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场催生传媒职业经理人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yong3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媒业要发展,要真正做强做大,必须培养一批能把传媒业推向市场的高素质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因此,认真弄清我国传媒职业经理人的特点,营造良好的传媒职业经理人成长的生态环境,很有必要。
  
  人才不断流失的尴尬
  
  一位传统媒体集团的系列报总经理,是很有能耐的传媒职业经理人。但谈到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他却很无奈。他告诉我:“我管辖的部门经理或骨干,培养起来之后,很快就给人挖走了。有的去了已实行公司化操作的刊物,有的去了网站,也有的去了广告公司、房地产公司。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便成为了新单位的职业经理人。”
  有一种趋势:传媒职业经理人转往高收入的企业;传统主流媒体转往非主流媒体;传统媒体转往新媒体。就连外国传媒巨头和一些跨国公司,也不惜重金争夺传媒职业经理人。中国传媒经营人才缺乏是不争的事实,从业界、学界到国家主管部门对此看法几乎一致。有调查显示:国内传媒从业者55万,但媒体经营管理人才却不到1%,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也就是称得上传媒职业经理人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尤其是传统主流媒体更为突出。
  传统主流媒体的管理层主要来自三方面:从采编队伍中培养出来,从传媒自身的发行、广告经营人员中产生,从别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调进。他们各有一定的优势,也有先天性的不足或某些方面的缺陷。这些问题,通过培训和实践也是可以解决的。但由于传媒业长期以来缺少培养传媒职业经理人的环境,未将传媒业当作产业来经营,体制的制约、观念的落后、传媒产业经营的单一、激励机制的缺乏,以及传媒业自身和上级进行干部资源配置时重采编轻经营,导致了传媒职业经理人的严重缺失。
  这里讲的强势主流媒体,是特指党委、政府部门直接掌控的机关报、电台、电视台等,这些主流媒体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的舆论引导作用是巨大的,是不可忽视的强势舆论力量。传统主流媒体本来就比较难产生职业经理人,而稍微具有这方面潜质的人才又不断流失,对做强做大主流传统媒体,巩固和发展我国的舆论阵地是十分不利的。
  
  社长、总编能否被称为职业经理人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举一个例子。被称为“魔鬼发行人”的谭军波,是业界公认的职业经理人。他原先是发行方面的经营管理者,任发行部门总经理。他东南西北都呆过,每到一个报社都能把发行推上去。现在他担任《东莞日报》副社长兼《东莞时报》总编辑,不会因为他从总经理变成社长、总编辑,而改变业界对其职业经理人身份的认定。他的素质和业绩摆在那里,市场对他的认可摆在那里。他的身份的转变只是说明,他从发行方面的职业经理人,转变为具有综合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事实上也是如此,他现在不只是在从事新闻策划、报纸定位的布局,也要进行报纸的战略发展规划,还要考虑发行、广告与新闻策划的联动。
  关于职业经理人的概念,说法有多种。一个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所谓职业经理人,是指在一个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中承担法人财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全面负责企业经营管理,对法人财产拥有绝对经营权和管理权,由企业在职业经理人市场(包括社会职业经理人市场和企业内部职业经理人市场)中聘任,而其自身以受薪、股票期权等为获得报酬主要方式的职业化企业经营管理专家。按照这种概念照搬照套,中国主流传统媒体还能有职业经理人吗?
  职业经理人的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中国的国情不同,内涵应该有所不同。外国的传媒完全是公司化操作,市场化的程度非常高,而中国的传统主流媒体基本上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我们既要强调传媒业的特性,又要研究职业经理人的共性。私人企业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出资人,即股东,我们称他们为老板;二是老板聘任的职业经理人,我们称他们是打工的,但不是一般的打工者,是有经营能力的高级打工者。传媒管理者不是受某个私人老板委托来管理传媒业的,而是受政府委托的。不管哪种情况,我们的传媒经营者与国有企业、私人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一样,都不是股东,这点是一致的。我们的许多国有企业转制之后,经营者受政府委托管理企业,肩负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加上与激励机制相结合,职业素质很高的专业型的职业经理人便应运而生。
  但中国传媒毕竟不一样,传统主流媒体采编部分的事业单位性质没有变,它以社会效益为主没有变。我们只能根据传媒的规律和国家的要求,通过体制等方面的创新,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因此,中国传统主流媒体的职业经理人应该是既懂得传媒规律,又能适应体制创新要求的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型人才。
  符合这种要求的,无论是社长、总编辑,还是总经理,都属职业经理人。总编辑主要是负责采编业务,他要用现代化理念管人,要经营采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策划),还要考虑报纸的市场走向,要与发行、广告经营者协调联动,所以,也应被称为职业经理人。当然,如果总编辑只是单一的指挥采编,不看市场,无法实现经营与采编的联动,肯定与职业经理人身份不符。
  
  寄希望于体制创新
  
  要培养一批传统主流媒体的职业经理人,必须营造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传媒机制。许多网站实行公司化、市场化运作,因此容易产生职业经理人。还有的就是市场机制比较健全、内部机制比较灵活的一些非时政类的报刊,比如时尚类的杂志,产生职业经理人的机会大些。这些年,在一些传统的主流媒体及其下属的子媒体,也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职业经理人,这与他们个人的努力和善于把握传媒发展趋势并积极进行创新有关。比如,有一位业界曾公认的传媒经营方面的职业经理人,在担任《南方都市报》总经理期间,使《南方都市报》的发行、广告大幅上升,取得很好的经营效益。一方面靠的是他本人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给《南方都市报》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
  但是,单靠个人的努力和小改小革,长远来看还是不行的。我们更需要通过体制的创新,给个人的努力提供良好条件,给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的21世纪报系的负责人沈颢、刘洲伟,也是名符其实的传媒职业经理人。他们受集团的委任,挂帅创办了《21世纪经济报道》。一创办就对体制进行创新,将经营性资产剥离出来,引进社会资金,实行公司化操作。创办不到一年就盈利,从周一刊逐步往周五刊发展,广告与利润直线上升。《21世纪经济报道》已成为很有社会影响力的报纸。沈颢、刘洲伟随着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经营业绩的提升,职业经理人的身份也得到了业界和市场的认可。
  在体制创新中,我们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两分开”的原则,将经营性资产剥离出来,建立公司的治理结构。授予总经理一定的权力,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有的人也许会说,这种创新可以将总经理造就成职业经理人,而社长、总编却很难被造就成职业经理人。因为“两分开”成立公司之后,必须坚持“分而不断,联而不乱”的原则。分开之后,报纸办不好,后面的发行、广告经营就会很困难,因此要求社长、总编要有很强的管理意识和协调互动能力,而激励机制也要相对应建立。也就是通过经营公司的企业化运作,推动另一部分的改革,激发内部活力,以及通过个人的努力,培育出职业经理人。
  体制创新之后,考虑到意识形态的要求,采编部门可坚持以行政配置为主,市场配置为辅;而经营公司则要以市场配置为主,行政配置为辅。通过市场选聘人才,将会催生传媒职业经理人群体。
  
  作者系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导
其他文献
本文在分析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2004年到2007年,内蒙古卫视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由一个发展相对滞后,原有节目影响力不强,管理体制老化的西部省级卫视变身为我国第一个以“我”概念为中心,全方位打造的电视频道,并让“2007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暨内蒙古民族作品音乐会”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激情唱响,拉开了内蒙古草原文化走向世界的序幕。如此快速的发展,背后的秘诀究竟有哪些?    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独特的草原文化和民族风
<正>~~
期刊
与西方国家的金融创新相比,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的金融创新,范围广但独创少、且技术含量低,衍生产品的创新大多归于失败.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银行业将面临
美国著名市场调查机构Gartner Research的资料显示,“9.11”事件发生后,在世贸大楼办公的企业中,有40%的企业因袭击造成重大信息灾难,在后来的5年内改行或被迫停业,很多企业的信息
营销策略创新的可能性分析则是从我国消费市场的差异性和消费行为的差异性着眼.对乳业的实证研究表明,产品的创新、通路的创新和推广的创新是中国乳业败中取胜、后来居上的主
一、中国出版“走出去”成果显著据统计.1996年以来.中国图书版权输出和引进的比率基本维持在O.1:1左右,2002年升为0.12:1,可2003年又跌至0.07:1。直到2004年、2005年才又开始有好转的
一、统一文献版本的社会原因1.政治原因汉朝初期并没有随着政治大一统而致力于思想的统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提出为了息异说、一统纪、名法度、
传媒职业经理人的培养被提上日程    传媒职业经理人是同传播媒介产业化程度相联系的,是同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相联系的。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不承认传播媒介的产业功能,也不允许发展市场经济,当然也就没有传媒职业经理人这个概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传播媒介的产业功能也形成了共识,但是就其实质来说,传播媒介也仅仅停留在“事业单位产业化运营”这种非科学的运作阶
期刊
2008北京奥运会,成为国人瞩目的事情,它不仅是体育的奥运,更是媒体的奥运。各类媒体都希望从这场奥运盛宴中分得一杯羹,体育类期刊也怀揣着同样美好的愿望,但愿望能否变为现实?在这场媒体的奥运大赛中,体育类期刊能否发挥优势和特长夺得桂冠?本期“期刊透视”栏目就此话题进行探讨,有人认为体育类期刊在奥运之年必定“钱”景无限,有人则认为奥运蛋糕将与体育期刊擦肩而过、渐行渐远。孰是孰非,事实将会给我们最好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