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用的读写结合,让教学从课堂走向课程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wenwu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的大教育观和大语文观要求教师从课堂中走出来,要具备语文课程意识。课程意识除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之外,还需更多地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教育意义,也就是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教学中的人、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一、基于语用的读写结合教学能有效体现课程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因此,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读写结合对提升言语素养和落实课程本质属性的重要意义。
  (一)对读写结合教学的理解及当前读写结合教学的误区
  读写结合是指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阅读教学中将语篇结构的分析、语言知识的传授、写作知识的学习以及写作技能的训练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其写作技能和说话技巧;同时,通过在阅读教学中的说话、写话训练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能力,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相融。
  “读写结合”在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更多的表现为“读写两层皮”,即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仅关注课文的理解,却只字不提对习作的借鉴意义,更谈不上所谓的“以读促写”;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丝毫不联系相关的阅读教学情况,对学生进行另起炉灶、零起点式的习作教学,也谈不上所谓的“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以语言习得为本位,忽视了学生情感与精神世界的提升;“读写结合”演变成“为写而读”,强调了技法的传授……
  (二)基于语用的读写结合教学对语文课程语用价值的促进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是实踐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用”指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活动。语文课程中,“语用”是学生学习语文后的“语用”,即将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地运用,让文本言语得以“增值”,让言语技能得到提升。
  1.读写结合能够全面理解“语用”,即引导教师由重语形、语义向重语用转变,通过适度、高效、可理解性的阅读输入,增加语文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等的输入量,然后通过写作、说话表达,达到阅读写作互相促进。
  2.读写结合能够有效落实“语用”,即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更好地调动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读写结合能够科学发展“语用”,即在价值取向上以提升言语素养为主,在课堂形态上以发展语言能力为本,在教学思路上以引导学生习得语言运用为目的,发展学生的言语素养。
  二、基于语用的读写结合教学落实课程目标的有效策略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基于语用的读写结合训练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意识,下面就结合笔者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教学片段,谈一谈实践与体会。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记叙了作者在叶圣陶先生的指导下修改作文的事,表现了叶老做事一丝不苟、平易近人的品质,文中由于“我”的心境不同,对爬山虎的两次描写及感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学习目标的设定中,要渗透写作和修改作文的方法,以及习得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等写作手法。
  (一)内容选择指向课程目标
  由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中涉及写作方法,并且在课文后附上了习作修改的资料袋,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笔者关注到了这一点。教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一是在反复读书中自然感知。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 “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这句话,启发学生以探究“你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为线索,引导学生朗读文本的细节描写后自主说话,深入感受叶老的一丝不苟。读写训练活动紧紧结合学生的感悟展开与深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对人物的感受,从而指引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是在文本品味中自主感悟。如本文所运用到的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就是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逐渐感悟到的。在师生接读第十自然段后,教师问:你从这段中又学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学到了作家的平易近人、作家对作品一丝不苟;有的说学到了叶老对“我”的教育和帮助非常大……然后,师生接读:“一年以后,两年以后,十年以后……在我的眼前——(生: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一想到叶老,我就会想到——(生读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师小结: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感悟,通过有层次的说话写话深刻感悟人物形象,充分领悟“借物喻人”的方法。
  三是在内容拓展中自我感受。课尾的拓展阅读中,教师设计练习:读叶老的《多念多改》,你又能学到什么?于是,学生怀着先前学习所蕴含的对叶老的崇敬之情,带着对写作的积极热情,投入到拓展阅读之中,学习运用新的写作与修改方法,实现了读与写、课内与课外的合理衔接。
  如此优化选择下的读写结合教学的设计,明确指向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语用的目标。
  (二)资源整合观照课程目标
  如教学中,一名学生说:“他(叶圣陶先生)还和‘我’这个普普通通的初中生握手,我们之间的距离肯定缩短了不少。”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追问学生:“缩短了我们之间什么的距离?”结合教材、联系背景知识,学生的表达也越来越精彩——缩短的是年龄的距离,他快七十岁了,“我”才十三岁;缩短的是水平的距离,他是个大作家,“我”是个普普通通的初中生;缩短的是地位的距离,他是教育部副部长,“我”是一个学生;缩短的是心的距离,他与“我”一握手,“我”就不那么紧张了……
  再如,课前教师与学生都查阅了叶老的资料,这些资料如何运用?课堂上当学生说到“这么大的作家还和‘我’握手呢!”时,教师适时追问:“是多‘大’的一个大作家?”学生相机介绍了叶圣陶的有关资料,这样就将阅读的知识与表达的内容有机结合,课外资料的介绍进一步促进了言语表达中语言与情感的升华。
  如此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读写、读说训练,实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三)自主学习重构课程目标
  本文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景与人的关系,建构起爬山虎与叶老之间的联系,从而掌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法。
  为此,课堂上一共组织了三次自主学习,每次自学以后,教师的问题基本都是: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给了学生广阔的表达空间与明确的思维指向,学生“学到的”是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是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包括写作方法)的优化,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净化,直至教学最后拓展延伸,运用所学方法将自己的体会写出来。这一过程所达成的正是我们语文课程所期待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都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读与写、读与说的训练,联系文本、结合自身后的自我内化、自主重构与自能创生。
其他文献
《永远的白衣战士》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特殊时期——“非典”为背景的人物通讯;《大江保卫战》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记叙了解放军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时代气息的通讯稿。怎样让一些刚满十岁的四五年级的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真正走进这段历史,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白衣战士们、人民子弟兵们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笔
期刊
随着语用教学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应该竭力从传统教学只关注内容的泥潭中抽身而出,始终坚守从文本体裁特点入手,在感受文体特点的同时,提升学生从一篇到一类文本的解读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笔者即以《姥姥的剪纸》这篇散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叙事性散文的教学策略。  一、整合印证,把握散文的基本特质  散文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聚。任何一篇散文都有着多样而迥异的语言形式和文本结构,但这些形
期刊
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形成写作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从学生视角出发,让学生以心会文,提高写作能力。  一、以手写心,激活写作热情  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其难点就是学生不愿意写作,虽然大家都知道写作的重要性,但是学生们对于写作还是没有激情。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首先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学生情
期刊
乔布斯让电脑“手掌化”,他改变了世界。微信技术的使用,便捷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教育信息化趋势,微信技术必将被教育所用。众所周知,为了便于学校家庭之间的沟通交流,每个班级几乎都建立了学生家长与教师共同组成的微信群。那么怎样发挥微信群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呢?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一、进行德育教育,赢得家校合力  德育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占无比重要的位置。然
期刊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学生学识、思想等素养的最终形成都有赖于这个阶段的教育。为此,对于教师而言,选择上佳的教育切入点应该被摆到紧迫的地位上。本文拟以《现代诗二首》为例,谈谈以得体的表达作为切入点的初中语文教学。  一、激发少年的心,让学生有表达的冲动  初中生处于人生的金色时期,这样的年华理应将阳光灿烂自然流露于青春的脸庞之上。毫不夸张地讲,这应该是所有学科教学所追求的重大育人目标。而对于语文
期刊
孟子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文本思想情感,就要熟悉作者,要了解写作的背景。介绍作者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笔者最近听了多位青年教师的同题课,课题是南唐后主李煜写的一首词《相见欢》,他们在处理作者介绍的教学环节上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一、明确指向,切中肯綮  我们认为,阅读教学中的
期刊
当前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模式导致的教育现状是这样的:语文教师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让孩子背诵和默写。课堂上,教师可能大半节课都在不停地讲解课文,归纳知识点。殊不知,这样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慢慢减退,他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笔试做减法  针对目前的小学语文考试评价现状,我们必须改革单凭一张期末试卷来判定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考试
期刊
《都市精灵》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随笔,文章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展开联想,着力描述若干个大都市中人与动物精灵和谐相处的景象,主旨鲜明地提出了都市中人应当与鸟、鱼、兽等精灵和谐共处的观点。“人与环境”虽为人类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但以此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对于八年级学生已属屡见不鲜,这难以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更遑论进行严肃的思考了。那么,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致地主动走进文本,愿意亲近
期刊
新课改的应用不断推进,让教育进入到新的领域。教师需要在新课改的引导下相应地转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促进教育迈入到正轨,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力争让语文教学获得新的提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加需要对自身进行调节,让自己成为课程改革的领路人,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提升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  一、渗透情感,促进身心发展
期刊
【文本】  《秋天的风》刘益善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毕国瑛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山茶花》郭沫若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走进秋的怀抱,感受秋天的声色美。  2.赏读诗文,在语言情境中进一步学习观察,丰富积累,想象表达,深化对秋的体验和感悟。  3.激发对秋的喜爱之情,学做一个热爱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