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所带来的历史的诠释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_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活着》通过一个已近垂暮之年的老人福贵对自己一生的自叙性回忆,讲述了一个悠长的生命故事:从地主少爷因赌博沦为佃户,从活着到死亡,福贵亲手送葬了一个个家人,最后将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一头和自己一样走过风风雨雨的老牛身上。但《活着》不仅仅是福贵个人的命运史与家族史,“《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活着》是凭借怎样的历史叙事达到这一目的的呢?本文在此做出一番探讨。
  【关键词】《活着》;历史;叙事
  1.还原历史的世俗形态
  能否反映出历史的真实面貌是新写实小说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还原历史的世俗形态成为了作家们的首选。在《活着》中,作者当然也采取了很多方式来还原历史,但我认为能够使《活着》表现其独特之处的,主要在于以下几种方法:
  1.1以小人物还原历史的世俗形态
  一般而言,在传统写实小说中,追求史诗性效果的作家,往往为了营造一种理念化的历史结构,为了渲染历史气氛,为了使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他们热衷于选取上层人物,如商人、将军、政客等。这些“大人物”也通常会做些轰轰烈烈的事情,而其中的小人物不是为了衬托大人物就是微不足道,常常被忽略。这种传统的小说适合让人们了解历史事件,而并不能让人们看清生活的全面性和真实性,所以《活着》放弃了对典型的极致—英雄典型的追求,从处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视角来审视历史。因为历史尽管有大风大浪,但小人物的命运却相对静止,小人物往往无法在历史中担任一个重要的角色,却常常被历史所改变命运,因此小人物的命运就更具有被动性和无对抗力,从小人物的角度来演绎历史无疑也更为客观。《活着》中的历史不同于《林海雪原》、《皖南事变》等传统现实主义作品中的历史,它不追求历史的本质,而是注重展现历史生活的世俗本色,不从浓烈的重大历史风云、重大的社会事件中揭示历史的本质,而是以浅淡和平的色调从日常凡俗活动中和普通人的生活中还原历史。
  1.2以生活流式的结构还原历史的世俗形态。
  “《活着》不注重情节结构的过分戏剧化,而注重叙事方式的完全生活化;不注重情节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而注重‘生活的纯态事实的原生美’;不注重故事情节的跌宕曲折,而注重生活细节的真实生动。”[2]余华以一个旁听者的身份听福贵诉说他一生的故事,从年轻到晚年。这其中没有独特的叙事方式,完完全全按照老人的生活历程来讲述。福贵也不是跟着历史而转移的,而是历史随着福贵的生活而出现的。如,福贵给生病的娘请大夫,途中与人起了纠纷,被国民党部队抓去壮丁。解放战争这段历史便由生活上的一件小事所引出,而不是先介绍解放战争怎么爆发的。在打仗的过程中,福贵也没有描述战争的场面与人们的生活,他只是讲述了自己的经历,通过一个非自愿兵的生活来反映整个战争阶段人们生活的困苦。又如对于灾荒这段历史,福贵只是描述了他身边一些人的生活状态:村民到山上挖野菜,刨树根;王四为了添饱肚子不顾人格,和凤霞抢地瓜;村长领人到福贵家搜大米……小说中没有对某个事件进行特别的描写,而是按照生活的规律,按照生活的流式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但正是这些真实的生活状态才更加反映出历史的本质。福贵所生活的村子也便成为了整个中国的缩影。因为人物是生活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历史背景下,具有现实历史性根基,因此余华以生活流式的历史叙事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触目惊心的历史真实感。
  2.关注历史的偶然性存在
  《活着》还反映了历史的另一种存在面貌—偶然性历史的存在。偶然性的生活往往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历史命运。比如,福贵年轻时因不学无术,整日沉迷于赌博,最后将全部的家产都输给了龙二,自己也沦为了龙二的佃户,过着困苦的生活,龙二便由赌棍一跃成为了地主老爷。[1]一次偶然的事件使福贵与龙二两人的命运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解放后的土改中,福贵因祸得福,不仅逃过了对地主的批斗,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龙二却因福得祸,他抗拒土改,殴打佃户,结果被枪毙了。福贵命运中的偶然,让龙二成了他的替死鬼,而这一切也改变了他一生的历史命运。
  传统小说往往更多地追求事件的必然性和根源性,每件事情都会有它发生的原因,每件历史也都有它的规律。其实“历史本无规律,历史的规律性完全是后代历史学家理念的衍生物。”[3]作品中这些偶然性的存在,更能体现民间原质的生活状态,从而更真实地反映历史本来的面貌。“还原历史的世俗形态和关注历史的偶然性的存在是《活着》在历史叙事方面的创作特色,这种历史叙事的新视角使小说的叙述视野更加开阔,扩大了创作主体对历史素材进行想象和艺术加工的范围,拓展了把握历史的深度与广度。”[4]
  3.将虚构的艺术世界与真实的历史世界有机结合
  小说的价值取决于其意义和艺术两个方面。《活着》凭着建构在小说中的庞大的隐喻系统,在语辞流畅的叙述中不露声色地渗透出逼真的历史风貌和发展过程。从小说内容发展的过程来看,福贵的一生正如他在空旷的田野上所唱的歌谣一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当和尚。”[5]余华充分地利用想象力在历史的叙述中构建了三个阶段:一、家庭逐渐衰落直至福贵因赌博而一夜之间彻底破产;二、接踵而来的一系列死亡(从福贵父亲的死亡一直到外孙苦根的死亡);三、知命之年的福贵向“我”讲述他一生的故事。福贵命运史与家族史的三个阶段也构筑成三种真实的历史情境,代表了三种真实的历史状貌。
  第一阶段是历史颓废的情景,正如福贵的爹所说的那样“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了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了,就变成了牛。”“到了我(福贵的父亲)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福贵)手里,鹅变成了鸡,现在是连鸡都没有啦。”[6]在这强烈的对比之下,一种历史的颓废之气铺展开来。从虚构的艺术世界—福贵的故事里,我们不难看出这代表着一段真实的历史,中国二十世纪前四十年的历史。在这个时期,徐家出了两个败家子,将祖宗留下的家业逐渐变得衰落,最后沦为一无所有。在这段惨痛的历史里,中国不也恰恰出了两个败家子:清王朝和军阀集团。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才会像羔羊那样任人宰割,一系列的卖国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一再丧失。军阀集团为了争权夺利,战火连年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这两个败家子将中国几千年的以我为荣的民族自豪感埋葬。因此这是一段“少年去游荡”的历史,而对这段历史所付出的代价便是死亡的连续性降临,这就进入了历史的第二个阶段—历史的转变情境。死亡接踵而至,编织成了历史苦难的故事,而且“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父亲死于破产,母亲死于无钱医治,儿子死于被迫献血,女儿死于难产,妻子死于丧子与疾病,女婿死于工伤事故,外孙死于由于饥饿而吃豆子撑死,这种种不可预测的意外死亡事故,追根究源却都是政治化和历史化“恶”的象征,它象征着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段“中年想掘藏”而又不可得,并充满伤痛的历史。第三次国内战争,反右派、“左”倾思潮,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表面看是历史转变时期的偶然,深处看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经过了阵痛之后,就进入到了历史的第三阶段—历史转机情境。这是一段“老年做和尚”的历史,已经洞明生存本相的福贵在自己精神田园里带着一种超然的神态向我讲述他的故事,由历史回到现实,但同时又构成了历史话语。此时福贵虽然再也无法实现“鸡长大了变成羊,羊长大了变成牛,牛长大了就能骑到牛背上去了”的憧憬,但不屈的灵魂仍驱使他毫不犹豫的买下一头老牛,这就寄予了他对未来的美好理想。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的历史,中国开始了新的旅程,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程是光明的。余华通过福贵坎坷的一生以及得以安慰的晚年,重演了过去历史苦难的历程和现在历史的光明前程,用福贵多灾多难的一生来比喻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并确立了未来幸福的立足点,从而将虚构的艺术世界与真实的历史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样,《活着》既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又起到了发人深省的作用。福贵的一生也成为了我们对历史反思的出发点。   4.诠释历史的现实意义
  《活着》中的历史并不只是作为福贵回忆中的历史而存在的,它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回忆过去最直接的现实意义就是对苦难和制造了苦难的历史进行反思和重新认识,并对遗忘历史的情形进行批判。余华说:“事实上我们真实拥有的只有现在,过去和将来只是现在的两种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活着》借福贵之口对历史的诉说自然就带有了深切的关怀现实的意味。
  作品中,“死亡”这一重复的形式印证了制造苦难的历史本身所谓的变化发展,其实在某些方面并没有发生变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亲人和朋友的死亡之后,福贵所面临的仍旧是同一种威胁—死亡。几十年过去了,人吃喝不愁之后,人性中的某些本性并没有改变。历史与现实的关联还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以经验的传统力量表现出来,它不仅将民间的美德与卑污,也将欢乐与苦难的经验,经过日常生活从过去传习到现在,甚至将来。朴素的人生经验通过两代人之间的教诲,承续着从历史走向将来,在这里历史就是现在,就是将来。这些淳朴的民间传统经验是无法分出过去和将来的界限的。《活着》通过回忆唤醒对历史苦难的记忆,通过发现历史与现实的相似性,暴露出现实中那些被忽视、被遗忘的苦难的一面,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传达出对现实的警醒。因此有人称《活着》为“新历史”小说。它是现在对曾经的理解,是现在对历史的诠释。
  5.结论
  《活着》还原了历史的世俗形态,关注历史的偶然性存在,并将虚构的艺术世界与真实的历史世界有机结合,具有特色地叙述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诠释了历史的现实意义,成为了文坛轰动一时的名篇。由此可见,创新是文学创作永不衰竭的动力。
  在研究中,笔者发现作家在虚与实、偶然与必然、历史与现实、生与死这些问题的认识上很有深度,值得继续研究。 [科]
  【参考文献】
  [1]魏建,房福贤.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第一版).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1.
  [2]箫文.哲学,历史,反思(第二十一卷).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
  [3]余华.活着(第二版).海南出版公司,2003.1.
  [4]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5]葛丽娅,任梓辉.试论〈活着〉在余华创作中的意义.
  [6]李书磊.文学的文化含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地球上有60亿人口,每个人都如同那点点繁星,徜徉在寥阔的宇宙。也许我们不都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也许我们只是茫茫众星中的小普通,小平凡,但是我们都值被仰望,我们要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存在。  缺了一人的毕业照早已不完整,甚至说它根本无法构成一张毕业照。学院推脱责任无非是觉得只是缺了一个女生,并没有什么影响,甚至在选照片的时候两张照片的不同,他们根本没有发现。他们忽视了那个女生的存在,他们忘却了对人基本的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及应用,我国企业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的到来。信息技术使得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不再是一个地区和区域而是整个世界,企业不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武装自己,就会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落后,就会被淘汰。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信息系统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让更多的企业家和企业的管理人员、企业的信息技术管理者投入到供应链管理创新当中来,为中国产品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聪明和智慧。  【关键词】信
化学这门学科,不单单是为了考试,它更重要的作用是应用.我们应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理念,增加化学教学的实用性.目前人们最关注的一些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臭氧层空
作文指导课需要诸多因素的配合,但先让学生“放”,后指导学生“收”,能较好地处理“说”与“写”的关系,当列首位.近几年来,我们在作文教学上,实践了“读写结合,先放后收”的
严歌苓笔下经常出现弱势女性形象,她们长时间的被人忽视,找不到自我的存在感;她们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感到困惑,也找不到精神的支撑点。本文通过对严歌苓作品中几位弱势女性形象的分
【摘 要】素质教育是学校常谈的话题,在高职教育中,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是根据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创造精神,注重开发其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和综合素质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任务。现结合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笔者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责任
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小学生科学基础薄弱,科学素养有待加强.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通过优
初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农业、资源开发.在整个物理教学阶段,初中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初始阶段,需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培养学生学习
当下,英美文学作品逐渐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最好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探索意义才会更加深刻。文章通过对英美诗歌、小说文体进行分析,为更好的阐述英美
摘要:写景或状物作文训练是小学阶段作文训练的主要形式。这类作文的要求随着年级的提高有所提高,学生在习作时出现了不少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弊病:一是“一处”成“一个”,“一件”变“一种”;二是观察不入微,特点难把握;三是考虑不周到,联想欠合理;四是描写无主次,重点难突出。  关键词:写景状物;“四弊”  写景或状物作文训练是小学阶段作文训练的主要形式。这类作文的要求随着年级的提高有所提高,写“一处