的装帧作品可说是运用颜色与线条等视觉元素所融合生成的一组形象之诗,不惟展现出兼具传统装饰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双重性格,且更同时富含了浓浓的诗意和抒情风味。
其他文献
徐誉庭常说:创作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编剧作为影视创作中最根基的一环,这句话大概道出了这个行业最大的感慨和某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无奈和期盼。  去年访问她时谈到剧本出版的可能性,她说:“电视剧本很少被出版。但我觉得还是会有一些读者存在,不管是想学编剧的,本身是学院出身的,还是纯粹想欣赏剧本的。”她想出版自己的剧本,甚至愿意自费出版。(见本刊2010年7月号)在不太具备剧本的阅读传统和出版意愿的
期刊
地沟油、彭宇案等问题频传,一般认为“金钱至上”是道德危机的起因;但事实恰好相反,爱钱仅是结果。  新书《这样work才work!》提到,宾州大学从事暴力研究四十年的詹姆斯·吉利根教授发现,攻击、杀人犯案动机,答案不约而同都说“因为对方不尊重我”。甚至持械抢劫的动机,“想得到尊重”的比例居然比“夺财”还高。“为了尊严、尊重和自尊。为了这些,我谁都可以杀。失去尊严,我就一无所有。”  我们还没杀人,但
期刊
2005年,台湾绘本界的历史被狠狠地改写。当年最红的不是朱德庸也不是幾米,而是80后女孩弯弯。轩然大波的掀起,始于弯弯的第一本绘本《可不可以不要上班》,绘本画风清新,内容充满自嘲精神,又直观反映平凡人的现实心态,深受年轻人及上班族喜爱。这本小小的绘本为当时疲软的书市注入一股新鲜的空气,首刷12000本一周内售罄,让众多畅销书团队叹为观止,无论是出版社还是作者都看到新的机会,“弯弯风潮”一时兴起。 
期刊
上海文化出版社(下文简称文化社),成立于1955年5月,曾作为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第二编辑室,后逐渐发展为独立出版社。文化社始终秉承着巴金老人“把心交给读者”的出版理念,在实用生活和大众文化领域辛勤耕耘着。  王刚,现任文化社社长。在1999年正式进入出版界之前,中文系出身的他办过报纸,在研究所里做过研究。后来,广泛的兴趣又将他的事业引向了出版界。从他的口中,我们得以了解文化社曾经的辉煌、现今的挑战,
期刊
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她与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爱琴海等地的先民首先奏响了人类文明的乐章。不同的是,这些地区在一度兴盛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文化中断,文明之光从此衰落沉寂。惟独中华文明数千年来虽经历坎坷,却连绵不绝,博大精深,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系统、最完整的一脉文化体,为人类文化宝库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而在这文化体中独特的美术系列则是最为耀眼的一幕。我们常常感叹
期刊
苏西·罗托洛(1943~2011),美国艺术家。她是鲍勃·迪伦的第一位真爱,迪伦1960年代在纽约格林威治村发展期间的女友,迪伦众多传世情歌中的女主角,迪伦政治意识的启蒙者和他成为抗议歌手的推动者,间接而深远地影响了迪伦歌词创作的女人。自他们的恋情在1965年彻底结束之后,苏西一直对他们的过去守口如瓶,此间众多的流言和传闻在坊间传递,《放任自流的时光》则做出了回应。  苏西1943年11月出生于纽
期刊
活在今日香港,饮食似乎是耗费多于需要,例如大部分人往往吃剩许多食物,这或关乎饭菜量或胃口。不过,在婚礼喜宴中被浪费的食物往往更多,而且大都很完整。另外,香港茶餐厅数量之多也是惊人的,这么多人从事饮食业,每天未被消费的食物谅必十分可观。《剩食》作者就在书中说明,堆填区超过三分之一的垃圾本来就是食物,它们因为成为餐厅眼中的“厨余”、“剩食”而被抛弃,结果因腐烂而变成真正的垃圾。  由于这类题材一直不被
期刊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有时候我们会生气,有时候我们会烦躁,有时候我们会发火,有时候我们会抓狂。然而,这样的冲动往往会使我们做出平时不易做的决定,从而酿成让自己悔恨终生的大错。人人内心都有按照自己意志出牌、满足自我的欲望。这种欲望如果不经过理智的过滤网,就会滑入冲动的陷阱。  本书通过历时6年的研究(2002-2007),在国际终端营销协会(POPAI)和国际便利店协会(NAC
期刊
中国有句家喻户晓的老话: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本身没错,但它只说了一件事的前一半,有情人终成眷属,成了眷属之后还有漫漫的几十年人生路,能不能偕老而终,还真不是说得准的事。笔者藏有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老杂志《万象》,上面有周璇与严华的“分手告白”,我另收藏周璇严华蜜月时的图片,两相对照,一声叹息。周璇严华,世纪情人,虽成眷属,未能偕老。  央视《百年歌声》栏目是一档极具水准的回顾性节目,音画结合得十
期刊
还记得漫游未来的“小灵通”吗?叶永烈先生在《小灵通漫游未来》里塑造的小记者,是我童年时代最羡慕的人物。然而在目前的现实压力下,读科幻,似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于是我就把高物价、交通拥堵、气候变迁暂且抛开,用晚饭后的休闲时光,翻开《流浪地球》,隐藏在心中那个好奇的小孩又开始探头探脑了。  《流浪地球》是2011年世界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品的精选集,跟随那一篇篇风格迥异却同样耐读的中篇科幻小说,可以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