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体特质,提升叙事性散文教学有效性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3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用教学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应该竭力从传统教学只关注内容的泥潭中抽身而出,始终坚守从文本体裁特点入手,在感受文体特点的同时,提升学生从一篇到一类文本的解读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笔者即以《姥姥的剪纸》这篇散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叙事性散文的教学策略。
  一、整合印证,把握散文的基本特质
  散文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聚。任何一篇散文都有着多样而迥异的语言形式和文本结构,但这些形式和结构都指向一个集中的表达中心。因此,散文教学首先就是要从散文的“神”入手,感受作者以广阔之内容指向核心之一点的写作特质。
  鉴于此,教师在执教《姥姥的剪纸》一文时,首先鼓励学生多角度聊课:你从阅读中,读懂了哪些?有的学生畅谈自己对课文表达细节的感受,有的学生则对文本的创作思路和结构设置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统整与提升,引导学生提炼出课文彰显出来的两大关键点:姥姥技艺高,祖孙情意深。随后,教师则将教学的重心设置在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和素材来展现散文的这一聚合的“神”上的。学生在全面、深入研读文本之后,意识到作者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对姥姥剪纸的直接描写,还借助乡亲们对姥姥技艺的赞美、作者对姥姥的打闹等内容,多角度地展现了姥姥技艺的高超,形象再现了祖孙两代的融融情意。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散文对某一中心的描述,决不能停留在单一、机械的原始性层面,而是要以中心为原点作最广泛、最圆融的囊括,从不同的维度立体化、多层次地丰富文本的意蕴。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散文的特点,引领学生结合具体的文本情境和资源,深入了解散文“形散”和“神聚”的具体特质,为感受散文的特性奠定了基础。
  二、品析运用,体悟散文的质朴语言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以感知、品析、鉴赏的方式对散文的语言进行感悟与积累。而叙事性散文,旨在通过典型事件或者阐述事理,或刻画人物,语言风格一般都会呈现出鲜明的质朴与平实的特点。这对于学生充分把握叙事性散文的特点有着重要的价值,理应成为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
  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关注点聚焦在课文平实质朴的语言文字之中。如乡亲们夸赞姥姥剪纸技艺高超时,作者运用了“剪……像……,剪……像……,剪只……能……,剪只……能……”的句式。长期生活在小屯里的村民们并没有高深的文化,缺乏语言文字功底,但他们从来都不缺乏语言表达的智慧。课文所运用的这一句式,虽然语言浅显简单,但句式独到而灵动,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特点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表达效果鲜明。教师引领学生从这一质朴的语言形式入手,启发学生感受“剪什么像什么”的简洁与凝练,感受夸张手法背后所承载的表达智慧。随后,教师还引领学生从句式所选择的动物入手,深入洞察猫虎、公鸡母鸡之间的细微差别,便于从更细致的层面突显姥姥剪纸的工艺精致。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求学生罗列凤凰与孔雀、龙与蛇、骏马和骡子,并进行模仿练笔。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深入感受语言质朴、纯真的特色,更在辨析积累之后,推进了学生的实践运用,效果鲜明。
  三、联系语境,感受散文的抒情特质
  叙事离不開人,有人就会有情感的存在。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个生命个体在相应的事件情境之下,自然会生发出天然的情感。在叙事性作品中从不缺乏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教师应该在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共同感受抒情语言所传递的丰富、真挚的情感,从而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强化对散文内蕴的把握,提升学生理解叙事性散文特质的能力。
  如在教学课文最后的语段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聚焦姥姥一幅独具价值的剪纸作品,透过语言中“定定地站”“出神地望”等极具穿透力的词语,解读剪纸作品中所承载的姥姥对作者的期盼与不舍之情,从而点燃内在情怀。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圈画出课文中抒发情感的语句,在深入朗读与品析中开掘语言中所蕴藏的丰富情愫,从而强化文本的解读效益。随后,教师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语段中的核心词语,从“无论……只要……就……”等句式深入体验作者对姥姥难以忘怀的深厚情意,深切感悟语言中所裹挟的丰富情感。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可以紧扣叙事散文中抒情性语言,在联系上下文中超越语言的表层,直抵语言的内核,体悟语言背后所蕴藏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总而言之,叙事性散文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阅读教学就应该从其文体特点入手,帮助学生在辨析语言、感知体验的基础上,提升感知文本内在意蕴的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益。
其他文献
小学阶段,说理文的出现数量占比很少,语文课标中第四学段才出现关于简单议论文的教学要求。由此看出,小学阶段的说理文教学是要特别呵护的,切不可是只让学生在“论点”“论据”中枯燥而浅白地圈阅,味同嚼蜡地枚举,这样的教学只会让说理文变得“面目狰狞”,远离情趣。说理文的教学自有它的情理之趣、情理之美,理应“理智”地学。  一、由“悟情感”到“立观点”  一般文章的教学当然离不开“悟情感”,说理文的教学如果也
期刊
教师所花的功力不仅仅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更重要的是要借助课外的功夫。一堂成功的课,应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清新的教学思路、精致巧妙的课堂结构,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品味中理解课文内容,体味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要想做到这一点,根本途径就是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教材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教师自身对教材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
期刊
9月24日上午9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手书诗集《两负轩吟稿》新书首发式在常熟东南实验小学隆重举行。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常熟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戈炳根,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长、本刊社长兼总编王晨,上海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南京、苏州三十多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以及常熟本地的“彭尚炯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薄俊生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共七十余人参加了首发式。首发式由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掌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爱的馈赠”之《举手的秘密》。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关键词,体会人物的性格。  4.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关心、帮助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帮助。  【教学过程】  一
期刊
【教学内容】  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跨越百年的美丽》。  2.“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六年级下第5册:《逝世前的科学记录》。  【学习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居里夫人的生平。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3.领悟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识“美丽”  1.师:鲜花的美会随季节
期刊
前几年,有专家提倡“真语文”,现在好像已不大有人提起。当初,许多专家学者都撰文表示支持,响应的学校和教师也不在少数。现在已明显式微。  “真语文”的提出,是对语文教学中华而不实、虚张声势之不良教风的批判。尤其是一些所谓示范课,过分关注教师的表演,过分在各种噱头上动脑筋。这种流弊由来已久,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提倡“真语文”,即提倡语文教学的去伪存真、返璞归真,意在拨乱反正。  “真语文”之所以逐渐式微
期刊
江西铅山,山川秀美;铅山文化,源远流长。宋代朱陆“鹅湖之会”就在这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红土地上。河口一小有着近百年的历史,师资力量雄厚,是一所洋溢着青春与梦想的现代化学校。2015年夏天,我们邂逅了“语文主题学习”,9月,我校成为铅山首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校,开始了“语文主题学习”的探索之旅。  对于学生这一教学的主体,我们努力做好“读书、写字”两件事情。  一、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1.两座
期刊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意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阅读课堂生机勃勃,真正实现学生的“悦读”。本文从阅读的“三步走”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整体感知,疏通脉络  在阅读文本的课堂活动中,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让学生疏通文本脉络,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掌握,了解文本的大意,为下一步的深度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教师
期刊
在摒弃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当下,一线教师该如何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领学生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自主投入学习过程,同时适时引导与调控,以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做法。  一、问题导向式  “问题导向式”学习模式,建立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能通过阅读策略尝试解决问题,在自学未果的前提下,教师作为参与者,共同加入研究学习小组,并适时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学会调控、
期刊
《永远的白衣战士》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特殊时期——“非典”为背景的人物通讯;《大江保卫战》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记叙了解放军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时代气息的通讯稿。怎样让一些刚满十岁的四五年级的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真正走进这段历史,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白衣战士们、人民子弟兵们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