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挑战与应对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wuy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适应“中国制造2025”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素之一。前不久,国家正式颁布有关“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文件,以文件的形式规范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把“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具体化。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学校的“双师型”师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成为我们目前需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 职业学校;师资培养;“双师型”教师;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747(2017)16-0068-05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是把中国的劳动力数量优势转变为人才质量优势,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而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离不开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016年5月11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教师[2016]3号,以下简称《规定》),旨在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与之前所颁布的有关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相比,此《规定》更加专门化、系统化、具体化和规范化,更具实践性。这意味着国家将全力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职业教育教师品牌,为职业教育增添活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应对“双师型”教师培养面临的新挑战,培养出“中国制造2025”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一、“中国制造2025”概述
  目前,我国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已建立起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制造体系,在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制造业规模已经跃居世界之首。虽然目前,我国的制造业规模大,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在一些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傲人成绩并跻身世界前列,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一方面,在信息化程度、产业结构水平、资源利用效率、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规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数量庞大的劳动力,而我国的劳动力数量虽占优势,但质量普遍不高,大部分劳动力只能在中低端产品的服务领域从事生产与创造。传统的以劳动力为主的制造业竞争优势正在消失,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旧的国际产业格局正在瓦解,新的产业格局正在重塑中,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在新的产业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将决定着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方式转变,能否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继续发挥制造大国的优势。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优势是劳动力数量的优势,而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取决于人才的质量而非数量,美国波士顿一家咨询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指出“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因此,把我国制造业的数量优势转变为人才质量优势,是我国能够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并在新的科技革命和新的产业格局中取得主动的重要步骤,也是我国制造业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的关键。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着制造业发展的新挑战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制造2025”最先于2014年10月被提出;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两会”上首次阐述了“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纲要;2015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以文件的形式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了详细规定。《中国制造2025》主要是针对目前国际大环境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形势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方针,把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和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等五个方面作为推动制造业发展战略任务的重点,并为战略任务的顺利进行对战略的支撑与保障做了详细的规定,比如健全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等。
  “中国制造2025”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它力争在十年内使我国制造业的创新水平、信息化水平、整体素质等有大幅度的提升,在一些重点领域、优势领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制造业在国际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争取用十年时间,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使我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二、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面临新挑战
  (一)“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的滞后与知识更新速度之间存在矛盾
  “双师型”教师不管是指独立型的教师还是指某个“双师型”教师团队,他们知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多年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而且,能够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教师大部分是资历深、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根深蒂固,很多是在原有经历和经验基础上教学授课,而目前,我们正处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背景下,知识大爆炸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新技术、新科技、新事物层出不穷,特别是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处在转型升级阶段,制造业正与新一轮信息技术呈融合发展趋势,制造业的发展层次和领域在不断提升和扩大;“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把“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1]等十个领域作为发展的重点,这些领域的发展对人才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高层次、专业性强、应用复合型和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是未来人才发展的趋势,而“双师型”教师承担着培养这类人才的任务,因此,“双师型”教师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下所培养的人才已不能满足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我国制造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由大国制造向大国智造转变的需要。“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的滞后与知识更新速度之间的矛盾会影响“中国制造2025”規划的顺利实施,影响我国制造业未来十年的发展进程和向制造强国迈进目标的实现。   (二)“双师型”教师须具备团队合作能力
  在新科技革命和“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背景下,各行业、各领域单打独斗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信息化与工业化、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相互合作、协同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在这些领域特别是制造业领域对人才的专业化程度、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高素质、高层次、专业性强的人才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需求。培养高技能、专业性强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是职业学校的目标,也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关键。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有效实施的关键靠教师。
  目前,职业学校虽然有“双师型”教师或者建立了“双师型”教师队伍,但是,不管是“双师型”教师还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教师,他们很擅长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与实践,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但很少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或行业的发展变化与其他领域的教师进行合作交流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或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双师型”教师队伍中专兼职教师的交流更少,很多兼职教师授课结束就离开学校,彼此之间没有有效的互动交流,探讨更好的教学方法或者给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指导;在校企合作中,偏向理论的“双师型”教师并不能清楚了解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为学生清晰的描述其生产过程,“双师型”教师不主动与企业的技术人才进行探讨交流,降低了产学研合作的效率。这样,一方面,限制了教师职业教学能力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学生综合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不能给学生进行与时俱进的有效指导,因而,也就不能够培养出真正的的满足制造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三)“双师型”教师须有工匠意识和工匠精神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道出了工匠精神的精髓。2016年3月28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工匠精神第一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来,既点出了工匠精神的实质,也点明了工匠精神的作用。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3]“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設”,这与工匠精神的核心相契合。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建设品牌文化的“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追求职业技能极致化的专注和坚守精神。
  “双师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制造业所需的从业人员,他们将是制造业发展的支柱,是中坚力量,精神是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教师若只是把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缺少灵魂的东西,那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行之不远,也必将不能承担起中国制造转变的重任。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多数“双师型”教师只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却普遍缺乏一种工匠意识和工匠精神,缺乏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没有把影响学生终生的精神融入到教学与实践中,没有让学生形成追求极致的意识和精神,最终会影响“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四)“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国际视野和眼光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下,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挑战,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信息化程度、产业结构水平、资源利用效率、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的制造业若要在国际经济大环境中立足,抢占新一轮制造业竞争中经济发展的制高点,那么,培养的人才要有国际竞争力。
  作为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双师型”教师,他们本身还有很多不具备国际视野,更缺乏走向世界、进行国际间交流的开放性心态和意识,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没有看到目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也没有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的意识他们常囿于自己的教学领地,不敢也不愿走出去。一方面,很多教师只是着眼于国内的发展,习惯于单打独斗、闭门造车,不能够主动学习了解世界性信息,及时更新自己的学习方法,以至于很多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法落后,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在国际竞争中没有足够的竞争力,使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变得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有些“双师型”教师认为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没有必要学习国外,“移植”过来的理论与方法并不适用于我们国家,而且,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完全一致,没有必要效仿别人;因此,对于学校或国家组织的国家级甚至国际性的交流培训项目,他们常常推三阻四,这会导致整个“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无法提升,从而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影响我们在国际教育领域里的地位,不能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移植”和“效仿”不是最佳的学习方法,但作为教师应该有借鉴和学习别人成功经验的意识,理解“拿来主义”和“改造创新主义”的合理性,在立足自身实际的基础上进行变化改造,为我所用,这也是目前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应对策略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旨在使中国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转变以适应新科技背景下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这一转变需要更多、更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应用型的综合性人才,职业院校教师则承担着培养这种综合性人才的任务,也面临着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挑战。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这一大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如何有效应对新挑战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在培养“双师型”教师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一)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双师型”教师的参与。针对“双师型”教师面临的新挑战,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新平台。职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为职业学校教师打造一个互联网网络学习平台。职业院校利用互联网学习平台,一方面,可以与相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高校相关的教授、专家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趋势及职业教育教师的需求,为职教教师开设相应前沿的理论、实践课程,定期为职业学校教师讲授前沿课程,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另一方面,对于实践性和技术较强的专业,根据最新技术的发展变化和发展方向,高校专家、教授应该为职“教双师型”教师教授相应的原理,而且,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模拟实验,把整个工作原理与具体操作过程展现到职教教师面前;而且还可以开设专门对口教学窗口,为在实际教学和实践指导过程中遇到问题与困惑的教师提供帮助,也为有新想法、新创意及研究意识的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指导;除此之外,“双师型”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培养具有良好合作能力的“T”字形“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
  职业学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的毕业生、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的专任教师和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熟练技能的兼职教师。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在教学领域各有优势和不足:(1)专任教师主要是本专科或研究生毕业生,其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充足,对于理论性的知识会有自己的见解,往往能够“高谈阔论”,但缺乏实践经验,在实践中遇到实际问题时提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2)企业兼职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靠的是自己多年的经验,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也没有严格的标准,在一些要求特别精准、专业标准高的专业就有失科学性。而目前各行业领域呈现融合发展趋势,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各领域需要的是高层次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具有良好合作能力的“T”字形“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成为当务之急。所谓“T”型人才,一竖代表在某个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一横表示能够与来自其他领域的专家合作,能够很好地了解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东西。[4]
  要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合作能力的“T”字形“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建立合作交流小组或团队,加强职业学校不同专业领域专职教师合作能力的培养:新形势背景下我们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率;(2)校企合作也是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学校企业的专兼职教师合作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和企业定期举办研讨交流会,在研讨会上积极讨论沟通在合作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问题合作中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双方的合作能力;此外,要根据不同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进一步有效合作教学的方案;(3)教师与学生之间也要定期开展交流会,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专兼职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方式及学生的需要进一步改进彼此的合作方式,以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和各领域的专兼职教师对一些极难攻克的难题进行深入交流讨论,既能够打开学生思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深层次的探究问题的能力;(4)建立监督评价机制,监督评价机制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校内外专家学者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另一部分,由学生组成。在监督评价过程中,他们可以一边提出问题所在,一边提出改进的措施和要求。教师可以根据专家学者和学生对自己合作过程中的出现问题及建议进行反思改进,更好的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
  “T”字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教师要互相配合,及时沟通,密切合作,打造一支理论知识雄厚、專业化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从而培养出满足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要培养具有工匠意识和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教师
  为满足“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教育部与财政部共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措施,于2016年11月颁布《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最终目标是“要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5]《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构建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在这两份文件中,都提到了“技艺精湛”四个字,而“技艺精湛”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之一。不管强调的是“技艺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是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都有一个统一的要求——“技艺精湛”。“技艺精湛”的人才需要“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来培养。
  精神是一种意识的自觉和内化的品质,因此,工匠精神的养成需要“双师型”教师内在的自觉和意识的升华,没有具体措施可循。因此,要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工匠精神,一方面,要让每一位“双师型”教师真正读懂工匠精神的核心——技艺精湛、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坚守、执着、专注于品质,明确这种精神是每一位“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并要求每一位“双师型”教师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身品质坚守下去,且要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要重视工匠精神对自身及人才培养的意义,对促进我国制造业由“大”转“强”、由“制”转“智”的重要价值作用,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此外,《中国制造2025》中还提到:“重点开展传统(民族)技艺传承、支持企业开展工艺创新,培养工艺专业人才。”这是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民族品牌,因此,“双师型”教师还要明确工匠精神对于建立民族品牌意识的重要意义,要能够从内心尊重工匠精神并恪守这种精神。 这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品质、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有深远影响。在工匠精神的指导下对于突破有重要意义。
  (四)建立完善国际化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中心,拓宽“双师型”教师的国际视野
  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国家要与职业学校共同努力,建立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定期邀请德语系国家和盎格鲁撒克逊(英语圈)国家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到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中心进行交流研讨,或者定期选送一些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到这些国家或领域进行学习,与这些国家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与职业教育经验,提升其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建立与国外相关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或职业院校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双方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同设立相关职业教育教学或实训项目,在合作中进一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积极开放进取的“双师型”教师,推动流动性的职业教育教师人才库的建立和发展,为双方的职业教育发展服务,进一步推动双方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和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此外,组建一支英语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及时获取世界上其他国家职业教育的最新相关信息和职业教育的最新进展,分析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并探究其他国家职业教育的可借鉴之处,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相关的信息,在国际视野的基础上培养“中国制造2025”所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中国制造2025”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也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由此看来,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将更加艰巨和重要,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研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不断加强“双师型”师的培训力度,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规模,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积极应对“双师型”教师培养面临的挑战,这也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和推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Z].国发[2015]28号,2015-05-08.
  [2]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Z].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2016-03-05.
  [3] 百度百科.工匠精神[EB/OL].[2016-12-09].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ESXD9LAybsLFeKw_sJB1gvKnn_1bkx
  h3abOuupt_bUzEotT6Z1semnNZeiB6yoy8_sYsd0l_gqRB2J
  BezRsAS297_-GZaRIaLTKlyIwi_WfB2ir4u_cRQd6xckkAmXyKhtm/.
  [4] 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陈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217.
  [5]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Z].教师[2016]10号,2016-10-28.
其他文献
摘 要:积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新的历史使命。为围绕这一使命和目标,以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为例,探索了民办高职院校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区域间协同育人等举措,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路径、运行机制和主要发展理念。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应用能力;服务社会;协同办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17-
期刊
摘 要:在德国提出工业4.0概念之后,欧美发达国家掀起一股再工业化潮流。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也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在走向工业4.0的过程中,我国首先要补齐工业2.0、工业3.0的短板。回顾美国和日本的自动化生产模式,二者在处理生产设备与劳动者技能关系上分别采取了去技能化与再技能化的战略。为了增强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比较现实的选择是推行再技能化战略。在此背景之下,以服务再技能化战略
期刊
摘 要:“缺乏法人资质,寻求法人地位”是我国现行职教集团普遍性存在状态。通过对广东食品药品职教集团的事业法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模式引入了多元化的办学力量,拓宽了办学基础,实现了权力制衡。同时,存在决策层存在两个权力中心、联结方式上并未体现出实质性变动,监督层更具有象征性意义等问题。最后,得出“事业法人型职教集团体现出改革的稳定性,事业法人地位的获得对集团具有双重影响,事业法人型职教集团真正的意义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几乎都开设了会计专业。虽然民办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对口就业率却处于较低水平。以闽南地区的民办高职院校为例,调查分析了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就业方向,提出了提高对口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职;会计专业;就业方向;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17-0058-03  为了调研民办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因此,高职院校办学绩效评价显得十分重要。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方法)对广东省18所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单位的办学投入与产出相对绩效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有三分之一的立项高职院校为非DEA有效,存在较大的绩效改进空间。以此基础上,提出提高高院校整体办学绩效及长远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学绩效;绩效评价;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E
期刊
摘 要: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问题,依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省级教育科学规划等系列课题,以通信类专业群为试点,与中兴通讯等企业合作,形成了校企文化融合、学生全程共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制定优化运行、管理及保障机制等。该模式实现了“职业素养+专业技能” 双主线培养、创新了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全程共育;分段交替;
期刊
摘 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人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新世界,其观念和对应的价值取向或多或少的受到一些影响和冲击。如今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其体现在就业价值取向上也更为明显和现实 。就业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应用型大学认真研究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动态原因,科学施策
期刊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生产和教学深度融合,课程教学对实训车间建设和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实训车间建设需要紧贴现代产业发展,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参照企业实际的生产、管理等服务第一线的岗位要求,满足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订单生产和企业技能培养等任务实施要求。通过分析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教学案例,及发现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并提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摘 要:通过在中国知网检索并按照年份筛选出符合“高职学生学习倦怠”这一主题的相关文献得到的162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论文发表年份与数量、作者所在机构与出版单位、 研究方法及研究选题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每一篇文献作为一个研究单元,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这162篇文献从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内涵阐述、倦怠的测量、研究的问题表征与研究的对策分析等内容进行梳理,指出对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研究成果的不足,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信息化教育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打造多元化知识体系、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及营造“创新性”的教学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张超,男,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安全防范与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