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一个备受重视的课题。研究五四运动的历史同五四运动的历史同样长久,因此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呢?本文就这方面谈谈一些做法。
一、通过五四运动中民众对运动、帝国主义的态度与辛亥革命中民众对革命的态度以及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的态度进行比较,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
例题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鲁迅小说《药》中的对话片断: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材料二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告各友邦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二指出南京临时政府对待帝国主义的立场?它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立场?这一立场对辛亥革命的结局有何影响?
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而五四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出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卖国,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从运动的规模和群众发动的广泛性来看,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革命派惧怕工农力量,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而五四运动的规模是空前的,范围是广泛的。从卷入的阶层看,有工、学、商,而且男女老幼都行动起来了,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从结果和影响来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但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此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辛亥革命承认不平等条约有效以换取帝国主义的同情和支持,对反帝反封建表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而五四运动则提出合理要求使中国代表团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对反帝反封建表现出坚决性和彻底性。
五四运动是由青年学生发动,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全国人民参加的斗争。它涉及全国20多个省100多座城市,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通过五四运动爆发后各阶层的反响以及先进知识分子对运动的评价与辛亥革命后民众对民主共和的态度以及先进的中国人对革命的评价进行比较,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
例题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缺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犹未改革”。“于共和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及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之原理”。
——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请回答:根据材料一,概述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说明了什么?
从以上例题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1.应用材料的能力培养必须要找准方法,本课教师采用的是运用材料前后比较,以训练为主线帮助学生提高能力。2.材料要找准。教师选择的是五四运动前后典型的材料,既要适合学生,又要紧贴教材和能力要求。3.能力培养要切合学生实际,而且要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用史料创设历史学习的情境,通过问题的突破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艽,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罗家轮.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通过五四运动中民众对运动、帝国主义的态度与辛亥革命中民众对革命的态度以及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的态度进行比较,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
例题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鲁迅小说《药》中的对话片断:
“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材料二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告各友邦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二指出南京临时政府对待帝国主义的立场?它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立场?这一立场对辛亥革命的结局有何影响?
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而五四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出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卖国,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从运动的规模和群众发动的广泛性来看,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革命派惧怕工农力量,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而五四运动的规模是空前的,范围是广泛的。从卷入的阶层看,有工、学、商,而且男女老幼都行动起来了,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从结果和影响来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但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此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辛亥革命承认不平等条约有效以换取帝国主义的同情和支持,对反帝反封建表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而五四运动则提出合理要求使中国代表团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对反帝反封建表现出坚决性和彻底性。
五四运动是由青年学生发动,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全国人民参加的斗争。它涉及全国20多个省100多座城市,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通过五四运动爆发后各阶层的反响以及先进知识分子对运动的评价与辛亥革命后民众对民主共和的态度以及先进的中国人对革命的评价进行比较,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
例题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缺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犹未改革”。“于共和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及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之原理”。
——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请回答:根据材料一,概述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说明了什么?
从以上例题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1.应用材料的能力培养必须要找准方法,本课教师采用的是运用材料前后比较,以训练为主线帮助学生提高能力。2.材料要找准。教师选择的是五四运动前后典型的材料,既要适合学生,又要紧贴教材和能力要求。3.能力培养要切合学生实际,而且要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用史料创设历史学习的情境,通过问题的突破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艽,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罗家轮.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