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琴抄》的阴翳之美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cc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春琴抄》创作于1933年,是谷崎润一郎回归传统审美意识的代表作。他的理论著作《阴翳礼赞》集中阐述了“阴翳”审美观,其后期作品也打上了“阴翳”的印记。《春琴抄》在叙事结构上营造出一种空间距离的美,人物形象也带有陰翳特征。本文以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美学为理论基础,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解析《春琴抄》的阴翳之美。
  【关键词】 谷崎润一郎;《春琴抄》;阴翳;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7-0010-02
  一、谷崎润一郎之“阴翳”
  与西方文化推崇的明亮、理性的审美意境不同,日本传统文化对凄美、感性的审美情有独钟。阴翳是指介于明暗之间的过渡地带,虽然不够通透,但昏暗的晦涩感恰恰能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日本审美崇尚从昏暗朦胧中提炼出事物真实的美。他们认为模糊残缺的事物包含着时间的痕迹、历史的温度,更加具有美感,这样一种审美方式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浸染在日本社会的诸多方面。
  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促使日本文化不断融入西方元素。日本文化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一部分,但这一部分并没有得到成功转化,因此,日本社会面临着协调现代社会与古老传统的难题。谷崎认为,本民族的肤色不可改变,古老的传统应当被尊重、被保留、被传承,东方的文化应该不断发展,东方的艺术精神应该得到保存。为了调和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发展本民族文化,谷崎创作了《阴翳礼赞》,一方面对文化传统进行批评,另一方面对民族风情进行赞美。在《阴翳礼赞》中,谷崎认为“美并非存在于实物当中,而在于物体与物体所造成的幽明的色调跟明暗的对比中。” ①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具有美感,由于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色调及光线的对比反而令人感受到美。在日本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常利用光线、阴影的衬托增加建筑带给人的美好感受。日本传统崇尚在阴翳之中创造美,而西方则主张在明朗中展示美,两者在审美观上形成悖论。
  古典主义是谷崎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对古典的坚持逐步拓展为对民族审美,即阴翳美的追求。《阴翳礼赞》系统阐述了阴翳美,从探讨建筑的阴翳美出发,延伸到剖析艺术与文化的关系。阴翳美虽然表意指在光与影、明与暗之间产生的昏暗的状态,但它真正的含义是模糊,也就是空灵的环境带给人感受上的朦胧。“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②这是谷崎对阴翳美的定义。由于阴翳的存在,事物无法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而由于光线造成的朦胧感反而令美感增强。因此,人们不再关注事物本身,谷崎赞美的也并非是事物本身,而是阴翳为事物带来的朦胧美。阴翳美的第二层意思不再指光线带来的朦胧感,而是指如何利用空间、增加距离,达到拓展叙事空间的效果。“阴翳作为一种光学效应……使得事物若隐若现、朦胧虚化,从而创造出一个相对独立、非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来”③,这段描述中,谷崎开始摆脱具体的事物,将阴翳升华为精神的存在,并成为他后期作品的创作思路。
  二、双层叙事的“阴翳”空间
  《春琴抄》集中体现了谷崎润一郎的“美意识”,日夏耿之介称该小说是“考证传体”。可见,《春琴抄》带给读者的不只是内容的感动,更重要的是讲述方式带来的形式美。正如他在后记中写道,小说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烘托真实感受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表明谷崎在创作时有意识地在追求某种叙事上的艺术效果。
  《春琴抄》的主体是一本名为《鵙屋春琴传》的传记,传记的内容围绕春琴的一生展开,记录着她的背景、成就及经历。作者在开篇便对传记的作者进行假定,认为作者是佐助,而鉴于佐助与春琴的仰慕,对佐助记录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这一怀疑引发对春琴其人生平的考证,直到小说结尾春琴的形象才完整地呈现出来。按照字面意义解释,“抄”即“摘录、摘写”,《春琴抄》的叙事结构建立在“抄”的文体之上。叙述者“我”收集到名为《鵙屋春琴传》的文本,并由此为线索去拜谒春琴之墓,文本中对春琴的生平以及她与佐助的故事都围绕这一文本展开。引入《鵙屋春琴传》为《春琴抄》的叙述提供了真实性佐证,“抄”这一文体也成为传记的一部分。小说的主要叙述方式则是围绕传记展开考证、辨伪和补遗拾缺。在叙事结构上,“抄”的叙事成为小说故事的大框架,大框架内部则以传记以及对传记的考证作为补充。在故事中套入故事的双层叙述框架,颠覆了传统文本按事件的因果关系安排情节的时间秩序,使得小说的叙事空间无限延伸。小说的叙述也不再着眼于故事的因果关系,重点围绕传记的考证完成。文中叙述者考证旧事,传记和“抄”构成的双层叙述层次营造出过去与现实的时空感。
  在叙事功能上,为拉开文本与读者的距离,讲述者冷静客观的语言风格贯穿全篇。传记中佐助的动情叙述与文本中叙述者的冷静形成对比,拉开了作者与传记故事的距离,同时,也拉开了读者与小说人物之间的距离,避免产生情感共鸣。照顾晚年的春琴和佐助的老妇人是故事中的另一位叙述者,作为他们过去的见证人,她为第一人称叙述者提供了很多考证的依据。然而,就像叙述者推测传记的不可靠是由于“同情佐助之真情,不忍道破事情之真相” ④,老妇人叙述的真实性受到怀疑也正是为此,因为对佐助报以同情的心态,而对事件的叙述模模糊糊。传记记录者佐助,见证人老妇人的叙述皆不可靠,构建起多重叙述视角,使得读者主动思考探究真相,不轻易认同某一叙述者的情感,在文本与读者之间形成张力,拓宽叙事空间。
  三、春琴的“阴翳”之美
  《春琴抄》的女主人公形象并没有在文本开篇进行直接而具象化的描述,而是通过描述两人相处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在一个夏天的午后,佐助在春琴的身后小心地伺候着,忽听到她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好热呀!”佐助便附和了一句:“真是好热呀!”但她没有任何反应。不多时,又说了一句:“好热呀!”佐助这才领会她的心意,拿起放在一旁的团扇,从背后给她扇风。她也似乎这才满意了。可是,只要稍微扇得怠慢,她便立刻一再地说:“好热!”两人的对话并不多,将想要表达的情绪浓缩于只言片语中。由语言的浓缩造成的空白,使春琴失明后的性格变化更加鲜明。失明前的和蔼可亲与失明后的乖僻刻薄形成鲜明对照,佐助因对春琴的仰慕而变得言听计从,两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春琴抄》以传记为主体展开故事,传记虽然记录了春琴的人生,却从不剖析她的思想与内心情感。整个文本中人物极少,除主人公春琴以外,就只有佐助和照顾他们生活的老妇人。谷崎运用“阴翳美”理论,将春琴官能美的具体形态模糊化,从而塑造出他心中的理想女性。春琴被烫伤之前有着感官带来的美,被烫伤后容颜不再。佐助无法接受现实的落差,选择刺瞎自己的双眼,因为眼中看到的变丑的春琴,正在破坏他心目中完美的春琴形象,通过视觉上的阻隔关闭感性的门,从而打开理性的门,让春琴的美在他的观念里永生。
  谷崎在小说中营造了阴翳的世界,在“抄”与“传记”形成的两大叙事框架中,叙述者以怀疑考证的姿态进行叙述,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的距离,同时也弱化了读者对人物的认同感,使读者在与人物保持一定距离中去思考。阴翳并不是影子,而是昏暗,在阴翳中完成对美的联想。他自始至终对故事的真相、人物情感保持着有意为之的缄默,留给读者想象的空白,创造了一种朦胧,含有空缺仍留有余味的审美效果,从而使有限的叙述空间得到无限的延伸。
  注释:
  ①叶渭渠主编:《谷崎润一郎作品集饶舌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249页。
  ②叶渭渠主编:《谷崎润一郎作品集饶舌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249页。
  ③黄颖:《谷崎润一郎对西方唯美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南昌大学论文,2011年。
  ④叶渭渠主编:《谷崎润一郎作品集恶魔》,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263页。
  参考文献:
  [1]叶渭渠.谷崎润一郎作品集:饶舌录[M].汪正球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2](日)谷崎润一郎.春琴抄[M].竺家榮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叶渭渠.恶魔——谷崎润一郎作品集[M].于雷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4]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王向远.东方文学通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7]黄颖.谷崎润一郎对西方唯美主义的继承与发展[D].南昌大学,2011.
  作者简介:
  吴朝辉,女,汉族,四川巴中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中共巴中市委党校,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 《霸王卸甲》是我国具有影响力的琵琶传统武曲之一,乐曲以史实为创作背景描述了楚霸王项羽在公元前202年与汉高祖刘邦在垓下爆发的楚汉之争的情景。本文以刘德海先生改编版琵琶谱为例,从悲剧性审美视角出发,对乐曲《霸王卸甲》进行演奏意境分析和悲剧性审美解读。进而,加深对乐曲《霸王卸甲》的理解和掌握,以便对乐曲有新的认识。  【关键词】 《霸王卸甲》;悲剧性;审美;意境  【中图分类号】J632
期刊
【摘要】 客家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更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诉求。本文以梅州地区客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切入点,结合国家战略布局,重点探讨分析了该地区客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性和时代价值,并以此为基,为客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科学性
期刊
【摘要】 本文运用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从顺应语言现实、顺应社会规约、顺应心理动机三个角度,分析了美国亚裔影片《摘金奇缘》中语码转换现象的语用功能。研究发现:语码转换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增進观众对影视作品深层思想的把握,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交际手段。通过对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码转换的动机和功能,进而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从而更好地推动日常交
期刊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对于文艺作品的探索热情也在不断提高。小品也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重要文艺形式,同时我国在小品剧本创作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本文先阐述了小品艺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小品艺术的创作理念,分析了小品剧本创作的基本流程,同时还探索了小品剧本创作的核心控制要点,最终从多个角度探讨
期刊
【摘要】 书法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体现,发展到现代社会,书法对人的艺术熏陶及良好品质的塑造,仍具有积极价值和意义。而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书法大家有很多,但其中苏轼书法的特点极为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传统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即便是在现代,苏轼书法作品不仅是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物,也是极具艺术价值的珍品。鉴于此,本文主要阐述苏轼书法的艺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为今人研
期刊
【摘要】 新时期,“狗”类网络新词大量出现,不仅构词潜力大,生成能力强,而且结构类型个别化,语义类化,范畴转移。通过对这类词构词规律的探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知识对“狗”的类词缀化过程进行分析,旨在揭示“狗”类词缀形成中,主客体之间的象似性及其主观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网络新词语“狗”;类词缀;认知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
期刊
【摘要】 萧红是女性文学史上的一位成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命运大都是以悲剧结尾的,这与萧红自身的人生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大篇幅地回忆了呼兰这座小城里发生的故事,她将小城里的乡土百态、风俗人情融入女性悲剧中,由此来探讨当时女性的处境以及最后造成命运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 萧红;《呼兰河传》;女性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平阴渔鼓作为我国山东地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说唱艺术,具有无本可循、无曲可依、灵活多变的整体风格,可以借助对唱、独唱等方式开展表演,曲调形式主要有大官腔、小官腔、过门鼓等,表演过程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时平阴渔鼓的曲目较为丰富,唱词具有大传、私访、小记等类型,能够全方位地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图景,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鉴于此,本文将对于平阴渔鼓的音乐形态、艺术
期刊
【摘要】 融媒体时代,齐鲁传统民艺需要在艺术结构、价值观念乃至传播层面上实现现代转型,基于当下齐鲁传统民艺现代传播的问题与困境,采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多主体传播、坚持“内容为王”,利用媒介技术筛选和创新传播内容、利用新旧媒介打造立体多元的传播形态以及通过传播推动齐鲁传统民艺走出去,将有助于齐鲁传统民艺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融媒体;齐鲁传统民艺;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
期刊
【摘要】 《飞龙全传》中刻画了接近20位女性角色,这些人物形象各异、各具特色,有英勇善战的陶三春,有有情有义的韩素梅,也有痴情女子赵京娘。这些女性角色不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而且充实了小说情节和人物群像,丰富了文学史中的女性形象,也可以由此看出作者进步的女性观。  【关键词】 《飞龙全传》;明清小说;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