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探寻与传承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bg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密切,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现当代文学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生根发芽,对传统文化不只是时间上的延伸,更有精神上的传承,同时,传统文化又以现当代文学为载体得到了现代性的发展。本文将探究现当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分析传统文化在现当代文学中的具体体现,探索现当代文学如何更好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以及现当代文学如何走向更具现代化、民族化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传统文化;探寻;传承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7-0030-02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中国当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承续研究——以‘寻根文学’为例”(项目编号:SKL-2020-956),郑州西亚斯学院2020年度科研资助项目“中国当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探寻与传承研究——以‘寻根文学’为例”(项目编号:2020-YB-68)。
  一、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学密切相连
  傳统文化是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主要内容,其中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不是全部。从社会层面上可分为宫廷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仅包括汉民族文化,还包括少数民族的多样文化,因为中国拥有多个民族,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如藏族地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与文化,信奉藏传佛教,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传统文化以其多样性留存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主要以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等文学形式保留、传承与延续。
  传统文化并不是文学现代化发展的障碍,是现当代文学的有益补充,以其多样性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相互促进、融合,呈现出传统与文学的多重变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始终贯穿着或显或隐的传统文化因素,中国现代文学无论从整体社会价值、文化取向、还是美学特征、审美等追溯其源头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成其现代化的转变,而传统文化则在不断促进现当代文学更新的同时又是以现当代文学为载体得到了现代性的发展。因此,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传统文化在现当代文学中的体现
  传统文化以不同的多种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人们一代代继承、延续,尤其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加以传承。传统文化在现当代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现当代文学相互融合,将其文化精髓注入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现当代文学又用现代的眼光传承传统文化,赋予其新意。
  (一)儒家思想在现当代文学中的体现
  在传统文化中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以及由仁派生出来的孝,由义派生出来的忠、廉,由礼派生出来的谦,这都是儒家文化的衍生。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逐渐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儒家文化强大的感召及影响下,现当代作家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侵染。儒家文化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人生价值的皈依,而且为现当代文学带来了深厚历史底蕴的思想文化资源。
  在儒家思想中,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格的独立,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与现当代文学中所提出的“文学即人学”是一脉相承的。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所倡导的核心便是“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意志”,个性解放成为五四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周作人引入“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出现大量表现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的作品。如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塑造了一位具有时代反叛精神的知识女性莎菲,她追求独立的人格与自由;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则崇尚个性、要求凸显自我价值与力量,通过自我的觉醒来实现个性解放;再如冯沅君的小说《隔绝》传达了个性解放强烈的呼声:“生命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以牺牲。”五四文学中高呼的个性解放,看似是对传统的反叛,其实是对“人的价值”另一种途径的再认同,也是儒家思想“人的价值”的延续与更进一步的发展。
  除此之外,儒家思想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以各种形式得以传承延续。如叶圣陶将儒家文化中的慈爱、仁道思想注入文学作品中;老舍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体现着儒家“仁爱”思想;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则全面展现了儒家文化的复杂性,通过白鹿两家,揭示了“民族秘史”,在家族中体现了传统儒家的长幼有序、心怀天下、心系苍生、刚健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同时白鹿两家秉承的“耕读传家”的治家传统以及“修身齐家”的人格理想都是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诠释。
  (二)道家思想在现当代文学中的体现
  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中最具文学气质的一派,它以不同于儒家、墨家的思想,以远离政治权势的独立品格和超越逻辑的审美格调开阔出一条自由的思想空间,它所蕴含独特的自然哲学、人生哲学、社会哲学在现当代文学中有着重新的解读与阐释。道家文化给予中国知识分子一种哲学的文化根基与情感的支撑,使得文人作家在道家文化中找到人生的共鸣与认同。如鲁迅、胡适、梁实秋、林语堂以及周作人和沈从文等都受到道家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他们对道家文化或有贬斥,或有全新诠释,或默默吸收,道家文化对中国现当代的文学观念、文学精神及文学审美等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给中国现当代文学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独特的人生智慧,并以其富有哲理的韵味为现当代文学增添了多样色彩。
  中国现当代作家大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实践、延续着道家思想与文化精神。例如道家崇尚自然,此处的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而是一种顺其自然,不肆意妄为的人生态度,这种思想与理念在物质欲望越来越繁盛而精神越来越被遗忘的社会背景下,使人们产生共鸣,是人们追求本性回归的一种体现。最典型的是沈从文,他在文坛上一直精心营造属于自己的“希腊小庙”,他为文坛描绘了古朴自然、远离文明侵染的“湘西世界”。在那里他创建了纯净的自然世界,尊重人们的自然天性,用自然之纯净烘托人的本性之纯洁,表达出了自然与人合一的境界。在沈从文笔下,人物和景色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自然当中形成一种最崇高的精神自由高度,这与道家对自然性的推崇,自然是一种最崇高的美学和哲学,是相一致的。还有废名、蹇先艾、台静农、王鲁彦等则以细致的笔触写出乡土的乌托邦,表达了对“价值自然”的向往。再如周作人的散文平淡枯涩中流露出道家人生诗化与诗化人生的诗意美,传达出了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   三、现当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精华,内容丰富,是未来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尤其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优良的精神品质与智慧结晶,是发展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支撑。因此,全社会应重视、发掘、传承传统文化蕴含的现代性文化价值,尤其中国当代文学应承担起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去汲取精华,为我所用,又应怎样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这是目前值得继续追问的问题,同样是当前我国文化、文学往前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现当代文学在继承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同时,也可从民间文化汲取丰富思想文化资源。民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于官方文化而言的,是在国家政权控制下的一种非主流文化。民间文化有其自身的特质,它是发散的、自由的、独立的,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习俗、风俗中形成的。民间文化保持着与主流文化若即若离的关系,使其具有野性、原始活泼的生命力与审美特质。它能更好地体现人们日常生活的原貌,更加靠近大众、民生,在傳承文化方面更接地气。
  许多作家都自觉从民间文化中寻找资源,例如作家赵树理,其小说中具有浓郁的地域民俗色彩,描写了晋东南地区独特的民风民俗,如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民俗,恋爱婚姻习俗等,并自觉借鉴民间艺术表现手法,创造了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注重情节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巧设环节,引人入胜。再如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民间文化十分浓厚的作品,在《白鹿原》中,陈忠实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展现了陕北的礼仪民俗,并将民间对灵物的信仰和对神灵的膜拜贯穿始终,塑造了“白鹿”这一神秘的神话意象,体现了人们在民间对自然的崇拜、对神灵的信仰等思想观念,并借助神话的隐喻功能引出文中各种人物形象。
  在新时期,不仅要充分汲取与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仁者爱人”“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以及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等传统文化精华继续发扬。并且要不断推动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学的互相融合,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得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源泉,并促使现当代文学不断走向民族化、全球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庄锡华.文化传统与现当代文学思潮的整体观[J].长江学术,2007,(01).
  [2]翟文铖,杨新刚.“传统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10,(01).
  [3]赵坤.现当代文学中的传统文化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5).
  [4]陈长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J].北方文学,2017,(05).
  作者简介:
  张一帆,郑州西亚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春琴抄》创作于1933年,是谷崎润一郎回归传统审美意识的代表作。他的理论著作《阴翳礼赞》集中阐述了“阴翳”审美观,其后期作品也打上了“阴翳”的印记。《春琴抄》在叙事结构上营造出一种空间距离的美,人物形象也带有陰翳特征。本文以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美学为理论基础,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解析《春琴抄》的阴翳之美。  【关键词】 谷崎润一郎;《春琴抄》;阴翳;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I313
期刊
【摘要】 主题展示空间艺术设计,注重艺术表现手法,依据主题要求对空间特色充分展示,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突出主题展示空间艺术设计原则,包括安全性、特殊性、趣味性等,能够在视觉、感觉等方面带来冲击性,强化展示空间各项功能。同时,在设计环节中还考虑到展示空间实用性,在艺术设计环节中借助艺术表现手法,对展示空间区域合理划分,既能符合主题展示空间设计要求,又能展现出主题空间艺术性特色。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作为西北方言次方言的兰州话,存在大量“子”词尾用例,用法广泛且用例灵活,是兰州方言的特有标志。兰州方言中的“子”词尾既可以附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后面,表示事物的名称、状态和性质,也可以和量词搭配使用,表示事物的数量。本文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对兰州方言中的“子”词尾进行了分类,并对其强化构形、加强情态语感以及辅助标记等方面的语法功能进行探讨。  【关键词】 兰州方言;词尾;词缀;子  【中
期刊
【摘要】 《恩惠》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中的黑人女性佛罗伦斯在父权制和蓄奴制盛行的社会中,遭受着来自性别和种族两方面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恩惠》中黑人女性佛罗伦斯从迷茫到自我觉醒,最终实现身份建构的过程。以此揭示出受到歧视和压迫的女性,只有通过思想上的觉醒,才能打破来自他者的歧视和压迫,成为不依附于他人的个体,并最终通过行动实现自我身份的建构。  
期刊
【摘要】 苏联文艺学家、作家尤里·迪尼亚诺夫的历史传记小说《公使之死》以戏剧家格里鲍耶陀夫的生平为创作素材。作者充分结合历史性与艺术性创作原则,援引大量真实史料,深刻揣摩并艺术表达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以日常生活、创作经历以及外事活动为切入点,客观辩证地阐述了格里鲍耶陀夫具有传奇色彩的双面人生,反映了十九世纪贵族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波折命运。  【关键词】 迪尼亚诺夫;格里鲍耶陀夫;《公使之死》;双面人
期刊
【摘要】 李渔是我国古代著名戏曲家,其戏曲理论见于《闲情偶寄》,他从戏曲创作、编排、导演到表演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上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他的人物塑造理论更是具有开创意义:在戏曲语言个性化的基本要求之上,又提出“代人立心”的人物塑造方法,从而使作品体现艺术真实,同时又对艺术的虚实有详尽论述,三者共同构成了他的戏曲人物塑造理论。  【关键词】 李渔;戏曲理论;人物塑造;《闲情偶寄
期刊
【摘要】 晚期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过渡阶段,一般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该阶段音乐的风格和流派大大的增多,从以浪漫主义为核心的洪流中走向了多元化的风格发展,其中主要的風格有晚期浪漫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新民族主义。这些音乐风格除了有着各自的独有的特征,也有着交叉和相互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各种风格最典型的特征来论述这一时期的音乐现象中不同风格的音乐语言特征,对该阶段音乐风格作综合性
期刊
【摘要】 《虬髯客传》是唐传奇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此书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叙事手法曲折婉转、人物形象丰满鲜活。该小说成功塑造了“风尘三侠”的形象,作者主要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刻画了红拂女这一经典侠女形象。本文选取唐人侠客小说《虬髯客传》的三种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浅析作品对红拂女的形象塑造。  【关键词】 《虬髯客传》;英译本;红拂女;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H315 【
期刊
【摘要】 《沐浴之王》作为一部喜剧电影,它的喜剧效果的达成离不开电影中一系列的言语幽默,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又感受到了温情,而这些言语中又包含了丰富的预设理论,所以本文是从“语用预设”的角度出发,以电影中的对话为语料,通过双关预设,预设的可撤销性,预设的共识性来剖析会话幽默效果的产生过程,进而加深人们对于幽默的理解。  【关键词】 《沐浴之王》;语用预设;幽默效果  【中图分类号】J905
期刊
【摘要】 文学革命后,全新的文学理念冲击着诗坛。为凸显文学的“新”,诗坛上出现了摒弃传统格律诗词而完全自由的自由新诗。但由于完全不受限制,许多自由新诗内容杂乱、参差不齐,于此背景下,新月派提出了新格律诗理念。新格律诗既不完全遵循旧格律诗的规则,也不完全倾靠于国外的十四行诗,它是在自由的前提下继承旧格律诗艺术技巧的一种新诗体。  【关键词】 新月派;新格律诗;《再别康桥》;近体诗;十四行诗  【中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