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不仅是一个“传道解惑”的过程,更是一个“育人”的过程,这就要求作为“基础教育”的执行者——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一位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身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仅仅钻研教材、新课程标准,做到把地理知识融会贯通,是不够的,还应该扩展知识储备,提高业务水平,充实地理教学内容,以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所以,我在地理教学中比较注重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常常利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诗词”解决地理问题。
下面我就从教20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经验:
一、利用诗词巧设悬疑,引起注意,导入新课
初中地理课是人们眼中的“副科”,因为中考不考,所以一直不被学生和家长重视,课堂教学过程常常不容易进行,教学效果也常常不理想。在新课开始时能使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认真听讲,那么这节课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成功地导入新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如果在上课开始时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学习内容,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关注,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我常常在引入新课时运用学生熟知的诗词来唤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中国地势特点时,我首先利用课件打出了下面几句古诗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然后提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一提到“江河”时常常会和方向“东”联系在一起呢?如果想知道原因,就请你们认真地上完今天这节课,答案就在今天学习的内容中。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课堂上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二、适时利用诗词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方式中,是以“教师授”、“学生受”为主要模式,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发展,提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常常利用一些诗词设计一些问题先引起学生兴趣,再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然后归纳总结。
我在讲我国人口特点时,利用毛主席诗词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是毛主席1950年10月写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的几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是毛主席1958年7月1日写的《七律·送瘟神》中的几句,从这两首诗中的几句,你得到了关于我国人口的哪些信息?刚开始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我就一点一点地引导,最后学生终于总结出了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三、适当地利用诗词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知识的讲解拓展
课改后的新教材,针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知识偏多,基础知识和老教材相比要少一些,而且有些地理知识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读图或者材料分析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翻阅大量的资料补充教材、拓展知识,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我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常常利用诗词达到目的。
比如在学习我国气候时,课本只是说明了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并没有说明四季具体的气候特点,我就引用了下列诗词进行拓展:“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短短四句诗,使学生把我国四季的景致尽收眼底,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油然而生。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中体会到了我国四季的景致,还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四、恰当地利用诗词进行有效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提高
新课程改革后,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有用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有效地体现或渗透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因此,巩固知识、夯实基础这一教学环节就非常重要。我常常利用诗词针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提高教学内容。
在讲“天气”与“气候”的差别时,我设计了下面一道练习题:利用所学知识判别下列古诗哪些是说天气的、哪些是说气候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由于这些诗句都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诗的含义大多数学生都理解,所以学生们很快就回答上来了,那些对这些诗句已经忘了的同学,也通过这节课又重新回忆起了这些知识。这样一来,学生这节课不仅学到了地理知识,还丰富了文学知识,真可谓“一举两得”。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特点。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古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有很多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这些诗句对增强我们的地理审美观、正确地理解地理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等方面有很大帮助。尤其是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诗词”解决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下面我就从教20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经验:
一、利用诗词巧设悬疑,引起注意,导入新课
初中地理课是人们眼中的“副科”,因为中考不考,所以一直不被学生和家长重视,课堂教学过程常常不容易进行,教学效果也常常不理想。在新课开始时能使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认真听讲,那么这节课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成功地导入新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如果在上课开始时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学习内容,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关注,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我常常在引入新课时运用学生熟知的诗词来唤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中国地势特点时,我首先利用课件打出了下面几句古诗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然后提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一提到“江河”时常常会和方向“东”联系在一起呢?如果想知道原因,就请你们认真地上完今天这节课,答案就在今天学习的内容中。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课堂上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二、适时利用诗词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方式中,是以“教师授”、“学生受”为主要模式,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发展,提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常常利用一些诗词设计一些问题先引起学生兴趣,再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然后归纳总结。
我在讲我国人口特点时,利用毛主席诗词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是毛主席1950年10月写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的几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是毛主席1958年7月1日写的《七律·送瘟神》中的几句,从这两首诗中的几句,你得到了关于我国人口的哪些信息?刚开始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我就一点一点地引导,最后学生终于总结出了我国人口的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三、适当地利用诗词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知识的讲解拓展
课改后的新教材,针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知识偏多,基础知识和老教材相比要少一些,而且有些地理知识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读图或者材料分析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翻阅大量的资料补充教材、拓展知识,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我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常常利用诗词达到目的。
比如在学习我国气候时,课本只是说明了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并没有说明四季具体的气候特点,我就引用了下列诗词进行拓展:“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短短四句诗,使学生把我国四季的景致尽收眼底,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油然而生。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中体会到了我国四季的景致,还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四、恰当地利用诗词进行有效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提高
新课程改革后,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有用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多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有效地体现或渗透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因此,巩固知识、夯实基础这一教学环节就非常重要。我常常利用诗词针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提高教学内容。
在讲“天气”与“气候”的差别时,我设计了下面一道练习题:利用所学知识判别下列古诗哪些是说天气的、哪些是说气候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由于这些诗句都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诗的含义大多数学生都理解,所以学生们很快就回答上来了,那些对这些诗句已经忘了的同学,也通过这节课又重新回忆起了这些知识。这样一来,学生这节课不仅学到了地理知识,还丰富了文学知识,真可谓“一举两得”。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特点。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古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有很多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这些诗句对增强我们的地理审美观、正确地理解地理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等方面有很大帮助。尤其是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诗词”解决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