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汇通性

来源 :善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ipen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借鉴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契合了世界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共同诉求。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情感与民族意志。保家卫国、和平安宁、追求生活的富裕安康一直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主线。中华文化深深浸染于中国人的知、情、意之中,如同春风化雨,但又坚如磐石。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塑造了这个民族最突出的内在性格和精神风骨。中华文明五千年薪火相传,既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中砥砺发明,又在东西南北的文化交汇、冲突中融合、汇通,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价值体系,并随时代而发展,因遭际而变迁。
  千百年来,这一整套核心价值,就融会在中国人的生活里,构筑在中国人的心灵里,沉淀在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风俗、情感中,铸就了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构建了中国人的文化皈依和民族认同。其中一些观念,会由于历史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转化,但中华文化最精华的价值观念,却历越千年而不衰,衡诸四海而不替,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最重大的贡献,是今日中国进步的内在基因,是向世界寻求文化共识的基本立场。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生成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独特性。中华文化的价值观自成体系。中国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是文化成长的摇篮。一方面,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为不同的地域文化生长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中国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中,有利于区域内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会。
  4000多年前,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王朝——夏朝,从此中国步入文明时代。在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的哺育下,中华文化开始塑造自己更鲜明的特征;商周时期,中华文化已经非常成熟,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家族伦理和世界观体系,中国上古典籍《尚书》,就产生在此时;春秋战国之世,中国涌现了如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大批的思想家、哲学家,也诞生了像《诗经》《离骚》等伟大的文学作品。这是中国文化第一个光芒璀璨的时代,先哲的思想至今仍是中华文化不竭的源泉,尤其是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构成了后世中国文化的主干。
  中华文化以独特的风采屹立于东方,曾长期是世界文明的高地,今天在新的文明大交汇中也仍然为举世所瞩目 人类文明的新发展需要从东方智慧中吸取更多营养。
  二、包容性。考古学研究发现,除了中原地区发达的农耕、渔猎文化,北部草原的羌戎、巴蜀、长江中下游、岭南等地区,都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中华文化既融合了中原、吴楚、巴蜀、闽越、北方草原、西域等域内众多文化的因素,也通过文明对话的多种通道,特别是历越千年的“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大文明广泛交流,这种独特的融合力、同化力是中华文化凝聚力的来源,也是生命力的保障。
  中华文化始终呈现“多元一体”的形态。东亚大陆的地理特征孕育了独立发展的文化本根,它是“一体”的,有着基础广泛的、高度同一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同时,它又是“多元”的,既融会域内各个民族、地域的文化特色,又广泛吸收域外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开放包容”是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根源。
  历史上,中国经历过多次文化的交流与融会。如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为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思想文化观念注入了关键的思想资源。从物质文化层面来说,食品、种植物、器物、技术、科技知识等,也不乏众多外来文化因素。而中华文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汇入世界历史后的西方文明冲击。中国携带着自己的历史记忆前行,寻找中国与世界的契合点。
  三、和谐性。长期的农耕文明,培育了中国亲和的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也孕育了和谐的基本精神。中国地域广袤,处在适合农耕的纬度,长江、黄河和众多河流造成的冲积平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南方的稻作农业和北方的粟作农业构成了中国农业的两大系统。中国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违天时,不夺物性,在这种亲近自然、寄身自然、归化自然的生活中,体会到和谐的真谛。
  自古及今,中国人总是以和谐的眼光看待宇宙万物,以和谐的伦理精神为人处世,以和谐的情感与心灵体验世间美好事物,形成了以和谐为特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一是“和而不同”的世界观。古代智者认为,真正的和谐“求同”,也“存异”。不同的事物、因素相互协调,可以达到和谐共存的状态,实现世界的平衡,推动世界万物的发展。“和而不同”构成了中国人认知、看待世界的基本方法,既是人生的哲理,又是生活的智慧。
  二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国的先民在长期劳作中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在寒暑交替、日夜更迭、男女生死之中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宇宙的规律。在他们的意识里,人类并不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这种自然观,决定了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亲和的。
  三是“以和為美”的审美观。在中国人的现实与精神世界中,和谐不仅存在于天人之间、人际之间,更存在于情感与内心世界。中国人将和谐的审美体验化作多姿多彩的艺术创造。在古典艺术殿堂中,从诗歌、绘画到音乐、书法,都融会着这种审美情趣。温柔敦厚、温文尔雅的中庸和谐之美,构成了中国艺术含蓄、虚静、空灵而意境深邃的风格,塑造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平和宽厚、朴实诚恳的民族性格。
  四是“以和为贵”的处世观。和谐的世界观与和谐的审美观是个体走向社会人生的桥梁。和谐精神在处理人生、社会与家国的相互关系中表现为“以和为贵”的处世理念。中国人以和谐精神滋润家庭,协调邻里,善待他国。作为持家之道,中国人讲“家和万事兴”:作为邻里之道,中国人讲“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和睦相处”;作为国家之道,中国人讲“协和万邦”、以德怀远、相互信任。   与世界文明的交融汇通
  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创造了为全人类所共享的文化价值的民族。刘梦溪先生说,中华文化能够贡献给世界的,是人之为人的、群之为群的、家之为家的、国之为国的一整套精神价值伦理,这些价值理念,可以演绎为“仁爱、诚信、爱敬、忠恕、廉耻、和同”等概念。这些概念范畴是中国文化中具有永恒性、普遍性的价值理念,既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今天,不仅适用于中国人,也适用于全世界。我认为这是对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关系的很中肯、深刻的理解。
  当西方开始地理大发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开启了文艺复兴和近代化历程时,当面对西方炮舰时,一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摆在中华民族面前,中国走过了一段艰辛曲折和充满屈辱抗争的历史,中华文化同样经历了自救和自强的艰难历程。
  今天的中华文化,不仅包含着古圣先贤创造的民族精神核心,也包含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伟大进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的崭新元素,包含着当代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创造,更包含着中国人“睁眼看世界”,以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借鉴多样人类文明的成果,是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崭新文化。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正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新特征。
  中华文明同世界文明的汇通性,是现时代值得高度重视的一个特征。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届联合国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论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正是在这样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当代中国和世界基本情况的分析,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和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借鉴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契合了世界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共同诉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创造全人类美好生活的责任担当,也为应对当前全球性挑战指明了方向。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当今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成员,中國与世界越来越融为一体。中华民族有着什么样的文化性格,今天的中国秉承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对世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应该,也必须对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而这个贡献,不仅一定是基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民族的核心价值,也一定是基于当代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汇通之中,基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之上。
其他文献
(一)  这是一支98年前的创业团队,也是一个“价值观集团”。  1921年公司注册,资本金接近于零,靠共产主义的理想拿到了苏联的天使轮和A轮,历经艰辛打败了西方跨国公司和国内强有力的竞争对手,1949年10月1日在主板市场上市。  1921年,初创团队在上海召开团队成立的第一次筹备会,在上海召开期间被同行业垄断对手不断地干扰,后转移至一艘船上顺利完成注册。初期注册资本接近为零,靠着马恩列的商业计
期刊
中国声音  2019年以来,我国紧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聚焦绿色生态、全民健康等民生话题,在多地举办国际会议会展,吸引更多世界目光……  2019年以来习近平致这些国际会议会展的贺信,与您一同倾听中国声音、理解中国主张!  指要  “人人享有健康是全人類共同愿景,也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全球卫生事业 ,是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0
期刊
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北京召开。如何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主席提出4点主张:  一是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是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的结晶。习近平指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认为自己的人种
期刊
摘 要: 公共治理的碎片化和分散化是导致城乡及区域之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以及劳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根本原因。借鉴整体性治理理论,构建以“服务三角”为宏观旨趣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操作策略是:按照农民需求强弱分类提供公共服务,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社会协同的服务政策,建立“市、县、乡(镇)、村”一体化服务网络,营造“跨界合作”的公共服务组织文化。  关键词: “服务三角”模
期刊
“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  “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  五年前,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在热烈的掌声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演讲。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史上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到访并发表演讲。演讲中,习近平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自己的文明观。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五年过去,习
期刊
“我遇到一位中国老人,他的话语里有茶园气息与飞檐影壁。我遇到一位中国年轻人,他的讲述里满是灯光、摩天大厦与高科技。”一位来自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的学生乔瓦尼·斯多波洛尼,写给中国的诗句引来网友关注。他回忆在中国交流学习的日子,“每天呼吸着灿烂文化的空气”。而5年学习中文的经历,更让他感觉“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如今,越来越多如乔瓦尼一样的年轻人,在文明的交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讲“走中国道路”,也就是中国特色。中国,一开始就走在五千年的文明道路上。  中国的传统和现代不可能大分裂。在一些外国人眼中,认为新中国与旧中国的传统是大的分裂。然而,传统思想在中国还是根深蒂固的,孔子等人的思想依旧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天造地设”的“地理共同体”  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用“天造地设”一词来形容中国。他认为,中国、印度的存在、发展是“天造地设”的。喜马拉雅文明
期刊
著名歌唱家贠恩凤,把为人民歌唱作为信念,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为己任,累计义唱3万余首次,唱出了人民艺术家的精气神。她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中国十大公益之星提名奖。2015年荣登“中国好人榜”。  很多歌迷被她多年一袭红袍公益演出的朴素台风所倾倒,这,与她传承光大优良的家风密不可分。  先辈家风溯清源  民国时期,
期刊
人类文明史上所有伟大的创新和进步,都离不开相互的交流与促进演化。当处在中美贸易摩擦“风口浪尖”时,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清醒依然。  他曾在一次恳谈会上发言:“我们要回到世界文明的主航道,还是要回到理性上来。”  他的思想理念指导着华为的精神文明观,形成“团结协作、集体奋斗”的企业文化之魂,并且穿越时空,直落根本,一贯而至。  1 “在华为发展的前30多年,希望加快改善大家的生活,强调物质多一些。现
期刊
慈善是自愿共享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当代慈善者的历史使命是建立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传承型、开放型、学习型一体的现代体制,为中国慈善、世界慈善、人类共享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时代公益人士,需要对当今世界有基本把握。我将此概括为“一大焦虑、三大思潮”。  一大焦虑是人们不知道未来在哪里,而且很难以过去的传统价值观做判断,东西交错、左右难辨、冷热不分。当前的世界没有明显的东西方界限,没有明显的“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