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的“礼念”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信在古代类似现在的手机,是传递离人之间情感的重要工具。但是今天的我们,除了对着屏幕表达感情外,还能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对方的思念呢?在这一点上,似乎古人比我们更高明,能以各种物品寄托各种情感送给思念之人。说他们高明,其实不如说他们更加用心,一个香囊、一个发簪、一把梳子,送给对方的每一件物品都被赋予了深深寓意,礼物不一定贵重,但背后的含义一定是让人感动的。
  大约唐朝开始,民间通信组织逐渐形成。当时主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商贸易的需要。首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有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政府驻长安的办事机构,然后再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如数取回,这也就是今天汇兑业务的萌芽。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乡约”探亲带信的出现。相传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思念家乡,相约每年推派代表回鄉探望,往返时带些土产和信件,过程的艰难可以想见,这份情的厚重更值得珍惜。
  相比之下,如今的人情往来离“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情意重”的本意已越来越远。《仪礼》当中的《士相见礼》提到,士与士初次见面,一定要带着“贽”,就是见面的礼物。如果主人辞谢,那么客人要说:“不以贽,不敢见尊者。”意思是说,不带着礼物,怎么敢来见自己所尊敬的人呢?再看《仪礼》的《士昏礼》、《聘礼》等篇,我们就会明白人们进行礼节性的会见,也都是带着“贽”的。但是,古人送礼物,要遵守三条重要的道德原则,并不像现在这样庸俗。
  第一条就是所送礼物要有道德隐喻。《士相见礼》中说,士相见用的礼物是雉(野鸡)。原因是,雉一旦被人包围、无法逃脱时,既不会惧怕人的恐吓,也不吃诱饵,而是迅速自杀,所以人很难抓到活的野鸡。用雉作为见面礼,并非由于它的味道鲜美,而是借此表达彼此要用“守节死义”的精神相互砥砺的意思。梅花在古代文人眼中具有凌寒傲霜、清高出尘的风骨,文人间也多以此相赠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历史上最为人所熟知的赠梅典故来自南朝诗人陆凯。他行走于横浦驿(今广东北江翁源) 梅岭之时,忽忆长安好友范晔,便折梅一枝,托驿使送去,并附纸赠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温情至极,浪漫至极。
  第二条是轻财重礼。先秦时期,如果长期没有盟会,诸侯之间就没有机会相见,久而久之,彼此的感情就会变得淡漠,因此要派使者互相聘问。作为国家礼的是圭、璋之类的玉器。使团到了聘往国,使者郑重地将圭璋交给东道国的国君,国君先要“辞玉”,也就是表示谦虚。接着举行“受玉”的仪式,郑重其事地收下礼品。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在使者即将归国的时候,东道国国君又要举行“还玉”的礼仪,将先前收下的圭璋,原封不动地归还使者。既然客人是郑重其事送来的礼物,你已经收下了,为什么又要送还给客人,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当然不是,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大家想想,如果东道国国君收下这份贵重的礼品,势必要再准备一份价值相当的礼品送给对方,这么一来一往,双方的关注点就会落到礼品的价值高低上,彼此为利而交,不仅会淹没聘礼的真正意义,而且会助长贿赂、贪财之风。因此,为了节省精力和财力,为天下垂范,人们又规定了“还玉”的礼节。
  第三条原则是礼尚往来。 “还玉”的礼节,是要突出“轻财重礼”的意思,国君亲自做表率,谦让之风就会在民间兴起。古代士人有知识、讲情操,并非势利小人。如果彼此把钱财放在首位,为利而交,则利尽交散;只有为义而交,才能有恒久的友谊。在平辈之间,礼是讲究对等的。《礼记·曲礼》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接受对方礼品而不回礼,有贪图对方财物之嫌。我们读《仪礼·士相见礼》可以知道,士甲拜见士乙,带去的礼物是一只雉。改日,士乙回访士甲,带去的礼物也是一只雉,就是士甲先前带去的那只雉。士乙很明白,他没有无缘无故接受士甲馈赠的理由。古人对于“还玉”、“还雉”礼节的设计非常高明,反映了中华传统的人文精神。
  其实到了民国时期,文人间送礼也多是抛开价值,注重的是趣味和情感。抗战爆发后,苏州作家范烟桥迁居上海,认识了梅兰芳、周信芳、吴湖帆、郑午昌、汪亚尘、李祖夔、杨清磐等人。20人当时均为50岁,吴湖帆等发起组织成立了一个“千龄会”。约定每年正月十五或八月半聚会时,每人要准备同一款式的礼品20件带去交流,互相馈赠,除自留一份,其余的分送给其他成员。大家的礼品都是什么?据范烟桥后人回忆,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辍演居家,闲时常画梅花自遣。他有次带去的礼品就是画有梅花的折扇。吴湖帆、郑午昌、汪亚尘等名画家则分别画了松树、山水、金鱼等各自精心之作(屏条)。实业家蔡声白带去的礼品是他所属企业织的被面。
  当然,我们说送礼不是目的,主要是觉得表达情感还可以有更多的方式。其实,如今年轻人对重钱物的送礼方式是反感的,而追求的是新潮、前卫、先进的东西,如果想出更经济、更有创意的表达形式,肯定会被很多人接受。
其他文献
对于行业与市场来说,每年从全国两会上发出的声音无疑是特别重要的信息。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除热议经济、民生问题外,文化同样也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从这些提案、议案,不难窥见当前文化大市场的新动向与新问题。  艺术品市场  需要更规范发展  建言:加快启动交易方式创新  龙瑞、范迪安等十几名全国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递交联名提案,希望证监会等主管部门能加快启动文化艺术品进场交易所需新型交易方式的
期刊
在很多“二战”题材的电影中,我们认识了这种边三轮摩托车。这辆宝马R75边三轮摩托车1:6比例的锌合金模型由港龙模型出版发行,配合的1:6比例的兵人模型更是绝版。  宝马系列摩托车中,以宝马R75最为著名,该车从1940年一直生产到1944年,排量0.746升,采用26马力双缸风冷发动机,四速(带倒挡)变速箱,最大速度可达95千米/小时。前轮为机械式刹车,后轮为液压助力刹车,伸缩套筒式前叉。这些设计
期刊
你觉得与人交流累吗?  累!是那种分别太久内心期盼之伤痛,还是颈椎和手指过度疲惫的疼痛?  如今,生活已经与手机信号如影随形,思念、关怀等情感信号是否还在“服务区”内,我们只有自己寻找答案!  现代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本该具备的一些正常能力在逐漸消退,如与人相处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看看古人,表达情感、接受情感的方式和内容是多么丰富,手机能复制文字、图片、声
期刊
4月10日至12日,有国内考古界“奥斯卡”之称的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将揭晓年度“榜单”。据了解,根据投票结果,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等排名前25项入围2016年度终评。该评选自1990年启动以来,北京只有金中都水关遗址和延庆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入选。路县是通州已发现最早的古城,有专家認为,在城市考古中,汉代的县城城址多有发现,但像路县故城遗址这样总体上保存状况良好,并且有计划进行考古发掘
期刊
古代送别图中壮丽瑰奇的自然风光正是画家心理情感的外化和折射,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中国绘画史上,目前追溯到最早的送别图是北宋李公麟的《阳关图》。此图根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作,根据诗中送别地为“临皋”,所取“送别”景象大致会为陆路送行。而送别图的创作发展“到了南宋,一个明显的送别图的模式已经成型,而为后代的画家所遵循”。  而存世最早且形成送别图范例的是12
期刊
古时文人重心灵契合,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想起《世说新语》中的雪夜访戴,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未至而返,可以见出晋代名士的潇洒自适与重情重义。在这样生活节奏迅捷的时代,每人都觉得时间的消费才是最奢侈的,比如写信这一件风雅的事情已经难有存在的必要了。其实书信到近代才被称为“信”,在中国文化史进程中,书信有过许多别称如简、柬、札、帖、笺、素、翰、函、尺牍、雁足、雁帛、雁
期刊
古钱币从早期的称量到唐代开元通宝的过渡是较慢长的历史,长达千年之久。随着货币计量方法的发展,货币单位也在发生变化。从最早的贝币单位“朋”到今所使用的圆、角、分,钱币单位的计量也从记重演化到了记值。  | 一贝兑换一奴隶 |  据考证,最早的货币单位“朋”就是贝币的单位之一。贝币在不同时期既可以做数目统计,也可以做重量统计。而甲骨文中(朋)字则表示若干个贝串连在一起。据小子簋:“乙未,飨使赐小子贝二
期刊
4月初的香港拍卖市场分外热闹,香港苏富比、保利香港、匡时香港等多家拍卖行纷纷举槌。而三家拍卖行的战绩——分别以31.7亿港元、12.45亿港元和 1.82亿港元的总成交额收槌,也让一些人捕捉到今春拍卖的风向。不过,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频出佳绩的本轮香港春拍只是局部的热闹,整个市场到底会怎样,或许5月启槌的内地春拍方可见分晓。  香港苏富比  | 5件拍品破纪录 |  香港苏富比2017年春拍推出了
期刊
画外音:  如果你和一个或一群朋友即将分别,会去做什么?恐怕很多人采取的方式是吃一顿散伙饭,席间推心置腹地回忆过往,然后是一次撕心裂肺地歌……  在分别之时,你们或许会互道﹃再見,常联系﹄,但这句司空见惯的话还有多重的分量,只有时间才知道答案。  不知您注意到没有,如今,无论是人声鼎沸的车站,还是壮观无比的航站楼;无论是家门前游子的出行,还是爱人的就要远走,都变得平常和稀松,短暂而默然。  在离别
期刊
画外音:  天涯相隔的人,借助高科技互道思念之情倒也可以理解,毕竟我们没有必要完全像古人那样为了思念而﹃断肠﹄。  但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手机突然收到一条消息,是和你在同一个办公室、离你仅几米远的同事发来的,内容如﹃午饭怎么解决﹄、﹃下班去哪里逛街﹄之类。你的回复果断而迅速,也许你们之间由此滔滔不绝起来,但办公室里的气氛依然宁静得让人小心翼翼。面對这种不争的现实,困惑之余我们不禁要问,手机在拉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