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多于指责

来源 :中国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地产业是2005年度遭受“恶评”最多的产业。原因很简单,“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安定的最基本条件,“老百姓买不起房”当然就成为一个大问题。套用一句话,“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不能为社会底层所分享,那么这个社会将非常危险。”因而房地产业在2005年继续遭“千夫所指”,就成了必然。
  盘点2005年房地产业的关键词,皆因“老百姓买不起”而围绕价格问题展开。
  
  关键词一:泡沫
  
  尽管专家学者们早在几年前就提醒政策部门及开发商们:中国的房地产业不仅有泡沫,而且在迅速增大,需加以警惕。可惜的是,“良药苦口”鉴于国人传统的行为方式,在危机爆发的前一秒钟,还没有一个开发商会乐于接受。伴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国务院8大措施”、“七部委联合发文”、“加强房地产资金信贷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2005年,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终于在近年来价格涨势最猛的上海、杭州等局部地区被挤破,两地楼市出现了连续多年快速上涨后的价格回落,降价幅度甚至达20%。毋庸置疑,两地楼市泡沫的破灭,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但如果说它意味着整个中国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开始,还为之尚早。沪、杭两地房价下跌仅月余,就有政府官员和学者出面澄清:自始至终政府所倡导的意图都不是“打压”房价,而是过热的投资以及价格的过快上涨。这是因为,一旦房地产市场的“冬天”真正来临,不仅一些地方的GDP增长堪忧,甚至会引发金融风险。这也就顺其自然的有了国务院8条意见中的“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可见“稳定”重于一切,政府不会允许房价大跌。
  
  关键词二:回落
  
  10月末,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用简洁而清晰的数字描述了当前房价的走势,“涨幅稳步回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一季度上涨幅度为12.5%,一到二季度涨幅为10.1%,而一到三季度涨幅是8.8%。与房价涨幅同步回落的还有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10378亿元,增长22.2%,增幅回落6.1个百分点。
  房价涨幅稳步回落,可以拆成两个词来考量。“稳步”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稳定住房价格”十分契合。由于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政府,不可能采取“急刹车”的方式,让支柱产业前进的步伐骤停。
  但是,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带来的风险,特别是部分城市飞涨的房价已大幅度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能力,这些因素促使政府下决心采取调控措施,防止价格的局部过快上涨。因此,在宏观调控的“组合拳”下,在“稳步”的前提下,才有了“回落”。
  政府自然有政府的难处,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政府不能与民争利。政府与民争利是不可能促成和谐社会的。这个问题,不仅房地产业存在,其他领域也存在。
  但对于持币待购的普通百姓而言,“房价涨幅稳步回落”与他们所期待的“房价回落”,南辕北辙,何况房价上涨8.8%仍是个不慢的速度。
  尽管现实让老百姓只能选择在失望中继续忍受,但从2005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市场的表现来看,还是发出了一些积极的信号,如政府打击投机炒房者的决心;房地产市场秩序整顿力度的加大;住房结构不断优化等。
  
  关键词三:挺不住
  
  11月6日,杭州一楼盘涉嫌自己雇佣民工连夜排队,制造虚假的抢购景象而遭媒体猛烈抨击,尽管开发商矢口否认,但舆论仍不依不饶:“尽管近期楼市营销手法可谓花样百出,借娱乐事件炒作,傍明星提升人气……开发商吃奶的劲都用上了,除个别楼盘因总价低、户型合理热销外,大多数楼盘的开发商收成欠佳。与往年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景象相比,恍若隔世……”
  抛开事件的真伪,它反映了购房者与开发商在房价问题上贯穿于2005年全年的心态:看谁“挺不住”!
  时至岁末,尽管市场上尚无二者谁取胜的直接信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没有出现骇人听闻的大跌大降,而成都、重庆等二级市场,还陆续有“逆市上扬”的消息传出,但就整体的实际效果来看,舆论普遍认为还是“购房者略占上风”。
  首先,虽然比赛未分出最后的胜负,但在二者的角力中,开发商所花费的力气,要比消费者大得多。在连续几个月的角力中,开发商阵营已经使出全部招式,诸如折扣、减免、大规模广告投入,甚至打出“走出观望”这样营造氛围的话语等等,但都收效甚微,而购房者仍在集体地牢牢地捂住自己的钱包。
  其次,像开发商和消费者集体博弈这样高规格的角力,急躁者肯定是先失败者。而就角力双方的压力来看,媒体早已呈一边倒的帮“购房者”做出了全面分析:开发商一上阵就有很大的包袱,比如金融成本、时间成本等等,而真正让开发商担心的还不止是一点点利息和暂时的损失,而是这般绞尽脑汁的努力之后,等待他们的仍是一场收获饥荒。购房者集体“观望心态”并沒有崩溃,而开发商的气喘如牛的表现,反而让观望者更有信心。
  一个成熟的市场所提供的商品应该是“奔驰与夏利”都能买到,而不该只是“嫌贫爱富”。什么时候老百姓可以依据自己的收入能各取所需,而开发商牢记购房者与开发商原本唇齿相依的二者,也就不必如此剑拔弩张了。
  
  关键词四:成本公开
  
  自从福州市物价局7月初向社会公布房价成本清单后,这一举措如同在房地产界扔下一枚重磅炸弹,掀起了轩然大波。至11月初,江苏、浙江两省物价部门也先后效仿福州,对当地房价“成本公开”。然而三地的“成本公开”在实施过程中无一例外的遭遇到了重重阻碍。
  地产业界对公开房价成本的态度可想而知,“没必要”、“没作用”、“没道理”,一句句都言之凿凿,虽令消费者反感,但也在情理之中。可出人意料的是,成本公开在执行中最大的障碍却来自于政府。物价部门抱怨,房价成本需要多个部门联动,缺少地方政府的支持,单纯靠物价局很难执行下去。而开发商作为一个利益群体,在同政府的谈判中,往往握有几张王牌,比如GDP指标、财政收入、就业指数等等。
  我们很难预测“成本公开”今后的命运如何,但福州市有关部门早些时候所出示的该市23个楼盘的成本目录,足已令人瞠目结舌。这些资料显示,当地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利润率平均约为50%,最低的也超过20%,最高的则超过90%。而此前开发商在公开场合宣称的利润率只有15%。
  面对因为高房价而四起的民怨,开发商、有关主管部门、一些地方政府还是众口一词,不言房价过高,纷纷以地价、建材成本上涨为由,为高房价寻找种种借口,譬如高地价催生高房价、成本涨带来房价涨云云。而一旦成本公开,房价究竟是高是低、成本在房价中所占的比例究竟有多少,怕是什么借口也掩盖不住了。
  尽管“要不要公布房价成本”还处 于火爆争论当中,但在当下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将高房价、暴利、隐蔽的成本等诸多事项捆绑在一起,并自然衍生出“成本公开”以抑制高房价的推理,应当说并不是什么过分要求。虽然,房价的形成最终还是由供需关系所决定的,但通过信息的进一步公开透明,形成一个有效的商品房價格监督机制,对于房地产业的整体健康发展而言,没有理由是有害的。毕竟,支撑一个国民经济支柱性行业长久健康发展的,应当是合理“利润”,而非“暴利”。
  
  关键词五:空置
  
  “空置”已经成为2005年房地产界无法回避的“痛”。
  数字显示:北京,2005年9月末,商品房空置数大幅上升,空置面积高达1054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21.1%,其中一年以上的空置房较去年同期增长高达25.3%;上海,截至2005年11月15日,全市住宅商品房的可售面积总数为1843万平方米左右,而10月份全市住宅成交仅144.2万平方米,以此推算,即使年末最后两月的新增供应量为零,到年底,住宅供需的差额也将超过1600万平方米。但实际上,经过正常开发周期上市的住宅面积正在不断增加,这个供需差到年底可能远远大于前面预计。
  尽管某位地产界人士说:“强调空置率是一个低级的错误。”但现实是,对开发商来说,大量的资金积压在空置房上,不仅造成资金周转不灵,现金流产生危机,影响到今后的项目开发,甚至直接影响到自己的生存问题。现在的开发商的房产开发过程大多是滚动开发,即批土地——建造一期房子——预售回笼资金——支付建筑商及自身运营费用——建造二期房子,在楼市处于上升期时,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加快速度运转,房产的开发量和销售量都会增加明显。如果这个过程因为销售不畅造成房产滞销和积压,预售回笼资金这个重要的环节显然会受到阻隔,不仅后期的开发难以实现,还少不了拖欠建筑商的钱,甚至威胁到自己的生存。
  “空置房危机已经拉响警报”。对于“空置房”问题,学者们一致认为,房价与购买力的不匹配、价格与地段的不匹配及房型面积与实际需求的不匹配是引发房屋空置现象的主因。
  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教授公开表示,现在最主要的问题,不是上海市民想不想买的问题,仍然是买得起买不起的问题。“世上没有卖不掉的商品,只有卖不掉的价格。目前造成上海大量房子滞销甚至可能形成积压,就是因为开发商还不肯像样地降价。在许多开发商看来,房价一旦上去了,就别想再下来。支撑他们这种观点的,一是认为政府不会对楼市成交长期低迷坐视不理,迟早会松动楼市调控政策,二是认为消费者购房需求是刚性的,不可能一直不入市。因此,他们没有必要主动下调楼价。实际上,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干了一辈子房地产的北京房协委员蔡金水也表示,“北京也将会步上海后尘,成为又一个房价下降的热点城市。”蔡告诉记者,眼下北京许多开发商都在想方设法搞促销,如免物业费、暖气费,送家具、家电、精装修等,通过这些方式间接降低房价,达到将房子卖出去的目的。以京北为例,除极个别的楼盘,大多数开发商几乎都是门可罗雀,房子卖不动,消费者持币观望气氛仍然浓厚。“开发商、房协、政府都不敢说降,大家心里也明白,得跟政府保持一致。开发商还在挺,因为大家内部说了,谁也不许降,一旦下降,就会出现价格雪崩。”
  “空置房就如同生产型企业的产品库存,一点没有,不现实也不可能,适量有一些,是市场的润滑剂;但如果太多,就会噎着了。而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显然是要被噎着了。”房产界的一位专业人士如此概括。
其他文献
新男风是什么?是韩国歌星Rain的舞男风格,还是好莱坞影星裘德·洛的颓败风格?是贝克汉姆的张扬风格,还是布拉德·皮特的老实风格?这些都不重要。这些风格都可以被视为章鱼的爪子,而绝不是身体。新男风的身体是什么?是新绅士。一个舞男,一个颓者,一个被老婆调教出来的艳丽面孔,或者一个老实爸爸都可以是绅士,一个新绅士。  所以,想成为新男风的追随者,就请先学做新绅士吧。    新绅士行为准则    对于绅士
期刊
太阳镜分成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一个是专業,一个是时尚。  我们在《福布斯》杂志的一项全球顶级奢侈品品牌的排行榜中,看到Oakley,一个稍显陌生了,其实,那是著名的太阳镜。  我们对太阳镜早已不陌生了,四周围到处都是,从几块钱一副的,到几千元乃至上万元一副的,应有尽有。不过,什么是真正的名牌太阳镜,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依然是个问题。其实一个太阳镜能同游艇珠宝等等平起平坐,贵为顶级奢侈品。  名牌太阳
期刊
撰稿 李可杰 谢智华    2001年以来,中国钢铁工业持续保持了高达20%的增长速度,未来几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加快,特别是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世界钢材市场需求将继续保持适度增长。据国内相关机构预测,我国钢铁工业今后将保持10%左右的增长,如何把握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乃是攸关中钢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值此关键时刻,国务院国资委于2003年12月,把执掌中钢集团的大棒
期刊
撰稿 白长虹 邱 伟    作者简介  白长虹,管理学博士,现任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管理研究所副所长。近年主要从事顾客价值及其管理系统研究、基于顾客价值的服务竞争力评价和组织卓越绩效管理评价研究,代表性研究课题包括“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以银行、电信、旅游业为例”、“东亚、南亚地区市场营销与消费行为研究”、“品牌战略及其管理系统”等。  白长虹教授的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工商管理核心
期刊
撰稿 张石原    2005年4月15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国传媒大学等5家权威机构发起,国内知名营销专家、媒体专家、广告专家等组成的专业评委会所进行集中评选的“2004中国年度传播榜中榜”正式揭晓,中国移动通信旗下的全球通品牌获得“年度强势品牌”殊荣,再度见证了其成功的营销策略。  可以说,此次中国移动全球通品牌能够在年度评选中脱颖而出,与其对传播亮点的成功聚焦、传播主线的准确明晰密切相关,特别是
期刊
泉州是中国最大的旅游鞋生产基地,生产全国1/5的运动鞋,全球平均每12个人就可拥有一双泉州生产的运动鞋;这里是中国拉链业技术最先进、品种规格最齐全的生产制造中心;这里还是中国三大玩具生产地之一、中国陶瓷生产基地……泉州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3项,位列全国城市第二,中国驰名商标13项居全国第三,泉州市成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  品牌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谁拥有更多更好的品牌,谁就具有更
期刊
在“十一五”规划第一年的三月下旬,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北京创造了罕有的壮观场面,从“第三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在钓鱼台隆重举行,到打造”北京时装之都时尚晚会”在芳菲苑亮相;从第14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2006开幕,到“装典中国——2004-2005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颁奖晚会”,再到2006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缝制设备展的BISMA以及纺织纱线展Yarnexpo的相继开幕
期刊
盘点2005年,成功的品牌营销有四点共同之处:重视机会,而不只看到困境;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随波逐流;敢于接受挑战,而不胆怯守旧;以创新为宗旨,而不沉湎于过去。  重视机会,而不只看到困难——对于“苏丹红”事件,肯德基一开始就充分利用媒体向公众介绍“苏丹红”的检查和处理情况,高管出席新闻发布会发表“问题调料”均来自其供货商的声明,以不回避责任的态度积极配合媒体的调查采访,抓紧促销……这一系列措施的
期刊
从1995年的孔府宴到2006年的宝洁,十二年间,央视“标王”轮流更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十二届央视“标王”的更替史,就是一段中国行业经济发展的浓缩史。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群众逐渐解决温饱,喝酒成为国人展示富裕生活的重要方式。大量川酒运往山东,勾兑后以高价卖出,造就了孔府宴、秦池等红极一时的品牌。  紧随其后的是以VCD为代表的家电业。VCD收视成本低廉、适用范围广泛,众多家电企业都将它
期刊
2006年世界杯将子6月9日至7月9日在德国的12个城市举行。世界杯在商业运作之下,已经成为时尚的舞台,当然也成为名牌荟萃的舞台。 其实足球世界杯对国人最直接的震撼还是4年前的事,那年中国队史无前例地进入了世界杯的决赛圈.虽然一球未进地踅了回来,但没有了隔岸观火的陌生感。  当然.我们也最近地观看了时尚,欣赏了各种优秀产品和商业  今年德国世界杯.32只球队.64场比赛,预计共有320万名现场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